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1
作者 李雪梦 李绍建 +6 位作者 杨瑾 高素霞 文艺 秦艳红 刘玉霞 鲁传涛 王飞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0,168,共10页
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就... 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就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杀菌剂筛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代表菌株JYH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优,菌丝的致死条件为57℃,10 min。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菌株JYH1的毒力最强,EC 50为0.14μg/mL;其次为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研究结果为金银花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叶斑病 多主棒孢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9
2
作者 杨双娟 顾兴芳 +2 位作者 张圣平 苗晗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2X期1-9,共9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抗病鉴定 抗病育种 病害防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2L-1对两种芝麻病害的生防作用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刘颖 刘清浩 +4 位作者 赵新贝 刘红彦 赵辉 郭金春 李蒙蒙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22-530,共9页
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L-1的发酵上清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菌株2L-1对芝麻茎点枯病及芝麻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4种作物的促生作用。为明确菌株2L-1的生防作用... 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L-1的发酵上清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菌株2L-1对芝麻茎点枯病及芝麻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4种作物的促生作用。为明确菌株2L-1的生防作用及机理,对其拮抗过程中的酶活性及促生相关特性进行了检测,对菌株2L-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预测。结果表明,在含毒介质法中,发酵上清液的10倍稀释液对芝麻茎点枯病菌和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1.51%和83.78%。该菌株可分泌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具备溶磷和产生铁载体的特性,皿内未检测到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在盆栽试验中,当该菌株先于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45.37%,而当菜豆壳球孢先于该菌株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29.71%;当该菌株先于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25.82%,而当山扁豆生棒孢先于该菌株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33.64%。菌株2L-1的1×10^(8) cfu/mL菌悬液对供试作物的株高、鲜重和干重都有显著的促生作用,其中供试作物的株高增加26.52%~36.26%,地上部分鲜重增加71.43%~113.64%,干重增加50.00%~128.57%。在该菌株基因组中预测到12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由此可见,菌株2L-1在芝麻防病和促生中具备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茎点枯病 芝麻棒孢叶斑病 贝莱斯芽孢杆菌 生防作用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斑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4
作者 刘燕敏 王蓉 +1 位作者 丁万隆 李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5期823-829,共7页
目的: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 目的: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多主棒孢最适生长条件为胡萝卜培养基外源添加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pH为6、温度为30℃。菌丝致死条件为51℃处理10 min,孢子致死条件为54℃处理10 min。98%多菌灵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强,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0.07 mg·L^(-1);其次是98%咯菌腈、98%咪鲜胺和98%吡唑醚菌酯,EC50分别为0.10、0.18、3.06 mg·L^(-1);98%嘧菌酯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弱,EC50为632.39 mg·L^(-1)。结论:黄芩斑枯病病原菌适生范围较广,在多种碳源、氮源、培养基及pH条件下均可生长,在中性偏弱酸、较高温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多菌灵和咯菌腈对多主棒孢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考虑将其用于黄芩斑枯病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斑枯病 多主棒孢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多主棒孢对3种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及替代药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5
作者 朱广雪 岳圆圆 +9 位作者 朱青艳 温智浩 孙炳学 周荣佳 谢学文 柴阿丽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石延霞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4-1153,共10页
为明确河北省黄瓜主产区多主棒孢对3种常用杀菌剂(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抗性水平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20—2021年河北省唐山、邯郸地区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敏感性,利用PCR技术分析了C... 为明确河北省黄瓜主产区多主棒孢对3种常用杀菌剂(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抗性水平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20—2021年河北省唐山、邯郸地区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敏感性,利用PCR技术分析了Cc Sdh及Cc Cytb抗性突变基因型,采用盆栽试验评价了10种常用杀菌剂对该地区主流抗性突变体Sdh B-I280V&Cytb-G143A的防治效果,并进行高效替代药剂交替使用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河北省唐山、邯郸黄瓜主产区的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啶酰菌胺对280株多主棒孢的平均EC_(50)值为8.12μg/m L,抗性频率为27.43%;肟菌酯对144株多主棒孢的平均EC_(50)值为62.6μg/m L,对162株多主棒孢(含EC_(50)值大于200μg/m L的18株菌)的抗性频率为99.49%;腐霉利对163株多主棒孢的平均EC_(50)值为6.95μg/m L,抗性频率为52.76%。共检测出11种Cc Sdh抗性突变类型,突变频率达到56.86%。其中6种为单突变,4种为双突变,1种为三突变。供试多主棒孢Cc Cytb仅携带G143A突变,发生频率为100%。盆栽药效试验中,两种混配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50%腐霉利WP和50%异菌脲WP+75%吡醚·丙森锌WP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最高,分别为71.52%和70.52%;其次是复配药剂75%吡醚·丙森锌WP,防效为57.90%;两种混配药剂75%百菌清WP+50%腐霉利WP和50%异菌脲WP+75%吡醚·丙森锌WP交替使用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分别为71.53%和94.64%。表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配并交替使用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 啶酰菌胺 肟菌酯 腐霉利 抗性 黄瓜棒孢叶斑病 替代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补充 被引量:18
6
作者 谭海文 卢燕回 +4 位作者 王雅 陈振东 袁高庆 林纬 黎起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39,50,共6页
本文对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引起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 本文对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引起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27.5℃、培养初始pH为6、以麦芽糖作为C源、硝酸钾作为N源及完全光照等条件最适合其菌丝生长;30℃、以乳糖作为C源、硝酸钾作为N源及完全黑暗等条件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形成;27.5℃、湿度为100%+水膜、12h光暗交替等条件最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这是该病在广西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棒孢霉叶斑病 山扁豆生棒孢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田守波 朱为民 +4 位作者 朱龙英 杨学东 张迎迎 张辉 刘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7-162,166,共7页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呈半透明至浅褐色,假隔膜4~10个,直或稍弯曲,基脐加厚,深褐色。结合病原菌rDNA ITS序列测定、比对后,确定该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范围为4~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25℃,最适pH范围为5~9,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溶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光暗交替条件适宜菌丝生长,孢子在水滴中极易萌发。这是该病在上海地区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谢学文 张自心 +3 位作者 武军 石延霞 柴阿丽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9,共5页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农杆菌介导法 R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化合物吡唑并嘧啶衍生物(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PDZ-1)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石延霞 张晓慧 +4 位作者 谢学文 柴阿丽 徐玉芳 赵振江 李宝聚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1-728,共8页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E)-N-(2-氟-4-三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4-羟基-1-(4-甲氧基苯基)-6-氧代-1,6-二氢吡嗪-3-甲酸甲酯,简称PDZ-1)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并合成的新化合物,本研究...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E)-N-(2-氟-4-三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4-羟基-1-(4-甲氧基苯基)-6-氧代-1,6-二氢吡嗪-3-甲酸甲酯,简称PDZ-1)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并合成的新化合物,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其离体抑菌活性及其诱导抗病活性,并对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抑菌试验结果显示,BDO-1和PDZ-1对供试黄瓜的尖孢镰孢菌和多主棒孢菌并无杀菌活性;温室盆栽试验发现,2个化合物对7种蔬菜病害具有明显的诱导抗病活性,其中:BDO-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灰叶斑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81%、61.79%、69.88%、64.14%,54.42%、54.85%和63.59%;PDZ-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3%和59.15%。田间防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BDO-1和PDZ-1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95%和48.45%。研究发现,BDO-1和PDZ-1在质量浓度为10 mg/L、诱导5次、每次间隔5d的条件下施用,对黄瓜枯萎病和棒孢叶斑病可发挥最佳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并嘧啶 哒嗪酮 诱导抗病性 黄瓜枯萎病 黄瓜棒孢叶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颖 严巍 +1 位作者 池杏珍 李跃忠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14,共3页
通过制作切片、病组织分离培养及单孢分离、接种试验等 ,确定引起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病原菌为Corynesporasp .。此病在上海始发期为 4月下旬 ,高峰期为 7~ 8月和 10月。发病率和株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关系。 80 %大生可湿性粉剂是防... 通过制作切片、病组织分离培养及单孢分离、接种试验等 ,确定引起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病原菌为Corynesporasp .。此病在上海始发期为 4月下旬 ,高峰期为 7~ 8月和 10月。发病率和株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关系。 80 %大生可湿性粉剂是防治此病较好的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叶女贞 叶斑病 棒孢霉属 发生期 防治 发病率 株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苇 李宝聚 +2 位作者 刘春艳 王勇 石延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73,共5页
以多主棒孢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多克隆抗体。通过优化Dot-ELISA反应条件,建立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田间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h左右。通过同多主棒孢在黄瓜... 以多主棒孢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多克隆抗体。通过优化Dot-ELISA反应条件,建立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田间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h左右。通过同多主棒孢在黄瓜叶片上不同侵染时期的症状及显微诊断比较,发现该方法可在黄瓜棒孢叶斑病潜伏、未显症期对病害进行早期诊断,为黄瓜栽培期的病害监测和及时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孢叶斑病 黄瓜 多主棒孢 DOT-ELISA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食用木薯品种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研究初报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春芳 娄予强 +9 位作者 周迎春 熊贤坤 易怀峰 李月仙 刘倩 严炜 沈绍斌 宋记明 张林辉 刘光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118-121,126,共5页
2014年,通过田间调查SC9、SC201、GR891、E1424和SC124共5个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采用聚集度指标、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4种食用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棒孢霉叶斑病在不... 2014年,通过田间调查SC9、SC201、GR891、E1424和SC124共5个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采用聚集度指标、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4种食用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棒孢霉叶斑病在不同食用木薯品种上总体呈现聚集分布,但在其发病轻时呈现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不同食用木薯品种之间平均每叶病斑数有差异,其中对照品种SC124(CK)发病较重,新的品系E1424发病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木薯 品种 棒孢霉叶斑病 空间分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茄子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爽 黄贵修 +1 位作者 李博勋 孔祥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0期106-108,112,共4页
对海南发生的茄子棒孢霉叶斑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4-30℃、pH值7-9和完全光照为该病原菌菌落生... 对海南发生的茄子棒孢霉叶斑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4-30℃、pH值7-9和完全光照为该病原菌菌落生长的最适条件,菌株在常用真菌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且影响不显著。病原菌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5℃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棒孢霉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叶女贞棒孢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系统发育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树和 周彩勤 +1 位作者 张奎望 刘慧迪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4-1181,共8页
对新见的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棒孢叶斑病病原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对病叶进行保湿培养,观察病原菌孢子形态和大小;采用菌丝... 对新见的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棒孢叶斑病病原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对病叶进行保湿培养,观察病原菌孢子形态和大小;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温度、pH值、光照及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测定其对不同寄主致病性;将病原菌的rDNA-ITS,β-tubulin基因和ef-1α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Bank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多主棒孢在自然发病叶片上形成的分生孢子比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具有更多的隔膜且更长。多主棒孢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5℃不能生长;多主棒孢在pH值为4~11时都能生长,适宜生长的pH值为6~8;光暗交替(12 h光照/12 h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多主棒孢能够利用多种碳氮源,对麦芽糖利用率最高,蛋白胨和酵母膏是最适合的氮源。致病性测定表明:金叶女贞上分离C.cassiicola除了侵染金叶女贞外,还可侵染黄瓜Cucumis sativus,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辣椒Capsicum annuum和茄S.melongena,不同植物叶片上的显症时间及病斑大小存在差异,金叶女贞表现最感病。基于rDNA-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金叶女贞上分离菌株与黄瓜上分离的菌株归在一个分支,自展支持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金叶女贞 叶斑病 多主棒孢 生物学特性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
15
作者 赵辉 何碧珀 +4 位作者 刘新涛 倪云霞 贾敏 赵新贝 刘红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0-920,共11页
芝麻棒孢叶斑病是芝麻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着芝麻的产量和品质。为确定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制定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2017-2019年对黄淮芝麻主产区平舆县的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并测定了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和田间... 芝麻棒孢叶斑病是芝麻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着芝麻的产量和品质。为确定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制定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2017-2019年对黄淮芝麻主产区平舆县的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并测定了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初期为现蕾期-初花期,病情发展的转折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为7月20日-31日,此时田间发病率小于3%或病情指数小于1)。16种供试杀菌剂中己唑醇、咪鲜胺、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噻呋酰胺和咯菌腈对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较强,EC_(50)分别为1.5734×10^(-4)、0.1248、0.7128、1.3922、2.0014、2.7323、5.4327、6.1285 mg/L;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7.19%、65.86%、61.17%、60.87%、61.83%,增产率分别为38.96%、36.86%、39.72%、34.96%、38.56%;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嘧菌酯和戊唑醇施药2次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最佳。综合研究结果,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7月20日-31日),或在田间发病率达到3%或病情指数达到1之前进行防治,建议选择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同一杀菌剂连续施用次数不超过2次,施药间隔10 d。为减少农药残留和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耐)药性,不同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棒孢叶斑病 发生特点 药剂筛选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啶酰菌胺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阎昱韬 孙炳学 +5 位作者 陈长军 谢学文 柴阿丽 李磊 石延霞 李宝聚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3-983,共11页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是黄瓜上的重要病害。本研究测定了对啶酰菌胺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和环境适合度,旨在为探明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变化机制提供生物学研究基础。随机选取不...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是黄瓜上的重要病害。本研究测定了对啶酰菌胺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和环境适合度,旨在为探明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变化机制提供生物学研究基础。随机选取不同地区24株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抗性类型的多主棒孢,分析了7种类型抗性突变体对几种不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的交互抗性、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在无药剂选择压力下的抗性遗传稳定性,以及抗性突变体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合度。结果表明:除突变类型SdhB-H278Y及SdhB-H278R对啶酰菌胺与氟吡菌酰胺之间存在负交互抗性外,其他突变类型对啶酰菌胺与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及萎锈灵之间均表现为正交互抗性;所有突变类型菌株的抗药性均能稳定遗传;不同突变类型菌株之间致病性存在差异,其中SdhD-D95E突变体的致病力最强;利于所有突变类型菌株生长的碳源是麦芽糖,氮源种类则对突变体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各突变类型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其中突变体SdhD-D95E在高于30℃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大于其他突变体;耐热性研究中,抗性突变体经65℃高温处理45 min后无法存活,同时发现,60℃条件下突变体能正常生长,而敏感菌株不能生长;各质量浓度NaCl处理下,SdhD-D95E突变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快于其他突变菌株,而SdhBH278Y突变菌株慢于其他突变菌株;葡萄糖对SdhB-H278R突变菌株的生长较为重要。研究表明,对啶酰菌胺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合度存在差异,SdhDD95E突变菌株适合度有所提高,表明该突变类型多主棒孢在田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容易形成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酰菌胺 多主棒孢 棒孢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适合度 抗药性 交互抗性 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红根 王菁菁 +2 位作者 胡蓉花 刘琼光 罗建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2期62-66,共5页
为了鉴定江西省吉安地区一种新的烤烟叶斑病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致病性、形态特征以及温度对其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其核糖体DNA-ITS 序列同源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属于棒孢属真菌,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菌与 Gen Bank 中多主棒孢霉 ITS... 为了鉴定江西省吉安地区一种新的烤烟叶斑病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致病性、形态特征以及温度对其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其核糖体DNA-ITS 序列同源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属于棒孢属真菌,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菌与 Gen Bank 中多主棒孢霉 ITS 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确认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Curt.)Wei〕;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低于9℃、高于39℃条件下不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6.5℃;最适于产孢温度为29℃,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6.5℃。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在江西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棒孢霉 叶斑病 鉴定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生防效果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书翰 谢学文 +6 位作者 李磊 孙炳学 朱广雪 柴阿丽 范腾飞 李宝聚 石延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38,共8页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为本研究团队筛选出的一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leaf spot)具有较高活性的生防菌株。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本试验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活性及发酵条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00倍发酵稀释液处理对黄瓜棒孢叶斑...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为本研究团队筛选出的一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leaf spot)具有较高活性的生防菌株。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本试验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活性及发酵条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00倍发酵稀释液处理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分别为85.72%和42.29%,100倍发酵上清稀释液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分别达到74.14%和33.25%,菌株发酵液和上清液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治疗效果好于预防效果。YB114发酵液对黄瓜植株有促生效果,叶面喷施后黄瓜茎长、根长、叶面积及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生长素和玉米核苷素含量显著增加。发酵最优培养基为10 g/L果糖、17 g/L水溶性花生饼粉、1 g/L磷酸二氢钾。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4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6%(体积分数)、pH 7.0,转速180 r/min,温度32℃,发酵时间24 h。优化发酵条件后YB114对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提升了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 黄瓜棒孢叶斑病 生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7
19
作者 温浩 张桂军 +1 位作者 毕扬 闫哲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9-284,共6页
对采自山东省诸城市草莓叶斑病发病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及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确定该病原菌的致病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双苯菌胺等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形态学结合ITS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 对采自山东省诸城市草莓叶斑病发病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及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确定该病原菌的致病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双苯菌胺等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形态学结合ITS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9种供试杀菌剂中,双苯菌胺对C. cassiicola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50值为(0.27±0.18)μg/mL,可作为防治草莓叶斑病的首选药剂;其次为氟环唑、腈菌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和戊唑醇,平均EC50值分别为(0.66±0.21)、(0.85±0.25)、(1.4±1.2)、(1.8±0.3)、(3.8±3.0)和(4.5±2.6)μg/mL;而该病原菌对百菌清与代森锰锌的敏感性最低。研究结果可为草莓棒孢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病原菌鉴定 杀菌剂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生防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忠梅 曹毅 +5 位作者 桑维钧 孙光军 何世芳 陆宁 陈兴江 梅锦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8-394,共7页
为有效防治烟草棒孢霉叶斑病,采用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了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筛选得到的生防菌株YC2140,进一步对其进行了16S rRNA和gyrB序列分子鉴定,并选取生产上常用的5种杀菌剂和YC2140菌株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结... 为有效防治烟草棒孢霉叶斑病,采用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了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筛选得到的生防菌株YC2140,进一步对其进行了16S rRNA和gyrB序列分子鉴定,并选取生产上常用的5种杀菌剂和YC2140菌株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经Biolog鉴定和分子鉴定,YC2140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剂推荐施用剂量(449.78 mL/hm^(2)或449.78 g/hm^(2))下,对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500 g/L氟啶胺悬浮剂(防治效果78.77%)、450 g/L咪鲜胺水乳剂(77.85%)、430 g/L戊唑醇悬浮剂(67.12%)、1×10^(8) cfu/mL YC2140发酵液(61.64%)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6.12%)。相同施药剂量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450 g/L咪鲜胺水乳剂(43.33%)、500 g/L氟啶胺悬浮剂(40.97%)、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7.94%)、1×10^(8) cfu/mL YC2140发酵液(26.15%)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剂量2998.50 g/hm^(2),防效21.99%)。该研究结果可为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药剂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棒孢霉叶斑病 生防菌 荧光假单胞菌 杀菌剂筛选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