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非对比增强MR冠脉成像在节段水平对血管显著性狭窄的诊断效能评估
1
作者 邢威 贺俊景 +2 位作者 孙杰梅 周丽格 张刚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8-1165,共8页
目的:基于冠脉血管节段水平评估3.0T自由呼吸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MR成像在血管显著性狭窄方面的诊断效能。方法: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连续纳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98例,患者CAG术前一周行3.0T... 目的:基于冠脉血管节段水平评估3.0T自由呼吸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MR成像在血管显著性狭窄方面的诊断效能。方法: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连续纳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98例,患者CAG术前一周行3.0T无对比剂MR冠脉成像(CMRA)。完成两项检查后,以CAG为“金标准”对CMRA在检测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管腔直径减少≥50%)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基于血管节段水平的评估。结果:基于血管节段水平CMRA对血管显著性狭窄的诊断效能为敏感度75.42%、特异度96.50%、阳性预测值82.41%、阴性预测值94.76%、准确度92.74%;除LCX2外,LM、LAD1、LAD2、LAD3、LCX1、RCA1、RCA2、RCA3节段的ROC曲线下面积都大于0.75;LAD3、LCX2节段的诊断结果受图像质量影响相对较大。结论:3.0T非对比增强MR冠脉成像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无创、无辐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与CAG具有相似的诊断效能,可用于疑似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 显著性狭窄 磁共振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阴火”科学内涵 被引量:2
2
作者 崔雨婷 张方圆 +2 位作者 许伟明 李子贇 胡镜清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9-1285,共7页
肠道菌群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肠道菌群结构及产物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领域高度关注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主要通过炎症损伤血管内皮、造成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血栓形成及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膜... 肠道菌群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肠道菌群结构及产物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领域高度关注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主要通过炎症损伤血管内皮、造成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血栓形成及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影响冠心病,通过类比发现此机制与中医脾胃失调、元气失养、阴火内生病机过程相通。因此,从“阴火”理论可指导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治疗冠心病,这将为冠心病的中医药临床防治和科学研究带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冠心病 阴火 元气失养 炎症 脂代谢 脂多糖 氧化三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获得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8
3
作者 单冬凯 杨俊杰 +4 位作者 窦冠华 荆晶 杜洛山 何柏 陈韵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模拟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8月-2015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同期行冠脉CTA和FFRCT检查的39例患者,基于冠脉CTA图像通过流体力学原理模...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模拟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8月-2015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同期行冠脉CTA和FFRCT检查的39例患者,基于冠脉CTA图像通过流体力学原理模拟计算FFRCT值,以有创的FFR值为参考标准,分别从患者水平和血管水平计算FFRCT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在患者水平FFRCT的诊断准确性为82.05%,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80.95%,阳性预测值为78.95%,阴性预测值为85.00%;在血管水平FFRCT的诊断准确性为76.79%,敏感度为69.57%,特异度为81.82%,阳性预测值为72.73%,阴性预测值为79.41%。在患者水平FFR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在血管水平FFR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在血管水平,FFRCT值与FFR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44,95%CI:0.458~0.775)。结论以FFR值作为参考标准,应用国产化无创FFRCT技术诊断功能性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80
4
作者 刘海波 高润霖 +4 位作者 陈纪林 杨跃进 乔树宾 秦学文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检测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显示Ⅱ型斑块的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水平 ,从临床的角度探讨斑块破裂发生的原因。方法 :112例接受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对其冠脉造影的斑块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斑块形态 ,患者分为两... 目的 :检测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显示Ⅱ型斑块的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水平 ,从临床的角度探讨斑块破裂发生的原因。方法 :112例接受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对其冠脉造影的斑块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斑块形态 ,患者分为两组 ,即Ⅰ型病变 (表面光滑 )组 (n =45 )及Ⅱ型病变 (表面不规则 )组 (n =6 7)。所有患者于冠脉造影前采血进行血清CRP、全血心脏肌钙蛋白T(cTnT)、血清肌酸激酶 (CK)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K MB)的测定。结果 :Ⅱ型病变组平均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Ⅰ型病变组 ( 4 32± 0 35mg/L对 2 18± 0 2 2mg/L ,P <0 0 0 0 1)。而两组患者之间 ,年龄、性别、4个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合并率、全血cTnT、血清CK及CK MB水平均无显著差别 (P>0 0 5 )。结论 :冠脉造影显示斑块破裂的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从临床的角度提示 ,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破裂的原因 ,进而也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冠心病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蒋学祥 邱建星 +4 位作者 王继琛 孙晓伟 高莉 高福生 王仪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52-145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评估心电图编辑软件对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06年4月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981位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心率、心率波动幅...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评估心电图编辑软件对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06年4月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981位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心率、心率波动幅度及呼吸运动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负相关。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受到患者心率、心率波动幅度、呼吸运动伪影及重建时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23
6
作者 朱涛 张国明 +2 位作者 严飞 刘正 霍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5-430,共6页
目的:评估并比较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阐明2种检查方法联合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2例诊断为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分别接受MPI... 目的:评估并比较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阐明2种检查方法联合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2例诊断为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分别接受MPI与DS-CTCA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法诊断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等冠状动脉主干分支狭窄程度的差异。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金标准,比较2种检查方法单独诊断的灵敏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的差异,比较2种检查方法联合平行诊断与系列诊断的灵敏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的差异。结果:MPI检查与DS-CTCA检查对LM和LAD的狭窄程度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LCX和RCA的狭窄程度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I检查比较,DS-CTCA检查对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分支血管狭窄诊断的灵敏度较低,为71.0%vs 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特异度较高,为85.7%vs 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但2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为76.4%vs 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与平行诊断比较,系列诊断的特异度及准确度较高,分别为93.5%vs 33.8%和94.7%vs 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0);灵敏度为95.4%vs 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结论:DS-CTCA检查与MPI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上无差异,但是2种检查方法的系列诊断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诊断糖尿病并发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糖尿病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与常规血管造影比较 被引量:20
7
作者 萧毅 田建明 +4 位作者 弓静 李晓明 王敏杰 秦永文 何忆雯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诊断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218例冠心病疑似患者在一周内进行了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及常规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64层CT诊断冠...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诊断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218例冠心病疑似患者在一周内进行了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及常规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64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所显示的2592支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173处,正确诊断166处,漏诊7处,误诊28处,敏感性95.9%,特异性98.6%,阳性预测值90.2%,阴性预测值99.7%,准确率98.4%。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高危人群普查筛选的首选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炎症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志辉 周胜华 +1 位作者 祁述善 李旭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及其与氧化应激、炎症的关系。方法:收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n=31),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n=35)及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n=19),冠脉造影正常... 目的: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及其与氧化应激、炎症的关系。方法:收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n=31),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n=35)及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n=19),冠脉造影正常的25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MDA-LDL,hs-CRP,血清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结果:Ⅱ型病变组血浆MDA-LDL,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Ⅰ型病变组、Ⅲ型病变组(均P<0.01)。Ⅱ型病变组血浆MDA-LDL与LDL,HDL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Ⅱ型病变组血浆MDA-LDL与hs-CRP呈中度正相关(r=0.630,P<0.01)。结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加强均是导致斑块破裂的原因,且氧化应激通过诱导、加剧炎症反应或与炎症因子交互作用发挥其致斑块破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高龄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左琦 李天发 +4 位作者 秦将均 张光星 刘先霞 王军 杨新玮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828-832,共5页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SCTCA)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的16例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的高龄(≥60岁)患者,先后行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参照美国...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SCTCA)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的16例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的高龄(≥60岁)患者,先后行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参照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法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评价64-SCTCA诊断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结果:(1)在CAG可清晰显影的144个节段中,64-SCTCA可清晰辨认和评价的占139段(96.53%),另外5段(3.47%)显影不清。左主干、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右冠状动脉(χ2=10.36,P=0.016),同一支血管中近、中、远段可评价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2)64-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71.43%、81.25%、80.00%、83.33%。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各节段有意义狭窄病变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0%、97.58%、95.83%、85.00%、97.58%。(3)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检出存在有意义病变与CA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检测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及同一支血管近、中、远段的假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SCTCA与CAG检查结果高度相近,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检测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病变的价值高于右冠状动脉,对临床诊断冠心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冠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高龄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患者骨质疏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葛保民 高英 +3 位作者 赵云兰 阚宏亮 王建林 何兴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35-103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骨质疏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4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老年女性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测定骨密度;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骨质疏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4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老年女性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测定骨密度;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之间的冠心病发病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骨质疏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股骨近端(左侧)、腰椎1-4(Ll^L4)、ward’s区BM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骨质疏松组的冠心病发病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与冠心病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可作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少源 苏又苏 +3 位作者 谢培益 徐素玲 方叶青 黄岸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25-2127,共3页
目的通过双源CT对冠脉检查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探讨DSCT对冠脉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 55例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的患者,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 (1)DSCT冠... 目的通过双源CT对冠脉检查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探讨DSCT对冠脉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 55例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的患者,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 (1)DSCT冠状动脉造影按病例计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7.7%、72.6%、93.5%、88.9%和92.7%;按病变血管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4.9%、95.8%、92.5%、97.1%、95.5%;按可评价节段计算,检测节段病变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88.2%、96.9%、90.5%、96.1%、94.7%。(2)DSCT造影与选择性冠脉造影比较对冠心病的诊断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诊断各支血管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对冠心病的诊断准确度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的筛查方面,DSCTA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C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在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宏 刘进才 +5 位作者 罗光华 谢佩含 杨娟 董宇岚 卿伟鹏 张晶晶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AD-RAD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对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影响强度。方法:收集26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AD-RAD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对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影响强度。方法:收集26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采用CAD-RADS分级法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174)和非冠心病组(n=69)。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尿酸(UA)水平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AD-RADS系统诊断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中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者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组患者平均年龄大、UA水平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和糖尿病是冠状动脉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最显著危险因素。结论:CAD-RADS诊断冠心病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和糖尿病是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B与LDL-C评估冠心病风险的临床价值比较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思 赵金珍 +1 位作者 胡晶 郭志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38-942,共5页
目的探讨在载脂蛋白B(apoB)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不一致情况下,比较apoB与LDL-C对冠心病风险评估的重要价值。方法将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03例,根据apoB、LDL-C中位数水平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然后两两组合... 目的探讨在载脂蛋白B(apoB)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不一致情况下,比较apoB与LDL-C对冠心病风险评估的重要价值。方法将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03例,根据apoB、LDL-C中位数水平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然后两两组合,共分为4组(低apoB/低LDL-C组,低apoB/高LDL-C组,高apoB/低LDL-C组,高apoB/高LDL-C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估冠脉病变支数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探讨apoB与LDL-C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比较4组冠心病血管病变支、冠脉病变程度,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当LDL-C、apoB含量一致时,与低低组相比,高高组的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apoB与LDL-C含量不一致时,与低低组相比,高apoB低LDL-C组冠脉病变支数明显增多(P=0.017),冠脉病变严重(P=0.034);而低apoB高LDL-C组冠脉病变支数及严重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LDL-C、apoB、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比较LDL-C和apoB的ROC曲线下面积,LDL-C为0.579(P=0.014),而apoB为0.589(P=0.006)。结论在apoB与LDL-C不一致情况下,apoB与LDL-C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且apoB与LDL-C相比,在预测冠心病风险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B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IL-6和可溶性IL-6受体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9
14
作者 郭旗 马维冬 +5 位作者 张春艳 张岩 王聪霞 贾珊 吴皓宇 郑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9-352,共4页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可溶性IL-6受体(soluble IL-6receptor,sIL-6R)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可溶性IL-6受体(soluble IL-6receptor,sIL-6R)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CHD患者522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并设正常对照(NC)组10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比较不同组间hs-CRP、IL-6及sIL-6R水平之间的差异,并与Gensini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NC组相比,SAP、UAP及AMI组的hs-CRP、IL-6水平明显增高而sIL-6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IL-6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而sIL-6R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CHD患者血浆hs-CRP、IL-6及sIL-6R水平与CHD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对CHD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白介素-6 可溶性IL-6受体 GENSINI评分 C反应蛋白 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杜佳丽 刘梅林 +1 位作者 田清平 冯雪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收缩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分为杓型组30例、非杓型...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收缩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分为杓型组30例、非杓型组84例和反杓型组65例,记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24h血压变异性参数、心率变异性参数及其他临床变量的基线值。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和心率变异性各参数。结果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log Gensini评分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24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24h内连续每5min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均低于杓型组(P<0.05);24h血压变异性各参数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比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重;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相关,随血压昼夜节律减弱,心率变异性降低,而24h动态血压监测所测血压变异性与心率变异性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心率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昼夜节律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郭东梅 胡蓉 +4 位作者 赵郑波 佘强 殷跃辉 黄晶 周小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0-354,共5页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4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1 834例,其中确诊CHD 1 169例,排除CHD 665例。分析比较各组间各危险因素的百分比、水平和比率。采用多因素Logis...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4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1 834例,其中确诊CHD 1 169例,排除CHD 665例。分析比较各组间各危险因素的百分比、水平和比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CHD相关因素。结果:1.CHD组的男性、有CH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高尿酸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指标比例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为P<0.01)。CHD组年龄、收缩压、脉压、高血压病程、白细胞计数、载脂蛋白B、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空腹指血血糖、餐后2 h指血血糖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为P<0.01)。CHD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等指标比值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为P<0.01)。CH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I水平均明显低于非CHD组(均为P<0.01)。两组间肥胖、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CH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年龄、白细胞计数、载脂蛋白B均与CHD呈显著正相关(β值分别为0.496、1.149、0.595、0.592、0.953、0.282、0.050、0.155、1.488,均为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CHD呈显著负相关(β值为-0.575,P<0.05)。结论:1.男性、CH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年龄、白细胞计数、载脂蛋白B与本地区CHD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本地区CHD呈负相关。2.降低载脂蛋白B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压和戒烟等措施可以降低本地区CHD发病率及改善CHD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首次行冠脉CTA检查的老年患者负性情绪及检查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朱娇娇 李素兰 +1 位作者 曲利媛 高剑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43-1047,共5页
目的探讨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首次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老年患者负性情绪及检查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首次行CCTA检查的老年患者238例,2018年8至9月行CCTA检查的老年患者125例作... 目的探讨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首次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老年患者负性情绪及检查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首次行CCTA检查的老年患者238例,2018年8至9月行CCTA检查的老年患者125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10至11月行检查的老年患者113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家庭协同护理模式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焦虑、抑郁负性情绪、CCTA检查知识及一次性检查成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均低于健康教育前,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检查知识、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家庭协同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能显著降低老年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老年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检查知识,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协同护理 老年 冠心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特点 被引量:13
18
作者 史扬 范利 +1 位作者 杜洛山 吴雪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观察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 2 0 0 0年以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 6 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 15 2例 ,分为两组 ,高龄老年组 (≥ 75岁 )与普通老年组 (<75岁 )。比较... 目的 观察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 2 0 0 0年以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 6 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 15 2例 ,分为两组 ,高龄老年组 (≥ 75岁 )与普通老年组 (<75岁 )。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室壁运动情况 ,并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结果 高龄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左主干病变为主 ,而且侧支循环较丰富 ,与普通老年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多元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及心肌梗死病程和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高龄老年组患者以左主干病变为主 ,且侧支循环较丰富。高血压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老年 影像学特征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声心动图左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推测冠心病相关狭窄血管——与冠脉造影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孙红光 李澄 +2 位作者 於晓平 徐俊 秦爱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二维心超(2DE)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对相关狭窄血管推测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20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期进行2DE及导管法冠脉造影(CAG)检查(2DE在先,CAG在后),以CAG为标准,统计分析根据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推测冠脉... 目的:探讨二维心超(2DE)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对相关狭窄血管推测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20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期进行2DE及导管法冠脉造影(CAG)检查(2DE在先,CAG在后),以CAG为标准,统计分析根据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推测冠脉相关狭窄血管的准确性。结果:对狭窄冠脉具体血管数的检出两种方法比较,LAD、LCX、多支病变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以CAG为标准,2DE推测冠心病相关狭窄血管的特异性较高,敏感性较低,约登指数<0.5;当冠状动脉的某一支狭窄≥90%或次全闭塞时,2DE推测冠心病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对LAD、LCX、RCA的判断敏感性均>70%,特异性均>85%,约登指数均>0.6。结论:2DE是一种简便、无创、良好辅助冠脉造影的方法,当血管狭窄≥90%或次全闭塞时准确性较高,当血管狭窄<90%时准确性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标准体位 被引量:10
20
作者 薛华丹 张竹花 +4 位作者 金征宇 林松柏 赵文敏 张立仁 张抒扬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 :探讨建立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标准体位。材料和方法 :对 12 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用舒张期增强扫描重建像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及容积漫游技术 (VRT)重建 ,其中 3 0例与常规... 目的 :探讨建立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标准体位。材料和方法 :对 12 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用舒张期增强扫描重建像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及容积漫游技术 (VRT)重建 ,其中 3 0例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总结 16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不同体位的显示情况 ,得出CT冠状动脉造影统一体位。结果 :分别定义了 6个MIP重建体位和 9个VRT重建体位。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脉造影 标准体位 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