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Al, Mg, Ca, and Zn in copper slag by LIBS combined with calibration curve and PLSR methods
1
作者 贾军伟 刘志峰 +1 位作者 潘从元 薛骅骎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32-138,共7页
The precise measurement of Al, Mg, Ca, and Zn composition in copper slag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process control of copper pyrometallurgy. In this study, a remot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 system was... The precise measurement of Al, Mg, Ca, and Zn composition in copper slag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process control of copper pyrometallurgy. In this study, a remot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 system was utilized for the spectral analysis of copper slag samples at a distance of 2.5 m. The composition of copper slag was then analyzed using both the calibration curve(CC) method and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spectral intensity rati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analysis methods was gauged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 average relative error(AR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LSR metho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oth R^(2) for the calibration and test sets while reducing ARE, RMSEC, and RMSEP by 50% compared to the CC metho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LIBS and PLSR is a viable approach for effectively detecting the elemental concentration in copper slag and holds potential for online detection of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high-temperature molten copper sl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slag ELEMENT REMOTE LIBS PL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drophobic-surface of copper from converter slag in the flotation system 被引量:3
2
作者 Huang Hongjun Zhu Haifeng Hu Yuehu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3年第4期599-603,共5页
The converter slag from a smeltery in Daye contains 2.01% copper.The floatability of copper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lotation of converter slag.Flotation tests,contact angle tests and FTIR were conducted to... The converter slag from a smeltery in Daye contains 2.01% copper.The floatability of copper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lotation of converter slag.Flotation tests,contact angle tests and FTIR we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s of pH and different flotation concentrators on its hydrophobic process,mechanism and flot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chemisorptions are formed on the surface,hydrophobicity of copper is highly enhanced by xanthate,butylamine dithiophosphate and Z-200.The hydrophobic-surface of copper becomes worse with low recovery in strong acid and alkali situation.When pH value is 10,butylamine dithiophosphate and butyl xanthate are used as the mixed-collector,the grade of copper is 40.01%and that of tailings is 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rter slag copper Flotation Hydrophob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冶炼铜渣中Fe的常压酸浸溶出规律及动力学分析
3
作者 阎崔蓉 张浩 +4 位作者 周新涛 罗中秋 蔡秀楠 高梓猛 时金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8,共12页
冶炼铜渣富含Fe、Si等有价元素,具有优异的二次资源特性,可作为原料构建高附加值硅铁基功能材料。掌握酸浸条件下Si、Fe元素的可控释放规律及矿物相的有效分离机制,是其高值资源化利用的关键。该文采用HSC 6.0模拟硅铁物系在不同pH和电... 冶炼铜渣富含Fe、Si等有价元素,具有优异的二次资源特性,可作为原料构建高附加值硅铁基功能材料。掌握酸浸条件下Si、Fe元素的可控释放规律及矿物相的有效分离机制,是其高值资源化利用的关键。该文采用HSC 6.0模拟硅铁物系在不同pH和电位条件下的优势物种,研究H_(2)SO_(4)酸浸条件下渣中含铁矿物相的溶出条件及Si、Fe元素的可控释放规律,考察了酸浸温度、H_(2)SO_(4)浓度、粒径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Fe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浸温度与H_(2)SO_(4)浓度对Fe浸出率呈正向影响,粒径对Fe浸出率呈负向影响,而搅拌速度的影响甚微;在H_(2)SO_(4)浓度为2.0 mol/L、酸浸温度为90℃、铜渣粒径为(45,88]μm的条件下,酸浸60 min后,铁的浸出率可达95.73%。选择收缩未反应芯模型来描述该酸浸过程,在反应初始阶段,其反应速率主要受化学反应过程的控制,其活化能为40.99 kJ/mol,随后转为内扩散控制,活化能为8.70 kJ/mol。在化学反应控制阶段,计算得到H_(2)SO_(4)浓度和铜渣粒径的影响指数分别为0.558和-0.759,从而确定了H_(2)SO_(4)常压浸取冶炼铜渣的宏观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炼铜渣 常压酸浸 Fe酸浸动力学 收缩未反应芯模型 固-液非均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渣贫化回收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4
作者 迟晓鹏 刘浩宇 +2 位作者 夏俊 翁威 衷水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303,共11页
铜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然而我国铜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是典型的“卡脖子”资源。铜主要通过火法冶炼铜精矿制得,冶炼过程渣量大、渣含铜量高达0.5%~5%,远高于我国铜矿的可采品位(0.2%)。因此,研究铜渣贫化回收铜的工艺对提升我国... 铜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然而我国铜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是典型的“卡脖子”资源。铜主要通过火法冶炼铜精矿制得,冶炼过程渣量大、渣含铜量高达0.5%~5%,远高于我国铜矿的可采品位(0.2%)。因此,研究铜渣贫化回收铜的工艺对提升我国资源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铜/铜锍在渣中的赋存状态、铜损的主要形式,重点综述了现阶段铜渣贫化回收铜的工艺技术,包括火法贫化法、浮选法、湿法处理等,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目前,电炉贫化处理量大,技术成熟,但其通常使用煤炭等作为还原剂,由于其密度小于铜渣,反应时大多漂浮渣层表面并燃烧,反应不充分,也不利于大气环保。另外,工业上常使用金属铁棒还原炉底结瘤的磁铁矿,但其密度大于铜/铜锍,在渣液中沉降速度快,对渣层的还原不彻底。因此,开发环保、高效的还原剂逐渐成为火法电炉贫化研究的重点。浮选法是处理天然铜矿的常用手段,但铜渣存在硬度高、伴生关系复杂、粒度分布不均、微细粒多等浮选难点,同时铜渣高温浮选导致捕收剂失活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在处理低品位铜渣时,湿法浸出是常用手段,但化学试剂和废液环保问题难以解决;生物浸出具有性质稳定、对环境无污染,且浸出后金属含量较低等优点,但其浸出周期长、效率低。根据目前贫化工艺的难点,对未来贫化工艺开发与优化进行了展望,如增加外场聚集四氧化三铁以改善铜/铜锍沉降环境、开发环保高效的火法贫化还原剂、探究还原剂对不同铜渣渣型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耐高温的铜渣浮选新药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渣含铜 还原贫化 还原剂 冰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冶炼铜渣综合回收铜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晓波 许浩 +2 位作者 李国栋 徐宝金 徐莎莎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4期123-127,133,共6页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某铜冶炼渣浮选尾渣中铁品位为37.42%,铜品位为1.86%,根据其矿石性质特点,采用烟煤作为还原剂,应用直接还原焙烧-磁选工艺回收铜尾渣中铜铁,实验结果表明:将铜冶炼渣、烟煤和生石灰(作为助还原剂)按100∶25...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某铜冶炼渣浮选尾渣中铁品位为37.42%,铜品位为1.86%,根据其矿石性质特点,采用烟煤作为还原剂,应用直接还原焙烧-磁选工艺回收铜尾渣中铜铁,实验结果表明:将铜冶炼渣、烟煤和生石灰(作为助还原剂)按100∶25∶20的质量比混合,在焙烧温度定1 200℃,时间为80 min,磨矿细度为-0.045 mm 80%,磁场强度为0.139 T条件下可获得铁品位为90.98%,铁回收率为90.13%,铜品位为5.82%、铜回收率为87.38%的含铜铁精矿,实现了冶炼渣铜中铜铁的综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工程 铜冶炼渣 还原焙烧 磁选 综合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砷铜渣中砷的分离与固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先友 魏昶 +1 位作者 李兴彬 邓志敢 《矿冶》 CAS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砷是锌冶炼过程中的有害杂质元素,不仅制约着锌冶炼的顺利和安全生产,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云南某锌冶炼企业采用“SO_(2)还原浸出—铁粉沉铜”工艺处理锌冶炼浸出渣后所得铜砷渣砷含量高,为降低铜砷渣中砷的含量和提高铜渣的计... 砷是锌冶炼过程中的有害杂质元素,不仅制约着锌冶炼的顺利和安全生产,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云南某锌冶炼企业采用“SO_(2)还原浸出—铁粉沉铜”工艺处理锌冶炼浸出渣后所得铜砷渣砷含量高,为降低铜砷渣中砷的含量和提高铜渣的计价系数,采用“SO_(2)还原浸出—铁粉沉铜”工艺铁粉沉铜后的溶液为浸出剂,将含砷铜渣与含有一定浓度H_(2)SO_(4)及Fe^(2+)的铁粉沉铜后溶液以一定的液固比混合,用氧压浸出工艺进行处理,开展砷的分离与固化,深入研究关键技术参数对含砷铜渣中铜、砷浸出率,砷固化率以及固砷渣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砷铜渣在初始硫酸浓度50 g/L、液固比5∶1、氧分压0.4 MPa、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3 h的工艺条件下,可实现含砷铜渣中99%以上的铜和砷被浸出;含砷铜渣在铁砷质量比2.0、初始pH值1.0、液固比5∶1、氧分压0.4 MPa、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3 h的固砷工艺条件下进行固砷处理,有价金属损失小,砷以稳定的臭葱石晶体固化,砷固化率98.23%,且臭葱石晶体结构良好、晶粒清晰、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固砷后的溶液经过锌粉置换沉铜,可产出含铜质量分数在70%以上的富铜渣,铜渣中铜的计价系数较除砷前提升13%,既实现了含砷铜渣中砷的分离与固化,降低了砷对环境的污染,又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锌冶炼含砷铜渣的高值化利用和砷的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砷铜渣 砷酸铁 臭葱石 砷固化 浸出 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铜污泥搭配发热危废协同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
7
作者 王兴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8期14-16,共3页
本文介绍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协同处理含铜污泥和发热危废的技术,该工艺具有金属回收率高、熔炼强度大、一次能源消耗低,实现了含铜污泥的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和发热危废的无害化处理。生产实践表明:处理量10万吨/a含铜污泥和发热危废,... 本文介绍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协同处理含铜污泥和发热危废的技术,该工艺具有金属回收率高、熔炼强度大、一次能源消耗低,实现了含铜污泥的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和发热危废的无害化处理。生产实践表明:处理量10万吨/a含铜污泥和发热危废,可降低煤率约10%,节约成本770万/a,产出约4000t/a的多金属合金(其中含铜55%、含镍11.9%),为企业提质增效打开了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污泥 富氧侧吹熔池熔炼 黑铜 水淬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修复四川某典型铜矿选冶渣复合重金属污染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朱乐明 傅开彬 +2 位作者 钟秋红 刘泽铭 孔云龙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8-283,共6页
为实现铜矿选冶渣复合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以四川某铜矿选冶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盐还原菌为固化/稳定化微生物,探讨了其生长特性、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变化规律及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在修复铜矿选冶渣时生长迅速,适合作为... 为实现铜矿选冶渣复合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以四川某铜矿选冶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盐还原菌为固化/稳定化微生物,探讨了其生长特性、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变化规律及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在修复铜矿选冶渣时生长迅速,适合作为修复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由于铁、锌、铜、铅等重金属活性差异较大,因此其固化效果亦有显著差异;修复30 d时,重金属Cu、Pb、Zn、Fe的最佳接种量分别为5%、10%、15%和15%,生物有效性降低率分别为72.36%、98.37%、43.01%和79.31%;随着固化时间的增加,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先增后减,但并不影响其修复效果。因此,硫酸盐还原菌可同时修复多种重金属离子,有效解决某铜矿选冶渣中铁锌铜铅的复合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选冶渣 硫酸盐还原菌 复合重金属污染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和铜渣基功能型陶粒的磷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潇 蔡佳星 曹允业 《非金属矿》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利用固体废物赤泥和铜渣作为原料制备功能型陶粒,研究了功能型陶粒对磷的吸附性,考察了陶粒烧制温度、添加剂用量、陶粒投加量、初始pH、吸附反应时间和磷初始质量浓度对除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粒的最佳配比为:赤泥、铜渣与膨润土的... 利用固体废物赤泥和铜渣作为原料制备功能型陶粒,研究了功能型陶粒对磷的吸附性,考察了陶粒烧制温度、添加剂用量、陶粒投加量、初始pH、吸附反应时间和磷初始质量浓度对除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粒的最佳配比为:赤泥、铜渣与膨润土的质量比为5∶1∶4,CaCO_(3)添加量为30%。最佳制备工艺为:将原料混合的生球烘干,在400℃下保温10 min后,继续升温至1100℃保温30 min。对于100 mL磷初始质量浓度为2μg/mL磷溶液,在pH为2,陶粒投加量为9 g/L,吸附反应时间为12 h,对磷的吸附效果最佳,除磷率为96.67%。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备的陶粒主要矿物成分为钙铁榴石、镁黄长石和钙铝黄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铜渣 功能型陶粒 除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渣尾矿团粒过程黏结剂筛选及黏结机理
10
作者 刘江 罗立群 +3 位作者 刘成 叶远林 JChristophe Niyonzima 雷严明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5,104,共8页
为减少铜渣尾矿资源化利用过程的粉尘和烟气,以铜渣尾矿为原料,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膨润土、水玻璃单独或复配为黏结剂制备铜渣球团,通过落下强度、抗压强度和生球爆裂温度考察黏结剂的成球效果,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Zeta电位... 为减少铜渣尾矿资源化利用过程的粉尘和烟气,以铜渣尾矿为原料,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膨润土、水玻璃单独或复配为黏结剂制备铜渣球团,通过落下强度、抗压强度和生球爆裂温度考察黏结剂的成球效果,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Zeta电位测试分析球团内部微观形貌、吸附特征和表面电位变化。结果表明:3种黏结剂均可实现铜渣尾矿的团粒化黏结;黏结剂单独使用时,CMC配量应大于0.20%,膨润土配量应大于2.0%,水玻璃配量应大于2.5%;CMC与膨润土或水玻璃复配,CMC配量0.1%时,膨润土配量应大于2.0%,水玻璃配量应大于2.5%;CMC配量为0.15%时,膨润土配量应大于1.5%,水玻璃配量应大于2.0%。添加黏结剂后,球团内部结构更加紧凑,空间结构更加牢固;铜渣尾矿颗粒表面Zeta电位降低,亲水性提高,促进了颗粒间的吸附作用进而提高球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尾矿 球团 黏结剂 黏结机理 爆裂温度 落下强度 抗压强度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铜冶炼多种堆存炉渣选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泽飞 赵影 +2 位作者 王敏 秦建敏 李伟鑫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9期1-3,共3页
长期以来,堆存的铜冶炼炉渣在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且炉渣中所含的铜金属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为了提高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冶炼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对某厂不同渣型的炉渣进行... 长期以来,堆存的铜冶炼炉渣在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且炉渣中所含的铜金属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为了提高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冶炼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对某厂不同渣型的炉渣进行详细的选矿试验研究,并确定了工艺方案和选矿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渣 选矿 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冶炼炉渣浮选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2
作者 王亮 刘殿文 +4 位作者 王涵 申培伦 于星才 兰胜宗 尹政道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9期87-96,共10页
火法炼铜是金属铜资源的主要产出方式,每生产1 t铜将排放约2.2 t铜炉渣。铜炉渣的简单露天堆存不仅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同时也是对资源本身的浪费,并且铜炉渣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组分还会导致土壤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 火法炼铜是金属铜资源的主要产出方式,每生产1 t铜将排放约2.2 t铜炉渣。铜炉渣的简单露天堆存不仅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同时也是对资源本身的浪费,并且铜炉渣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组分还会导致土壤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针对铜炉渣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回收利用其中的有价金属,而且可以从源头解决由铜炉渣堆存导致的环境问题。在铜炉渣中,铜是最主要的有价金属资源。浮选法也是铜炉渣中铜资源回收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因此针对铜炉渣浮选领域的研究对实现铜炉渣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铜炉渣的矿物性质、浮选工艺和浮选药剂三个方面综合阐述了目前铜炉渣浮选领域的研究现状。从矿物特性出发,分析了铜炉渣浮选与天然铜矿物浮选之间的差异性,并总结了铜炉渣浮选工艺的独特性,着重介绍了目前常见的铜炉渣浮选药剂,并对其进行了归类总结,指明了不同类型的浮选药剂在铜炉渣浮选中的适用性以及作用机理,最后总结了铜炉渣独特的矿物特性以及目前铜炉渣普遍存在浮选回收率低、精矿品位低和尾矿品位高的原因。铜炉渣浮选仍然沿用传统硫化铜矿物的浮选药剂,药剂种类较少,因此应该根据铜炉渣的矿物特性开发更适用于铜炉渣的高效浮选药剂以及研发独特的铜炉渣磨矿设备和选矿工艺,以促进铜炉渣的高效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炉渣 二次资源利用 浮选药剂 浮选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某铜炉渣中铜深度浮选回收试验研究
13
作者 尹政道 王涵 +2 位作者 申培伦 于星才 刘殿文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12期63-71,共9页
为改善云南某冶炼厂铜炉渣浮选尾矿铜品位高、铜回收率低的问题,研究了该铜炉渣中铜的深度浮选回收方法。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试验炉渣样中主要可回收的有价元素为铜,品位为3.42%;铜矿物以硫化铜矿为主,单体解离度较高约为65%,嵌布粒度... 为改善云南某冶炼厂铜炉渣浮选尾矿铜品位高、铜回收率低的问题,研究了该铜炉渣中铜的深度浮选回收方法。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试验炉渣样中主要可回收的有价元素为铜,品位为3.42%;铜矿物以硫化铜矿为主,单体解离度较高约为65%,嵌布粒度在0.005~0.64 mm,铜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粒径在0.106 mm以上的粗颗粒占比约为40%,单体解离度较好,微细粒级矿物占比约为20%,连生较为严重。根据铜矿物中粗颗粒矿物单体解离度高,微细粒矿物连生严重的特点,制定了“阶磨阶选—快速浮选—协同捕收”的选矿流程,引入了新型的酯类硫化矿捕收剂LS-201,与丁基黄药进行协同捕收。分析讨论了磨矿细度、药剂种类及用量对铜浮选回收的影响。在一段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0%、快速浮选捕收剂丁基黄药与LS-201用量为120 g/t(比例为2∶1)、二段磨矿细度为-0.045 mm占85%、活化剂硫化钠用量为40 g/t、快浮尾矿再选捕收剂丁基黄药与LS-201用量为90 g/t(比例为2∶1)、起泡剂松醇油用量为20 g/t的条件下,浮选闭路试验获得铜品位为21.89%、铜回收率为95.60%的混合精矿,同时尾矿中铜品位仅为0.18%,指标良好。本研究实现了对铜炉渣中铜资源的深度回收,提供了一种铜炉渣二次资源利用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炉渣 快速浮选 阶磨阶选 协同捕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铜冶炼渣浮选回收铜工艺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海祥 吴维新 +2 位作者 岳涛 陈杭 梁治安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59,67,共4页
对某含铜2.70%的铜冶炼渣进行了浮选回收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浮选过程中添加硫化钠作为调整剂,并采用中矿集中再选后尾矿分级的工艺流程,可减少一段扫选,降低中矿含泥量,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0.59%、回收率91.75%的铜精矿,综合尾... 对某含铜2.70%的铜冶炼渣进行了浮选回收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浮选过程中添加硫化钠作为调整剂,并采用中矿集中再选后尾矿分级的工艺流程,可减少一段扫选,降低中矿含泥量,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0.59%、回收率91.75%的铜精矿,综合尾矿铜品位降至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浮选 中矿处理 分级 铜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铜渣胶凝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杰 邓宵 +3 位作者 张大校 王宇帆 陈小兰 李儒光 《建材世界》 2024年第2期19-21,共3页
该研究将废弃铜渣作为掺合料用于水泥生产,可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废弃铜渣。铜渣以5%、10%、15%、20%的比例取代水泥制备铜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研究表明,随着废铜渣掺量增加,胶凝材料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增加,凝结时间延长。强度随着废铜渣... 该研究将废弃铜渣作为掺合料用于水泥生产,可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废弃铜渣。铜渣以5%、10%、15%、20%的比例取代水泥制备铜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研究表明,随着废铜渣掺量增加,胶凝材料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增加,凝结时间延长。强度随着废铜渣掺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最佳掺量为10%, 3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为4.7 MPa和27.4 MPa, 28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为8.6MPa和48.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 铜渣 胶凝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某铜冶炼炉渣选矿厂流程确定、设计与生产实践
16
作者 黄杰 荆正强 +2 位作者 柯丽芳 张建刚 杜昱初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2期259-262,共4页
内蒙古赤峰某铜冶炼炉渣主要为侧吹-连续吹炼炉渣,缓冷后铜主要以硫化铜的形式存在,铁主要以磁铁矿和铁橄榄石的形式存在。为了确定选矿厂的流程、设备、产品指标等关键工艺技术及设备信息,通过对比粗碎—半自磨—球磨方案与三段一闭路... 内蒙古赤峰某铜冶炼炉渣主要为侧吹-连续吹炼炉渣,缓冷后铜主要以硫化铜的形式存在,铁主要以磁铁矿和铁橄榄石的形式存在。为了确定选矿厂的流程、设备、产品指标等关键工艺技术及设备信息,通过对比粗碎—半自磨—球磨方案与三段一闭路破碎—球磨方案的优劣,最终确定了包含半自磨的碎磨工艺;通过参考类似选矿厂的实践和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确定了选矿厂全流程及设备规格型号和数量,并设计了产品指标。生产实践表明,铜冶炼炉渣选矿系统的铜精矿铜品位、回收率及尾矿品位等关键指标均优于设计值,实现了全面达产、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炉渣 硫化铜矿 磁铁矿 铁橄榄石 工艺流程 设备选型 设计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堆存铜渣中回收铜金属的选矿试验研究及生产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春华 苏晓晖 +2 位作者 陆斌刚 蒲银春 梁金荣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3,88,共4页
对某堆存铜渣开展了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并确定了回收其中铜金属的选矿工艺流程及参数。在原矿含铜0.81%条件下,以Z-200为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磨矿细度为-0.038 mm粒级占85%,采用快速浮选产出高品位铜精矿,再经一粗两扫两精优... 对某堆存铜渣开展了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并确定了回收其中铜金属的选矿工艺流程及参数。在原矿含铜0.81%条件下,以Z-200为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磨矿细度为-0.038 mm粒级占85%,采用快速浮选产出高品位铜精矿,再经一粗两扫两精优先浮选得到低品位铜精矿产品,可获得铜品位26.40%的高品位精矿和铜品位3.58%的低品位精矿,总铜精矿铜品位13.03%、铜回收率76.47%。该回收工艺已成功应用于工程化生产实践,实现了堆存铜渣中铜金属的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选矿试验 优先浮选 捕收剂 起泡剂 碳酸钠 Z-200 铜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辊磨技术在铜冶炼渣选矿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 被引量:3
18
作者 薛建森 南君芳 +4 位作者 薛鹏举 卫晓岚 苏晨曦 杨晨晨 吕超飞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1期89-95,115,共8页
采用磨矿浮选工艺回收铜冶炼渣中有价金属元素时普遍存在磨矿能耗偏高、磨矿细度偏低、浮选尾矿有价金属含量偏高的问题。高压辊磨技术利用层压理论,物料在辊压时使矿物沿解离面产生裂纹,能够降低磨矿功指数,提高矿石的可磨性。国内外... 采用磨矿浮选工艺回收铜冶炼渣中有价金属元素时普遍存在磨矿能耗偏高、磨矿细度偏低、浮选尾矿有价金属含量偏高的问题。高压辊磨技术利用层压理论,物料在辊压时使矿物沿解离面产生裂纹,能够降低磨矿功指数,提高矿石的可磨性。国内外关于高压辊磨技术在铜冶炼渣选矿中的应用开展具体试验研究的较少。通过对某铜冶炼企业的冶炼熔炼渣开展高压辊磨试验,结果表明,高压辊磨设备能明显降低碎磨物料的粒度、增加入磨物料细粒级含量,物料邦德功指数下降幅度达到20.26%,物料可磨性得到较大改善。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磨矿、浮选试验,对试验进行对比,高压辊磨后的物料较常规破碎物料在相同磨矿条件下磨矿细度提高8.68个百分点,有价元素金、铜浮选回收率比常规破碎磨矿浮选分别提高了1.80、1.23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显著。研究表明,高压辊磨技术在铜冶炼渣选矿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渣 高压辊磨 粒度 可磨性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双侧吹铜熔池熔炼炉上升烟道结渣的矿物学分析
19
作者 张敏 匡彪 +3 位作者 李东波 胡建杭 杨贵 杨鹏 《矿冶》 CAS 2024年第3期438-447,共10页
富氧双侧吹铜熔池熔炼炉上升烟道烟尘结渣严重,阻塞烟道,是制约熔炼炉长周期高负荷高作业率生产的关键因素。分别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研究富氧双侧吹铜熔池熔炼炉上升烟道结渣烟尘... 富氧双侧吹铜熔池熔炼炉上升烟道烟尘结渣严重,阻塞烟道,是制约熔炼炉长周期高负荷高作业率生产的关键因素。分别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研究富氧双侧吹铜熔池熔炼炉上升烟道结渣烟尘的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结果表明,上升烟道烟尘的主要元素为Fe、Cu、Pb、Zn和O,主要物相是(Cu, Zn, Fe)Fe_(2)O_(4)和Fe_(3)O_(4),表面微观形貌呈致密无孔洞。结合生产过程工况条件,对烟道结渣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富氧双侧吹铜熔池熔炼炉生产过程中,富氧空气通过喷嘴鼓入炉内,强烈搅动熔体,熔体中的气泡破裂逸出,喷溅形成的小颗粒熔渣与冰铜被热气流带入上升烟道,熔渣与冰铜被氧化为高熔点的(Cu, Zn, Fe)Fe_(2)O_(4)和Fe_(3)O_(4),在烟道壁面遇冷凝结形成结渣;同时,熔炼炉负压运行,入炉原料水分低,铜精矿等未反应的粉料被烟气带入到上升烟道高温段,在氧化气氛下反应生成黏结结渣;此外,原料中Pb、Zn、As等易挥发性物质进入烟道,被氧化为低熔点化合物后与高熔点的(Cu, Zn, Fe)Fe_(2)O_(4)和Fe_(3)O_(4)黏结在一起,形成致密的结渣烟尘。因此,在冶炼生产中,建议通过控制入炉原料水分和杂质含量,减少粉料入炉;控制渣型和熔炼温度,减少熔体喷溅;使用喷嘴燃烧重油,烧熔结渣烟尘,保证生产正常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 烟道结渣 烟尘 工艺矿物学 富氧 双侧吹 熔池熔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铜渣-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水化机理研究
20
作者 李博闻 成云海 +2 位作者 李伟利 王勇 周云聪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141-148,共8页
旨在探讨利用碱激发剂制备铜渣-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可行性及其性能表现。选择铜渣和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实验确定其最佳配比和激发剂种类及浓度,发现以7.5%的水玻璃为激发剂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过量的碱激发剂会导致返碱现象... 旨在探讨利用碱激发剂制备铜渣-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可行性及其性能表现。选择铜渣和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实验确定其最佳配比和激发剂种类及浓度,发现以7.5%的水玻璃为激发剂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过量的碱激发剂会导致返碱现象、增加与模具的粘合度及拆模困难,甚至降低成品强度,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激发剂的掺量。通过实验分析不同变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包括原材料细度、激发剂浓度、养护条件等,确定了优化的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复合材料在28 d内的强度可达71 MPa,显著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早期强度发展迅速的同时,后期强度虽然增长缓慢,但整体性能依然优越。这种表现为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结合微观结构分析和实际应用研究,揭示了硅铝酸盐凝胶的形成机制,进一步优化了配方和工艺。研究结果证明,该材料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潜力。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可以部分替代传统水泥,还能实现工业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优化技术和降低成本,碱激发铜渣-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将在绿色建筑和环保材料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粉煤灰 碱激发剂 水玻璃 复合胶凝材料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