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辐解法研究大环二氧四胺铜(Ⅱ)配合物歧化超氧离子的动力学 被引量:8
1
作者 沈孟长 罗勤慧 +6 位作者 朱守荣 屠庆云 戴安邦 刘安东 谷洪春 李凤梅 狄少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1322-1326,共5页
用脉冲辐解法研究大环二氧四胺配体的铜配合物12-(4~1-硝基)-苄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合铜(Ⅱ)歧化超氧离子的动力学,求得其歧化速率常数K_(cat)为1.78×10~6 mol^(-1)·L·s^(-1)(pH=7.0)和1.06×10~6... 用脉冲辐解法研究大环二氧四胺配体的铜配合物12-(4~1-硝基)-苄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合铜(Ⅱ)歧化超氧离子的动力学,求得其歧化速率常数K_(cat)为1.78×10~6 mol^(-1)·L·s^(-1)(pH=7.0)和1.06×10~6 mol^(-1)·L·s^(-1)(pH=7.8)。其反应机理与超氧歧化酶有类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大环二氧四胺 O2^- 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5-取代邻菲啰啉-二氧四胺大环三元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华宽 朱守荣 +3 位作者 Appolin B.Kondiano 寇福平 陈荣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17-424,共8页
用pH法在25±0.1℃、I=0.lmol·dm-3KNO3条件下研究了钢(Ⅱ)与13-(2’-羟基-3’、5’-取代苄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所形成的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铜(Ⅱ)-5-取代-1,10-邻菲啉与13-(2’-羟... 用pH法在25±0.1℃、I=0.lmol·dm-3KNO3条件下研究了钢(Ⅱ)与13-(2’-羟基-3’、5’-取代苄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所形成的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铜(Ⅱ)-5-取代-1,10-邻菲啉与13-(2’-羟基-3’,5’-取代苄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所形成的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并探讨了大环配体的取代基效应及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二元 三元 稳定性 超氧歧化酶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家蚕丝素蛋白质配合物的配位结构和高次结构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文兴 沈之荃 +1 位作者 刘冠峰 白井汪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06-310,共5页
家蚕丝素蛋白质在不同 p H条件下经均相和不均相配位反应制备了 Cu( ) -丝素配合物 ,用可见光谱、电子自旋共振波谱 ( ESR)、 X射线衍射 ( XRD)研究了其配位结构和高次结构 .在碱性条件下 ( p H=1 0 .60 ) ,丝素肽链主链的 4个氮原子螯... 家蚕丝素蛋白质在不同 p H条件下经均相和不均相配位反应制备了 Cu( ) -丝素配合物 ,用可见光谱、电子自旋共振波谱 ( ESR)、 X射线衍射 ( XRD)研究了其配位结构和高次结构 .在碱性条件下 ( p H=1 0 .60 ) ,丝素肽链主链的 4个氮原子螯合 Cu( )生成具有近似平面四方 Cu( N) 4结构的配合物 ;而在酸性条件下 ( p H=4 .3 0 ,5.88) ,主要是丝素肽链的侧 (端 )基羧酸根键合 Cu( )生成 Cu( ) (—COO— ) ( H2 O) 3和 Cu( ) (— COO— ) 2 型配合物 .讨论和描述了不同条件下生成的 Cu(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质 配位结构 高次结构 铜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多胺配体Cu(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酸分解动力学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延河 高东昭 +3 位作者 林海 林华宽 盖庆春 朱守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合成了酰胺多胺配体 ( L) ,测定了 5,10 ,15和 2 5℃时其 Cu(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用标准摩尔焓变ΔH 0_m 和标准摩尔熵变ΔS0_m 解释了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并利用停流技术 ( Stopped- flow)研究了 Cu L配合物在 0 .0 4~ 2 .3m ol/L(... 合成了酰胺多胺配体 ( L) ,测定了 5,10 ,15和 2 5℃时其 Cu(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用标准摩尔焓变ΔH 0_m 和标准摩尔熵变ΔS0_m 解释了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并利用停流技术 ( Stopped- flow)研究了 Cu L配合物在 0 .0 4~ 2 .3m ol/L( I=2 .34 mol/L Na Cl)盐酸溶液中的酸分解动力学 .提出了反应机理 ,并求得了速控步骤的活化能 Ea,标准摩尔活化熵 Δ≠ S0_m 和标准摩尔活化焓 Δ≠ H0_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多胺配体 Cu()配合物 稳定性 酸分解 分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物的直线自由能关系(ⅩⅤⅡ)──铜(Ⅱ)-二氧四胺大环-α-氨基酸三元混配配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贤景春 朱守荣 +1 位作者 林华宽 陈荣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用pH法在25.0±0.1℃、I=0.1mol/LKNO3条件下研究了铜(Ⅱ)与12-(2'-羟基-5取代苄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α-氨基酸所形成的竞争性三元混配型配合物的稳定... 用pH法在25.0±0.1℃、I=0.1mol/LKNO3条件下研究了铜(Ⅱ)与12-(2'-羟基-5取代苄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α-氨基酸所形成的竞争性三元混配型配合物的稳定性,测定了该体系的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并探讨了大环配体的取代基效应及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物 二氧四胺大环 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大环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6
作者 周勇强 周家茵 +1 位作者 周世光 綦尤训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2-116,共5页
以邻苯二甲醛和邻苯二胺为原料,三水合硝酸铜为模板剂,用模板反应在无水乙醇中制备了一种新的固体配合物[CuL](NO_3)_2·6H_2O。通过元素分析、磁化率及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分析、热重-差热分析等,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 以邻苯二甲醛和邻苯二胺为原料,三水合硝酸铜为模板剂,用模板反应在无水乙醇中制备了一种新的固体配合物[CuL](NO_3)_2·6H_2O。通过元素分析、磁化率及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分析、热重-差热分析等,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立体结构与对称性,并对其电致变色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西佛石 络合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大环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娟 刘焕 +3 位作者 杨天禹 张孝通 张妍 潘志权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9年第9期602-605,共4页
以5-氯水杨醛、N,N′-二甲基乙二胺和多聚甲醛合成N,N′-二甲基-N,N′-二(3-甲酰基-5-氯水杨醛)乙二胺(1),化合物1与乙二胺、醋酸铜、高氯酸铅通过模板反应缩合制备了不对称大环铜(Ⅱ)配合物(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对其... 以5-氯水杨醛、N,N′-二甲基乙二胺和多聚甲醛合成N,N′-二甲基-N,N′-二(3-甲酰基-5-氯水杨醛)乙二胺(1),化合物1与乙二胺、醋酸铜、高氯酸铅通过模板反应缩合制备了不对称大环铜(Ⅱ)配合物(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配合物2晶体(CCDC:787806)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铜(Ⅱ)离子与大环中两个亚胺氮原子、两个酚羟基的氧原子形成4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大环配合物 铜()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o(Ⅱ)配位聚合物的溶剂热合成与晶体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钟开龙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25-1229,共5页
利用柔性含咪唑基配体1,3,5-三(咪唑-1-甲基)苯(L)与硫酸钴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得到了一个配位聚合物{[Co(L)(EG)0.5(H2O)(SO4)]·EG·H2O}n(EG=乙二醇),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 利用柔性含咪唑基配体1,3,5-三(咪唑-1-甲基)苯(L)与硫酸钴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得到了一个配位聚合物{[Co(L)(EG)0.5(H2O)(SO4)]·EG·H2O}n(EG=乙二醇),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7430(9)nm,b=1.17042(13)nm,c=1.31161(14)nm,α=83.830(2)°,β=78.004(2)°,γ=73.938(2)°,V=1.2598(2)nm^3,Z=2。配合物中配体L连接Co(Ⅱ)形成一维链状结构,EG分子在配合物中连接链内的两个Co(Ⅱ)金属中心,硫酸根离子作为端基配体与Co(Ⅱ)配位。固态配合物中相邻的一维链通过分子间氢键O-H···O作用进一步构建为二维超分子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其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配合物 配位聚合物 溶剂热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氰根桥联的一维链状大环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 被引量:8
9
作者 鲁统部 向华 +4 位作者 李晓燕 苏成勇 毛宗万 计亮年 郁开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7-189,共3页
One-dimensional cyanide-bridged bimetallic coordination polymer [CuL(H 2O) 2] n [(CuL)·(μ-CN) 2Fe(CN) 4] 2n ·(H 2O) 2n was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crystallizes i... One-dimensional cyanide-bridged bimetallic coordination polymer [CuL(H 2O) 2] n [(CuL)·(μ-CN) 2Fe(CN) 4] 2n ·(H 2O) 2n was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crystallizes in a monoclinic system of the space group C2/c with a=2.983 1(5) nm, b=1.527 4(3) nm, c= 1.725 3(4) nm, β=107.68(2)°, V=7.490(3) nm3, Z=8, D c=1.382 g/cm3, F(000)=3 260, R=0.059 3, wR 2=0.132 3, S=0.885. The one-dimensional zigzag chain extents through Cu—CN—Fe—CN—Cu linkages. The adjacent two polymer chains are linked by the O—H……NC hydrogen bonding between [CuL(H 2O) 2] 2+ and [Fe(CN) 6] 3- ions to form hydrophilic channels in which water molecules are inclu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配位聚合物 铁氰根 一维链状结构 合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杂大环双核铜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溶液中配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实 鲁统部 +3 位作者 冯小龙 李炎武 毛宗万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04-1006,共3页
The macrocyclic ligand(L) and its dinuclear copper(Ⅱ) and zinc(Ⅱ) complex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u 2L(Him) 2](ClO 4) 4·2H 2O has been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The macrocyclic ligand(L) and its dinuclear copper(Ⅱ) and zinc(Ⅱ) complex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u 2L(Him) 2](ClO 4) 4·2H 2O has been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a monoclinic system, the space group P2 1/c , a =0.951 2(2) nm, b =2.010 4(4) nm, c =1.202 5(2) nm, β =98.89(3)°, V =2.271 9(8) nm 3, Z=2, D c=1.599 Mg/m 3 , F (000) = 876 , R =0.059 1, wR =0.173 3, GOF(F)=1.009. The copper(Ⅱ) atom is five coordinated with four nitrogen atoms of the macrocyclic ligand and one nitrogen atom of imidazole. The stepwise stability constants of the 1∶1 and 2∶1 molar ratios of Cu to L and Zn to L complexes were determined by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in KCl supporting electrolyte(0.100 mol/L) at 25 ℃.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zinc(Ⅱ) ion can form hydroxide bridged dinuclear complex [Zn 2(OH)L] 3+ , while the copper(Ⅱ) ion can only form dinuclear complex 3+ with macrocyclic lig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大环双核铜锌金属配合物 合成 结构 溶液 配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配位聚合物[Cu(ox)(4,4′-bpy)]_n的水热合成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红 徐家宁 +4 位作者 于连香 叶俊伟 毕明辉 张萍 宋天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4-1017,共4页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出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u(ox)(4,4′-bpy)]n(ox=草酸根离子,4,4′-bpy=4,4′-联吡啶),并通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以及红外光谱测定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m空间群,晶胞参数a=1...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出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u(ox)(4,4′-bpy)]n(ox=草酸根离子,4,4′-bpy=4,4′-联吡啶),并通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以及红外光谱测定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m空间群,晶胞参数a=1·1921(7)nm,b=1·153(7)nm,c=0·5155(4)nm,β=113·38(3)°,V=0·6291(7)nm3,Z=2.该化合物是一个由{Cu(ox)}n链通过桥联配体4,4′-bpy垂直相连并具有矩形格子结构的二维层状配位聚合物,层与层之间交错排列,通过C4,4′-bpy—H…Oox层间氢键作用,进一步扩展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cu()配位聚合物 混合配体 层状结构 超分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 被引量:9
12
作者 范培民 王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14-2520,共7页
以槲皮素与Zn(Ⅱ)的配合物为模板,在甲醇溶液中制备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槲皮素与Zn(Ⅱ)的配位方式及配位比,验证了槲皮素、Zn(Ⅱ)和4-乙烯基吡啶之间的三元配位作用.利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平衡... 以槲皮素与Zn(Ⅱ)的配合物为模板,在甲醇溶液中制备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槲皮素与Zn(Ⅱ)的配位方式及配位比,验证了槲皮素、Zn(Ⅱ)和4-乙烯基吡啶之间的三元配位作用.利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平衡结合实验考察了功能单体及交联剂用量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优化了聚合物的反应配比.同时对系列印迹聚合物的识别体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槲皮素-Zn(Ⅱ)模板印迹聚合物对槲皮素-Zn(Ⅱ)的配合物表现出明显的吸附选择性和特异性,对槲皮素结构类似物芦丁和柚皮素的吸附选择性较差,分离因子分别为3.21和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迹聚合物 槲皮素 Zn() 配位比 配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氰基桥联Cu(I)配位聚合物的模板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蓉仙 马敏 +1 位作者 董振益 沈小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23-626,共4页
将(Et4N)3Mn(CN)6和Cu(en)2(ClO4)2反应得到了三维配位聚合物{[Cu(Ⅱ)(en)2·H2O][Cu(I)2(CN)4]}n(en=乙二胺),用元素分析、ICP分析、IR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9),晶胞参数a=14 759... 将(Et4N)3Mn(CN)6和Cu(en)2(ClO4)2反应得到了三维配位聚合物{[Cu(Ⅱ)(en)2·H2O][Cu(I)2(CN)4]}n(en=乙二胺),用元素分析、ICP分析、IR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9),晶胞参数a=14 759(3),b=7 734(2),c=14 247(3) ,β=112 65(3)°,V=1500 9(5) 3,Z=4,Dc=1 916Mg·m-3,F(000)=868,最终偏离因子R1=0 0267,wR2=0 0633。该配合物结构中Cu(I)离子间通过氰基桥联形成三维峰窝样主体骨架结构,而Cu(Ⅱ)配离子[Cu(en)2·H2O]2+被包合在主体内架通道空腔的中央。该配合物的合成是利用[Cu(CN)2]-为建筑砖块,[Cu(en)2·H2O]2+为模板的自组装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氰基桥联 铜离子 配位聚合物 模板合成 晶体结构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