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7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熔融静电纺长丝纱的制备及其在摩擦纳米发电机中的应用
1
作者 闫静 王亚倩 +5 位作者 刘晶晶 李好义 杨卫民 康卫民 庄旭品 程博闻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29,共7页
针对织物型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中纤维直径较大导致其有效工作面积不足、输出性能受限的问题,采用熔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PP)和聚酰胺6(PA6)长丝纱,采用织造工艺构筑织物型TENG,并与商用PP和PA6长丝纱构成的织物型TENG进行对比... 针对织物型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中纤维直径较大导致其有效工作面积不足、输出性能受限的问题,采用熔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PP)和聚酰胺6(PA6)长丝纱,采用织造工艺构筑织物型TENG,并与商用PP和PA6长丝纱构成的织物型TENG进行对比。通过表征TENG摩擦发电输出性能差异,探究熔融静电纺纱在TENG中的应用优势。结果表明:熔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长丝纱具有较小的纤维直径,其中PP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84μm,PA6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2.25μm;基于熔融静电纺的TENG输出电压和电流可达到110 V和11.4μA,分别是商业长丝纱TENG的41倍和95倍;TENG在不同压力和频率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电输出性能,且在工作5000 s后仍保持稳定,经过多次水洗后,TENG的电输出性能未显著衰减。该TENG在50 MΩ负载电阻下的输出功率密度为0.82 W/m^(2),能够为LED灯、电子表等微型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电力,展示其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自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静电纺丝 聚丙烯长丝纱 聚酰胺6长丝纱 摩擦纳米发电机 能源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F/PC丝材制备与性能研究
2
作者 汪骥 李晨龙 +5 位作者 李瑞 刘玉君 刘晓 王安刚 高立 于鹏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7-353,共7页
连续碳纤维(CCF)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等优异性能,结合3D打印技术在船舶建造行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其中丝材制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树脂进给量(A)、外包裹结构件加热温度(B)和收卷速度(C)作为研究因素,并... 连续碳纤维(CCF)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等优异性能,结合3D打印技术在船舶建造行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其中丝材制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树脂进给量(A)、外包裹结构件加热温度(B)和收卷速度(C)作为研究因素,并考虑丝材制备工艺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根据正交实验表进行连续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CCF/PC)丝材制备实验,以连续碳纤维丝材的单位直径、拉伸强度性能作为衡量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了使CCF/PC丝材整体性能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树脂进给量(A)为3挡、外包裹结构件加热温度(B)为270℃、收卷速度(C)为150mm/min.在最优工艺参数下制备的丝材单位直径为0.594mm,拉伸强度高达451.07MPa.研究结果可为连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船舶建造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连续碳纤维(CCF) 丝材制备 工艺参数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腔体加固的盾构隧道管片纵缝接头试验研究
3
作者 孙雪兵 甘海杰 +3 位作者 王金龙 吕延豪 娄英豪 柳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1,53,共10页
[目的]盾构隧道使用年限的增加使得加固维修需求不断上升。复合腔体作为新型加固材料,其应用逐渐增多,因此研究其材料性能及不同接缝受力条件下的加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复合腔体加固的盾构管片纵缝接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材料... [目的]盾构隧道使用年限的增加使得加固维修需求不断上升。复合腔体作为新型加固材料,其应用逐渐增多,因此研究其材料性能及不同接缝受力条件下的加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复合腔体加固的盾构管片纵缝接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材料性能试验和接头受力分析。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接缝受力条件下加固盾构管片纵缝接头的受力性能、破坏形态及破坏机理,并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定。[结果及结论]试验结果显示:复合腔体抗压极限承载力和抗弯极限承载力分别为689.67 kN和8.25 kNm,弹性阶段抗弯刚度为1.93×10^(9) Nmm^(2)。复合腔体加固能够有效提高管片纵缝接头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加固后正弯矩作用下接头的极限承载弯矩为289.29 kNm,负弯矩作用下接头的极限承载弯矩为134.95 kNm。复合腔体加固混凝土管片的界面强度是加固结构的关键性能指标,界面破坏后会降低结构的整体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管片纵缝接头试验 复合腔体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单旦丝束混合滤棒的加工工艺及应用研究
4
作者 解晓翠 刘畅 +3 位作者 樊肇胜 刘士军 王海燕 林慧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目的】考察丝束混合对滤棒物理指标和卷烟常规烟气指标的影响。【方法】搭建混合丝束滤棒的加工平台,制作不同压降、不同规格丝束的滤棒并卷制卷烟样品,对滤棒的物理指标和卷烟常规烟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混合丝束滤棒的物理... 【目的】考察丝束混合对滤棒物理指标和卷烟常规烟气指标的影响。【方法】搭建混合丝束滤棒的加工平台,制作不同压降、不同规格丝束的滤棒并卷制卷烟样品,对滤棒的物理指标和卷烟常规烟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混合丝束滤棒的物理指标稳定性与传统一元醋纤滤棒差异不大。(2)与高单旦丝束混合可以提高低单旦丝束滤棒的硬度,建立滤棒硬度和质量的回归方程,对各规格丝束滤棒的硬度按照混合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可以预测混合丝束滤棒的硬度。(3)丝束混合可以提高丝束的填充量和增加滤棒的压降,混合丝束的加工能力曲线往低单旦丝束的右上、高单旦丝束的左上移动。(4)压降接近时,混合丝束滤棒卷烟的烟气释放量整体介于两个单包丝束滤棒之间,与低单旦丝束混合可以降低高单旦丝束滤棒卷烟的烟气释放量。【结论】丝束混合可以调节滤棒的硬度和卷烟烟气的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束 混合 滤棒 过滤效率 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退浆工艺对粘胶长丝哈达织物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昊 刘妍 +2 位作者 胡艳丽 吕学斌 李伟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88,共7页
为了探究粘胶长丝哈达织物免退浆工艺的可行性及对织物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比例的复合变性淀粉与PVA-0588混合,探究其配比对浆液粘度、透明度、表面张力的影响,并对浆纱表面形态、上浆率、强力与耐磨等性能进行测试,得到最适宜的浆料配... 为了探究粘胶长丝哈达织物免退浆工艺的可行性及对织物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比例的复合变性淀粉与PVA-0588混合,探究其配比对浆液粘度、透明度、表面张力的影响,并对浆纱表面形态、上浆率、强力与耐磨等性能进行测试,得到最适宜的浆料配方;将其应用在哈达织物的织造中,对免退浆织物与传统上浆工艺织物的力学性能、抗皱性能、弯曲性能及织物风格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当复合变性淀粉与PVA的比例为4∶1时,免退浆浆纱的上浆率为3.14%,浆纱强力提高21.19%,耐磨次数也提高到133次;与传统工艺相比,免退浆工艺实现了低上浆率和中低温上浆,免退浆浆纱的性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该免退浆工艺可用于粘胶长丝哈达织物的生产中,降低成本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退浆工艺 中低温上浆 哈达织物 粘胶长丝 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结构冲击损伤分析及剩余压缩强度评估
6
作者 王中钢 徐晨晨 +5 位作者 陈卓 于洋洋 李克雷 何佳捷 邓俊杰 袁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09-3019,共11页
为探究局部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缠绕圆管结构冲击损伤与剩余压缩强度关联性,采用空气炮试验系统对复合材料圆管结构开展0~79.7 m/s冲击速度下的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确定圆管结构冲击响应和剩余压缩强度。运用有限元方法... 为探究局部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缠绕圆管结构冲击损伤与剩余压缩强度关联性,采用空气炮试验系统对复合材料圆管结构开展0~79.7 m/s冲击速度下的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确定圆管结构冲击响应和剩余压缩强度。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材料缠绕构型圆管的局部冲击及冲击后压缩进行参数化数值仿真计算,得到不同结构参数下局部损伤和压缩失效行为的关系,揭示不同冲击速度和缠绕形式对圆管动态变形和冲击后剩余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圆管结构最大变形量及内部纤维损伤面积与冲击速度呈正相关,冲击引发的大变形和压剪作用产生的圆管内部损伤削弱了压缩强度,并改变了结构压缩破坏模式;在15.0 m/s冲击速度下,缠绕方式为[89/±20]_(2)的圆管的冲击损伤最小;在47.4 m/s冲击速度下,缠绕方式为[89/±55]_(2)的圆管更有利于抵抗冲击变形;当圆管环向缠绕层占比减小时,其抗冲击和压缩性能均有所提升,但无环向缠绕层时圆管因膨胀失稳抗压缩能力大幅减弱,受速度为47.4 m/s的小球冲击后,相较于缠绕方式为[89/±38]_(2)的圆管,缠绕方式为[±38]_(3)的圆管的剩余压缩强度降低7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缠绕结构 冲击损伤 冲击后压缩 剩余强度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西露天矿周边城区建筑物修补砂浆力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杨建功 路维 +4 位作者 王邵臻 王金安 李飞 胡浩聪 周家兴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94,共8页
为提升抚顺西露天矿周边城区受损建筑物的抗裂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研发1种微丝镀铜钢纤维砂浆修补材料。通过既有裂缝混凝土试块的修补实验,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构建黏结抗折强度的非线性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掺量对强度的提升... 为提升抚顺西露天矿周边城区受损建筑物的抗裂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研发1种微丝镀铜钢纤维砂浆修补材料。通过既有裂缝混凝土试块的修补实验,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构建黏结抗折强度的非线性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掺量对强度的提升效果最显著、减水剂掺量次之、水胶比最小。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达到最大强度对应的水胶比逐渐由0.19上升至0.22。随着水胶比增加,达到最大强度对应的钢纤维掺量逐渐由50 kg/m^(3)上升至80 kg/m^(3),对应的减水剂掺量约为12 g/L。此外,通过抗剪强度对比试验,验证钢纤维砂浆显著优于普通砂浆,该材料可为地层变形导致的建筑物受损与开裂部件提供可靠的修补与加固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周边受损建筑物的修补与加固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并为解决当前由地表变形导致的建筑开裂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微丝镀铜钢纤维砂浆 响应面模型 黏结抗折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4PH不锈钢材料的金属熔丝成形及其制品力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姜世杰 许子沼 +2 位作者 李曙光 王菲 黄绪震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3,共11页
开发了三种17-4PH不锈钢/聚合物复合丝材,分别为聚乳酸(PLA)单组分、PLA/苯乙烯(SEBS)两组分以及PLA/高密度聚乙烯(HDPE)/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三组分黏合剂丝材。利用普通的桌面级熔丝成形设备成形生坯样件,并使用箱式烧结炉研究了一... 开发了三种17-4PH不锈钢/聚合物复合丝材,分别为聚乳酸(PLA)单组分、PLA/苯乙烯(SEBS)两组分以及PLA/高密度聚乙烯(HDPE)/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三组分黏合剂丝材。利用普通的桌面级熔丝成形设备成形生坯样件,并使用箱式烧结炉研究了一步式热脱脂/烧结的可行性,探究三种黏合剂系统复合丝材的可成形性。以Ultrafuse 17-4PH复合丝材为原材料,通过生坯成形—脱脂—烧结工艺过程制备了金属熔丝成形烧结样件,并完成了密度、收缩率及静态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步式热脱脂/烧结工艺易使样件出现氧化、不收缩等缺陷问题,而采用两步式脱脂(即催化脱脂和热脱脂)再进行烧结的样件,成形效果良好。Ultrafuse 17-4PH烧结件的平均密度为7.2 g/cm^(3),X、Y、Z方向的收缩率分别为15%、18%、20%,最大拉伸强度可达600 MPa,最大弯曲强度约1200 MPa,硬度约为232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熔丝成形(MFFF) 增材制造 生坯成形 脱脂 烧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F2/Mst1信号通路分析新活素对急性心梗大鼠心脏重构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9
作者 穆怀彬 李静 +1 位作者 李燕 卢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89,共7页
目的探讨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重构、血管生成及NF2/Mst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rhBNP组、中剂量rhBNP组、高剂量rhBNP组,均10只。除假手术组外,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目的探讨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重构、血管生成及NF2/Mst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rhBNP组、中剂量rhBNP组、高剂量rhBNP组,均10只。除假手术组外,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低、中及高剂量rhBNP组大鼠颈静脉输注5、10及15μg/kg的rhBNP溶液,其余大鼠颈静脉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心脏超声检测LVIDd、LVIDs、LVEDV、LVESV;BL-420生物机能实验检测LVEDP、±dp/dt max;测量BW、THW/BW、LVW/BW;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血管生成;免疫印迹检测心肌组织NF2、Mst1、Bax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IDd、LVIDs、LVEDV、LVESV、LVEDP、THW/BW、LVW/BW、心肌细胞凋亡率、NF2、Mst1、Bax表达均升高(P<0.05),±dp/dt max、Bcl-2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中及高剂量rhBNP组LVIDd、LVIDs、LVEDV、LVESV、LVEDP、THW/BW、LVW/BW、心肌细胞凋亡率、NF2、Mst1、Bax表达降低(P<0.05),±dp/dt max、Bcl-2表达升高(P<0.05)。结论新活素可显著改善急性心梗大鼠心脏重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加快心肌组织血管新生,这与抑制NF2/Mst1信号通路活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 心脏重构 血管生成 神经细丝蛋白 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叶丝颗粒流化状态与分布特性研究
10
作者 耿凡 安家俊 +2 位作者 温恬靓 郭恒 李林林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18,共7页
基于无根多体系统构建每一个颗粒,采用拉格朗日方法追踪颗粒与其颗粒段,考虑颗粒段之间的铰约束与碰撞效应,分析不同流化风速、颗粒长度等对颗粒流化状态的影响。研究发现:颗粒运动形态多样,呈现伸展、绕曲等多种形式,与流化实验过程中... 基于无根多体系统构建每一个颗粒,采用拉格朗日方法追踪颗粒与其颗粒段,考虑颗粒段之间的铰约束与碰撞效应,分析不同流化风速、颗粒长度等对颗粒流化状态的影响。研究发现:颗粒运动形态多样,呈现伸展、绕曲等多种形式,与流化实验过程中捕捉到的叶丝颗粒的状态近似。短颗粒易被流化带出,随着流化的进行,提升管内较短的颗粒(<0.03 m)数量百分比逐渐下降,甚至低于6%。流出颗粒的数量百分比随其长度的增加而下降;颗粒取向角呈现中间高、两头高的分布趋势;近壁区域颗粒多呈竖直/近竖直状态(±80°~±90°)。次中心区域水平状态(约0°)颗粒的数量百分比随流化的进行增长较为明显;随风速的增大,近壁区域中竖直/近竖直分布的颗粒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流态化 颗粒运动 多体系统 分布特征 流化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细胞骨架中间纤维研究进展
11
作者 毕筱瑞 葛博浩 +1 位作者 陈玉珍 卢存福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中间纤维(IFs)是一种表观直径在10 nm左右,介于微管(25 nm)和微丝(5~7 nm)之间的细胞骨架蛋白纤维,目前已发现其能在不同的组织中形成多种类型的蛋白,并且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呈组织特异性表达。在动物细胞中,IFs提供了机械稳定性,并维... 中间纤维(IFs)是一种表观直径在10 nm左右,介于微管(25 nm)和微丝(5~7 nm)之间的细胞骨架蛋白纤维,目前已发现其能在不同的组织中形成多种类型的蛋白,并且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呈组织特异性表达。在动物细胞中,IFs提供了机械稳定性,并维持了细胞和组织的形态,许多IF蛋白编码基因已经在动物中鉴定出来。在植物细胞中,最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从一些免疫学方面的证据证明了植物中存在中间纤维蛋白。近些年来,在植物中陆续发现了许多中间纤维蛋白,与动物中的功能相同。中间纤维可通过调控核纤层-染色质网络以调控基因的表达。该文综述了植物细胞中间纤维的研究进展,对细胞骨架功能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中间纤维 角蛋白 核纤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和免穿集绪器对生丝洁净检验的影响及对比分析
12
作者 祝明辉 李可贤 +6 位作者 胡光荣 吴建梅 石洪康 李林波 张剑飞 邓虎龙 马勇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3,共6页
为了提升生丝品质,合理选择制丝集绪器,研究陶瓷和免穿集绪器对生丝洁净的影响,选用4个品种共17个产地的蚕茧,对分别使用2种集绪器缫丝后的生丝进行洁净检验。以产地分组比较2种集绪器洁净分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陶瓷集绪器较免穿集... 为了提升生丝品质,合理选择制丝集绪器,研究陶瓷和免穿集绪器对生丝洁净的影响,选用4个品种共17个产地的蚕茧,对分别使用2种集绪器缫丝后的生丝进行洁净检验。以产地分组比较2种集绪器洁净分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陶瓷集绪器较免穿集绪器缫制生丝的洁净分数在高分段占比高出3.36%;在洁净平均数差值较大的7组数据中,对应有4组陶瓷集绪器缫制生丝的洁净分数高于免穿集绪器;在标准差不同的15组数据中,有9组陶瓷集绪器缫制生丝洁净分数更低;根据秩和检验结果,共有5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3组陶瓷集绪器缫制生丝洁净均值高于免穿集绪器;结合集绪器的构造,综合分析陶瓷集绪器的洁净能力优于免穿集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洁净检验 集绪器 缫丝 秩和检验 正态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用量对3D打印连续亚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李晓蔓 李鹏 +3 位作者 张京发 孔凡功 陶毓博 刘锴澎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151,共8页
为了提高3D打印连续亚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中纤维与树脂基体相容性,使用了不同质量百分数的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连续亚麻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利用熔丝制造成型3D打印机并采用喷嘴内浸渍方法,打印出连续亚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 为了提高3D打印连续亚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中纤维与树脂基体相容性,使用了不同质量百分数的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连续亚麻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利用熔丝制造成型3D打印机并采用喷嘴内浸渍方法,打印出连续亚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偶联剂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试件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当KH550质量百分数为2.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至122.7 MPa,拉伸模量提高至1.013 GPa。但所有使用KH550处理过的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都低于未处理的复合材料。聚乳酸与亚麻纤维界面微观形貌表明,KH550用量的增加使复合材料内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界面空隙先变小后变大。X射线衍射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表明,KH550处理后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增加,使得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提高,但冲击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连续亚麻纤维 熔丝制造成型 界面空隙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装置设计及功能验证
14
作者 肖峰 余一聪 +2 位作者 林杰 黄齐韧 郭智威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4,共7页
为研究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设计并搭建一种湿法单轴纤维缠绕机,该缠绕机可综合控制缠绕速度、缠绕角度、缠绕张力等成型参数,可实时采集纤维缠绕成型过程中的张力变化。选用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采... 为研究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设计并搭建一种湿法单轴纤维缠绕机,该缠绕机可综合控制缠绕速度、缠绕角度、缠绕张力等成型参数,可实时采集纤维缠绕成型过程中的张力变化。选用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采用设计的纤维缠绕机制备玻璃纤维缠绕增强的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试验对复合材料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缠绕机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得到了提升,与纯环氧树脂相比,弯曲强度增强了2.24 MPa,压缩强度增强了120.92 MPa,硬度提高了11.5HD;同时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也得到明显提升,其中平均摩擦因数均降低了0.01左右,磨损量降低了16.2%。测试结果验证了设计的缠绕机可用于制备纤维缠绕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绕机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 环氧树脂 玻璃纤维 成型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篮状菌中转录因子TeClr1调控纤维素酶的生物合成
15
作者 崔明娟 孙以新 胡小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8,共12页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转录因子TeClr1,采用基因过表达和沉默技术,分别构建OE-Teclr1和RNAiTeclr1菌株探索转录因子TeClr1功能,以提高内生篮状菌(Talaromyces endophyticus)NEAU-6纤维素酶产量。结果表明:与野生型(WT)菌株相比,OE-Teclr1...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转录因子TeClr1,采用基因过表达和沉默技术,分别构建OE-Teclr1和RNAiTeclr1菌株探索转录因子TeClr1功能,以提高内生篮状菌(Talaromyces endophyticus)NEAU-6纤维素酶产量。结果表明:与野生型(WT)菌株相比,OE-Teclr1菌株生长更快、产生的水解圈更大,RNAi-Teclr1菌株生长更慢、产生的水解圈更小;随着培养时间增加,OE-Teclr1菌株中Teclr1基因表达量始终高于WT菌株,而RNAi-Teclr1菌株中Teclr1持续下调表达。在合成纤维素酶方面,相较于WT菌株,OE-Teclr1菌株产滤纸酶(FPase)的能力提高53%,且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BG)和木聚糖酶(Xylanase)的能力也分别提高38%和27%,内切葡聚糖苷酶(EGCMCase)和对硝基-纤维二糖苷酶(p NPCase)的产纤维素酶能力也均提高13%以上。RNAi-Teclr1菌株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在发酵期内均相对较弱,且产纤维素酶能力一直低于OE-Teclr1和WT菌株。综上所述,转录因子TeClr1可能在菌株产纤维素酶中、后期发挥对纤维素酶基因的激活作用,即通过控制Teclr1基因表达影响纤维素酶基因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真菌 篮状菌 纤维素酶 转录激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氨针织物的洗涤失弹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璐瑶 董齐齐 +2 位作者 张慧 赵旭 刘建立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4,66,共6页
氨纶丝作为一种常用的弹性纤维,在日常的洗涤过程中会出现失弹现象。试验研究了柔顺剂在洗涤过程中对氨纶丝弹性的影响,分析了洗涤对织物手感、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洗涤处理后,织物的弹性回复率及定力伸长率均降低;硬... 氨纶丝作为一种常用的弹性纤维,在日常的洗涤过程中会出现失弹现象。试验研究了柔顺剂在洗涤过程中对氨纶丝弹性的影响,分析了洗涤对织物手感、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洗涤处理后,织物的弹性回复率及定力伸长率均降低;硬挺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仅相差3.88,柔软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仅相差2.18;氨纶丝的弹性回复率降低,经过处理后的氨纶丝的弹性回复率最小值为95.78%;红外光谱显示主要吸收峰变化不大;XRD测试表明洗涤处理后氨纶丝的结晶度均增加,最大值为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纶丝 洗涤 柔顺剂 失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调制在气体成丝激发太赫兹波中的影响
17
作者 郭惠成 刘呈普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在光电流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飞秒激光与等离子体丝相互作用产生太赫兹辐射的基本物理机制。阐明了三维条件下太赫兹辐射与等离子体阶梯式电离的同步性,证实了等离子体激发过程中必然会对太赫兹辐射产生调制。分...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在光电流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飞秒激光与等离子体丝相互作用产生太赫兹辐射的基本物理机制。阐明了三维条件下太赫兹辐射与等离子体阶梯式电离的同步性,证实了等离子体激发过程中必然会对太赫兹辐射产生调制。分析等离子体调制对太赫兹近场和远场辐射的影响,发现双色场主要起到激发等离子体并产生初步的光电流辐射的作用,等离子体则起到调制光电流辐射并产生太赫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丝 太赫兹波 时域有限差分 飞秒激光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疫霉菌与多种病毒复合侵染马铃薯叶片的细胞病理研究
18
作者 廖珍凤 吕明芳 +3 位作者 王甄 宋西娇 沈梦梦 张恒木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7-316,共10页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天池山种植基地频繁发生一种马铃薯病害,其典型症状为叶片褪绿、黄化,严重的枯败坏死。为鉴定其病原,本研究采用显微镜观察表明其由卵菌和线状病毒复合侵染所致,RT-PCR检测显示其病原菌为马铃薯晚疫病(PLB)致病疫霉...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天池山种植基地频繁发生一种马铃薯病害,其典型症状为叶片褪绿、黄化,严重的枯败坏死。为鉴定其病原,本研究采用显微镜观察表明其由卵菌和线状病毒复合侵染所致,RT-PCR检测显示其病原菌为马铃薯晚疫病(PLB)致病疫霉菌,病毒为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S病毒(PVS)和马铃薯M病毒(PVM)。病理学观察显示马铃薯病叶和茎表面被疫霉菌丝覆盖,在孢囊梗上有分生孢子着生;菌丝通过气孔和表皮细胞侵入叶肉细胞和细胞间隙的现象尤为明显;菌丝与细胞壁接触处形成高电子密度沉积物,局部出现坏死,产生大量囊泡,叶绿体包膜消解,基质外流;马铃薯病株汁液负染后可观察到长600~900 nm,直径10~15 nm的线状病毒粒子;并在叶肉细胞细胞质中观察到大量分散的线状病毒粒子、成束状的病毒粒子以及风轮状内含体等病毒相关的特征性结构,进一步支持该病害由卵菌和病毒复合侵染所致,为深入理解马铃薯病毒与卵菌互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疫霉菌 线状病毒 马铃薯病毒 复合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管道中的超声波传播特性研究
19
作者 束沛 杨乐辉 +3 位作者 赵金玲 赵建平 常乐 程经纬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管道(filament wound composite pipes,FWCP)中的纤维起伏会改变结构力学性能,从而影响超声导波传播特性,制约超声导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纤维起伏区域的细观模型及其等效刚度计算方法,将有限元...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管道(filament wound composite pipes,FWCP)中的纤维起伏会改变结构力学性能,从而影响超声导波传播特性,制约超声导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纤维起伏区域的细观模型及其等效刚度计算方法,将有限元特征频率法与Floquet周期性边界条件结合,构建FWCP的导波有限元模型,分析纤维起伏对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起伏会使FWCP刚度整体变小,从而导致超声导波的相速度变小,但导波的模态属性未发生改变。缠绕角度对导波结构影响较小,也未引起导波的模态属性改变。本研究可为FWCP中超声波无损检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管道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 纤维起伏 无损检测 超声导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陶瓷基底的交替多层金刚石薄膜摩擦学性能
20
作者 王贺 赵海根 闫广宇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为避免Si_(3)N_(4)材料因摩擦磨损造成的失效,利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Si_(3)N_(4)基底表面沉积单层和交替多层的金刚石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制备的金刚石薄膜的形核、薄膜质量、表面... 为避免Si_(3)N_(4)材料因摩擦磨损造成的失效,利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Si_(3)N_(4)基底表面沉积单层和交替多层的金刚石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制备的金刚石薄膜的形核、薄膜质量、表面和截面形貌、表面粗糙度等进行表征;利用“球−盘”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机测试金刚石薄膜的摩擦系数并计算其磨损率,分析不同结构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单层金刚石薄膜,交替多层膜结构表现出更好的摩擦学性能,当交替次数为4、多层结构层数为8时,薄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最低,分别为0.016和1.042×10^(-7)mm^(3)/(N·m);但随着薄膜的多层结构层数增加,层间厚度减小,摩擦过程中薄膜发生破裂和剥落现象,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强度降低,薄膜质量下降,且其摩擦系数增大为0.042,磨损率增大为4.661×10^(-7)mm^(3)/(N·m),薄膜的耐磨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 金刚石薄膜 氮化硅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