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69
1
作者 张晓霞 杨宗儒 +4 位作者 查同刚 张志强 王高敏 朱聿申 吕志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6-424,共9页
退耕还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晋西黄土区退耕22年后形成的3种典型乔木林分,包括自然恢复的辽东栎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刺槐人工纯林,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采样分... 退耕还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晋西黄土区退耕22年后形成的3种典型乔木林分,包括自然恢复的辽东栎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刺槐人工纯林,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采样分析,从深度和程度两方面研究了退耕还林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土壤容重而言,自然恢复林80 cm以上土层较耕地有显著变化(P<0.05),平均降低了28.78%,变化程度最大的在10—20 cm土层;人工林较耕地显著变化发生在60 cm以上土层,混交林和纯林分别降低了10.58%和8.34%,变化程度最大的土层为20—40 cm;(2)3种退耕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在80 cm以上较耕地发生显著增加(P<0.05),增加程度表现为自然恢复林(35.53%)>混交林(15.04%)>纯林(13.68%),20—40 cm土层变化程度最大;(3)土壤毛管孔隙度自然恢复林、混交林和纯林分别达到耕地的1.36,1.13和1.12倍,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林显著变化土层分别为80 cm和60 cm以上,变化程度最大的均为40—60 cm处;(4)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对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变化,有机质的增加可解释31%以上,而粘粒含量的解释度则达到44%—51%,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自然恢复林对于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程度和影响土层深度都大于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红霞 王雪松 +5 位作者 王兵 李保玉 牛香 王晓燕 师贺雄 汪金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5,共8页
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13年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970亿8 000万元,1年内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远远超过工程自实施以来国家的总投资,6项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效益价值... 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13年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970亿8 000万元,1年内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远远超过工程自实施以来国家的总投资,6项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效益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涵养水源总物质量占该省年均水资源总量的26.54%,固土总物质量占该省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的20.90%,固碳总量占"十二五"期间年碳排放量的40.96%,吸附污染物量和滞尘量远远超过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的要求;2)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生态效益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地还林和封山育林;3)不同林种类型的生态效益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生态林、经济林和灌木林。评估结果可真实地反映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效益 评估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和四川省朝天区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支玲 杨明 +3 位作者 卿向阳 徐慧丽 刘燕 赵玉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在理解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社会、智力四大系统的支持能力入手,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和四川省朝天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 在理解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社会、智力四大系统的支持能力入手,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和四川省朝天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其中经济系统对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最弱;在探明实施中制约工程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退耕还林工程 可持续发展 能力评价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退耕还林工程绩效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玉涛 余新晓 +1 位作者 鲁少波 鲁绍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4-136,共3页
本文深入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绩效管理中绩效管理目标分散、绩效管理手段和措施不到位、绩效管理评价反馈体系不健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科学规划,为工程绩效管理明确目标和任务;二是完善政策,为工程绩... 本文深入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绩效管理中绩效管理目标分散、绩效管理手段和措施不到位、绩效管理评价反馈体系不健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科学规划,为工程绩效管理明确目标和任务;二是完善政策,为工程绩效管理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工程绩效管理评价反馈体系,为工程绩效管理及时总结经验、纠正不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绩效管理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油茶在南方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高超 袁德义 邹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5-208,共4页
根据目前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问题,探讨了发展油茶产业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和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提出在南方丘陵区将发展油茶产业同退耕还林工程有机结合。针对丘陵地区的退耕还林... 根据目前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问题,探讨了发展油茶产业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和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提出在南方丘陵区将发展油茶产业同退耕还林工程有机结合。针对丘陵地区的退耕还林地,简述了油茶的造林技术措施,指出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此达到资源合理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的,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南方丘陵区 退耕还林工程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石漠化区退耕林型的土壤呼吸及模型模拟 被引量:6
6
作者 郑威 何峰 +1 位作者 谭一波 申文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5期138-143,共6页
为了解石漠化区退耕还林林分的土壤呼吸动态及特征,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对桂西石漠化区银合欢、柚木退耕林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特征,银合欢和柚木林土壤呼吸年... 为了解石漠化区退耕还林林分的土壤呼吸动态及特征,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对桂西石漠化区银合欢、柚木退耕林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特征,银合欢和柚木林土壤呼吸年均值分别为(2.94±0.42)和(2.85±0.46)μmol CO_2m^(-2)·s^(-1),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主要由土壤温度决定。基于日最低气温的单因子指数模型对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拥有良好拟合效果,利用该模型计算得银合欢林和柚木林的土壤呼吸年CO_2通量分别为42.31和39.44 t·hm^(-2)·a^(-1),与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呼吸通量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区 退耕还林 土壤呼吸 银合欢 柚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的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峰 鞠洪波 黄建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56-61,171,共7页
利用西昌市1996和2004年2期TM影像数据,对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昌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草地面积迅速减少,耕地面积略有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类型间的转化频繁;耕地景观随着... 利用西昌市1996和2004年2期TM影像数据,对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昌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草地面积迅速减少,耕地面积略有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类型间的转化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减少破碎度降低,而林地和草地的破碎度增加;耕地和林地斑块形状不规则性增强;就整体景观而言,西昌地区林地的优势度进一步提高,景观均匀度下降。建议在今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合理安排还林和还草任务,同时对退耕后耕地面积仍有增长的现象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昌地区 退耕还林工程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背景下泸水市生态环境质量遥感动态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益敏 王东驰 +1 位作者 袁静 刘心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6-274,共9页
为了深入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基于2001—2018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选用遥感生态指数评价模型(RSEI),开展泸水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退耕还林工程的... 为了深入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基于2001—2018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选用遥感生态指数评价模型(RSEI),开展泸水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001年、2006年、2013年、2018年泸水市RSEI均值分别为0.750,0.759,0.667,0.683,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波动下降。分级处理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由“较差”、“中”、“良”等级主导,占比之和达97%以上。(2)泸水市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与高山峡谷的地形特征吻合,怒江两岸RSEI等级区域表现出东西对称性。在变化上,怒江水系河谷地带生态环境显著恶化,中高山地区则有所改善,叠加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下降的重要原因。(3)泸水市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2001—2018年耕地减少了24%,其中又有64.74%坡度大于25°。两轮退耕还林工程期间的各乡镇退耕还林率与RSEI变化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67,0.817,表明退耕还林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着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 RSEI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文渊 郭建英 +4 位作者 孙保平 李锦荣 赵岩 张广分 王红雷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5-48,共4页
以陕西省吴起县1998、2007年2景遥感影像为基础,以NDVI值、土地利用图和地面调查数据为依据,在GIS空间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其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1998—2007年,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以陕西省吴起县1998、2007年2景遥感影像为基础,以NDVI值、土地利用图和地面调查数据为依据,在GIS空间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其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1998—2007年,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19.68%减少到6.79%,林地面积从12.50%增加到38.43%,高覆盖度草地从14.44%增加到20.62%,中覆盖度草地从30.03%减少到20.07%,居民及建设用地比例呈稳定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县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使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有效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遥感解译 土地利用/覆盖 退耕还林工程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孔凡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1,共7页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途径;提出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生态补偿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佳 王继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1-165,共5页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所辖3个自然村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99年)生态足迹0.9910 hm2/cap,生态承载力0.8926 hm2/cap,生态赤...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所辖3个自然村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99年)生态足迹0.9910 hm2/cap,生态承载力0.8926 hm2/cap,生态赤字0.0984 hm2/cap;退耕还林工程一期结束后(2007年)生态足迹1.0188 hm2/cap,生态承载力1.2703 hm2/cap,生态盈余0.2515 hm2/cap,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已见成效;同时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实施前后3个自然村生态足迹顺序并未发生变化,这与其区位特征一致。根据该流域及其3个自然村的发展特点,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应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黄土丘陵区 纸坊沟流域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1921个样本农户数据和ELES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剑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21,共9页
利用6省区1921个样本农户1995—2008年的跟踪数据,将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引入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中,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还林工程可显著增加样本农户的非基本性需求消... 利用6省区1921个样本农户1995—2008年的跟踪数据,将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引入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中,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还林工程可显著增加样本农户的非基本性需求消费;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还林工程则显著增加样本农户的基本性需求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消费 持久收入 ELES模型 林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农户经济收入与农业结构调整现状研究--以宁夏固原河川乡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浩 程积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0-133,136,共5页
根据对宁南山区典型地区农民收入和农业结构现状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过度退耕,造成农业用地急剧减少;农业自身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极弱,干旱年份常常颗粒无收;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业结构不够合... 根据对宁南山区典型地区农民收入和农业结构现状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过度退耕,造成农业用地急剧减少;农业自身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极弱,干旱年份常常颗粒无收;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业结构不够合理。针对性地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可行性措施,实现宁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退耕还林还草 经济收入 农业结构词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建立果梅基地林要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文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95-97,共3页
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发展果梅产业,建立果梅基地林,为了达到梅果优质、高产、稳产的目的,必须在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下,在山坡地建设果梅梯田,以及灌溉排水系统和防风林带网,并种植绿肥改土。果梅的栽培要实行集约经营,走可持续... 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发展果梅产业,建立果梅基地林,为了达到梅果优质、高产、稳产的目的,必须在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下,在山坡地建设果梅梯田,以及灌溉排水系统和防风林带网,并种植绿肥改土。果梅的栽培要实行集约经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果梅基地林的建设才能取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益的效果。它是一种生态型经济林,它的建立可与我国丘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梅基地林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型经济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际出发是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基石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树人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3-6,共4页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退耕还林工程,作为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退耕还林工程,作为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在其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基本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要求。针对工程推进和形势的不断变化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也必须遵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实际出发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农牧交错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互动模型及应用研究
16
作者 鲍锋 孙虎 延军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6-200,207,共6页
以高寒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了高寒农牧交错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型。模型结果表明:(1)生态重建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二者互为驱动,相互促进,交互耦合构成生态经济系统;(2)在生态与经济互动... 以高寒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了高寒农牧交错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型。模型结果表明:(1)生态重建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二者互为驱动,相互促进,交互耦合构成生态经济系统;(2)在生态与经济互动中,经济系统的影响占优,表明经济贫困是生态重建的最大限制因素;(3)农户作为生态重建和经济发展的行为决策者是生态经济互动链的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样点村实际,选择林药结合的退耕模式、移民搬迁、建设小城镇和发展反季节蔬菜基地等作为实现研究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具体模式与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农牧交错区 互动模型 退耕还林(草)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石漠化退耕区樟树林土壤呼吸及影响因子
17
作者 郑威 何峰 +1 位作者 谭一波 申文辉 《广西林业科学》 2017年第1期71-75,共5页
为了解石漠化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的土壤呼吸动态及影响因子,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对桂西石漠化区樟树退耕林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并研究土壤温度、湿度、细根等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樟树... 为了解石漠化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的土壤呼吸动态及影响因子,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对桂西石漠化区樟树退耕林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并研究土壤温度、湿度、细根等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樟树林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特征,年均值分别为(2.89±0.30)μmol CO_2/(m^2·s),与同纬度带森林相近。在时间尺度上,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主要由土壤温度决定,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雨季过高土壤湿度会显著抑制土壤呼吸。在空间尺度上,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植株胸径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区 退耕还林 樟树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的宁夏彭阳县退耕还草地效益研究
18
作者 齐拓野 《农业科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4,共4页
运用能值理论对宁夏彭阳县2011—2019年退耕还草地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2011—2019年期间,彭阳县退耕还草地效益总体向好,在2013—2017年间出现了负增长,但数值变化不大,属正常现象。②彭阳县退耕还草地的环境负载率偏低,退耕还草... 运用能值理论对宁夏彭阳县2011—2019年退耕还草地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2011—2019年期间,彭阳县退耕还草地效益总体向好,在2013—2017年间出现了负增长,但数值变化不大,属正常现象。②彭阳县退耕还草地的环境负载率偏低,退耕还草建设过慢,未来仍有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③彭阳县退耕还草的机械化程度低,草地建设所需的机械设备投入不足,与林业建设相比,对草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 退耕还草 效益 工程 彭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项目管理框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崔智华 姚顺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6-221,共6页
分析了目前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现状,指出了退耕还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项目管理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基础上,重新构建了退耕还林项目管理框架,提出了实行退耕还林项目管理的政策前提和所需的配套条件。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项目管理 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雪松 牛香 魏文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60-61,101,共3页
在退耕还林工程新周期的开始阶段,对以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估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森林生态站等的数据资源,参照《退耕... 在退耕还林工程新周期的开始阶段,对以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估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森林生态站等的数据资源,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16号)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评估了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结果显示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各项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491.94亿元/年,各项生态效益由高到低依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和林木累积营养物质。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占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的19.40%(95.45亿元/年),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占64.77%(318.64亿元/年),封山育林占15.83%(77.85亿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