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稻茬小麦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佟汉文 彭敏 +6 位作者 朱展望 刘易科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余辉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稻茬小麦 成穗茎蘖 产量贡献率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贡献分解与实证估算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军 张越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48,共5页
已有测算中国粮食增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存在虚增或低估某要素贡献率的缺陷,文章通过改进粮食增产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估计了2003—2016年期间单产、播种面积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的巨大成... 已有测算中国粮食增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存在虚增或低估某要素贡献率的缺陷,文章通过改进粮食增产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估计了2003—2016年期间单产、播种面积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的巨大成就主要是单产增长贡献,年均贡献率50%以上,播种面积和作物内部结构调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0%与10%以上。然而,未来中国粮食增产依靠播种面积扩大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变窄,需要探索新的增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增产 要素贡献 结构调整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鹏 陈阜 +1 位作者 刘斌 卢中民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2期217-222,共6页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省域(河南省)、市域(安阳市)、县域(滑县)三级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用柴油、农药)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市域、省域两级粮...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省域(河南省)、市域(安阳市)、县域(滑县)三级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用柴油、农药)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市域、省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一位,农用化肥施用量对县域、市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二位,农药与其它5个因素相比,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影响相同,都是最小。农用柴油、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药对县、市两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均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化肥和农药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都据第三和第四位。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区域尺度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表5,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影响因素 关联分析 贡献率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彭春瑞 涂田华 罗晓燕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3,6,共4页
根据我们多年研究成果,并与现在高产栽培成熟技术组装配套,集成了一套以提高成穗率、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充分挖掘品种优质潜力(保优质)为主攻目标的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本文介绍了其技术原理... 根据我们多年研究成果,并与现在高产栽培成熟技术组装配套,集成了一套以提高成穗率、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充分挖掘品种优质潜力(保优质)为主攻目标的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本文介绍了其技术原理和应用效果,并详细介绍了其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育秧肥培育壮秧、"三控"结合控蘖,配套技术包括稀播细管、宽行浅栽、适肥促发、补肥防衰、增氧灌溉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成穗率 结实率 籽粒充实度 产量 米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悦 史常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1期104-107,共4页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对新疆1990~2008年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生产劳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始终...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对新疆1990~2008年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生产劳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始终是影响新疆粮食产量前三位的投入要素;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两种投入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新疆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用量对胡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剡斌 牛俊义 +3 位作者 崔政军 谢亚萍 吴兵 张中凯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69,共7页
为了探明不同氮磷肥投入与胡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e carbohydrate,NSC)的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关系,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氮磷配施后胡麻植株NSC的生产、转运和分配规律以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胡麻叶中NSC累积量随... 为了探明不同氮磷肥投入与胡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e carbohydrate,NSC)的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关系,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氮磷配施后胡麻植株NSC的生产、转运和分配规律以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胡麻叶中NSC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胡麻植株各器官NSC的含量与其氮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其磷素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开花前储藏的NSC对产量的贡献率为10.97%-33.92%,施氮可降低花前NSC对产量的贡献率,而施磷可提高花前NSC对产量的贡献率。花前NSC的转移效率为17.19%-41.00%,施氮后转移效率降低,但施磷后转移效率提高。花后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率较高,为39.26%-73.68%,且高氮高磷处理能显著提高花后光合产物对胡麻产量的贡献率。花前胡麻叶片中NSC含量与产量和有效蒴果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0.667;花后胡麻叶中NSC含量与胡麻植株有效蒴果数、蒴果大小、千粒重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4、0.774、0.687和0.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氮磷肥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转移效率 贡献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 被引量:153
7
作者 麻坤 刁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13-1120,共8页
【目的】化肥在中国粮食产量的增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已远超其他国家。虽然田间试验已证明减少化肥施用量不会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但部分经济学者和粮食生产者对减少化肥施用量仍持谨慎态度。科学评价我国现... 【目的】化肥在中国粮食产量的增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已远超其他国家。虽然田间试验已证明减少化肥施用量不会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但部分经济学者和粮食生产者对减少化肥施用量仍持谨慎态度。科学评价我国现阶段化肥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对国家层面制定合理的化肥施用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已有研究侧重于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粮食产量与化肥投入量及其他因素的关系,而不同省份粮食生产力存在差异,并且化肥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是动态变化的。故本研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更好地描述中国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并更准确地反映不同阶段化肥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方法】研究收集了1995—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粮食投入产出数据,分别估计了柯布道格拉斯和二项式函数形式的粮食生产函数的三种面板回归模型,并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检验方法对不同面板模型的优劣进行评判,最终判定随机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根据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求解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对化肥的施用量弹性系数,借鉴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利用粮食生产函数和化肥施用量弹性计算了化肥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据此评价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实际影响。【结果】实证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的弹性系数显著,固定弹性系数为0.17,可变弹性系数呈明显的倒U形变化趋势,说明化肥投入已经进入边际报酬递减阶段,继续增加化肥施用量无法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但由于化肥施用量弹性系数值较高,并且大于其他要素,表明化肥的增产效力不可替代。而化肥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计算结果则表明化肥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逐渐变小,趋向于0,说明化肥带来的粮食增长效应已不明显。2015年粮食投入产出数据分析结果也说明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并不会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减少,防灾技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其他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增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结论】建议在国家层面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通过调整施肥方式,优化施肥结构等措施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进一步发挥技术要素对粮食增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施用量 粮食产量 随机效应模型 弹性系数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水稻施肥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琦 焉莉 +1 位作者 鄢继伟 高强 《农技服务》 2016年第5期122-124,共3页
本文综述了吉林省水稻施肥的研究进展,包括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肥料贡献率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关键词 水稻 平衡施肥 产量 肥料贡献率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蘖发育和产量对耕作和追氮方式以及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19
9
作者 梅晶晶 周苏玫 +6 位作者 徐凤丹 黄源 申冠宇 陈旭 宋淼 杨习文 贺德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9-1080,共12页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主区为施氮量(240、180 kg/hm^2),副区为耕作方式(旋耕、深耕),副副区为追肥方式(撒施、隔行开沟追肥、隔二行开沟追肥),研究了小麦根系生长和生理活性、主茎和分蘖发育动态与成穗、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均随施氮量降低而降低。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小麦生育中、后期单株次生根数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增多、根系活力提高、LAI增大。生育后期,隔行开沟追肥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和LAI最高,撒施次之,隔二行开沟追肥最低。减量施氮较常规施氮籽粒产量降低了2.4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内在利用率分别增加了29.67%、25.69%和2.29%。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籽粒产量增加了5.60%,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4.48%和8.47%。不同追肥方式中,隔行开沟追肥的籽粒产量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显著提高,较撒施分别提高了3.62%、3.98%和7.38%,较隔二行开沟追肥分别提高了5.93%、6.34%和12.93%。【结论】深耕可提高生育中、后期小麦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常规施氮(纯氮240 kg/hm^2)结合深耕(深度25~30 cm)、隔行开沟追肥,可获得最高小麦产量;减施25%氮肥(180 kg/hm^2)会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但结合深耕并采用隔行开沟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部分降低减氮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是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减氮施肥 施氮方式 根蘖发育 籽粒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国勤 申冠宇 +5 位作者 陈真真 谢旭东 尹志刚 石守设 朱保磊 陈宏 《农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1-15,共5页
为探究微量元素钼、锌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配施微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锌肥施肥方式和钼肥的施用,分别是:CK: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Z1:在N15-P_(2)... 为探究微量元素钼、锌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配施微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锌肥施肥方式和钼肥的施用,分别是:CK: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Z1: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基础上,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Z2: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基础上,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和15 kg/hm^(2)的硫酸锌;Z3: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和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的基础上,返青期、拔节期叶面喷施7.5 kg/hm^(2)的硫酸锌;Z4: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和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的基础上,灌浆期叶面喷施7.5 kg/hm^(2)的硫酸锌肥两次(小麦扬花结束后4天喷第一次,隔一周后喷第二次)。分析微量元素钼、锌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钼肥的施用,提高了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其中锌肥作为底肥撒施,提升最明显,提高小麦灌浆速率和产量。施用微量元素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达到提质丰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硫酸锌 钼酸铵 茎蘖动态 灌浆速率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