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ulti-source image fusion algorithm based on gradient regularized convolution sparse representation
1
作者 WANG Jian QIN Chunxia +2 位作者 ZHANG Xiufei YANG Ke REN P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3期447-459,共13页
Image fusion based on the sparse representation(SR)has become the primary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transform domain method.However,the SR-based image fusion algorith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omputational com... Image fusion based on the sparse representation(SR)has become the primary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transform domain method.However,the SR-based image fusion algorith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nd neglecting the local features of an image,resulting in limited image detail retention and a high registration misalignment sensitivity.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shortcomings and the noise existing in the image of the fusion process,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signal decomposition model,namely the multi-source image fusion algorithm of the gradient regularization convolution SR(CSR).The main innovation of this work is using the sparse optimization function to perform two-scale decomposition of the source image to obtain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and low-frequency components.The sparse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by the gradient regularization CSR model,and the sparse coefficient is taken as the maximum value to get the optimal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of the fused image.The best low frequency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fusion strategy of the extreme or the average value.The final fused image is obtained by adding two optimal components.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method greatly improves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image details and reduces image registration sensi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dient regularization convolution sparse representation(csr) image fu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ourlet域方向子带稀疏表示的图像压缩感知 被引量:7
2
作者 倪雪 王华力 +1 位作者 陈亮 王金明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9-1891,1898,共4页
为了提高压缩感知中图像的稀疏表示性能,提出了一种Contourlet域方向子带稀疏表示的图像压缩感知算法。将图像Contourlet分解后的多个高频子带根据方向正交特点进行重组,采用随机高斯矩阵对重组后的子带分别进行测量,实现压缩采样;利用... 为了提高压缩感知中图像的稀疏表示性能,提出了一种Contourlet域方向子带稀疏表示的图像压缩感知算法。将图像Contourlet分解后的多个高频子带根据方向正交特点进行重组,采用随机高斯矩阵对重组后的子带分别进行测量,实现压缩采样;利用正交匹配追踪法重建各子带系数,并进行Contourlet反变换重构原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采样率下,算法重构图像的主观视觉效果和峰值信噪比都优于小波压缩感知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感知 contourlet变换 稀疏表示 方向子带 图像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SR-ICA模型的隐写信息盲提取算法 被引量:3
3
作者 冯帆 王建华 +3 位作者 张政保 王惠萍 戚红军 张海龙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24期70-73,共4页
针对加性隐写模型,提出一种基于CSR-ICA的隐写信息盲提取算法。算法仅需一幅隐写图像,在满足ICA模型线性约束条件下得到载体信号的估计信号,通过Contourlet稀疏性表示(CSR)对模型输入信号进行前置处理,优化选取归一化峭度性较大的信号... 针对加性隐写模型,提出一种基于CSR-ICA的隐写信息盲提取算法。算法仅需一幅隐写图像,在满足ICA模型线性约束条件下得到载体信号的估计信号,通过Contourlet稀疏性表示(CSR)对模型输入信号进行前置处理,优化选取归一化峭度性较大的信号作为模型输入信号,将归一化峭度作为分离算法学习的目标函数,避免异常值给分离算法带来的误差。算法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并且克服了Chandramouli算法的局限性,提取正确率平均为90%。仿真实验结果给出了算法的有效性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ourlet稀疏性表示(csr) 独立成分分析(ICA)模型 隐写 盲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Contourlet变换域图像降噪方法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盛鹏 方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7-201,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Contourlet变换域图像降噪方法。首先对输入的带噪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的Contourlet稀疏变换,然后利用数学形态学算子在Contourlet域对高频系数进行处理,去除图像中具有较小支撑域的噪音,有效保留具有连...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Contourlet变换域图像降噪方法。首先对输入的带噪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的Contourlet稀疏变换,然后利用数学形态学算子在Contourlet域对高频系数进行处理,去除图像中具有较小支撑域的噪音,有效保留具有连续支撑域的图像边缘信息.最后通过Contourlet反变换得到预降噪图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一般的Contourlet域收缩阈值降噪方法的降噪效果好,提高了PSNR值并降低了MSE值,获得更好的图像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降噪 contourlet变换 数学形态学 稀疏表示 收缩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估计的Contourlet域图像降噪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盛鹏 方勇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31-33,共3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估计的Contourlet域图像降噪方法。该方法对输入的带噪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的Contourlet稀疏分解,并在Contourlet域利用最小Bayesian风险函数对分解系数进行估计,通过Contourlet反变换得到预降噪图像。实验结果... 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估计的Contourlet域图像降噪方法。该方法对输入的带噪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的Contourlet稀疏分解,并在Contourlet域利用最小Bayesian风险函数对分解系数进行估计,通过Contourlet反变换得到预降噪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其他的Contourlet域收缩阈值降噪效果好,进一步提高了PSNR值和降低了MSE值,能获得更好的图像恢复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ourlet变换 稀疏表示 收缩阈值 Bayesian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稀疏表示的Contourlet域图像去噪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小妹 夏平 雷帮军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108-112,共5页
提出了Contourlet域多尺度稀疏表示的自适应阈值图像去噪算法.首先,在分析了Contourlet域多尺度图像稀疏表示的基础上,提出了Contourlet域自适应阈值去噪算法;其次,详细地讨论了该算法选择不同的Contourlet域参数对图像去噪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Contourlet域多尺度稀疏表示的自适应阈值图像去噪算法.首先,在分析了Contourlet域多尺度图像稀疏表示的基础上,提出了Contourlet域自适应阈值去噪算法;其次,详细地讨论了该算法选择不同的Contourlet域参数对图像去噪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在等同的条件下Contourlet域与Wavelet域的去噪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以及选择合适的Contourlet域参数进行图像去噪能有效地抑制图像噪声、保留边缘和轮廓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噪 contourlet 多尺度稀疏表示 小波变换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合稀疏表示的复Contourlet域SAR图像与红外图像融合(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吴一全 王志来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2017年第4期349-358,共10页
针对红外图像与SAR图像的灰度差异性大、两者融合图像不太符合人类视觉认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联合稀疏表示的复Contourlet域红外图像与SAR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对红外图像与SAR图像分别进行复Contourlet分解。然后利用K-奇异值分解(K-... 针对红外图像与SAR图像的灰度差异性大、两者融合图像不太符合人类视觉认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联合稀疏表示的复Contourlet域红外图像与SAR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对红外图像与SAR图像分别进行复Contourlet分解。然后利用K-奇异值分解(K-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K-SVD)方法获得两幅源图像低频分量的过完备字典,并根据联合稀疏表示模型生成联合字典,通过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方法求出源图像低频分量在联合字典下的稀疏表示系数,接着采用选择最大化策略对两个低频分量的稀疏表示系数进行选取,随后进行稀疏表示重构获得融合的低频分量;对高频分量结合视觉敏感度系数和能量匹配度两个活跃度准则进行融合,以捕获源图像丰富的细节信息。最后经复Contourlet逆变换获得融合图像。与3种经典融合方法及近年来提出的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NSCT)、基于稀疏表示的融合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有效突出源图像的显著特征,最大程度地继承源图像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SAR图像 红外图像 contourlet变换 联合稀疏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SR和能量特征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昭 杜庆治 +2 位作者 龙华 邵玉斌 彭艺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88-1096,共9页
传统稀疏表示(SR)分块处理策略降低了图像连续性,使得特征信息损失严重。因此,提出了基于卷积稀疏表示(CSR)和能量特征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该算法将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域低频子带分解成低频基础分量和细节特征分量,使用... 传统稀疏表示(SR)分块处理策略降低了图像连续性,使得特征信息损失严重。因此,提出了基于卷积稀疏表示(CSR)和能量特征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该算法将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域低频子带分解成低频基础分量和细节特征分量,使用局部拉普拉斯能量法(LLE)和卷积稀疏表示分别进行融合,获得低频子带融合图像。同时,根据底层视觉特征构建新活性度量方法来融合高频子带,最后对高、低频部分进行NSCT反变换重建。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结合了源图像的边缘纹理信息,在主观和客观评价上皆优于现有的大部分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 局部拉普拉斯能量法 卷积稀疏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密度圆对称轮廓波二元分布模型的压缩传感图像重构 被引量:8
9
作者 练秋生 陈书贞 孔令富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74-1781,共8页
压缩感知理论利用图像表示的稀疏先验知识,可以从远小于奈奎斯特抽样率的抽样点中重构图像.图像的稀疏表示和稀疏性度量是影响图像重构性能的两个重要因素.为获得更好的图像稀疏表示,文中根据简单细胞感受野特性,将圆对称轮廓波的一个... 压缩感知理论利用图像表示的稀疏先验知识,可以从远小于奈奎斯特抽样率的抽样点中重构图像.图像的稀疏表示和稀疏性度量是影响图像重构性能的两个重要因素.为获得更好的图像稀疏表示,文中根据简单细胞感受野特性,将圆对称轮廓波的一个倍频程尺度分裂为径向带宽比为1.414的两个尺度,构造出双密度圆对称轮廓波变换(DDCSCT).根据DDCSCT的联合分布特性,利用二元分布模型获得了压缩传感图像重构的二阶稀疏性度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DDCSCT和二阶稀疏准则进行图像重构比现有的图像重构算法在峰值信噪比和主观视觉效果两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传感 稀疏表示 轮廓波变换 二元分布模型 图像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CT和稀疏表示的多聚焦图像融合 被引量:17
10
作者 欧阳宁 郑雪英 袁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7-182,共6页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中存在低频子带系数不稀疏、分解级数难以选择的缺点,而稀疏表示的融合方法易造成图像的纹理和边缘等细节趋于平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NSCT和稀疏表示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对图像进行1级NSCT分解;对...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中存在低频子带系数不稀疏、分解级数难以选择的缺点,而稀疏表示的融合方法易造成图像的纹理和边缘等细节趋于平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NSCT和稀疏表示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对图像进行1级NSCT分解;对低频子带系数采用稀疏表示的方法进行融合,对高频子带系数采用一种方向特征对比度取大的方法进行融合;经NSCT逆变换后得到最终的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图像的主观视觉质量,在客观评价指标上也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变换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 稀疏表示 图像融合 K-SVD字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频域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新算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瑞霞 姚立君 +1 位作者 王小春 余建德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74-1180,共7页
引入具有详细数学表达的多小波——V-系统,利用V-系统的多分辨性和NSCT的多方向性,对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分解,各层次各方向采用不同的融合方案进行图像融合。首先对源图像进行多层V-分解,得到图像的轮廓信息和多层细节... 引入具有详细数学表达的多小波——V-系统,利用V-系统的多分辨性和NSCT的多方向性,对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分解,各层次各方向采用不同的融合方案进行图像融合。首先对源图像进行多层V-分解,得到图像的轮廓信息和多层细节信息;接着用NSCT对V分解得到的轮廓信息再分解,得到相应的低频和高频系数,低频系数用基于稀疏表示的融合规则融合,高频系数用基于二维Log-Gabor能量的融合规则融合,将改进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融合规则用于V分解得到的细节信息的融合;最后,经过相应的逆变换得到融合图像。本文算法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对源图像分解,使得源图像的细节得到细致刻画,同时多种融合方案的结合,使得融合图像的细节信息更加清晰,对比度得到提高,客观指标也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系统 红外图像 图像融合 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 稀疏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图像块低维流形特性与解析轮廓波稀疏性的压缩成像算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练秋生 张红卫 +1 位作者 陈书贞 李林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7-212,共6页
基于图像的整体稀疏表示和图像块的局部特性,融合图像块低维流形特性和整幅图像在解析轮廓波表示下的稀疏性两种先验知识,该文提出了一种高质量压缩成像算法。该算法利用迭代硬阈值法和流形投影法重构图像。为减小运算复杂度,该文用多... 基于图像的整体稀疏表示和图像块的局部特性,融合图像块低维流形特性和整幅图像在解析轮廓波表示下的稀疏性两种先验知识,该文提出了一种高质量压缩成像算法。该算法利用迭代硬阈值法和流形投影法重构图像。为减小运算复杂度,该文用多个线性子流形的并集来近似表示包含所有图像块的非线性流形,并根据图像块的主方向进行初始分类后再用稀疏正交变换获得各线性子空间的基。实验结果表明,该文算法的重构图像在峰值信噪比和视觉效果两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压缩感知 压缩成像 稀疏表示 流形 轮廓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下采样双树复轮廓波变换和稀疏表示的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 被引量:17
13
作者 殷明 段普宏 +1 位作者 褚标 梁翔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63-1771,共9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下采样双树复轮廓波变换(NSDTCT)和稀疏表示的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以改善传统的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的不足。该方法首先利用形态学变换处理源图像,利用NSDTCT变换进行图像分解得到低频子带系数和高频子带...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下采样双树复轮廓波变换(NSDTCT)和稀疏表示的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以改善传统的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的不足。该方法首先利用形态学变换处理源图像,利用NSDTCT变换进行图像分解得到低频子带系数和高频子带系数。根据高低频系数的不同特点,提出改进的稀疏表示(ISR)的融合规则用于低频子带;然后将改进的空间频率作为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外部输入,提出基于自适应双通道脉冲耦合神经网络(2APCNN)的融合策略用于高频子带。最后通过NSDTCT逆变换获得融合后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客观指标和视觉效果方面均优于传统图像融合的方法。与传统的NSCT-SR方法相比,实验的两组图像中4个客观指标:互信息(MI)、边缘信息保留量QAB/F,平均梯度(AG)和标准差(SD)分别提高了9.89%、6.39%、104.64%、55.09%和9.53%、17.77%、95.66%、52.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红外图像 可见光图像 非下采样双树复轮廓波变换 稀疏表示 自适应双通道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形态学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的基于稀疏表示和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春晖 郭蕴霆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73-1780,共8页
为了提高图像融合的效率和质量,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快速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和4方向稀疏表示的图像融合算法。该方法首先对源图像进行快速NSCT分解,生成一系列低通和高通子带。对于低频子带,利用自适应生成的DCT过完备字典进行快速的... 为了提高图像融合的效率和质量,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快速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和4方向稀疏表示的图像融合算法。该方法首先对源图像进行快速NSCT分解,生成一系列低通和高通子带。对于低频子带,利用自适应生成的DCT过完备字典进行快速的4方向稀疏表示和系数融合;对于高频子带,则利用高斯加权区域能量最大的融合规则进行系数融合。快速NSCT将传统NSCT的树形滤波结构转变为多通道滤波结构,能成倍提高分解效率;快速的稀疏融合则抛弃了传统的滑动窗口方法,以水平、垂直、对角线4个方向进行稀疏表示和稀疏融合,进一步提高算法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快速算法能在不影响融合质量的条件下将算法效率提高近2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图像融合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 稀疏表示 快速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异性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伟 张少华 郭晓丽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78-180,202,共4页
针对光照变换产生的阴影、反光等原因,提出了一种差异性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利用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ation)将测试图像分解。利用不同子带系数特点,依据子带对图像分类的贡献度分... 针对光照变换产生的阴影、反光等原因,提出了一种差异性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利用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ation)将测试图像分解。利用不同子带系数特点,依据子带对图像分类的贡献度分类,并将子带信息进行融合,得到具有差异性的特征,最后用于人脸识别。在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光照和表情变换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稀疏表示 差异性 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内容增强的可见光-红外线图像融合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冯福存 常莉红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5-601,共7页
为更好地保留可见光图像的丰富细节信息,提出一种基于方向导波的动态图像压缩增强方法对可见光图像和红外线图像进行融合.首先,利用方向导波增强方法对可见光图像进行增强;其次,对增强后的可见光图像和对应的红外线图像利用非下采样轮... 为更好地保留可见光图像的丰富细节信息,提出一种基于方向导波的动态图像压缩增强方法对可见光图像和红外线图像进行融合.首先,利用方向导波增强方法对可见光图像进行增强;其次,对增强后的可见光图像和对应的红外线图像利用非下采样轮廓波进行分解,得到一个低频子带和一系列高频子带,用稀疏表示理论对低频子带进行融合,用参数自适应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对各高频子带进行融合;最后,利用非下采样轮廓波的逆变换得到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客观质量评价和视觉检测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非下采样轮廓波 稀疏表示 脉冲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表示分类的人工地物目标检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汪伟 程斌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58-2167,共10页
针对遥感图像中人工地物目标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表示分类的人工地物目标检测方法。根据遥感图像的特点,首先,在冗余Contourlet变换域中对遥感图像进行了预处理,降低了噪声的干扰;其次,研究了高效的特征提取方法,... 针对遥感图像中人工地物目标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表示分类的人工地物目标检测方法。根据遥感图像的特点,首先,在冗余Contourlet变换域中对遥感图像进行了预处理,降低了噪声的干扰;其次,研究了高效的特征提取方法,通过在冗余Contourlet多级分解中引入最优基函数选择策略,计算出遥感图像的旋转不变纹理特征和基于低频的强度特征,并与遥感图像中的分形误差特征进行组合,得出复合特征向量;最后,利用稀疏表示分类方法对提取出的组合特征进行处理,完成了人工地物目标分类,并且利用数学形态学操作对分类的结果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人工地物目标检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人工地物检测 稀疏表示分类 最优基选择 冗余contourlet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肌电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 被引量:7
18
作者 谢小雨 刘喆颉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700-2704,共5页
为了增强手势识别的多样性和简便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肌电信号(EMG)和加速度(ACC)信息融合的方法来识别动态手势。首先,利用MYO传感器采集EMG和ACC的手势动作信息;然后分别对ACC和EMG信号作特征降维和预处理;最后,为减少训练样本数,提出... 为了增强手势识别的多样性和简便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肌电信号(EMG)和加速度(ACC)信息融合的方法来识别动态手势。首先,利用MYO传感器采集EMG和ACC的手势动作信息;然后分别对ACC和EMG信号作特征降维和预处理;最后,为减少训练样本数,提出用协作稀疏表示分类器来识别基于ACC信号的姿态手势,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和K-最邻近分类器(KNN)来分类EMG信号的手形手势。其中在利用协作稀疏表示分类器识别ACC姿态信号时,通过对创建字典最佳样本个数以及特征降维的维数进行研究来降低手势识别的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手形手势的平均识别率达到了99.17%,对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4种姿态手势平均识别率达到96.88%,而且计算速度快;对于总体的12个动态手势,其平均识别率达到96.11%。该方法对动态手势的识别率较高,计算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势识别 协作稀疏表示 肌电信号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 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字典的医学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成云凤 汪伟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0-840,共11页
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医学图像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受图像采集时间和人体承受放射剂量的限制,医学图像分辨率仍需进一步改进。在图像稀疏表示的相关理论中,双字典将图像高频细节信息看作是主要高频和残留高频的组合。基于此... 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医学图像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受图像采集时间和人体承受放射剂量的限制,医学图像分辨率仍需进一步改进。在图像稀疏表示的相关理论中,双字典将图像高频细节信息看作是主要高频和残留高频的组合。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双字典的医学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首先,采用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提取图像特征;然后,这些特征被用于训练主字典和残差字典;最后,利用两种字典恢复出图像的主高频和残留高频,并将两种高频信息叠加到低分辨率图像上,实现重建高分辨率医学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提高重建图像质量,其性能优于其他几种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辨率重建 图像处理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 稀疏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稀疏表示和NSCT的遥感图像融合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雨婷 刘帆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3-720,共8页
为了充分地利用遥感图像的空间细节信息,提出了基于卷积稀疏表示和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NSCT)的遥感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利用卷积稀疏表示建立模型,完成图像的超分辨率,达到细节增强的目的。然后再... 为了充分地利用遥感图像的空间细节信息,提出了基于卷积稀疏表示和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NSCT)的遥感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利用卷积稀疏表示建立模型,完成图像的超分辨率,达到细节增强的目的。然后再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先将超分辨率后的图像和全色图像进行NSCT变换,得到各自的高分辨率子带图像和低分辨子带图像,根据不同子带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得到新的子带信息,最后进行NSCT逆变换得到融合结果。实验证明,该方法获取的融合图像在视觉效果和客观指标两方面都优于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 遥感图像 卷积稀疏表示 融合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