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3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Accumulation of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Dandelion
1
作者 Jiang Xinmei Zhang Yuxin +4 位作者 Liu Hanbing Cheng Yao Liu Xiubo Liu Weili Ma We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4期46-53,共8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dandelion after sowing,the experiment applied four levels of treatments of carbon-based organic ...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dandelion after sowing,the experiment applied four levels of treatments of carbon-based organic fertilizer(0.15,0.30,0.45,and 0.60 kg•m^(-2)),and the base fertilizer that only applied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er was used as the control.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and physiological indices of dandelion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ere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leaves and roots of dandelio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applying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0.15,0.30,0.45,and 0.60 kg•m^(-2)),with the highest total flavonoid occurred in the 0.45 kg•m^(-2)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treatment.Along with dandelion growing,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leaves were first elevated,and then decreased,with the maximum reached at 95 days after sowing(anthesis).While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roots were elevated constantly.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accumulation in dandel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transpiration rate,soluble sugar content,soluble protein,nitrate nitrogen,and available potassium,whil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ercellular CO_(2)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DELION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photosynthesis soil nutr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Biochar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s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ollisol and Soybean's Biomass
2
作者 Zhang Shuaikun Xu Zhiyuan +4 位作者 Shi Fangfang Yang Jing Luo Xu Jiang Zhenfeng Liu Zhihu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Long term tillage in mollisol of Northeast China has led to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Biochar,a carbon material,changes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ft... Long term tillage in mollisol of Northeast China has led to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Biochar,a carbon material,changes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adding to the soil.However,the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 and biochar amount.So,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ybean growth in a two-year pot experiment were detected at three level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hree biochar additions(0,1%and 10%).The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wo biochar application rates.The 1%biochar addition had no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based the two-year experiment.However,10%biochar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water content(8.0%-39.7%),the total porosity(9.7%-21.3%),pH(0.26-0.84 unit),organic matter content(89.0%-261.2%),and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29.0%-109.1%).The biomass of soybean increased by 19.4%-78.1%after biochar addition,yet,the soil bulk density reduced at the range of 12.6%-26.0%by 10%biochar addition.Only the 100-grain weight was cor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of biochar and the native soil organic matter.All the indicators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iochar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 was weak in mollisol.The effects of biochar on the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relied on its amount.When biochar is applied to the soil,the amount of biochar should be considered rather than the native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soil organic matter bulk density available nutr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平 聂浩 +3 位作者 郎漫 施明杨 杨彬妍 罗小三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9-609,共11页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耕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可能会对土壤养分状况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以铜(Cu)、镉(Cd)污染水稻土为对象,开展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施用0.1%...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耕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可能会对土壤养分状况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以铜(Cu)、镉(Cd)污染水稻土为对象,开展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施用0.1%和0.4%(质量比)的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和腐殖酸(HA)这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后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与酶活性的变化,并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对照(CK)处理相比,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7.4%~22.7%、4.9%~68.9%、5.3%~20.7%和5.1%~108.5%,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量越高,各养分含量增幅越大。施用0.1%和0.4%的PAA后收获期水稻根中全磷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8.8%和90.6%,其余处理水稻根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则分别降低了11.6%~41.7%、26.4%~70.6%和18.3%~58.7%;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水稻秸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14.0%~87.1%、62.0%~524.2%和6.4%~31.9%;施用0.1%和0.4%的PAM后稻米全氮含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15.1%和12.2%,而施用PAA、PVA和HA后稻米全氮含量增加了6.1%~23.1%,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后稻米全磷和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3%~21.1%和2.4%~20.1%。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17.8%~94.3%、18.5%~163.0%和2.0%~22.0%,施用PAA和HA后土壤脲酶活性较CK处理降低了3.3%~5.0%,而施用PAM和PVA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CK处理增加了3.8%~71.0%。综上,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能够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养分有效性及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利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保持,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过程中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改良剂 重金属污染 养分有效性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稻-罗氏沼虾轮作模式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梅 周聃 +3 位作者 张艳 倪蒙 邹松保 原居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748,共12页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模式3个生产阶段(放虾前、收虾后和收稻后)两个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还原性物质、全量和速效养分及菌群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收虾后和收稻后0~20 cm土层>2 mm土壤团聚体占比显著低于20~40 cm (P<0.05),0.25~2 mm和<0.25 m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占比均大于放虾前;收虾后20~40 cm土壤还原性指标显著大于0~20 cm (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有机还原性物质、Fe^(2+)和Mn^(2+)含量均显著大于放虾前(P<0.05);0~20 cm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收虾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的OTU数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Candidatus_Solibacter、Citrobacter和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土壤团聚体(0.2~2.5 mm)、全氮、全钾和毛管孔隙度是驱动土壤微生物菌群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新建的稻虾轮作模式有助于改善复垦耕层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土壤缓冲能力,提高养分供应能力及菌群多样性,且对0~20 cm表层土壤改善效果优于20~40 cm土层,但同时可能会增加土壤次生潜育化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稻虾种养策略以最大程度发挥其经济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稻-罗氏沼虾轮作 土壤物理性质 还原性物质含量 土壤养分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不同混交类型油松林土壤化学特性
5
作者 马淑敏 法蕾 +4 位作者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王海霞 裴顺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25,共8页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J3土壤pH显著高于J1和J2;在0~10cm表层,J1土壤养分显著提高,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比J2分别高35.6%、42.65%、10.87%、38.95%、18.03%。随土层加深,3种林型土壤pH变化不显著;除速效P外,土壤养分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呈明显的表聚效应。有效养分比率表示林分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J1显著提高10~20cm土层N元素的有效养分比率,较J2、J3分别提高20.44%、24.03%;J1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P元素的活化能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土壤有机质是N、P养分的重要来源,它们的变化往往具有一致性,土壤pH则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综上所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明显优于油松纯林和油松-华山松混交林,因此,可以通过营造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模式,改善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中条山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对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及富硒稻米生产的影响
6
作者 黄太庆 陈锦平 +4 位作者 江泽普 廖青 邢颖 潘丽萍 刘永贤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2,共7页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析不同冬种绿肥品种对土壤硒富集、土壤有效硒、水稻生长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肥-水稻轮作体系中,绿肥翻压时和水稻成熟期的土壤有效硒含量均与绿肥硒总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稻谷硒含量与水稻孕穗期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绿肥种植对硒的吸收累积存在明显差异,其硒总累积量表现为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与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的结果相一致。冬种绿肥有助于提高下一季稻米硒含量,T1、T2和T3处理糙米硒含量分别比CK提高57.7%、51.6%和25.9%,但有机硒含量占比与CK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冬种绿肥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进而影响水稻对硒的吸收,其中,冬种紫云英更有利于提高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和稻谷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水稻轮作 土壤有效硒 硒总累积量 富硒水稻 稻米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和烟株碳氮代谢的影响
7
作者 张鲁民 宋文峰 +4 位作者 周磊 吕亚媚 李艳 吕凯 欧阳铖人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0-27,共8页
耕作方式通过改变烟田烟株生长微环境而影响烟株生长。为探究山地植烟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烟株生长和烟叶产值的影响,以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宽垄处理(WR)、宽窄行处理(WNR)、常规处理(CK)不同耕作方式下烟株农艺性状、烟叶碳氮代谢... 耕作方式通过改变烟田烟株生长微环境而影响烟株生长。为探究山地植烟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烟株生长和烟叶产值的影响,以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宽垄处理(WR)、宽窄行处理(WNR)、常规处理(CK)不同耕作方式下烟株农艺性状、烟叶碳氮代谢酶活性、烟叶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WR、WNR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21.98%、58.72%,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5.79%、40.54%,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4.95%、16.47%,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29.29%、20.54%;WNR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别比WR处理增加了30.12%、32.84%,但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与WR处理间差异不显著。WR、WNR处理的硝酸还原酶(NR)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WR处理的烟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α-淀粉酶(α-AL)活性显著高于WNR、CK处理。与CK相比,WR、WNR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5.65%、4.23%,产值分别增加10.26%、6.89%,表明WR、WNR处理可以改善烟株的农艺性状。综上,宽垄种植方式不仅增加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促进烟株生长;而且增加了烟叶的碳氮代谢酶活性,促进了烟叶产量、产值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宽垄 土壤速效养分 碳氮代谢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氮配施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8
作者 路丹 卢昌友 +5 位作者 范晓苏 何明雄 梁琼月 欧仲升 李世勇 沈方科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9-38,共10页
【目的】探明有机无机氮配施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植烟土壤有机氮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烟草K326为试验材料,花生麸为有机氮源,采用大田试验,按有机无机氮质量比配施设置25︰75(T_(1))、35︰65(T_(2))、4... 【目的】探明有机无机氮配施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植烟土壤有机氮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烟草K326为试验材料,花生麸为有机氮源,采用大田试验,按有机无机氮质量比配施设置25︰75(T_(1))、35︰65(T_(2))、45︰55(T_(3))3个处理,以100%无机氮肥为对照(CK),分析各处理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变化。【结果】不同比例有机氮肥处理提高烤烟旺长期和成熟期的土壤pH,旺长期和成熟期土壤pH分别比CK提高0.12~0.42和0.19~0.44;降低烤烟旺长期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整个时期植烟土壤的无机氮含量(铵态氮与硝态氮之和),其中,以T_(2)的降幅最小。各比例有机氮处理降低打顶期植烟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以及成熟期的速效钾含量,但对烤烟大田期植烟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T_(2)和T_(3)显著提高烤烟打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幅度为11.86%和10.44%。部分有机氮处理显著提高成熟期植烟土壤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降低真菌数量。T_(1)、T_(2)和T_(3)的细菌数量分别比CK提高38.03%、205.63%和36.62%。单因素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变异系数较大,对有机氮处理的响应相对灵敏。主成分分析得到综合排名前3位的指标为土壤铵态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结论】有机无机氮肥配施提高植烟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促进有益微生物(细菌和放线菌)活动,提高植烟土壤质量,以有机无机氮质量配比为35︰65时土壤质量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 无机氮 烟地 养分含量 微生物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姚权 唐旭 +5 位作者 肖谋良 姜振辉 吴春艳 李艳 尹昌 李永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目的】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 【目的】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稻Oryza sativa季210 kg·hm^(-2))为基准,氮肥种类为缓控释尿素,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N100)、减氮15%配施有机肥(MN85)和减氮30%配施有机肥(MN70),明确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植株氮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氮肥增产贡献率为46.0%(小麦季为66.2%,水稻季为25.8%),施氮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P<0.05),尤其是MN85处理的作物产量增幅最大。与N10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16.8%(P<0.05)。与MN70相比,N100和MN85处理的小麦籽粒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7%和9.0%(P<0.05),秸秆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6.6%和16.0%(P<0.05)。与N100和MN7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籽粒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3.5%和19.8%(P<0.05),秸秆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5.5%.和26.6%。施肥处理均导致一部分氮素累积在土壤中,尤其是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拥有更多的氮素盈余量。与N100相比,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率在MN85处理下分别降低了37.0%、36.4%和41.5%,在MN70处理下分别降低了60.2%、55.1%和47.5%;但水稻季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氮素生理效率提高了30.5%~33.4%(P<0.05),MN85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33.3%。与N100相比,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2.2%~13.9%和10.4%~13.0%(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了37.9%~42.7%和72.2%~107.4%(P<0.05);而且MN85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也增加了45.9%和152.0%(P<0.05),水溶性氮增加了68.8%(P<0.05)。【结论】缓控释尿素减量15%配施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氮肥减量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料 氮肥减施 产量 氮肥效率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科绿肥对幼龄胶园土壤养分及叶片氮含量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婧旻 李彩兰 +7 位作者 薛欣欣 吴晓霜 罗雪华 王禹 张永发 任常琦 赵春梅 王文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4-1362,共9页
为明确不同豆科绿肥在幼龄胶园土壤改良效果及橡胶树氮素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柱花草、葛藤和山毛豆3种豆科绿肥进行间作种植,分析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作用;采用15N自然丰度(δ^(15)N)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PLS-PM),解析绿肥对土壤氮含... 为明确不同豆科绿肥在幼龄胶园土壤改良效果及橡胶树氮素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柱花草、葛藤和山毛豆3种豆科绿肥进行间作种植,分析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作用;采用15N自然丰度(δ^(15)N)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PLS-PM),解析绿肥对土壤氮含量及橡胶树叶片氮素吸收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与自然生草对照相比,葛藤和柱花草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分别为30.54%和31.25%,但速效钾含量降低8.40%和6.87%;葛藤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增幅分别为12.60%和30.94%。柱花草处理对橡胶树叶片全氮含量的提升效果相对较高(增幅为25.86%)。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进一步表明,豆科绿肥与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豆科绿肥主要通过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来促进橡胶树叶片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因此,在幼龄胶园管理中,合理选择或混种豆科绿肥,可提升土壤和橡胶树氮含量,有利于实现胶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橡胶树 土壤养分 氮含量 15N自然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土壤有效养分联合浸提测定方法的建立
11
作者 李正雄 傅国海 +6 位作者 杨建豪 张育维 钟永红 杜森 高祥照 史建国 汪洪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2-544,共13页
快速测定土壤有效养分,评价土壤肥力水平,为指导科学施肥提供重要依据。常规测试方法存在耗时长、分析步骤繁琐等问题。选择9种不同类型土壤,设置浸提液体积、振荡时间、振荡温度、浸提液pH值四个因素,采用正交设计L^(9)(3^(4))试验,研... 快速测定土壤有效养分,评价土壤肥力水平,为指导科学施肥提供重要依据。常规测试方法存在耗时长、分析步骤繁琐等问题。选择9种不同类型土壤,设置浸提液体积、振荡时间、振荡温度、浸提液pH值四个因素,采用正交设计L^(9)(3^(4))试验,研究方法最佳浸提条件;对浸提方法测定值与常规方法测定值、玉米作物生物量及养分吸收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浸提方法测定值影响因素依次为浸提液pH值、浸提液体积、振荡时间、振荡温度。浸提液pH值对土壤养分测定值影响明显。土壤中磷、钾、钙、镁、硫、铁、铜、锌等有效养分含量测定值和常规法测定值、与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植株养分吸收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一种土壤有效养分联合浸提测定方法,命名为G20方法,浸提程序组合为:称取5.00 g土壤样品,加入50.00 mL浸提液(pH=2.5),25℃和180 r/min下振荡15 min,过滤待测液中养分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一次同时测定。G20方法能够同时提取多种土壤有效态养分元素,可表征土壤有效养分供应水平,有望可用于土壤测试推荐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养分 正交试验 联合浸提 校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岩山地不同生境淡竹蔸根和鞭根氮磷根际效应
12
作者 陈永镇 王光如 +5 位作者 于鸿莹 周利平 张扬 黎祖尧 施建敏 申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目的】探寻不同生境下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 Clure蔸根和鞭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供应特征与根际效应差异,为喀斯特生境植物的养分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石灰岩山地裸岩率的不同划分了连续土(... 【目的】探寻不同生境下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 Clure蔸根和鞭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供应特征与根际效应差异,为喀斯特生境植物的养分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石灰岩山地裸岩率的不同划分了连续土(CS)、半连续土(SCS)、零星土(SS)3种生境,对3种生境淡竹林设置样地调查,进行淡竹不同类型根系土壤取样,测定其养分含量及根际效应,分析不同生境下淡竹根系土壤养分含量及根际效应的变化。【结果】1)随着裸岩率的升高,淡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SS生境淡竹蔸根非根际土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最高,分别为(28.10±1.70)、(2.81±0.35)mg/kg;有效磷则以SCS生境鞭根的非根际土含量最高,为(5.97±0.23)mg/kg,不同生境类型土壤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2)淡竹铵态氮根际效应随裸岩率的升高呈现由正效应转变为负效应的趋势,分布范围为-6.56%~44.57%。硝态氮根际效应在3种生境中变化趋势与铵态氮相同,分布范围为-35.22%~1.33%。3)蔸根和鞭根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根际效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石灰岩山地淡竹蔸根和鞭根的根际效应无显著差异,但从不同生境淡竹根系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根际效应来看,淡竹具有喜铵厌硝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竹 石灰岩山地 根际效应 土壤有效态养分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功能菌配施协同促进设施樱桃番茄连作土壤质量提升及养分吸收
13
作者 史永佳 陈义轩 +5 位作者 张爱佳 沈玥 周明慧 黄玉威 孟军 刘赛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4-1150,共17页
【目的】设施栽培土壤集约化利用强度大,养分失衡、有效性低等问题突出,削弱了土壤微生物维持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的功能。通过研究生物炭与功能菌配合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酶活性和作物养分吸收的效应,旨在为研制基于生物炭的微生物肥... 【目的】设施栽培土壤集约化利用强度大,养分失衡、有效性低等问题突出,削弱了土壤微生物维持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的功能。通过研究生物炭与功能菌配合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酶活性和作物养分吸收的效应,旨在为研制基于生物炭的微生物肥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连作3年的设施樱桃番茄栽培土壤为供试土壤,开展盆栽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水稻秸秆炭与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单独施用(B、P1、P2、P3)以及配施(BP1、BP2、BP3),同时设置空白对照(CK),所有处理均基施等量复合肥。在成熟期(移栽后90天),取根区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酶活性,测定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调查植株生物量和产量。【结果】与CK相比,BP1、BP2、BP3处理根区土壤全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1.0%、30.1%和15.4%,碳氮比分别增加了18.2%、19.2%和14.4%,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5.2%、63.3%和47.1%,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50.8%、56.7%和38.4%,樱桃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65.1%、44.5%和50.4%,与CK相比,BP1和BP2处理土壤质量指数分别增加了85.3%和123.0%。BP1处理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11.3%和29.8%,分别较P1处理增加了36.2%和24.5%,BP2处理土壤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25.7%和8.4%。与CK相比,BP1、BP2、BP3处理植株根系氮含量分别提高了33.5%、24.9%和17.8%,磷含量分别提高了46.7%、47.3%和76.9%,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14.6%、159.8%和252.8%。BP2处理根系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40.0%、175.0%和405.0%。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养分含量总体上与土壤质量指数(SQI)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尤以根系最为明显。【结论】生物炭的功能主要在于改善土壤养分有效性,提高碳含量;功能菌的作用为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樱桃番茄的养分吸收和积累。生物炭与3个功能菌配施,均可有效提高根区连作土壤全碳和速效磷钾含量,提升碳氮比,最终提高樱桃番茄养分吸收和产量。其中,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配施提高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的效果较为显著,与巨大芽孢杆菌配施提高磷酸酶活性的作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土壤 生物炭 功能菌 土壤质量指数 养分有效性 樱桃番茄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豫西旱地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和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4
作者 柴雪茹 王贺正 +5 位作者 马嵩科 张冬霞 张静 张俊豪 乔唱唱 黄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明确玉米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豫西旱地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N0)、120(... 为明确玉米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豫西旱地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N0)、120(N1)、180(N2)、240 kg/hm^(2)(N3)和300 kg/hm^(2)(N4),研究不同组合处理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2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对小麦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与S0相比,S1处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同一生育时期相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同一施氮水平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高于20~40 cm土层。相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小麦各器官氮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植株各器官氮素积累量整体表现为S1处理高于S0。无论秸秆是否还田,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回收率总体上N2、N3水平较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同一施氮水平下,S1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均高于S0处理。无论秸秆是否还田,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N3水平达最大值;同一施氮水平下,S1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总体上高于S0。综上表明,秸秆还田配施180~240 kg/hm2纯氮是实现豫西旱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小麦高产的适宜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土壤速效养分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养殖粪肥还田对西辽河平原玉米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15
作者 李艳莉 刘玉琦 +7 位作者 美英 相亚军 辛欣 代东明 黄永丽 程红霞 冯紫州 刘桂茹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4,共9页
为探讨适合西辽河平原畜禽养殖粪肥还田最佳模式,明确畜禽粪肥还田对土壤性质和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对畜禽粪肥进行11种粪肥~化肥梯度配施田间管理模式,分别为不施肥对照区(CK,CF0M0)、全量粪肥(CF0M10)、粪肥~化肥配施(CF1M9~CF8M2)及... 为探讨适合西辽河平原畜禽养殖粪肥还田最佳模式,明确畜禽粪肥还田对土壤性质和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对畜禽粪肥进行11种粪肥~化肥梯度配施田间管理模式,分别为不施肥对照区(CK,CF0M0)、全量粪肥(CF0M10)、粪肥~化肥配施(CF1M9~CF8M2)及全量化肥(CF10M0),以玉米京科968作为供试作物。结果表明:(1)1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CF7M3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81.78%、6.52%、31.90%;较CF10M0处理,分别提高了6.11%、20.76%、33.79%。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0~40 cm土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F7M3处理较CK、CF10M0处理,分别提高了13.74%、2.76%。阳离子交换量与化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电导率CF7M3处理较CK、CF10M0处理分别降低了8.55%、29.34%,土壤电导率与粪肥施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CF7M3处理玉米各器官氮素吸收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较CK处理玉米各器官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1.8~30.6%、34.3~36.8%,24.9~37.5%,成熟期CF7M3处理较CK处理,玉米各器官磷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5.3%、36.8%、14.5%;较CF10M0处理分别提高了16.6%、53.1%、22.2%。(3)CF7M3处理作物的出籽率最高为77.98%,产量最高为5594.88 kg/hm^(2),相比CK、CF0M10处理增产52.05%,1.52%,比当地习惯耕种增产2.63%。综上所述,畜禽养殖粪肥替代30%化肥处理能够提高西辽河平原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促进玉米氮磷养分吸收,提高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平原 畜禽粪肥 玉米产量 土壤速效养分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生长和根际土壤酶活性对紫丁香蘑菌剂接种的响应
16
作者 潘艳艳 李晓光 +3 位作者 刘立君 李鸿 钟鑫 张义飞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0-470,共11页
通过接种不同剂量的紫丁香蘑(Lepista nuda)菌剂,探讨紫丁香蘑菌剂侵染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生长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菌根化红松苗木培育及造林提供技术支撑。以4年生红松幼苗为材料,设置4个菌剂剂量,测定并分析红松幼苗... 通过接种不同剂量的紫丁香蘑(Lepista nuda)菌剂,探讨紫丁香蘑菌剂侵染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生长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菌根化红松苗木培育及造林提供技术支撑。以4年生红松幼苗为材料,设置4个菌剂剂量,测定并分析红松幼苗的生长指标、土壤养分含量及根际土壤酶活性,通过相关性分析解析红松生长和根际土壤酶活性对紫丁香蘑菌剂接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紫丁香蘑菌剂接种显著促进红松幼苗生长,当菌剂用量为150 g·株^(-1)时对红松生长促进效果最好,株高、地径、鲜质量、干质量较对照分别高29.07%、25.69%、38.16%、57.44%,菌根侵染率和根系活力均显著提高。(2)菌剂接种处理下红松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对照,施用150 g·株^(-1)菌剂时对根际土壤养分提高效果最好,较对照根际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分别高60.67%、31.46%、35.23%、72.22%和35.91%。(3)接种处理提高了红松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接种菌剂为150 g·株^(-1)时,根际土壤酶活性水平最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与根系活力、干质量、鲜质量、地径、苗高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全磷、全氮、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接种紫丁香蘑菌剂对红松幼苗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菌剂接种剂量对红松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紫丁香蘑菌剂通过调控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循环,优化红松根际微环境,其中,150 g·株^(-1)为最佳接种剂量,研究结果为菌根化红松苗培育及森林土壤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丁香蘑 红松 生长指标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红壤硅磷形态转化、有效性及大豆植株吸收的影响
17
作者 罗家欣 邓金环 +1 位作者 田纪辉 蔡昆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大量研究证实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有效性及促进作物生长。中国南方地区红壤硅、磷元素有效性低,有必要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其化学形态和植物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富硅的稻秆生物炭和稻壳生物炭为供试材料,研究... 【目的】大量研究证实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有效性及促进作物生长。中国南方地区红壤硅、磷元素有效性低,有必要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其化学形态和植物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富硅的稻秆生物炭和稻壳生物炭为供试材料,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1%、2%、4%)的生物炭对红壤硅、磷形态转化和有效性以及大豆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生物炭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含量,提高土壤pH和C/N,增加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且添加量越大,涨幅越显著;稻秆生物炭的效果显著高于稻壳生物炭。生物炭处理的土壤有效态硅和活性磷组分NaHCO_(3)−Po的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4.1%~85.0%和175.2%~2139.6%。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改善根系形态,提高大豆根系和叶片的硅含量,促进根系对硅、磷元素的吸收转运,其中秸秆生物炭效果更为显著。【结论】施用秸秆和稻壳生物炭显著影响酸性土壤的磷素和硅素形态及转化,提高了养分有效性,促进植株对硅和磷的吸收和利用,其中秸秆生物炭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红壤 有效态硅 活性磷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氮肥增效剂N-lifeⅡ对棉田土壤氮素供给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8
作者 石钇琦 祝越熠 +2 位作者 马心雨 祝水金 赵天伦 《棉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施用N-lifeⅡ(主要有效成分为氯啶)对棉田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N-lifeⅡ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浙大12号为供试棉花品种,2021―2022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展大田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施用N-lifeⅡ(主要有效成分为氯啶)对棉田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N-lifeⅡ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浙大12号为供试棉花品种,2021―2022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展大田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N-lifeⅡ施用量:每公顷分别施用22.5 kg和0 kg(对照),副区为纯氮用量:每公顷分别施用285.0 kg(常规用量)、256.5 kg(减氮10%)、228.0 kg(减氮20%)和199.5 kg(减氮30%,仅2022年)。分析不同处理下棉花苗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土壤脲酶、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AMO)、羟胺氧化还原酶(hydroxylamine oxidoreductase,HAO)、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nitrite oxidoreductase,NXR)、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R)活性的变化。【结果】同一施氮水平下,与各自的对照处理相比,N-lifeⅡ处理下花铃期和吐絮期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苗期和花铃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吐絮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升高;苗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土壤全氮、P2O5和K2O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与所有对照处理的平均值相比,吐絮期N-lifeⅡ处理的土壤平均全氮含量显著提高6.10%~6.63%,花铃期和吐絮期的土壤平均P2O5、K2O含量均显著降低。施用N-lifeⅡ可降低苗期和花铃期的土壤脲酶、AMO、NR和NiR活性,降低苗期土壤NXR活性,增强吐絮期土壤脲酶活性,在正常施氮水平下增强吐絮期土壤NiR活性,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HAO活性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施氮水平下,N-lifeⅡ可通过抑制土壤脲酶、AMO、NXR、NR和NiR的活性,降低苗期和花铃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并提高花铃期和吐絮期的土壤铵态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N-lifeⅡ 硝化抑制剂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配肥对番茄产量与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19
作者 张纪涛 史向远 +2 位作者 周静 王保平 汤昀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7-1064,共8页
为明确沼液配肥在日光温室番茄上的应用效果,试验以‘普罗旺斯’番茄为试材,研究了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WSF)、沼液(BS)、沼液配肥1(BSF1)、沼液配肥2(BSF2)对日光温室越冬番茄生长、产量与品质、土壤养分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 为明确沼液配肥在日光温室番茄上的应用效果,试验以‘普罗旺斯’番茄为试材,研究了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WSF)、沼液(BS)、沼液配肥1(BSF1)、沼液配肥2(BSF2)对日光温室越冬番茄生长、产量与品质、土壤养分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所有处理中,BSF1的番茄生长速率(GV)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0 cm/d、50.40 t/hm 2,与WSF相比,分别提高6.44%和3.68%。沼液及其配肥处理改善了番茄品质,与WSF相比,BS、BSF1和BSF2的番茄维生素C(vC)含量分别提高56.28%、40.55%和15.86%,可溶性糖(TSS)含量分别提高6.89%、28.27%和19.00%,有机酸(OA)分别降低了20.30%、10.53%和12.53%,糖酸比(SAR)分别提高3.58%、44.72%和26.87%。沼液及其配肥处理提高番茄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WSF相比,BS、BSF1和BSF2处理的0~20 cm土壤TO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1.61%、11.05%和8.00%,DOC含量分别提高9.14%、10.61%、10.36%。沼液及其配肥处理提高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OTUs和香农指数。综上认为,沼液及沼液配肥可以改善番茄品质,提高0~20 cm土壤的TOC和DOC含量,改善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其中,BSF1处理番茄GV和产量最高,因而是最优的沼液平衡肥配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番茄 土壤养分 产量与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达措国家公园舟叶橐吾生长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
20
作者 杨荣 岳海涛 张勇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31-34,44,共5页
舟叶橐吾(Ligularia cymbulifera)是分布在滇西北高寒草地上的典型杂类草,其具有药用、观赏等价值,但也会降低高寒草地的饲用功能。为探究舟叶橐吾生长和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以普达措国家公园弥里塘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获取... 舟叶橐吾(Ligularia cymbulifera)是分布在滇西北高寒草地上的典型杂类草,其具有药用、观赏等价值,但也会降低高寒草地的饲用功能。为探究舟叶橐吾生长和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以普达措国家公园弥里塘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获取舟叶橐吾的盖度和高度数据,进而计算其在群落中的综合优势度(summed dominance ratio,SDR),同时采集土壤样品并分析土壤总量养分(包括总氮、总磷和总钾)和速效养分(包括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然后通过回归分析探讨舟叶橐吾SDR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不随舟叶橐吾SDR发生变化(P>0.05),但土壤总钾含量随舟叶橐吾SDR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随舟叶橐吾SDR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土壤硝态氮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P>0.05)。指出草地植物群落中维持适当的舟叶橐吾SDR可能有利于提升高寒草地的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叶橐吾 综合优势度 土壤总量养分 土壤速效养分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