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夷之辨·华夷之辩·华夷之变——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再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玉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经典学说中的华夷之辨内涵非常清晰,即“文(明)野(蛮)之辨”——崇尚、保护和发展文明,贬斥、抵制和改变野蛮。由于民族交融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经典学说中的华夷之辨内涵非常清晰,即“文(明)野(蛮)之辨”——崇尚、保护和发展文明,贬斥、抵制和改变野蛮。由于民族交融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和儒士们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对华夷之辨的发挥也是众说纷纭。这就导致后世对华夷之辨的评价存在分歧甚至截然对立。本文意在正本清源,通过分析儒家学说的真正内涵(华夷之“辨”)、不同政治立场下对华夷之辨的阐发和实践(华夷之“辩”)、华夷之辨观念主导下的深入民族交融(华夷之“变”),致力于澄清华夷之辨有多个标准,华夷之辨弊大于利,华夷之辨曾被淡化或消弭等种种误解。只有充分了解华夷之辨观念崇尚文明、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核以及儒家知识分子对“大一统”理想的孜孜以求,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中国何以能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涛 栾翔茹 +1 位作者 周思思 刘金林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5,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的路径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与述评,总结当前既有研究的成果和进展并提出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标构建 经济基础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研究——以大禹文化为例
3
作者 黄丽 崔明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共8页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共创性、中国范和一体性等特征,挖掘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一个构成部分,大禹文化通过文化符号的地理扩散、多民族的叙事、双重祭祀机制以及符号内涵的层累建构,形...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共创性、中国范和一体性等特征,挖掘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一个构成部分,大禹文化通过文化符号的地理扩散、多民族的叙事、双重祭祀机制以及符号内涵的层累建构,形成超越族群界限的文化认同纽带。大禹“疏川导滞”的治水智慧诠释着实践理性,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彰显着集体伦理,其“划定九州”的疆域整合奠基了共同体意识。当前需从文献梳理、考古实证、非遗整理等方面加强大禹文化符号的再挖掘,推动大禹文化符号体系研究,构建大禹文化价值体系,创新大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使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各民族共享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4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5
作者 白晋湘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48,共11页
传统体育凝练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其技术体系、仪式符号与价值内核中蕴含着显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在对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涵阐释的基础上,探讨... 传统体育凝练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其技术体系、仪式符号与价值内核中蕴含着显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在对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涵阐释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研究表明: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三层逻辑递进。从生产生活生存维度看,传统体育的集体记忆,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底;在同根同源同宗的文化维度,其蕴含的共通精神内核,推动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念获得情感共鸣与精神锚点;而在交流交往交融的实践维度,传统体育以具身性活动打破地域与族群隔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行为意愿。当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维度的现代性冲击、传统体育认同建构维度的整合性困境、传统体育实践培育维度的结构性制约,构成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与此相对应,从传统体育的立体化文化传承、多层次认同建构、全方位实践培育三个维度,提出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精神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教学把握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富学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体育教学不仅是增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体育教学不仅是增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教学把握进行深入探索。研究认为,体育教学领域要牢牢把握体育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多元价值,从主题、资源、方法、信息四个方面着手,通过强化向度、拓展素材、丰富案例、融入技术等方式,构建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维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厘清了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要点,探明了紧抓体育教学主课堂、拓展课外体育大课堂、探索网络教学新课堂、升级体育竞赛活课堂、创新课程思政融课堂的教学路径,为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体育教学领域的推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体育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维度 教学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思考——基于“国家—民族”理论
7
作者 吴玥 张继焦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下,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本质可凝练为“国家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基于“国家—民族”理论框架,中华文化作为国家整体文化的主干属性,通过“主从统合”逻辑实现对各民族多元文...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下,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本质可凝练为“国家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基于“国家—民族”理论框架,中华文化作为国家整体文化的主干属性,通过“主从统合”逻辑实现对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引领:前者以中华文化内核确立文明赓续的主线方向,后者以各民族文化提供创新演进的要素动力。二者共同构成“主干引领、枝叶繁茂”的中华文化发展结构,既维系了中华文化的强大主体性与突出包容性,又保证了各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与鲜明独特性,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维度的具象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民族”理论 国家文化 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博物馆展览叙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凤君 敖敏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4,133,共9页
我国民族博物馆的展览叙事与时代任务密切关联。从展示文化多样性转向表征民族共同性,是叙事方式转向的现实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以共同体话语为叙事基点,通过展览叙事中物的再编码、共有共享文化符号的突出、空间场... 我国民族博物馆的展览叙事与时代任务密切关联。从展示文化多样性转向表征民族共同性,是叙事方式转向的现实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以共同体话语为叙事基点,通过展览叙事中物的再编码、共有共享文化符号的突出、空间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形塑,用展览语言转译和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强化和共同体话语的共情传播,有效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览叙事 共同体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的三重视域
9
作者 王丽莹 王安全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1,共11页
智能时代要从问题源、关系域和实践场三重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问题源看,基于算法逻辑的智能技术及其衍生媒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形态和场景,未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形成有意义的教育关联。从关系域看,贯... 智能时代要从问题源、关系域和实践场三重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问题源看,基于算法逻辑的智能技术及其衍生媒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形态和场景,未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形成有意义的教育关联。从关系域看,贯通与整合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的实质就是人在技术活动中所实现的自身的价值。从实践场看,一方面创建数智化的实践场域,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现实虚拟空间中的自由转场与价值再转化;另一方面要遵循从数据世界转向生活世界的原则,立足共同体成员的生活经验与生命意义,激发其从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提升、塑造自身价值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关系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白裤瑶服饰中民族互嵌的形象书写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宗明 李朝阳 富雅婷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贵州白裤瑶服饰受民族互嵌格局影响,表现出活跃的文化变迁征象。为探究白裤瑶服饰中族群互嵌与文化变迁信息,文章采用民族学中的民族互嵌理论,在定量分析白裤瑶与周围民族在空间、生产、信仰互嵌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象征人类学、符号学等... 贵州白裤瑶服饰受民族互嵌格局影响,表现出活跃的文化变迁征象。为探究白裤瑶服饰中族群互嵌与文化变迁信息,文章采用民族学中的民族互嵌理论,在定量分析白裤瑶与周围民族在空间、生产、信仰互嵌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象征人类学、符号学等理论对白裤瑶服饰工艺、纹样与色彩进行考释。研究表明,白裤瑶服饰形成于族群迁徙与互嵌的历史语境,表现出动态模糊、族群身份强分化与族群情感弱认同为主的互嵌表征,是族群交流的形象书写。运用民族互嵌理论分析白裤瑶服饰内在逻辑,不仅能了解该民族的造物文化,更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白裤瑶 服饰 图腾 民族非遗 民族互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共睦态:网络语境下传统艺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11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共9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浪潮中,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研究基于共睦态理论,对抖音平台三位传统艺术博主进行数字田野调查和质性分析,探索数字时代传统艺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浪潮中,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研究基于共睦态理论,对抖音平台三位传统艺术博主进行数字田野调查和质性分析,探索数字时代传统艺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发现,传统艺术的网络视频作为审美交往的数字载体,其所具有的平等赋权、协同创作和非结构参与特性能够促进参与者的自组织数字互动,实现认可、互动与传播;具有的情感共鸣、认知共享和行动激发功能,可激发参与者实现知情意审美共振,体验审美、沉浸和自豪。通过数字共睦态的共赏、共情、共融、共创,参与者实现打破时空壁垒的行为塑造,实现从个体到集体的情感内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共睦态 新媒体 网络语境 传统艺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资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于甘肃天水伏羲文化的案例考察
12
作者 崔慧芳 金炳镐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地域文化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支撑。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自然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源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天水市凭借地域文化资源,开... 地域文化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支撑。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自然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源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天水市凭借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伏羲祭祀大典及其相关学术研讨会、民俗活动等,传承弘扬伏羲文化,并将其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积累出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华文化认同、价值引领及精神塑造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相结合等宝贵经验。这对新时代各地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天水 伏羲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经验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璐璐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176-179,共4页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和有力保障,铸牢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及价值引领。该文旨在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和有力保障,铸牢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及价值引领。该文旨在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通过分析乡村振兴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理路与教育路径
14
作者 刘显 林东梅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群体归属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传统体育仪式以身体实践为媒介构建起跨地域、超方言的文化认同场域,其仪式展演中的符号共享、身体对话和情感共振,有效弥合了地域分隔、语言差异和记忆断层带来的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群体归属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传统体育仪式以身体实践为媒介构建起跨地域、超方言的文化认同场域,其仪式展演中的符号共享、身体对话和情感共振,有效弥合了地域分隔、语言差异和记忆断层带来的身份裂隙。本文借助传统体育仪式,深入挖掘“符号表征”“历史根脉”“精神共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必然逻辑,探索传统体育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既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体系与实践范式,又能推动中华文化认同从表层符号认知向深层价值内化的质性跃迁,更有助于构建起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体系,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文化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仪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符号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政治视域下“文化台独”的历史审视、理论批判与功能遏制
15
作者 唐扬 李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文化台独”通过隐蔽微观的后现代主义操作,严重削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与向心力。文化政治理论认为文化既是权力博弈的工具,亦是政治斗争的目的,对系统地揭露“台独”势力在文化外衣之下权力“愚台”本质与分裂国家恶行具... “文化台独”通过隐蔽微观的后现代主义操作,严重削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与向心力。文化政治理论认为文化既是权力博弈的工具,亦是政治斗争的目的,对系统地揭露“台独”势力在文化外衣之下权力“愚台”本质与分裂国家恶行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适配性。历史地审视“文化台独”,其演进形态与“台独”权力密度及政治诉求密切关联,先后经历政治化初建、制度化推进与威权化渗透三个阶段。权力赋魅下的“文化台独”呈现三方面特征:在政治意识上表现为以“去民族性”“去主流性”“去思想性”为特点的理论虚妄,在秩序结构上表现为以“台独”意识泛滥、社会运动激进与文化霸权依附为特点的文化失序,话语体系上则体现为“断裂论”知识伪装、“普世化”价值迷思、“驯服性”叙事策略,造成台湾地区认同悬浮。基于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遏制“文化台独”负面效应外溢,中国内地需从文化领导权、秩序规制、理论体系、舆论话语等四方面作出针对性、系统性的应对与引领,进一步助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台独” 文化政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自在生成与自觉构建语境下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逻辑
16
作者 侯天媛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6,98,共12页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相似的叙事逻辑:在中华民族自在生成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中凝结于拳师个体生命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天下观、民族观、家族观和人生观与中华民族叙事相融通;在中华民族自觉构建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从拳术理论到社会实践都体现出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反思与重构。中华民族语境下形(心)意拳历史叙事逻辑的重新梳理,对于探讨武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未来潜力具有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心)意拳 自在生成 自觉构建 武术 中华民族 历史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视阈下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7
作者 刘灿姣 张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2,共7页
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是民族生成、流传并保留的关于共同拥有同一祖先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隐喻视域下,借助意象图式理论,可以发现起源隐喻表露民族共同体的立足点,并通过“灾难—克服—新生”的意象图式展现了... 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是民族生成、流传并保留的关于共同拥有同一祖先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隐喻视域下,借助意象图式理论,可以发现起源隐喻表露民族共同体的立足点,并通过“灾难—克服—新生”的意象图式展现了民族整体意识的合约定性;空间隐喻指向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它借助族际互动、交流在“散播—衍生”的意象图式中呈现内聚力与共建意识;而自然隐喻折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存在形式,通过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在身体、心智、经验及情感四个维度的渗透和往复中表征渐次递进与交融的共生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同源神话 隐喻 意象图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多民族互嵌格局的形成与演进——以陆路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为个案的考察
18
作者 孙晓晨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满洲里地区多民族互嵌格局的历史演进,展示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发展规律与构建逻辑。从历史发展维度而言,在多民族互嵌格局建构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代性特点。同时,这又是一个动态且多... 满洲里地区多民族互嵌格局的历史演进,展示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发展规律与构建逻辑。从历史发展维度而言,在多民族互嵌格局建构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代性特点。同时,这又是一个动态且多层次递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以人口流动融居为契机推动的民族空间嵌入,是将各民族融入同一命运共同体且逐渐强化其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条件。而基于族际生计契合形成的民族经济互嵌,是助推各民族互嵌关系发展乃至文化、社会、心理等多层面互嵌交融的重要动力与物质基础,最终使民族关系在互嵌中深化交融,在交融中持续互嵌,并由此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 边境地区 人口流动融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学校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19
作者 张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8,315,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风险,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为。当前,受到现实社会条件的影响,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方式不多样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健全法治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向;构建法治教育内容体系,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内容;拓展法治教育方式方法,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广阔平台;强化法治教育师资建设,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治教育 内容体系 师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26
20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的重要构件。结合天津市的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主要在于,围绕“主体对象-传承方式-产业转化-空间区域”四维度,通过锚定各族青少年群体、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深挖民族文化性旅游、扎根民族互嵌式社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化育功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在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基础上,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协同性,应当依循“认知—认可—认同”三层次路径,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及性与系统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大众性,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民族性与先进性,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