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尊严死的幸福指向
1
作者 杨祖行 王健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31,46,共6页
尊严死是尊重临终主体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不采取无意义的创伤性医疗手段,减轻临终主体的病痛程度,保留其生命尊严。让临终主体的生命无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逝。在这种语境下的死亡过程,能够从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 尊严死是尊重临终主体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不采取无意义的创伤性医疗手段,减轻临终主体的病痛程度,保留其生命尊严。让临终主体的生命无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逝。在这种语境下的死亡过程,能够从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三个维度获得道德诠释,有着明显的幸福指向。既指向临终主体的主观幸福,又回应了临终主体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指明了在临终状态时死亡与幸福的可匹配性。并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契合,有着其“应该”性和正当性。对促进尊严死合法化,健全和完善我国民生伦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严死 主观幸福 道德难题 幸福指向 儒道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儒、道、佛”生死伦理观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尤吾兵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第1期116-117,125,共3页
"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但三者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生死本体论不同:儒家以"仁"、道家以"道"、佛家以"佛"为生死本体;生死价值论的不同:儒... "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但三者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生死本体论不同:儒家以"仁"、道家以"道"、佛家以"佛"为生死本体;生死价值论的不同:儒家重生的价值、道家生死价值等同、佛家重死的价值;生死态度的不同:儒家好生恶死、道家善生乐死、佛家恶生主死;生死超越论的不同:儒家由生观死、道家由死观生、佛家弃生观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佛 生死伦理观 生死本体 生死价值 生死态度 生死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林兰香》的生死观看儒道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被引量:1
3
作者 骆锦芳 马晓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9-95,共7页
《林兰香》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难得的佳作。作品中对死亡的关注与思考,对现 世人生的冷静审视,在整个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本文从书中体现出来的儒、 道二家不同的生死观入手,对《林兰香》一书的深... 《林兰香》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难得的佳作。作品中对死亡的关注与思考,对现 世人生的冷静审视,在整个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本文从书中体现出来的儒、 道二家不同的生死观入手,对《林兰香》一书的深层意蕴加以阐述,力图揭示出《林兰香》在才子佳人小说 外表下潜藏的深刻悲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兰香》 生死观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冲突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儒家生死观看安宁自然死的正当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曾竞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第2期255-256,共2页
儒家生死观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应当以坦然的态度正确面对;儒家肯定生命的价值,又对死亡持泰然处之的态度,追求死亡意义的伟大性。而安宁自然死符合儒家的"安死顺命"与重视生命意义的思想,其提供的安宁疗护、... 儒家生死观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应当以坦然的态度正确面对;儒家肯定生命的价值,又对死亡持泰然处之的态度,追求死亡意义的伟大性。而安宁自然死符合儒家的"安死顺命"与重视生命意义的思想,其提供的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符合儒家的"仁"道思想。所以,安宁自然死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现实接受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自然死 儒家生死观 临终病人 安宁疗护 生命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塘南儒家生死观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程海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30,共8页
在中晚明三教融合的背景下,江右思想家王塘南开辟了一段建构儒家生死观的具体历程。从转移生死问题的"无生死"到直面生死问题的"了生死",再到推崇生死问题的"重生死",乃是这一历程的内在脉络。此一历程... 在中晚明三教融合的背景下,江右思想家王塘南开辟了一段建构儒家生死观的具体历程。从转移生死问题的"无生死"到直面生死问题的"了生死",再到推崇生死问题的"重生死",乃是这一历程的内在脉络。此一历程清晰呈现了中晚明儒家生死观合法性的一个具体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塘南 儒家 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谈临终关怀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秋菊 刘强 +1 位作者 蒋辉 黄振文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8期1033-1036,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临终理念和生命关怀精神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很多思想理念曾经在一定时期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深入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关怀精神的探析,推断其必然涉及对临终的人文情...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临终理念和生命关怀精神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很多思想理念曾经在一定时期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深入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关怀精神的探析,推断其必然涉及对临终的人文情怀,通过进一步梳理传统儒释道各家文化的生命伦理思想来分析阐述临终关怀的特点、方式,进而引出传统生命观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溯源 中医 儒释道 生死观 临终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伦理学视野中的儒家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步臻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第2期265-266,共2页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可以为生命伦理学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从生命伦理学的视野探讨儒家的生死观、天人整体观、人伦秩序原则和儒家的见利思义原则,吸取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其糟粕,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生命伦理学 伦理道德 儒家生死观 人伦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复兴运动视域下儒家生死观更新的两种路向——以韩愈、李翱、周敦颐的生死观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盛宁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6期76-87,191,192,共14页
近世儒学复兴运动之后,儒家对生死议题的探讨带有重新发现的意味,这既是对儒学内部主动回避这一问题的反弹,也是出于响应佛、道挑战以捍卫中华文化本根精神的价值自觉。在这个过程中,可区分出三个阶段,即关切—直面—超越。其中,关切阶... 近世儒学复兴运动之后,儒家对生死议题的探讨带有重新发现的意味,这既是对儒学内部主动回避这一问题的反弹,也是出于响应佛、道挑战以捍卫中华文化本根精神的价值自觉。在这个过程中,可区分出三个阶段,即关切—直面—超越。其中,关切阶段,从理学自身的建构脉络来看,主要以韩愈、李翱、周敦颐三人为代表。他们如何转变态度进行思考、响应生死议题的内在逻辑、更新传统儒学生死观,展示出在近世儒学复兴中,其应对佛教挑战过程中的角色意识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观 韩愈 李翱 周敦颐 儒学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