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的道德载体:明清商人墓碑文中的价值观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宋立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5,160,共11页
商人墓碑文作为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商人个体和家族的意志,也反映当时社会对商人角色和地位的认知与态度。墓碑文的书写通常生动直接,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这些墓碑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时商人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 商人墓碑文作为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商人个体和家族的意志,也反映当时社会对商人角色和地位的认知与态度。墓碑文的书写通常生动直接,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这些墓碑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时商人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及对家族和社会的贡献与意义;揭示他们在财富积累过程中对儒家伦理的坚守;显示商人阶层在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反映商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突显士人对商人地位的审视与期待;塑造商人们既具有经济实力又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典范形象。这种从现实到文本、再从文本到现实的互动关系,突显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及其对商人身份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商人墓碑文 儒家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反理学思潮与《狂人日记》的诞生
2
作者 孙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狂人日记》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革新力量与西方现代文化充分融汇化合的结果。尤其是明清反理学传统,构成了催生新文化的内在动因,其内部丰富复杂的狂人思想资源,孕育着现代狂人的出现。在明清理学框约的正统文体之外,日记成... 《狂人日记》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革新力量与西方现代文化充分融汇化合的结果。尤其是明清反理学传统,构成了催生新文化的内在动因,其内部丰富复杂的狂人思想资源,孕育着现代狂人的出现。在明清理学框约的正统文体之外,日记成为士人发展自我精神空间和形成新的认知的重要文体,并以边缘反抗正统的形式,为新文学文体的产生奠定了内在基础。明清反理学脉络中的思想和文体资源,成为接纳和消化西方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载体,它一方面充分发挥与之相契合的部分,创造了具有现代思想和形式的中国新文学的典型;另一方面,深远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复杂的现实境遇,又使得中国新文学富有思想递嬗过程中不同文明进行激烈博弈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理学 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宗祠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中心
3
作者 段丽 李良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以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宗祠为研究对象,以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主要史料,探讨宗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聚焦宗祠建设的主体与举措,分析族众合建、富商捐建及宗祠管理者在集体动员、资本介入与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揭示祭祀... 以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宗祠为研究对象,以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主要史料,探讨宗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聚焦宗祠建设的主体与举措,分析族众合建、富商捐建及宗祠管理者在集体动员、资本介入与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揭示祭祀祖先、纂修家谱、文化教育等举措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作用。同时,从区域比较视角出发,剖析西南地区宗祠在政治整合、文化调适及移民融合等方面的多维特征,并与中原、东南地区宗祠的礼制传承、经济理性及边疆语境中的国家认同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宗祠通过实证血脉相融、彰显理念相同、体现文化相通及筑牢情感相依,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文章为深化西南地区宗祠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史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南地区 宗祠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苍龙教子”墨龙图及其意涵演变
4
作者 高婷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1,142,共9页
宋代陈容的墨龙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画龙典范,其绘画风格历代皆有传承。本文聚焦自宋元墨龙图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清“苍龙教子”墨龙图,对其兴起的原因、意涵的演变与跨媒材传播展开讨论。认为随着明代科举文化的繁荣,宋元墨龙图中... 宋代陈容的墨龙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画龙典范,其绘画风格历代皆有传承。本文聚焦自宋元墨龙图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清“苍龙教子”墨龙图,对其兴起的原因、意涵的演变与跨媒材传播展开讨论。认为随着明代科举文化的繁荣,宋元墨龙图中的“苍龙教子”图式衍生出了新的图像意涵,其构图也逐渐程式化;从明清时期的宫廷到文人士大夫的客厅书房再到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苍龙教子”墨龙图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并流行于不同的媒材中,最终发展为兼具儒学教化与多重吉祥寓意的经典装饰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墨龙图 苍龙教子 儒学教化 跨媒材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媒介:明清商人与儒家文化的传播研究
5
作者 宋立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256,共14页
明清商人群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揆诸文献可知,明清商人不仅积极开展公益实践,注重与士人的交往,而且在日常生活与经商过程中,孝养父母,讲求诚信。这些行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也获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好感。官方与士人... 明清商人群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揆诸文献可知,明清商人不仅积极开展公益实践,注重与士人的交往,而且在日常生活与经商过程中,孝养父母,讲求诚信。这些行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也获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好感。官方与士人将商人的行为与成功归因于儒家文化的影响,通过褒奖或者撰文等方式不断宣扬他们的事迹。明清商人社会地位与形象的改善间接表明,只要接受儒家文化,践行儒家伦理规范,便会得到国家与士人的认同,这使得民众看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实质性益处。研究表明,明清商人基于自身体验,践行儒家伦理规范,有效地传播了儒家文化。作为传播媒介,明清商人不仅传承了儒家文化,也有效地弘扬了儒家文化,从而拓展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范围,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商人 儒家文化 伦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回儒人性概念阐释与伊儒会通
6
作者 马晓琴 张伦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19,共7页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慧、理智之性;在人性的类型上,回儒们认为人性具有丰富的外延,除人之特性,还有人之物性。在人性概念的讨论上,明清回儒学者既有对伊斯兰灵魂观和儒学人性观的借鉴吸收,也有与二者的不同创新,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文化融会贯通中的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儒会通 明清回儒 伊斯兰 人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存阳 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礼学 礼意 礼义 通经明道 以礼经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幢八景视角下清代广州寺庙园林的景观营造路径探索
8
作者 胡滢 李晓雪 《广东园林》 2024年第4期80-87,共8页
临珠江而立的海幢寺是清代广州四大名刹之一,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与花地成为当时唯二可供西方商人“游散”的园林胜地。海幢寺“僧诗西洋画具名”,留下了许多文字和图像资料。以海幢八景为切入点,海幢寺外销画和诗词《海幢八景》为... 临珠江而立的海幢寺是清代广州四大名刹之一,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与花地成为当时唯二可供西方商人“游散”的园林胜地。海幢寺“僧诗西洋画具名”,留下了许多文字和图像资料。以海幢八景为切入点,海幢寺外销画和诗词《海幢八景》为主要研究素材,运用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空间、感官体验、园林意境等角度解构清末广州寺庙园林景观营造路径。研究发现,海幢寺通过呈现寺-江-城紧密的空间联系,营造寺庙园林景观的时空整体感知,以及渲染世俗与禅意共融的氛围,向西方人呈现出一种乘舟入园、潮音相伴、江景辽阔、时空一体,世俗与禅意共融的“中国寺庙园林”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幢八景 清代 广州寺庙园林 时空感知 园林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祖荫的张力:清代以降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祠堂的修建 被引量:14
9
作者 吴才茂 李斌 龙泽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3期37-46,共10页
祠堂,作为宗族祭祀的公共空间,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由来已久。地处边圉的清水江下游地区,尽管在目前能阅读到的官方文献中,祠堂并未作为主要的对象被关注。然而,近三年田野调查所获之族谱、碑文、契约文书等民间历史文献的整理显示,自清代... 祠堂,作为宗族祭祀的公共空间,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由来已久。地处边圉的清水江下游地区,尽管在目前能阅读到的官方文献中,祠堂并未作为主要的对象被关注。然而,近三年田野调查所获之族谱、碑文、契约文书等民间历史文献的整理显示,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兴起了祠堂修建的风潮,这一现象虽经政治运动而有所中断,但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的祠堂修建及其延续,既是国家王朝制度及正统文化向区域社会不断渗透的结果,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组织资源的需求,更是边疆苗、侗地区民众对国家认同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天柱 祠堂 宗族 苗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吉惠 吴兴洲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5,共6页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实学 儒学 宋明理学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北京游览型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
11
作者 舒时光 吴承忠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51,共7页
游览型寺庙靠近风景游览地、与风景游览地和园林一起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阶层和平民百姓阶层休闲的主要场所。本文以清代游览型寺庙诗文统计为基础,分析了北京游览型寺庙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寺庙尤其是佛教寺庙自身吸引能力的增... 游览型寺庙靠近风景游览地、与风景游览地和园林一起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阶层和平民百姓阶层休闲的主要场所。本文以清代游览型寺庙诗文统计为基础,分析了北京游览型寺庙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寺庙尤其是佛教寺庙自身吸引能力的增强,宣南汉族文人的聚集效应及文人对城区荒野环境和野趣的新偏好是清代外城西区休闲功能和地位迅速提升的主要推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览型寺庙 空间分布特征 休闲文化 清代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工商会馆“庙、馆、市”合一新探——以山陕会馆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鹏 李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明清时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萌芽期,以这一时期各地的山陕会馆为例,探讨其工商会馆"庙——馆——市"的合一特征,充分反映了从16世纪以来中国存在市场经济萌芽,工商会馆已不是纯粹封建行会组织,而是"庙、馆、市"合一... 明清时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萌芽期,以这一时期各地的山陕会馆为例,探讨其工商会馆"庙——馆——市"的合一特征,充分反映了从16世纪以来中国存在市场经济萌芽,工商会馆已不是纯粹封建行会组织,而是"庙、馆、市"合一的商人自治团体和市场组织,是中国商人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充分显现着行会的旧质在逐渐蜕变,市场新质在不断聚积,它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初期的历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会馆 工商会馆 庙馆 山陕会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历史城市形态研究——以清代广州寺院分布影响因素分析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韶颖 汤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2-678,684,共8页
对城市历史地图进行转译,是还原城市历史形态,为后续的城市历史保护研究提供技术支撑的关键.以清代广州佛教寺院的分布影响因素分析为例,在转译城市历史地图的基础上,建立了广州佛教寺院历史文化地理数据库,再应用GIS软件对各种信息进... 对城市历史地图进行转译,是还原城市历史形态,为后续的城市历史保护研究提供技术支撑的关键.以清代广州佛教寺院的分布影响因素分析为例,在转译城市历史地图的基础上,建立了广州佛教寺院历史文化地理数据库,再应用GIS软件对各种信息进行配对核密度比照分析,直观地呈现佛教寺院在城市中的分布状态,揭示佛教寺院在城市中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城市形态 清代广州 寺院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伏堂日记》所见皮锡瑞之经学观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仰湘 杨艳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6-42,共7页
根据《师伏堂日记》可以窥探皮锡瑞经学观 ,归之为三 :通经致用的为学旨趣、“义理必兼考证”的治经方法和力戒门户的经学立场。皮氏以其治学主张与成就 ,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 ,堪称清代今文经学之集大成者。
关键词 皮锡瑞 《师伏堂日记》 晚清今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与张明富先生商榷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世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6-102,共7页
张明富先生认为“贾而好儒”不是徽商特色,而是明清商人的普遍特征。本文不赞成这种观点,指出:一,张明富先生的论证方法有问题,单纯的例证法不足以证明某个事物的基本趋势、基本倾向。二,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也得到了同时代人的认同... 张明富先生认为“贾而好儒”不是徽商特色,而是明清商人的普遍特征。本文不赞成这种观点,指出:一,张明富先生的论证方法有问题,单纯的例证法不足以证明某个事物的基本趋势、基本倾向。二,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也得到了同时代人的认同。这一特色的形成,是与徽州这一特殊地区密切相关的。三,张文所分析的明清商人普遍“贾而好儒”的原因,从逻辑上说是不能成立的。四,儒家观念并非传统商人未能踏入近代门槛的主要羁绊,能否超越儒家思想的屏障也非中世纪商人与近代商人的最大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徽商 贾而好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理学的特点 被引量:12
16
作者 龚书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0-96,25,共8页
清代理学沿承宋、元、明,但有自己的特点:一、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可寻;二、学理无创新,重在道德规范;三、鸦片战争后,理学受西学冲击,既抵拒又有所会通;四、宋学、汉学虽存门户之见,但也兼采。
关键词 清代 理学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明清贾儒关系问题研究之反思 被引量:12
17
作者 梁仁志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4-110,共7页
学术界对徽商"贾而好儒"特色的争论,缘于没有明确区分"好儒"与"崇儒"、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崇儒"是对"儒"的尊重、推崇,是明清各个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既非徽商特色,也非其他地域... 学术界对徽商"贾而好儒"特色的争论,缘于没有明确区分"好儒"与"崇儒"、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崇儒"是对"儒"的尊重、推崇,是明清各个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既非徽商特色,也非其他地域商人群体特色;"好儒"是发自内心对"儒"的喜爱。将"好儒"视为徽商为经商做出的功利性选择,无法解释缘何其他商帮无"贾而好儒"特色。徽商"贾而好儒"是唐宋以来徽州兴起的好儒之风与明清时期重商之风结合的产物。在讨论明清时期贾儒关系问题时,必须明确界定和区分"好儒""崇儒"等概念;应跳出纯粹的商人视角或功利性视角,关注到地域商人群体的文化背景和个人行为动机的复杂性;既要注意历史必然性,也应重视历史偶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黴商 贾而好儒 贾儒关系 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医风:明清医者画像中的理想形象 被引量:6
18
作者 冯玉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8-150,共13页
本文通过明清医者的画像、像赞,探讨医者如何从一个草泽铃医的形象,转变为融会自我认知与社会标准的一代儒医。明清科举时代,儒者入仕是为人生正途,由儒向医多是谋生选择。儒者习医从医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身穿儒服,交往高士,吟和诗... 本文通过明清医者的画像、像赞,探讨医者如何从一个草泽铃医的形象,转变为融会自我认知与社会标准的一代儒医。明清科举时代,儒者入仕是为人生正途,由儒向医多是谋生选择。儒者习医从医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身穿儒服,交往高士,吟和诗文,中道清逸,是不少医者崇尚的生活方式。上医医国,救世安身,医书传世,知名医家多以儒医同道作为医者之最高境界。本文收集医者画像,图文互证,尝试从一侧面更为形象化地揭示明清儒医的容样风骨。画像虽不完全,但可见"其貌清癯,心存仁术,志好儒书"已成为其时医者推崇的理想形象。医者以儒风示人,反映出儒不仅在职业上是效法的对象,也是为人处世、自我定位和社会评判的标准。医者的儒道医风,显现其专业声誉与社会地位的关联,而此种趋同的代价是医者放弃自身之职业识别。医者画像,在一定程度上是医、儒在社会身份上难以界分的佐证。此种情形,在其他职业阶层中也有显现,这反映出在科举社会之中儒士阶层的至高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医者 儒医 画像 儒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昆明明清时期寺庙部分园林艺术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翼 刘琴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36-40,共5页
以昆明市明清时期的主要寺庙为研究对象,从寺庙园林的选址、空间布局2个方面对昆明市明清时期寺庙园林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昆明市明清时期的寺庙园林艺术特征,以期对昆明市寺庙园林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具有一定参考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寺庙园林 园林艺术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会通研究:从徐光启到严复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德让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77,共4页
会通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特征。明清儒家士大夫从徐光启到严复,通过翻译会通中西,在儒家文化反思、转型与新文化构建中起到关键作用,值得专题研究。明清翻译会通是儒家文化反思和重构的学术方式,传统文化是士大夫会通西学的重要资源,... 会通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特征。明清儒家士大夫从徐光启到严复,通过翻译会通中西,在儒家文化反思、转型与新文化构建中起到关键作用,值得专题研究。明清翻译会通是儒家文化反思和重构的学术方式,传统文化是士大夫会通西学的重要资源,而类比联想则是其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会通 翻译 儒家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