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杨俊 高辉 +1 位作者 侯鹏程 周江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humeral condylar fracture,LHCF)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鹰潭一八四医院骨科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94例LHCF患儿临床...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humeral condylar fracture,LHCF)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鹰潭一八四医院骨科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94例LHCF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部位、受伤方式、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情况、手术时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等。随访6~12个月,进行疗效判定,并根据是否出现针道感染、肘内外翻、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分为正常组(84例)和并发症组(1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LHCF的手术时间为(56.62±8.95)min,术中出血量为(2.34±0.36)mL,住院时间为(4.93±1.15)d。疗效优52例、良33例、可6例、差3例,疗效优良率为90.43%(85/94)。随访期间出现钉道感染4例,肘内翻1例,肘外翻2例,延迟愈合1例,关节僵硬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10/9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手术时机和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手术时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LHCF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疗效好,并发症较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儿骨密度、骨折初始移位、手术时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髁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数据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方式的坚固内固定髁突头部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2
作者 孙俊辉 蓝朵朵 +5 位作者 王栋 徐瑶 王泽宇 张晨晨 张凯 徐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目的对3种方式的坚固内固定髁突头部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首先构建正常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髁突头部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单侧向拉力螺钉、双侧向拉力螺钉、侧向拉力螺钉+钛板3种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 目的对3种方式的坚固内固定髁突头部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首先构建正常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髁突头部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单侧向拉力螺钉、双侧向拉力螺钉、侧向拉力螺钉+钛板3种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在相同力学条件时,3种坚固内固定方式下颌骨髁突力学特点及变化情况。结果单侧向拉力螺钉坚固内固定方式下,髁突骨折非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71.03 MPa、4.72 mm,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78.45 MPa、4.50 mm,骨折缝的最大等效应力为3.27 MPa。双侧向拉力螺钉坚固内固定方式下,髁突骨折非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70.52 MPa、4.00 mm,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72.49 MPa、3.85 mm,骨折缝的最大等效应力为2.33 MPa。侧向拉力螺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方式下,髁突骨折非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67.26 MPa、2.66 mm,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69.66 MPa、2.50 mm,骨折缝的最大等效应力为2.18 MPa。结论侧向拉力螺钉+钛板坚固内固定髁突头部骨折的方式最为符合生物力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头部骨折 坚固内固定 三维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张永强 叶翔凌 +5 位作者 阮怀敏 谢文冠 林源洵 邝铭业 张志明 黄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1-357,共7页
目的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其损伤机制的多样性使得在临床治疗中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手术标准。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有效的尺骨冠突骨折的有限元模型,目的是比较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利用三维有限... 目的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其损伤机制的多样性使得在临床治疗中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手术标准。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有效的尺骨冠突骨折的有限元模型,目的是比较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尺骨冠突骨折模型后,应用相关有限元软件建立T型钢板(A)、L型钢板(B)、拉力螺钉(C)这三种不同内固定术后的模型,予以模拟手术后情况并进行加载分析。结果在加载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骨折线上最大位移及骨折线上节点位移均数表现为C>B>A。结论应用T型钢板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L型钢板及拉力螺钉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 尺骨冠突骨折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中部骨折手术治疗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55
4
作者 田卫东 李声伟 +2 位作者 潘剑 高振南 郑晓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治疗的98例面中部骨折病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时机及方法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手术切开复位与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基础、临床效果及...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治疗的98例面中部骨折病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时机及方法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手术切开复位与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基础、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病例共98例,男性占78.6%,好发于21~40岁年龄段。伤因,车祸伤占32.6%,工伤事故的打击伤占24.5%,跌伤占17.3%。骨折以上颌骨为主的联合骨折为最多(72.45%)。行骨折Ⅰ期处理的45例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Ⅱ期处理的42例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面中部骨折,尤其是复杂骨折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中部骨折 坚固内固定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髁突解剖复位侧向螺钉技术治疗髁突矢状骨折 被引量:11
5
作者 孟凡文 刘彦普 +2 位作者 胡开进 周树夏 孔亮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5-66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暂留螺钉解剖复位、侧向拉力螺钉和定位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髁突矢状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4例5侧下颌髁突矢状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暂留螺钉作为支点,行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侧向拉力螺钉联合定位螺钉固定技术坚强内固... 目的:探讨应用暂留螺钉解剖复位、侧向拉力螺钉和定位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髁突矢状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4例5侧下颌髁突矢状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暂留螺钉作为支点,行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侧向拉力螺钉联合定位螺钉固定技术坚强内固定骨折,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平均追踪12个月。结果:全部病例治疗效果满意,下颌运动和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复位良好,髁突形态无异常。结论:暂留螺钉解剖复位、侧向拉力螺钉和定位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髁突矢状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省时、微创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髁突 矢状骨折 解剖复位 骨折内固定术 侧向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位性髁突矢状骨折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景捷 赵洪伟 +2 位作者 孙钢 夏辉 李龙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总结脱位性髁突矢状骨折(DSFMC)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将22例28侧DSFMC分型,总结各类型DSFMC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咬合关系、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髁突术后形态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①DSFMC以Ⅱ型骨折最多,占5... 目的总结脱位性髁突矢状骨折(DSFMC)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将22例28侧DSFMC分型,总结各类型DSFMC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咬合关系、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髁突术后形态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①DSFMC以Ⅱ型骨折最多,占57%;其次为Ⅲ型骨折和Ⅰ型骨折,分别占25%和18%。②5侧Ⅰ型骨折均行骨折片摘除术;16侧Ⅱ型骨折中,9侧行骨折片游离再植加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5侧行骨折片摘除,2侧切除髁突;Ⅲ型骨折中有5侧行骨折片游离再植加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2侧行摘除骨碎片,修整髁突残端。③22例患者术后6个月平均张口度为33.9 mm,平均张口偏斜1.5 mm,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17例,5例术后仍有1 ̄2 mm的前牙开!,经调!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④术后再植髁突未见明显吸收,微型接骨板无明显变形。结论DSFMC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张口度、张口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再植髁突无明显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 矢状骨折 游离再植 坚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处理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耀武 刘彦普 +3 位作者 于擘 易玉龙 彭品祥 张浚睿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 :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致伤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通过病案记录研究 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复位质量及面部外观评价依据临床观察及影像学检查。随访 3~ 12个月。结果 :79例患者中 87.3 %为男性 ,主要是 2 0~ 4 0岁... 目的 :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致伤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通过病案记录研究 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复位质量及面部外观评价依据临床观察及影像学检查。随访 3~ 12个月。结果 :79例患者中 87.3 %为男性 ,主要是 2 0~ 4 0岁的青壮年 ,占 73 .5 %。交通伤为主要致伤原因 ,占 5 8.2 % ,其次为暴力伤 ( 15 .2 % )。颧面畸形、眼球内陷、复视、张口受限、咬合错乱发生率分别为 83 .5 %、2 4 .1%、19.0 %、60 .8%、3 5 .4 %。神经损伤以眶下神经为主 ,占 4 1.8% ,其次为面神经 ,占 13 .9%。最常用的手术进路为冠状切口 +前庭沟切口 ( 3 0 .4 % ) ,其次为单纯冠状切口 ( 2 2 .8% )。 4 0 .5 %的患者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 ,2 0 .3 %的患者将小型钛板固定技术与钢丝结扎结合使用。74例患者获得了满意的颧面部外形。3例患者术后仍有轻度复视及眼球内陷。所有咬合错乱的患者均获得功能性咬合。结论 :颧骨复合体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 ,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应用冠状切口或辅加其它切口进路及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坚固内固定 冠状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殷卫红 戚道一 +2 位作者 王力敏 刘静明 朱正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和固定术中应用冠状切口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8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应用单纯冠状切口为36.9%、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为32.1%、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前庭沟切口为16.7%和冠...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和固定术中应用冠状切口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8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应用单纯冠状切口为36.9%、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为32.1%、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前庭沟切口为16.7%和冠状切口+前庭沟切口为14.3%。术中患者均使用微型钛板或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对于眶底骨折出现眼球内陷的患者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进行眶底重建。结果84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到2年,无面神经永久性损伤,术后所有咬合关系紊乱的患者均达到功能性咬合。通过训练后张口度得到满意恢复。8例患者术后患侧颧弓处仍稍显膨隆。术后眼球内陷只有1例仍大于3mm,其余均恢复满意。结论颧骨复合体骨折使用头皮冠状切口时,熟练掌握颞部的解剖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仔细保护神经及血管结构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切口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坚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咬合关系不良的原因浅析及防治初探 被引量:12
9
作者 阎旭 彭滟 +2 位作者 高宇 胡娟 韦海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9-550,共2页
总结97例患者,分析其中16例术后出现咬合关系不良的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经颌间牵引或固定、颅颌固定或颅颏弹性牵引,14例患者恢复咬合关系,1例再次手术,1例转正畸科会诊。复位不准确、手术操作不当、术后缺少有效的颌间固定、颌间固定... 总结97例患者,分析其中16例术后出现咬合关系不良的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经颌间牵引或固定、颅颌固定或颅颏弹性牵引,14例患者恢复咬合关系,1例再次手术,1例转正畸科会诊。复位不准确、手术操作不当、术后缺少有效的颌间固定、颌间固定不规范是颌骨内固定术后咬合关系不良主要原因,及时解剖复位、手术正确规范、颌间牵引固定及选择性应用颅颌固定或颅颏弹性牵引代替颌间牵引固定是防治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后咬合关系不良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骨折 内固定术 咬合关系不良 颌间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肖金刚 刘磊 +2 位作者 田卫东 董海 李晓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采用手术治疗的116例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髁突摘除术,随访3个月至3年,复查内容包括患者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采用手术治疗的116例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髁突摘除术,随访3个月至3年,复查内容包括患者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神经损伤、颞下颌关节症状、面型和X线检查。结果:外形和功能均显著恢复,113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占97.4%;115例张口度恢复正常,占99.1%;X线复查髁突骨折解剖复位率94.8%;15例儿童患者恢复良好,无下颌骨发育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坚强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髁突骨折的较好方法,严重移位或脱位的儿童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应采用可吸收接骨板进行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强内固定 髁突骨折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和开放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建 周跃 +4 位作者 任先军 初同伟 王卫东 李长青 张正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和开放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效果,初步评价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22例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年龄25 ̄65岁,平均41.9岁。10例经皮前路螺钉固定... 目的:比较经皮和开放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效果,初步评价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22例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年龄25 ̄65岁,平均41.9岁。10例经皮前路螺钉固定,12例经开放前路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经皮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41.3min(36 ̄55min),失血3.1ml(0.5 ̄5ml),平均随访7.2个月(4 ̄15个月),9例骨折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患者无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开放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75.2min(56 ̄110min),失血量35.9ml(20 ̄65ml),平均随访28.9个月(5 ̄47个月),11例骨折愈合,1例未骨性愈合患者无症状,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结论: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与开放手术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内固定 螺钉 经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龚忠诚 克热木.阿巴斯 +4 位作者 凌彬 刘慧 尹小朋 邵博 林兆全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双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斜行或矢状骨折患者27例(30侧),年龄15~57岁,男性19例,女性8例。采用耳前直线切口入路,髁突复位后,用2枚18mm长2mm直径的钛钉... 目的:探讨双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斜行或矢状骨折患者27例(30侧),年龄15~57岁,男性19例,女性8例。采用耳前直线切口入路,髁突复位后,用2枚18mm长2mm直径的钛钉固定断离的髁突。术后复查三维CT了解复位情况,评估术后开口度、颞下颌关节运动、咀嚼功能、咬合情况及面部外形等。结果:完全解剖复位固定的25侧髁突;5侧髁突固定良好,但髁突与下颌升支成角,角度均在15°以内;所有患者的咬合关系均恢复到受伤前状态;术后3m均能进普通饮食,开口度为(35.8±4.2)mm;4例患者术后自觉手术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时有摩擦音,3例患者术后2m仍觉关节区轻度疼痛;瘢痕隐蔽美观。结论:双长螺钉固定下颌骨髁突斜形或矢状骨折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髁突 骨折 内固定 长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强内固定技术在面中部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林润台 宿玉成 徐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 :分析总结坚强内固定技术在面中部骨折治疗中应用的价值及意义。方法 :本组病例 72例 ,分别为LeFortⅠ、LeFortⅡ、LeFortⅢ型骨折 ,部分合并颧骨、颧弓骨折及单纯颧骨、颧弓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分别或联合采用口内切口、眶下缘切... 目的 :分析总结坚强内固定技术在面中部骨折治疗中应用的价值及意义。方法 :本组病例 72例 ,分别为LeFortⅠ、LeFortⅡ、LeFortⅢ型骨折 ,部分合并颧骨、颧弓骨折及单纯颧骨、颧弓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分别或联合采用口内切口、眶下缘切口及头皮冠状切口进路 ,暴露骨折端复位骨折 ,选择不同规格的小型或微型钛板固定。有骨缺损者切取颅骨外板移植修复。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面形、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 :坚强内固定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骨折固定方法 ,提高了骨折固定稳定性 ,保证了效果 ,能早期促进骨折愈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强内固定技术 面中部骨折 应用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髁突颈部骨折坚固内固定后骨折愈合进程中髁突表面应力分布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壮群 虎小毅 +3 位作者 王正辉 荔鹏 屠军波 凌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分析微型钛板内固定对髁突颈部骨折愈合进程中髁突表面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从理论上探讨临床上髁突颈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分析模拟髁突颈部骨折微型钛板内固定后骨折... 目的分析微型钛板内固定对髁突颈部骨折愈合进程中髁突表面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从理论上探讨临床上髁突颈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分析模拟髁突颈部骨折微型钛板内固定后骨折愈合进程中髁突表面应力分布的变化。结果从骨折初期到骨折完全愈合,微型钛板的固定有助于恢复髁突局部的生物力学环境,但经过12周的固定仍然与正常值有一定的差别。结论钛板内固定至骨折完全愈合后对髁突表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可能是临床上髁突颈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骨折 内固定 髁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小型钛板内固定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科 罗洪 +4 位作者 吴亚东 黄光磊 宋具昆 陈昊 马宗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9-742,共4页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评价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稳定性,为下颌角骨折坚固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方法:建立下颌角不利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下颌角小型钛板外斜线单块钛板固定及下方增加一块钛板固定,分...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评价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稳定性,为下颌角骨折坚固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方法:建立下颌角不利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下颌角小型钛板外斜线单块钛板固定及下方增加一块钛板固定,分别模拟切牙咬合及健、患侧磨牙咬合,得出骨折段的相对位移情况。结果: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切牙功能咬合时,骨断端位移在150μm内,但在健侧及患侧磨牙功能咬合情况下,骨断端位移较大。2块小钛板固定时,骨断端相对位移量较大,需要降低咬合力至80N,1块钛板固定,骨断端相对位移量大,不能保证骨折顺利愈合。结论:下颌角不利型骨折2块小钛板固定稳定性不足,需要降低咬合力;1块小钛板张力带固定不够稳定,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坚固内固定 不利型骨折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昭领 黄迪炎 +1 位作者 李东临 付崇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固定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通过冠状切口及上颌前庭切口,暴露眶下缘、眶外侧壁、颧弓以及颧牙槽嵴骨折端,复位后对后3处骨折端行钛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后随访3~12个月,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固定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通过冠状切口及上颌前庭切口,暴露眶下缘、眶外侧壁、颧弓以及颧牙槽嵴骨折端,复位后对后3处骨折端行钛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后随访3~12个月,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其面形、咬合功能及局部感觉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冠状切口联合上颌前庭切口能充分显露颧骨复合体骨折部位,三点固定能有效恢复面部三维结构,减少睑下附加切口的手术操作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骨折 坚固内固定 冠状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角骨折坚强内固定后应力遮挡效应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伟 孙庚林 +2 位作者 周健 吴炜 许崇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0-324,共5页
目的:分析下颌角骨折坚强内固定时的应力分布,探讨可能发生的应力遮挡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下颌角骨折采用双小型钛接骨板与小型板+重建板2种内固定方法,分析在骨折愈合的早、中、后3个时期的应力分布,... 目的:分析下颌角骨折坚强内固定时的应力分布,探讨可能发生的应力遮挡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下颌角骨折采用双小型钛接骨板与小型板+重建板2种内固定方法,分析在骨折愈合的早、中、后3个时期的应力分布,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应力遮挡率。结果:下颌角骨折采用双小型板固定时,骨折愈合早、中、后3个时期的应力遮挡率分别为88.46%、9.24%、8.99%;采用小型板+重建板固定时,3个时期的应力遮挡率分别为89.67%、11.81%、11.11%。结论:下颌角骨折坚强内固定后应力遮挡效应是始终存在的,随着骨折的愈合,下颌角骨折各种内固定系统的应力遮挡率逐渐减小。且同一骨折愈合时期,小型板+重建板的应力遮挡率大于双小型板,即接骨板的强度越高,应力遮挡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骨折 坚强内固定 应力遮挡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76
18
作者 杨学文 东耀峻 +3 位作者 李祖兵 张文峰 严全梅 赵吉宏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9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坚因内固定的患者37例(骨折30例,正颌手术5例,植骨手术2例)。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片检查,了解 关系的恢复及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结果:在本组病例中.33例患者... 目的:探讨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坚因内固定的患者37例(骨折30例,正颌手术5例,植骨手术2例)。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片检查,了解 关系的恢复及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结果:在本组病例中.33例患者骨段间顺利愈合,1例因骨创感染,另1例因固定螺钉松动,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4个月时取出夹板,2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结论:在正颌手术及颌骨骨折中,使用坚固内固定,既利于骨段间的稳定加速其愈合,又缩短了颌间栓结时间,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固内固定 颌骨骨折 正颌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屏前直线切口直视下行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及其疗效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亚娣 黄永清 +1 位作者 乔光伟 马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内固定术新入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7例(9侧)髁突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直线切口,顺颞浅静脉表面向下分离,寻找面神经颞面干和颈面干,并对其加以保护后,切开下颌支骨膜,在直视下对骨断端行复位内固定。结果...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内固定术新入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7例(9侧)髁突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直线切口,顺颞浅静脉表面向下分离,寻找面神经颞面干和颈面干,并对其加以保护后,切开下颌支骨膜,在直视下对骨断端行复位内固定。结果:此手术入路暴露充分,视野较好,直视下即可操作进行手术,术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部分病例面神经轻瘫,经治疗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此方法是进行髁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骨折 坚固内固定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状突螺钉加压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 被引量:11
20
作者 倪斌 陈德玉 +4 位作者 叶晓建 谭军 贾连顺 朱建平 唐希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压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齿状突骨折采用牵引复位后行前路单枚齿状突螺钉加压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及临床检查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均无明显颈部... 目的:探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压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齿状突骨折采用牵引复位后行前路单枚齿状突螺钉加压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及临床检查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均无明显颈部活动受限。无螺钉移位、断裂等并发症。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例,明显减轻2例。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牢靠,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寰枢椎的生理活动功能。术前良好的复位是本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齿状突骨折 螺钉内固定 颈椎 前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