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文学的开山祖”:龚自珍文学史地位的确立
1
作者 马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共18页
龚自珍被学术界公认为“近代文学的开山祖”,这一文学史地位的确立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历程。其先决条件是龚自珍在当时及稍后得到亲友圈层内外的普遍认可,获得了较高的早期评价,但同时存在着文、词评价较高而诗歌评价较低的文体“错位... 龚自珍被学术界公认为“近代文学的开山祖”,这一文学史地位的确立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历程。其先决条件是龚自珍在当时及稍后得到亲友圈层内外的普遍认可,获得了较高的早期评价,但同时存在着文、词评价较高而诗歌评价较低的文体“错位”现象。到近代晚期,随着宋诗派、诗界革命派和南社对龚诗的持续推扬,龚自珍的文学声名随之得到大幅提升。黄人在《中国文学史》中最先将龚自珍确立为近代文学的启蒙人物,这一认识超越了20世纪上半叶的其他类似著述。然而,真正确立“近代文学的开山祖”这一历史定位,则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研究范式的成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近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2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时间意义——兼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勇 张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从客观的自然时间作限定,能够解决文学本身意义的多元共生问题,打破之前政治话语或西方理论在文学史建构中主导一切、定于一尊的局面,有助于从全新视角审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整体构架。但是,这一概念的使用,在对附着在文学史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意义摆脱时,其自身亦进入到一种矛盾和焦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时间 文学史意义 民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 被引量:5
4
作者 高玉 梅新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6-140,共5页
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自己的本位性,表现为变动不居、价值多元、内在的紧张与冲突、探索与创造等特征。近代翻译文学是中国近代的本位性文学。确立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观对中国文学通史具有关键性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本位性 中国文学史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是什么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思考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0,共6页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 文学原典 文学史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被引量:9
6
作者 黄修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56,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番重构,也仍然会受时代背景的制约。根据半世纪来建构、解构的经验,当今学科发展中的“多元化”、“学院化”势头,应该有利于重构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建构 解构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十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英文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60,共22页
本文为英文版《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导言的删节版,主要关注三个项目。其一,通过分析三个关键词,以厘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及与该名称相关的主要问题。其二,回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机制化进程,尤其是其在北美的发展。其三,勾勒《中国现... 本文为英文版《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导言的删节版,主要关注三个项目。其一,通过分析三个关键词,以厘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及与该名称相关的主要问题。其二,回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机制化进程,尤其是其在北美的发展。其三,勾勒《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整体轮廓。《指南》的第一部分"历史与地理"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区域发展。第二部分"文类与类型"概览中国现代文学中主要文类(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以及其他文学类型(翻译文学,女性文学,通俗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第三部分"文化和媒体"探讨美学、语言、区域、都市等文化概念以及视觉艺术、印刷、网络等技术媒体对文学的影响。第四部分"议题与争论"侧重介绍文学流派与思潮、性别与身体、记忆与创伤以及中文与英文学界的整体发展。结语部分涉及海外近期的关键议题、作家研究和文学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史 文学史 文学争论 文学类型 文化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上的王鼎钧 被引量:7
8
作者 黄万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7,共4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王鼎钧以其丰富的散文创作推动着中国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他的“人生说理” 散文以其人生体验和审美观照的完美结合而为后人推崇,他的“原乡”书写以其独特的“乡愁美学”传达出人生观照 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他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王鼎钧以其丰富的散文创作推动着中国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他的“人生说理” 散文以其人生体验和审美观照的完美结合而为后人推崇,他的“原乡”书写以其独特的“乡愁美学”传达出人生观照 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他的“宗教散文”以超越宗教的日常智慧让人体悟到一种“散文魔法”。这奠定了王鼎钧散文在 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鼎钧 现代散文 散文革新 汉语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学怎样“入史”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国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83-85,共3页
少数民族文学早已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在的问题只是怎样"入史"。怎样入史?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二是要坚持文学的国家水平标准,准确地反映各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三是要采取融入的方针... 少数民族文学早已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在的问题只是怎样"入史"。怎样入史?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二是要坚持文学的国家水平标准,准确地反映各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三是要采取融入的方针,从不同民族文学的交流和融合的高度来把握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四是可以撰写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者是单一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专题课。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基于民族自信的平等,处理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的问题,也应提倡这样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的国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泽龙 杨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9-159,共21页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史 鲁迅书写 中国现代文学史 样态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9,共8页
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出现了若干热点话题,如现代文学史在时间上向当代文学与近代、古代文学的贯通,现代文学是否应该纳入通俗文学、古诗词创作、以及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横向开拓等问题。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脉络上... 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出现了若干热点话题,如现代文学史在时间上向当代文学与近代、古代文学的贯通,现代文学是否应该纳入通俗文学、古诗词创作、以及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横向开拓等问题。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脉络上的梳理与学理上的探讨之后,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在纵向时间贯穿方面的关键不是无限延长其时间长度,而是凝聚目光,回到现代文学自身上来;在横向空间拓展方面的关键,也不是层层增加研究内容的宽度,而是在多重视野的参照下强化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在文学史向学术史提升方面的关键,是不断提升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含量,更加历史地看待现代文学,并由此获取现代文学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学术史 通俗文学 古诗词创作 海外华文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史、学术史的研究态势、基本问题和提升策略——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卫平 曹庆慧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45,共1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虽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相比还存在差距。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新进展、走向新高度、达到新境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必...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虽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相比还存在差距。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新进展、走向新高度、达到新境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必须克服“重文学创作史,轻文学研究史”,认为学术史研究是“二道贩子”、是“第二等学问”的思想和心态,充分认识到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必须全面把握学科史、学术史的研究态势;必须准确认识学科史、学术史的功能定位和基本问题;必须深入探讨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的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科史 学术史 态势 基本问题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九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和文学史重构与海外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36,共10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和文学史重构"中,海外研究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中,在文学价值观的嬗递与经典重塑、现代性的发掘与"大文学史"的繁兴、"新文学传统"的"重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和文学史重构"中,海外研究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中,在文学价值观的嬗递与经典重塑、现代性的发掘与"大文学史"的繁兴、"新文学传统"的"重寻"等方面形成的渗透和互动尤为明显,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一条重要的文学史叙事线索;同时,海外研究的局限和偏颇也越来越凸出。近年来,"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八九十年代文学史观的嬗变、文学与政治关联性、"无边的现代性"、现代文学传统的重新反思和探察,或许会带来"价值重建与文学史重构"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研究 现代文学 价值重建 文学史重构 民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中的课程问题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传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虽然"学科"一词本身就具有"课程"的含义,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源头,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后和课程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却忽略了课程这一... 虽然"学科"一词本身就具有"课程"的含义,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源头,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后和课程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却忽略了课程这一重要环节。现当代文学课程在目前又遭遇到边缘化、相对滞后于学术研究、人文性质不足等许多问题,因此亟待学界加以重视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学科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亚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07,共3页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大致形成了三种范式进化论范式、阶级论范式和现代性范式。以这三种文学史范式为参照,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认同仍然存在危机,面临种种新的文学史范式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写作范...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大致形成了三种范式进化论范式、阶级论范式和现代性范式。以这三种文学史范式为参照,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认同仍然存在危机,面临种种新的文学史范式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将有助于本学科文学史范式的再生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范式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近代汉语方言文献的集成 被引量:4
16
作者 乔全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105,163,共6页
以汉语方言为主线,全面收集晚唐五代以来反映汉语方言及其历史的数千种文献并汇编成册,制成电子图书数据库。这将极大地推动汉语语言学科、汉语文化历史的研究,同时对于保护汉语语言史文献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和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 方言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启蒙文学”到“民族文学”--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架构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剑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以不断自我否定的运行方式去推动其自身现代性的思想转型。五四启蒙文学以“人”的解放,否定了封建专制文化体系对于人之“个性”的残酷扼杀;左翼革命文学则以“阶级”的解放,否定了“个人”解放的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以不断自我否定的运行方式去推动其自身现代性的思想转型。五四启蒙文学以“人”的解放,否定了封建专制文化体系对于人之“个性”的残酷扼杀;左翼革命文学则以“阶级”的解放,否定了“个人”解放的理论合法性;而抗战文学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用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统一了中国作家的思想认识。因此,只有“民族文学”这一概念,才能激发起中国作家的爱国情绪;它不仅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品格,也更生动地反映了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启蒙文学 革命文学 民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权力——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阅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涂耀威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0,58,共5页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的解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本文梳理了近70年来学术界对此著的各种阅读、评价,分析钱著本身的特点,解读造成评论差异背后学理上的原因,以期窥见学术界对于文学史书写与编撰等问题认识上的变...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的解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本文梳理了近70年来学术界对此著的各种阅读、评价,分析钱著本身的特点,解读造成评论差异背后学理上的原因,以期窥见学术界对于文学史书写与编撰等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了解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在文学史学上的经典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 评论 文学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人性系统的修补者——论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仲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张爱玲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她以崭新的感性经验修补了中国现代文学曾经异化的人性系统。在现代文学人性系统中,理性本体与感性本体是统一的,但在五四后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对文学功利性的理性吁求过于强大,导致文学发展中人... 张爱玲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她以崭新的感性经验修补了中国现代文学曾经异化的人性系统。在现代文学人性系统中,理性本体与感性本体是统一的,但在五四后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对文学功利性的理性吁求过于强大,导致文学发展中人性体系发生了异化,感性本体日益被边缘化甚至被排除。张爱玲通过反传奇、反浪漫的笔法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在文明毁灭的极端状态下探到了人性的感性内核。张爱玲对人的感性本体的把握并没有使她完全抛弃现代文学的理性本体,她以自己的方式继承着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人性系统 修补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超越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19,共4页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具有"超越性",它一方面顺应了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又对时代有所超越,即成功地摆脱了某些历史的"暂时性"。不论是在大的写作态度上、体例上还是在小的观念上、技巧上以及材料运用上,它都还值得...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具有"超越性",它一方面顺应了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又对时代有所超越,即成功地摆脱了某些历史的"暂时性"。不论是在大的写作态度上、体例上还是在小的观念上、技巧上以及材料运用上,它都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王瑶的某些观点可能已经过时,但其学术性以及相应的学风并没有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超越 《中国新文学史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