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流排沙渠道中旋转水流的排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南军虎 马康宁 +3 位作者 汪超群 李伟 陶然 代江龙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8,共9页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果的对比确定了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研究了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效果,分析了渠道和排沙洞内泥沙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介于0.2~1.0之间时,在渠道顶部局部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计算截沙率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二者的相对误差仅为3.5%,误差主要来源于(0.075,0.160]mm的极细颗粒泥沙;当上游渠道水流进口来沙质量流量为60 g/s时,渠底高含沙水流由起旋室的分流,渠道含沙量迅速降低,起旋室前部和后部渠底水流含沙量分别为44.00 kg/m^(3)和0.07 kg/m^(3);排沙洞内的旋转水流对泥沙的挟带作用明显,在强离心作用下泥沙主要分布在排沙洞近壁面,最大泥沙含量约为200.00 kg/m^(3);在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截沙率为95.98%,仅少量极细泥沙以悬移质形式进入下游渠道,渠道和排沙洞内无大量的泥沙淤积,表明旋流排沙渠道是一种可实现高效且连续排沙的水沙分离技术。本成果可为旋流排沙渠道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水沙特性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排沙渠道 水沙特性 数值模拟 离散相模型 截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典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水力特性
2
作者 张春晋 任小凤 +2 位作者 张敏 丰青 赵崇旭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0-1127,共8页
为了揭示黄河下游典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力特性,以下游马峪沟断面附近典型心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探究不同流量与水深条件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流流态、河床高程、水流挟沙力及床面阻力等特性,并验... 为了揭示黄河下游典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力特性,以下游马峪沟断面附近典型心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探究不同流量与水深条件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流流态、河床高程、水流挟沙力及床面阻力等特性,并验证平面二维水沙模型计算得到的流速分布与河床高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分流区断面受到滩头影响,流速变小,并且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汊道.汇流区断面在滩尾影响下发生边界层分离,水槽中央流速达到最小,此后流速达到最大并趋于平均化;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模型计算得到的流速分布与河床高程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探究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水力特性是可行的.本研究将为揭示黄河下游典型冲积河段心滩形态特征调整过程的动力学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滩绕流 水力特性 数值模拟 黄河下游 水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压输水管道内泥沙淤积形态及水力特性研究
3
作者 白妍丽 许哲 +3 位作者 杨宁 蒋小鹏 陶然 南军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6-215,共10页
为探究有压管道中泥沙淤积特性和泥沙的引入对管道水力参数的影响,以盐环定扬黄输水工程管道为例,采用物理模型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所用数学模型在计算结果上与物理模型试验观测数据及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为探究有压管道中泥沙淤积特性和泥沙的引入对管道水力参数的影响,以盐环定扬黄输水工程管道为例,采用物理模型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所用数学模型在计算结果上与物理模型试验观测数据及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适宜性;管道上升段底部泥沙在大流量下呈集中堆积分布,小流量下呈间断式分布,管道下降段底部泥沙在小流量、小坡度时出现间断分布特征,流量和坡度增大后呈带状分布;泥沙通过上升段之前,下降段小坡度泥沙淤积量与流量成反比,下降段大坡度和水平段泥沙淤积量与流量成正比;管道中泥沙的临界不淤流速与泥沙粒径成正比;管道上下游水位差在引入泥沙后增大,幅度在0.43~2.27 cm之间;管道断面流速在引入泥沙后略微减小,最大减小0.045 m/s,且泥沙进入管道会使断面峰值流速上移;各断面压强在清水和水沙条件下基本不变,最大仅相差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压输水管道 泥沙淤积特性 数值模拟 物理模型试验 盐环定扬黄输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河口段含沙量变化特征模拟分析
4
作者 朱沈鸣 史英标 程文龙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钱塘江为强涌潮、高含沙、强冲淤的冲积性河口,认识潮流作用下含沙量变异特征对河口防灾减灾、资源利用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水沙实测资料分析和二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钱塘江河口段含沙量时变特性和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其... 钱塘江为强涌潮、高含沙、强冲淤的冲积性河口,认识潮流作用下含沙量变异特征对河口防灾减灾、资源利用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水沙实测资料分析和二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钱塘江河口段含沙量时变特性和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其纵向分布对潮流动力、尖山河段河势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潮周期内含沙量呈强烈的时变特征,半月潮周期内含沙量与潮差呈明显的正相关;含沙量纵向分布表现为“仓前至曹娥江口含沙量高、两头低”的最大浑浊带分布特征,横向分布的随潮变化与断面形态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丰富河口输沙规律和治理与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河口段 含沙量 时空分布 水沙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大流域水沙耦合模拟物理概念模型 被引量:31
5
作者 包为民 陈耀庭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287-292,共6页
根据黄河中游、北方干旱地区流域的超渗产流水文特征和冬季积雪的累积及融化机制,提出了中大流域水流模拟模型,结合黄土地区小流域坡面产沙、汇沙和沟蚀产沙、汇沙计算公式,构成了中大流域水沙耦合模拟物理概念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处... 根据黄河中游、北方干旱地区流域的超渗产流水文特征和冬季积雪的累积及融化机制,提出了中大流域水流模拟模型,结合黄土地区小流域坡面产沙、汇沙和沟蚀产沙、汇沙计算公式,构成了中大流域水沙耦合模拟物理概念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处理了北方干旱地区中大流域用下渗曲线计算地面径流中存在的观测资料缺乏、数据处理量太大两大难题;考虑了大流域气候、下垫面因素空间的不均匀性和雨洪径流产沙与融雪径流产沙间的差异。经流域实测资料的模拟检验表明,模型结构较合理,模拟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流域 水流泥沙 耦合模拟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砖红壤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余长洪 李就好 +2 位作者 陈凯 姜俊红 黄志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0,54,共5页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强降雨条件下砖红壤坡面入渗、产流产沙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对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砖红壤坡面入渗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Horton模型,平均决定系数为0.958;砖红壤坡面产...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强降雨条件下砖红壤坡面入渗、产流产沙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对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砖红壤坡面入渗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Horton模型,平均决定系数为0.958;砖红壤坡面产流过程分为4个阶段:初始入渗阶段、初始产流阶段和稳定产流阶段、结束产流阶段,推导出产流过程方程;砖红壤坡面产沙过程分为5个阶段:无产沙阶段、产沙能力上升阶段和产沙能力下降阶段、稳定产沙阶段(75,100,125mm/h降雨强度)或波动阶段(150,175mm/h降雨强度)和停止产沙阶段,累计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二次多项式模型,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情况下各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在0.970以上。研究结果为建立砖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物理模型及水土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砖红壤坡面 产流产沙过程 水蚀机理 模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汤立群 陈国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9-84,共6页
介绍了三种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和实际应用,认为模型法是合理可行的计算方法.所建模型能够模拟大中流域长系列水流泥沙过程,且有较好的移植性.本文方法应用于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效果良好.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减水减沙效益 物理概念模型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水沙物理模型CASC2D-SED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致家 沈洁 +3 位作者 张鹏程 李娟 姚成 郭元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5-101,共7页
对基于栅格单元的分布式水沙物理模型在国内的应用进行研究。在介绍CASC2D-SED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其产流及产沙模块在国内半湿润地区以及产流模块在无资料地区径流模拟中的适用性。选取宁夏三关口流域以及好水川流域为典型研究流域,对三... 对基于栅格单元的分布式水沙物理模型在国内的应用进行研究。在介绍CASC2D-SED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其产流及产沙模块在国内半湿润地区以及产流模块在无资料地区径流模拟中的适用性。选取宁夏三关口流域以及好水川流域为典型研究流域,对三关口流域1983—1987年8场洪水进行了产流及产沙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的产流及产沙模块在三关口流域均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同时将三关口流域的参数移用于好水川流域,进行2010年及2011年4—9月的径流模拟,得到流域内15个计算点及流域出口处的日来水量,经验证,模型模拟结果可靠,可用于无资料地区的径流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工程 CASC2D-SED 产流产沙模拟 分布式水沙物理模型 无资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动态系统响应曲线修正方法在黄土区域水沙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包为民 顾雨薇 +3 位作者 司伟 侯露 卢金利 落全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8-538,共11页
采用水沙模型对流域水沙过程进行计算是目前分析和研究黄土地区水土流失、水沙锐减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降雨的时段均化和缺测、漏测、误测等问题,导致水沙模型的重要输入项和动力因子——降雨资料存在误差,进而影响水流和泥沙过程模... 采用水沙模型对流域水沙过程进行计算是目前分析和研究黄土地区水土流失、水沙锐减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降雨的时段均化和缺测、漏测、误测等问题,导致水沙模型的重要输入项和动力因子——降雨资料存在误差,进而影响水流和泥沙过程模拟精度.因此,本研究将降雨动态系统响应曲线的误差修正方法与概念性水沙模拟模型相结合以提高水沙过程模拟精度.此方法将水沙模型的水流模拟部分看作响应系统,通过修正水沙模型的重要输入项——面平均雨量,利用修正之后的面平均雨量系列,通过模型重新计算以提高模型对产汇流和产汇沙过程的模拟精度.通过理想案例验证该方法可行性后,选择黄土地区曹坪流域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水流和泥沙过程模拟精度均有显著提高,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17.56%和15.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模拟概念模型 降雨误差修正 动态系统响应 曹坪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大理河流域水沙耦合模型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包为民 侯露 +1 位作者 沈丹丹 倪用鑫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20-1131,共12页
水沙模型是定量描述水沙关系及水沙规律的重要工具,现阶段国内外对于水沙模型的研究大都为基于某个典型流域的经验统计模型或基于流域大量基础资料的物理模型,极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及模拟精度.本文建立了结构与参数均具有物理意义的流... 水沙模型是定量描述水沙关系及水沙规律的重要工具,现阶段国内外对于水沙模型的研究大都为基于某个典型流域的经验统计模型或基于流域大量基础资料的物理模型,极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及模拟精度.本文建立了结构与参数均具有物理意义的流域水沙耦合物理概念模型,其优点是物理概念清楚,模拟精度高,实用性强,易于深入研究泥沙基本规律.该模型将概念性水文模型和泥沙模型耦合,提出水流挟沙能力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概念,用对数曲线近似描述流域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空间变异性,在拜格诺河道水流悬移质泥沙公式基础上建立概念性沟蚀产沙公式,参照水流汇集相似性建立泥沙汇集演算公式.选取黄河中游大理河流域4个不同流域尺度的实际流域对模型进行应用检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水流泥沙两部分均有很高的模拟精度,可以很好地模拟黄河中游地区不同流域尺度和年际尺度上的洪水过程和泥沙产生及输移过程,充分证明了该模型结构、参数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可用于定量分析流域内各项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及水沙关系变化趋势,对该模型的推广应用可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大理河流域 概念模型 耦合模拟 水流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压液化输沙技术的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中水沙两相三维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1
作者 惠康 邱秀云 +2 位作者 陶洪飞 马尧 朱玲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0-122,94,共4页
为解决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因高度问题难以应用的问题,采用重整化群两方程紊流(RNGκ-ε)模型和简化的多相流混合模型,对应用加压液化输沙技术前后的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的水沙两相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由FLUENT软件分析了运用... 为解决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因高度问题难以应用的问题,采用重整化群两方程紊流(RNGκ-ε)模型和简化的多相流混合模型,对应用加压液化输沙技术前后的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的水沙两相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由FLUENT软件分析了运用加压液化输沙技术前后装置内部流场泥沙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加压液化输沙技术在一定压力水头作用下,可避免装置锥体底部的泥沙淤积,说明该技术可解决装置由于降低锥体高度出现的底部泥沙淤积问题,为降低装置设计高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水力分离装置 水沙分离 数值模拟 加压液化输沙技术 多相流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梭锥管与普通装置内水沙两相流场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苗 李琳 +1 位作者 杨海华 邱秀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7,共7页
采用层流方程和简化的多相流Mixture模型,针对结构尺寸相同的普通装置和梭锥管进行了浑水质量浓度为5 kg/m3的泥沙静水沉降的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PIV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详细分析了两装置内速度场、浓度... 采用层流方程和简化的多相流Mixture模型,针对结构尺寸相同的普通装置和梭锥管进行了浑水质量浓度为5 kg/m3的泥沙静水沉降的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PIV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详细分析了两装置内速度场、浓度场的特点及区别.结果表明,在梭锥管内,泥沙通道中心断面上泥沙的速度是普通装置内的5~6倍;在相邻锥圈间形成了沿锥圈上表面向下和沿锥圈下表面向上的环流.在普通装置内,泥沙始终沿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沉降,泥沙浓度分布比较均匀,速度较小.与普通装置相比,泥沙在梭锥管中沉降的速度较快,且特有的结构—锥圈,改变了泥沙的沉降方向,缩短了沉降距离,增加了沉降面积,使梭锥管内的水沙分离效果更明显.因此,为了提高梭锥管内水沙分离的效率,可以适当增加梭锥管内的锥圈数量以增强其水沙分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圈 水沙分离 层流 Mixture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7
13
作者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91-1218,共28页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是以水层/沉积层物相为基础、具有一定立体尺度的交接面,界面上所发生的由生物积极参与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微小反应和微环境变化,都会对界面附近物质的状态和迁移转化行为产生着复杂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沉积物-水界...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是以水层/沉积层物相为基础、具有一定立体尺度的交接面,界面上所发生的由生物积极参与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微小反应和微环境变化,都会对界面附近物质的状态和迁移转化行为产生着复杂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沉积物-水界面研究1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近20年发展.然后系统介绍了国际上对沉积物-水界面的物理尺度与结构的宏观和微观认识;重点综述了沉积物间隙水的取样、物化性质的多维测定与结构表征、过程的静态和动态模拟等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研究技术与方法;分析和展示了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进展;总结和归纳了在沉积物-水界面过程的模型研究、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的定量化、界面过程与湖泊生态环境灾害关系等模型与过程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沉积物-水界面信息获取技术的研发方向、界面物质交换定量化研究的关注点,以及加强模型的应用和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间隙水取样 营养盐 动态模拟 通量估算 扩散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通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晓庆 卞建民 +2 位作者 查恩爽 张琳 陶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9-143,共5页
针对伊通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在GIS技术和流域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采用SWAT模型建立了该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对研究区农药化肥中的氮、磷元素,泥沙的时空分布状况及总氮进入地下水的状况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 针对伊通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在GIS技术和流域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采用SWAT模型建立了该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对研究区农药化肥中的氮、磷元素,泥沙的时空分布状况及总氮进入地下水的状况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满足要求。通过模型模拟计算,泥沙的输出量1985及2008年分别为7.04×106和3.46×106 t。1985年总氮和总磷的输出量分别为20 400和2 300t;2008年的输出量分别为1985年的1/2。6,7,8这3个月污染物质输出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年的90%。同时模拟结果还显示,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的氮量不能被忽视,1985年和2008年通过下渗进入到地下水中的氮量约为当年其他形式输出量的2.4和5.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通河 SWAT模型 农业非点源 氮、磷及泥沙输出模拟 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T71块深水浊积扇相控孔隙度建模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建林 吴胜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6,共5页
通过深水浊积扇储层沉积概念模型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序贯指示模拟试验,建立4种沉积微相速度、密度、声阻抗及孔隙度等参数统计分布模型,模拟了沉积相空间分布,利用相与波阻抗比例模型的滤波作用原理,来控制非储层高波阻抗数据干扰,建立... 通过深水浊积扇储层沉积概念模型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序贯指示模拟试验,建立4种沉积微相速度、密度、声阻抗及孔隙度等参数统计分布模型,模拟了沉积相空间分布,利用相与波阻抗比例模型的滤波作用原理,来控制非储层高波阻抗数据干扰,建立合理的相模型,在相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序惯高斯模拟方法模拟空间孔隙度变化。研究表明,以概念模型和沉积相参数分布模型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变量进行分类处理、多步模拟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控制干扰,提高纵向分辨率,建立符合地质实际的孔隙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浊积扇 概念模型 参数统计分布模型 相模拟 多步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模拟计算 被引量:1
16
作者 韦直林 赵连军 +1 位作者 谈广鸣 余新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5,共6页
采用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的1999年11月至2002年10月水沙系列对已建立并运用多年的黄河准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进行验证计算,河床冲淤变化、断面形态调整、洪水演进及洪水位变化、床沙与悬沙交换等各方面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这说明... 采用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的1999年11月至2002年10月水沙系列对已建立并运用多年的黄河准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进行验证计算,河床冲淤变化、断面形态调整、洪水演进及洪水位变化、床沙与悬沙交换等各方面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这说明该模型适用于因小浪底水库运用而水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黄河下游,该模型可在今后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的比选、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及下游防洪决策等工作中发挥其模拟和预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冲刷 数学模型 冲淤量 洪水演进 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沙浓缩旋管清液排放口布置形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铂 赵利平 +4 位作者 陈绍文 黄良材 程永舟 喻黎明 陈宏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84,98,共6页
为确定一种新型水力吹填用水沙分离装置——泥沙浓缩旋管关键部件清液排放口的布置形式,使用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初步拟定的几种清液排放口形式进行了研究,并综合考虑工程适用性与浓缩效率,选取垂直主管布置排放管的... 为确定一种新型水力吹填用水沙分离装置——泥沙浓缩旋管关键部件清液排放口的布置形式,使用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初步拟定的几种清液排放口形式进行了研究,并综合考虑工程适用性与浓缩效率,选取垂直主管布置排放管的外排放口作为该装置清液排放口。结果表明,该排放口形式的泥沙浓缩旋管不但可以提高吹填造陆入场泥沙浓度,同时还会降低入场泥沙细颗粒含量,从而改善吹填泥沙的工程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浓缩旋管 水沙分离 水力吹填 清液排放口 布置形式 数值模拟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弱耦合求解方法的排水管网底泥输运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溪 王芳 张翔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79-1187,共9页
通过将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与底泥输运模型耦合计算实现对于排水管网底泥输运工况的模拟。利用该耦合求解方法,底泥输运过程对于管渠过流断面以及水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均可进行定量计算。耦合计算过程中全局时间... 通过将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与底泥输运模型耦合计算实现对于排水管网底泥输运工况的模拟。利用该耦合求解方法,底泥输运过程对于管渠过流断面以及水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均可进行定量计算。耦合计算过程中全局时间步长由SWMM的时间步长确定,通过对底泥输运模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适应SWMM时间步长,从而实现模拟的数值稳定性,避免了底泥输运模型出现过度沉积或过度冲刷引起数值不稳定的情况。该模拟方法通过2个案例进行了验证。通过案例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该耦合过程可以给出稳定且合理的模拟结果,可以模拟管渠底泥的沉积及冲刷的过程以及其对于管渠过流断面及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相较于单纯的SWMM模拟结果,耦合模型可以给出更加准确的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网 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底泥输运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进流浓度梭锥管水沙两相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苗 李琳 +1 位作者 安昶 纪媛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4期136-142,共7页
为了获得全面详细的梭锥管内部流动特性,本文探讨进流浓度对梭锥管内水沙分离效果的影响,据此来揭示梭锥管水力分离水沙的机理。本文采用重整化RNG(renormalization group)紊流模型与简化的多相流Mixture模型在泥沙浓度为5和15 kg/m3时... 为了获得全面详细的梭锥管内部流动特性,本文探讨进流浓度对梭锥管内水沙分离效果的影响,据此来揭示梭锥管水力分离水沙的机理。本文采用重整化RNG(renormalization group)紊流模型与简化的多相流Mixture模型在泥沙浓度为5和15 kg/m3时对梭锥管内水沙两相流场进行了三维的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PIV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与PIV测试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在进流量相同时随着进流浓度的增加,在上锥管边壁清水上升通道内速度增加,水流挟沙力增强,随水流溢出的泥沙量增多,并且随着进流浓度的增加梭锥管各个断面泥沙体积浓度及紊动强度值也随之增加,上锥管得到的清水面积也随之减小,不利于梭锥管内水沙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分离 Mixture模型 PIV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潋水流域产水产沙自然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Ⅰ.数学模型体系与参数输入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志远 潘贤章 李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2-368,共7页
使用流域尺度土壤和水资源管理模拟模型SWRRB(包括198个数学方程),对面积为579.3km2的江西潋水河流域的产水量、产沙量等自然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获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模拟成功的关键是:(1)将流域划分为多个亚区;(2)精心而周到地准... 使用流域尺度土壤和水资源管理模拟模型SWRRB(包括198个数学方程),对面积为579.3km2的江西潋水河流域的产水量、产沙量等自然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获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模拟成功的关键是:(1)将流域划分为多个亚区;(2)精心而周到地准备输入参数;(3)按各输入参数对各输出参数影响大小的顺序进行充分的实验和参数调整以达最佳结果。文中对亚区划分和地形要素、气温、降雨、土壤特性和径流曲线系数的赋值给予了较多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模拟 SWRRB模型 产水量 产沙量 土壤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