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e of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to study structures and particle contacts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 被引量:19
1
作者 SUN Yin-lei TANG Lian-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938-954,共17页
A small problem about soil particle regularization and contacts but essential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as studied.The soils sourced from Guangzhou and Xiamen were sieved into five different particle scale ranges(d... A small problem about soil particle regularization and contacts but essential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as studied.The soils sourced from Guangzhou and Xiamen were sieved into five different particle scale ranges(d<0.075 mm,0.075 mm≤d<0.1 mm,0.1 mm≤d<0.2 mm,0.2 mm≤d<0.5 mm and 0.5 mm≤d<1.0 mm)to study the structures and particle contacts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The X-ray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method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microstructure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The particle was identified and regulariz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The particle contacts and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in 3D space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ain types of contact among the particles are face-face,face-angle,face-edge,edge-edge,edge-angle and angle-angle contacts for particle sizes less than 0.2 mm.When the particle sizes are greater than 0.2 mm,the contacts are effectively summarized as face-face,face-angle,face-edge,edge-edge,edge-angle,angle-angle,sphere-sphere,sphere-face,sphere-edge and sphere-angle contacts.The differences in porosity among the original sample,reconstructed sample and regularized sampl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ter-swelling and water-disinteg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granite residual soil reconstruction REGULARIZATION particle conta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方案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用于眼动脉CT血管成像
2
作者 郭琪 张雪宁 +1 位作者 范国华 时代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双低剂量方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用于眼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根据扫描及重建方案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50,双低剂量方案+IMR)与对照组[n=50,常规方案... 目的观察双低剂量方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用于眼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根据扫描及重建方案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50,双低剂量方案+IMR)与对照组[n=50,常规方案+滤波反投影(FBP)],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计算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眼动脉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视神经噪声(S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组间主观评分、眼动脉及视神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TDIvol、DLP、ED、碘用量及碘流率分别降低69.85%、70.17%、70.28%、43.24%及43.24%。结论以双低剂量方案联合IMR行眼动脉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对比剂 迭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智能检测CT肺动脉成像急性肺动脉栓塞
3
作者 李曼 蒋德攀 +5 位作者 王麦林 李艳若 张晗宇 王颖 张岚 黄婷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6-361,369,共7页
目的基于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实现CT肺动脉成像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智能检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2月—2023年5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疑似APE行CT肺动脉成像并确诊为APE的患者。按照7∶2∶1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基于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实现CT肺动脉成像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智能检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2月—2023年5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疑似APE行CT肺动脉成像并确诊为APE的患者。按照7∶2∶1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基于Res2Net网络框架,结合多孔空间金字塔池化和注意力机制模块训练模型,对模型进行五折交叉内部验证;在测试集上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同时采用戴斯相似系数、精确率、交集比并集(IOU)评估模型的分割效能并绘制相应曲线。比较该模型与经典的U-Net模型及CE-Net模型的效能。结果最终纳入303例APE患者,训练集212例,验证集61例,测试集30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5,敏感度为0.90,特异度为1.00;戴斯相似系数为0.86,精确率为0.90,Pos-IOU为0.78,Neg-IOU为1.00。参数曲线图及雷达图显示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多项参数均优于U-Net及CE-Net模型。分割对比的可视化结果显示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对肺动脉栓子的分割精准度更高。结论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模型对APE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ct肺动脉成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深度学习 Res2Net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4
作者 张奇 郭翀 +3 位作者 范光亮 赵斌 钟晓飞 李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颈内动脉剥脱术的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斑块分为稳定性... 目的:探讨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颈内动脉剥脱术的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组(62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4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行头颈部CTA检查,记录点状钙化、低衰减斑块、餐巾环征、正性重构、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及最大斑块长度;并进行超声检查,对峰值收缩期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率(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管腔狭窄程度、回声强弱进行记录。结果:与不稳定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组的低衰减斑块出现比例显著降低,钙化斑块体积、PSV、EDV显著升高,脂质斑块体积、RI显著降低,管腔狭窄程度较轻、斑块回声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D和P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衰减斑块、较大的脂质斑块体积、较低的PSV和EDV、较严重的管腔狭窄程度、较低的斑块回声,是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评估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910(95%CI:0.851~0.97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83.9%。结论: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对于不稳定CAS斑块的无创性诊断具有较高的效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CT血管优化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于涛 陈智成 +1 位作者 郭释琦 石喻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5-891,共7页
目的探讨光谱CT血管优化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90例2022年3—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采用光谱CT行对比增强检查,并将原始图像数据重建出常规120 kVp的混合... 目的探讨光谱CT血管优化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90例2022年3—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采用光谱CT行对比增强检查,并将原始图像数据重建出常规120 kVp的混合能量图像及40、50、60、70 keV的虚拟单能级图像。分别在胃结肠静脉干、右结肠静脉、回结肠静脉主干和同层面竖脊肌选取感兴趣区测量CT值和噪声,分析虚拟单能级图像和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各组图像质量和静脉解剖信息进行主观评价。结果4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胃结肠静脉干、右结肠静脉和回结肠静脉图像CT值[(405.55±103.06)Hu、(406.61±103.42)Hu、402.35(337.95,477.45)Hu]、噪声[19.90(12.10,34.55)Hu、21.10(10.95,44.30)Hu、19.70(11.25,44.80)Hu]、信噪比[19.46(10.60,36.31)、20.16(8.73,37.42)、18.49(9.99,36.24)]和对比噪声比[53.36(35.92,70.79)、52.34(33.73,81.03)、56.23(34.69,79.97)]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F/H=268.53、23.17、33.09、198.77、272.51、28.93、25.48、189.62、318.24、29.42、20.13、212.46,P均<0.001)。主观评分显示,4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质量和对胃结肠静脉干、右结肠静脉和回结肠静脉血管显示的优化作用最佳。结论光谱CT可提高胃结肠静脉干、右结肠静脉、回结肠静脉的成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效果,其中4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腹腔镜 结肠切除术 光谱ct 虚拟单能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秩与全变分联合正则化的低剂量CT图像重建
6
作者 刘宇 张鹏程 +5 位作者 张丽媛 刘祎 桂志国 张雪怡 朱陈一菲 汤豪威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8-987,共10页
针对全变分(TV)最小化方法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图像重建中易导致的图像过平滑和块状效应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低秩与TV联合正则化的LDCT图像重建方法,以提升LDCT重建图像的视觉质量。首先,建立一个基于低秩与TV联合正则化的图... 针对全变分(TV)最小化方法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图像重建中易导致的图像过平滑和块状效应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低秩与TV联合正则化的LDCT图像重建方法,以提升LDCT重建图像的视觉质量。首先,建立一个基于低秩与TV联合正则化的图像重建模型,从而从理论上获得更精确和自然的重建结果;其次,通过引入具有非局部自相似特性的低秩先验克服仅使用TV最小化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最后,采用Chambolle-Pock(CP)算法优化求解上述模型,以提高模型的求解效率,并保证模型能有效求解。在3种不同LDCT扫描条件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Mayo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PWLS-LDMM(Penalized Weighted Least-Squares based on Low-Dimensional Manifold)方法、NOWNUNM(NOnlocal Weighted NUclear Norm Minimization)方法和CP方法相比,在25%剂量下,所提方法的视觉信息保真度(VIF)分别提升了28.39%、8.30%和2.93%;在15%剂量下,所提方法的VIF分别提升了29.96%、13.83%和4.53%;在10%剂量下,所提方法的VIF分别提升了30.22%、17.10%和7.66%。可见,所提方法在消除噪声和条纹伪影的同时能保留更多的细节纹理信息,验证了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噪声伪影抑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Chambolle-Pock算法 低秩 全变分 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鉴别泌尿系尿酸与非尿酸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杰 田兆荣 王志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经能谱CT扫描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并获取结石能谱碘/水基图像,于轴位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OI)测量结石碘/水物... 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经能谱CT扫描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并获取结石能谱碘/水基图像,于轴位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OI)测量结石碘/水物质浓度,与术后结石经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进行对照并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数据。结果:对于碘基图物质浓度,尿酸结石组与非尿酸结石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水基图物质浓度,尿酸结石组除与一水草酸钙(COM)+二水草酸钙(COD)+碳酸磷灰石(Cap)结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与其余非尿酸结石各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结石组与COM结石组、与COM+COD结石组、与COM+CaP结石组、与非草酸钙结石组中曲线下面积(AUC)均为1.00,特异度与灵敏度均为100.0%,尿酸结石组与COM+COD+CaP组AUC为0.96,特异度100.0%、灵敏度88.9%;对应的尿酸结石在碘基图表现为低密度,在水基图上表现为高密度。非尿酸结石各亚组中,仅COM结石组与COM+COD结石组、COM结石组与COM+COD+Cap结石组间在碘基图物质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M结石组与COM+COD结石组AUC为0.62,特异度55.6%、灵敏度84.6%,COM结石组与COM+COD+Cap结石组AUC为0.71,特异度85.7%、灵敏度53.8%;对应的非尿酸结石(含钙结石)在碘基图和水基图上均表现为高密度。结论:能谱CT通过物质分离技术获得的碘基图在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及其各亚组有重要价值,为临床甄别尿酸结石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 计算机体层成像 尿酸结石 ct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的原理及其在腹部CT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云成 邓炜 李小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深度学习重建(DLR)算法是近年新兴的CT图像重建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可作为滤波反投影和迭代重建的替代方案。相较于传统的图像重建算法,DLR算法能够在降低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的同时,保留图像纹理,缩短重建时间,提高诊断效能,在图像重建领... 深度学习重建(DLR)算法是近年新兴的CT图像重建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可作为滤波反投影和迭代重建的替代方案。相较于传统的图像重建算法,DLR算法能够在降低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的同时,保留图像纹理,缩短重建时间,提高诊断效能,在图像重建领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DLR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腹部CT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 图像重建算法 腹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CT血流储备分数评估狭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
9
作者 凡子榕 刘庆爽 +5 位作者 王照谦 贾崇富 孙喜霞 王浩 潘双 杨志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8-484,共7页
目的:以侵入性血管造影测得的血流储备分数(FFR ICA)为参考标准,探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测得的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段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跨狭窄段CTFFR差值(ΔCTFFR)对心肌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使用第三代双源CT机对55... 目的:以侵入性血管造影测得的血流储备分数(FFR ICA)为参考标准,探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测得的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段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跨狭窄段CTFFR差值(ΔCTFFR)对心肌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使用第三代双源CT机对5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CTA检查,使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TFFR测量软件,分别基于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冠脉CTA数据测量冠脉狭窄病变处的CTFFR(分别称为dCTFFR和sCTFFR),并计算其近端与远端CTFFR的差值(ΔdCTFFR和ΔsCTFF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dCTFFR和sCTFFR与FFR的关系。以同期测得的FFR ICA≤0.80作为参考标准,分别评估dCTFFR、sCTFFR、ΔdCTFFR和ΔsCTFFR对狭窄血管所致心肌缺血的诊断准确性。结果:55例患者共68支冠状动脉血管ICA诊断有狭窄病变(其中11例患者为多支血管狭窄),其中44支血管狭窄处FFR≤0.80、24支FFR>0.80。①dCTFFR与FFR的相关性良好(r=0.656,P<0.001),sCTFFR与FFR呈中度相关(r=0.457,P<0.001)。②在血管水平,以FFR≤0.80作为参考标准,dCTFFR的诊断效能优于sCTFFR(AUC分别为0.813和0.700,P=0.025),且ΔdCTFFR的诊断效能也优于ΔsCTFFR(AUC分别为0.833和0.742,P=0.027)。③在24支非缺血性狭窄病变(FFR>0.80)中,ΔdCTFFR和ΔsCTFFR假阳性诊断率(均为25.00%)均小于dCTFFR(54.17%)和sCTFFR(45.83%);在12支“灰区”狭窄病变(0.75≤FFR≤0.80)中,dCTFFR和ΔdCTFFR的假阴性诊断率(分别占16.67%和占25.00%)均小于sCTFFR(50.00%)和ΔsCTFFR(66.67%);对于32处严重缺血性狭窄病变(FFR<0.75),dCTFFR和ΔdCTFFR的假阴性诊断率分别为3.13%和12.50%,小于sCTFFR(15.63%)和ΔsCTFFR(21.88%)。结论:基于机器学习CTFFR测量技术获得的dCTFFR与侵入性FFR的相关性高于sCTFFR。与sCTFFR或ΔsCTFFR相比,dCTFFR和ΔdCTFFR的诊断效能更高,在评估血管狭窄所致心肌缺血时应作为首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新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支架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凡子榕 孙喜霞 +3 位作者 刘庆爽 王照谦 杨志强 贾崇富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的新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技术应用于头颈部动脉支架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对21例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双能量CT头颈部血管成像,经后处理获得M_0.6融合图像(M_0.6图像)和40~150 keV...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的新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技术应用于头颈部动脉支架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对21例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双能量CT头颈部血管成像,经后处理获得M_0.6融合图像(M_0.6图像)和40~150 keV(10 keV间隔)VMI+图像。计算正常血管管腔及支架内管腔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支架直径,计算支架内、外管腔的CT值差值△CT(内-外)以及支架直径低估率。结果:21例患者共植入23枚支架。80 keV VMI+图像支架血管段的SNR、CNR与M_0.6图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 keV时VMI+图像的支架直径测量值增大趋势开始减缓。与其他单能级图像相比,80 keV和90 keV图像的△CT_((内-外))绝对值较小。与M_0.6图像相比,80 keV图像的主观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93±0.23和4.61±0.37,P<0.05)。结论:80 keV VMI+可以提高头颈部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减少支架产生的射线束硬化伪影,推荐其作为头颈部动脉支架成像的最佳单能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虚拟单能量 支架 头颈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评估Ⅱ~Ⅲ期肺癌患者化疗后骨密度变化
11
作者 戚昕 苏路路 +7 位作者 李中林 杜亚玮 周阳 邹智 刘红明 朱嘉栋 仓顺东 李永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652,共6页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肿瘤患者化疗后综合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连续行3次以上规律化疗的106例Ⅱ~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基线期和化...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肿瘤患者化疗后综合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连续行3次以上规律化疗的106例Ⅱ~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基线期和化疗1年后一般资料及影像资料,应用QCT技术测量患者BMD。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研究对象化疗前后BMD的变化情况。比较化疗后NSCLC组与健康对照组骨量差异,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分析,将NSCLC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匹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匹配后两组BMD差异并计算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降低(P<0.05);经倾向性评分分析,两组共106对数据成功匹配,匹配后两组性别、年龄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BMD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发生OP与未发生OP的NSCLC患者在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有无手术、基线期BMD及BMI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BMD、BMI及年龄是NSCLC患者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NSCLC患者化疗后可出现骨密度下降,基线BMD、BMI与年龄是NSCLC患者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ct 骨密度 化学治疗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CH PET/CT在原发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对比研究
12
作者 费子航 王政杰 +1 位作者 勾亚婷 庞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目的:对比^(18)F-FCH PET/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18F-FCH PET/CT影像参数在两者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搜集行^(18)F-FCH PET/CT显像的甲状旁腺亢进症患者50例(PHPT 28例,S... 目的:对比^(18)F-FCH PET/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18F-FCH PET/CT影像参数在两者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搜集行^(18)F-FCH PET/CT显像的甲状旁腺亢进症患者50例(PHPT 28例,SHPT 22例)。通过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其临床生化指标、^(18)F-FCH PET/CT显像参数及其诊断效能等方面的差异,比较^(18)F-FCH PET/CT相关参数在PHPT与SHPT间的差异,同时探讨临床生化指标与PET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MTV总和、TLFM总和在PHPT与SHPT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UV_(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18)F-FCH PET/CT检测PHPT更具优势,其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6.8%和74.6%)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8%和89.8%)均高于SHPT。血磷水平、SUV_(mean)总和鉴别诊断PHPT与SPHT的效能优于其他指标,其截断值分别为1.175(AUC=0.918)、3.4(AUC=0.8417)。PTH与SUV_(max)、MTV总和、TLFM总和等PET参数存在正相关性,其余临床指标与PET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部分^(18)F-FCH PET/CT影像参数及临床生化指标在PHPT与SHPT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ET/CT影像参数对PHPT的检测效能明显高于SHPT。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甲状旁腺激素与SUV_(max)、MTV总和、TLFM总和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18)F-FCH PET/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工业CT图像测量
13
作者 江逸君 刘泽新 +3 位作者 刘学栓 龙超 段黎明 蔡玉芳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7-567,共11页
针对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测量难题,利用工业CT无损、可检测内部结构的优势,由工业CT图像实现了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的测量。首先,计算回转体轴线参数,并将轴线参数和罗德里格公式引入区域生长法中,提升了三维点云分割精度。然后,建立几何... 针对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测量难题,利用工业CT无损、可检测内部结构的优势,由工业CT图像实现了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的测量。首先,计算回转体轴线参数,并将轴线参数和罗德里格公式引入区域生长法中,提升了三维点云分割精度。然后,建立几何模型的目标函数,采用最小二乘线性拟合获得几何模型的初始参数,进一步采用Levenberg-Marquart非线性拟合求解几何模型的最优参数。最后,根据建立的几何模型计算零件内部的形位误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点云分割方法精度优于其他方法;表面重建方法相比RANSAC算法稳定性更好;形位误差计算精度相比商用VG软件精度更高,圆柱度提高8.5%,同轴度提高21.1%,垂直度提高4.1%,圆锥公差计算结果都在设计值范围内,满足误差测量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成像 点云分割 表面重建 误差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Dixon图像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重建头颅CT图像的对比研究
14
作者 赵洪飞 董海鹏 +5 位作者 黄琼 曲源 刘克明 毋晓萌 尚雨蓉 陈锡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8-432,438,共6页
目的基于颅脑磁共振Dixon多对比度图像,采用深度学习方法重建CT图像,并与原始CT图像比较评估重建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77名健康志愿者头颅CT和MRI图像,使用U-Net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 目的基于颅脑磁共振Dixon多对比度图像,采用深度学习方法重建CT图像,并与原始CT图像比较评估重建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77名健康志愿者头颅CT和MRI图像,使用U-Net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集62名,测试集15名,基于Dixon的4种对比图像及其不同组合共7种模型进行CT图像重建。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Pearson相关系数、颅骨区域戴斯相似性系数评估图像重建效果。结果7种Dixon图像组合模型训练重建CT图像与原始CT图像均呈较强相关性(R>0.75,P<0.05),采用4通道模型重建CT图像与真实CT值最相近[平均绝对误差为147.516±30.802,均方误差为(8.648±3.403)×104],相关系数最大(R为0.796±0.055),颅骨区域相似性系数最高(戴斯相似性系数为0.800±0.036)。结论通过Dixon图像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可实现头颅CT图像重建,且Dixon 4种对比图像组合可提高CT图像重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 头部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亚像素各向异性扩散的低剂量CT重建方法
15
作者 唐诗洲 苏若兰 +3 位作者 李淑婷 赖珍珍 黄进红 牛善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69,共8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亚像素各项异性扩散的低剂量CT重建方法。方法通过线性插值技术计算亚像素单元强度值及其二阶差分后,将计算得到的新的梯度信息引入到各项异性扩散过程中,并结合惩罚加权最小二乘模型对低剂量CT投影数据进行滤波,最后...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亚像素各项异性扩散的低剂量CT重建方法。方法通过线性插值技术计算亚像素单元强度值及其二阶差分后,将计算得到的新的梯度信息引入到各项异性扩散过程中,并结合惩罚加权最小二乘模型对低剂量CT投影数据进行滤波,最后使用滤波反投影算法将恢复后的投影数据重建出CT图像。结果在Shepp-Logan体模实验中,与FBP、PWLS-Gibbs和PWLS-TV方法相比,新方法滤波后重建的CT图像在结构相似指数上分别提升了28.13%、5.49%和0.91%,在特征相似指数上分别提升了21.08%、1.78%和1.36%,并且在均方根误差上分别降低了69.59%、18.96%和3.90%。在XCAT体模实验中,与FBP、PWLS-Gibbs和PWLS-TV方法相比,新方法在结构相似指数上分别提高了14.24%、1.43%及7.89%,在特征相似指数上分别提高了9.61%、1.78%及5.66%,同时在均方根误差上分别降低了26.88%、9.41%及18.39%。在临床数据实验中,与FBP、PWLS-Gibbs和PWLS-TV方法重建的CT图像相比,新方法在结构相似指数上分别提升了19.24%、15.63%和3.68%,在特征相似指数上分别提升了4.30%、2.92%和0.43%,同时在均方根误差上分别降低了44.60%、36.84%和15.22%,并且在峰值信噪比上提升至28.39。结论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可以有效去除低剂量CT图像的噪声和伪影,并可以保持结构细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ct 各向异性扩散 亚像素 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特征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牡兰 斯琴格日勒 +1 位作者 白力嘎 其木格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4-922,共9页
目的:分析不同预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征和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特点,联合二者探讨其对儿童支原体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 目的:分析不同预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征和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特点,联合二者探讨其对儿童支原体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37例,普通7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对MPP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25)和预后良好组(n=8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对MPP患儿转归良好的预测效能和净效益。结果:相较于普通MPP组,重症MPP组发热热程更长、多数出现IgG、PLT、NLR水平显著升高,疾病转归多出现预后不良(P<0.05),观察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发现,普通MPP患儿两肺纹理清晰,未见异常密度灶、两肺纹理增多,重症MPP患儿右下肺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缘不清、两肺纹理增多,左下肺见斑片状高密度影,支气管肺炎伴部分病灶实变。比较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间的临床特征显示,发热程度、IgM、IgG、IgA、PLT、支气管充气征和肺实变影类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NLR、CRP、PCT、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充气征和肺实变影类型是MPP患儿疾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子。基于上述影响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AUC=0.827,具有较高预测效能,且校正曲线贴近理想曲线,DCA曲线验证预测概率高达79.3%,表示该列线图具有较高的预测净效益。结论:PLT、NLR、CRP、PCT、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充气征和肺实变影类型是MPP患儿疾病转归的独立预测因子,HRCT影像学特征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儿童MPP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医生早期识别MPP患儿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高分辨率ct 肺炎 支原体 疾病转归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噪-重建联合算法BM3D-GAMP在欠采样LDCT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成明峰 孙希子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402,共8页
目的:针对少视角的低剂量CT图像重建问题,提出一种BM3D-GAMP稀疏重建算法,并探究其在低剂量肺癌筛查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98例发现结节的常规剂量CT平扫病例的DICOM资料和投影数据,选取各例最大结节最大横径对应层面的投... 目的:针对少视角的低剂量CT图像重建问题,提出一种BM3D-GAMP稀疏重建算法,并探究其在低剂量肺癌筛查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98例发现结节的常规剂量CT平扫病例的DICOM资料和投影数据,选取各例最大结节最大横径对应层面的投影数据。以0.1的压缩比例均匀选取投影角度以模拟稀疏均匀采样策略对压缩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并使用Matlab实现算法。通过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提出的压缩重建算法与另两种算法的重建性能,并将重建图像与原始图像质量进行对比。3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3种不同算法重建出的最大结节层面的图像进行评分。结果:客观指标和3名医生得到的统一临床评价均表明提出的联合算法在模拟肺癌筛查LDCT欠采样图像的去噪重建中性能最优(P<0.001)。亚组分析表明这种图像重建质量的优越性仅在对实性结节的重建中不再显著(BM3D-IT vs.BM3D-GAMP,P=0.808),且这种差异在小结节(5~<15 mm)上更显著。结论:去噪-重建联合算法在少角度采样的肺癌筛查LDCT图像重建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去噪 压缩重建 低剂量ct 肺肿瘤 肺癌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预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
18
作者 张联庆 王超 +1 位作者 周起嘉 刘振兴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AR)比值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搜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就诊并首次接受治疗的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AR)比值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搜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就诊并首次接受治疗的84例LEASO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进行足部CT灌注成像及下肢CT血管成像(CTA)检查,记录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达峰时间(TTP);检测患者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及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对患者采用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术后1年内定期随访并评估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84例LEASO患者中,1年内再狭窄者39例,畅通者45例。与畅通组患者相比,再狭窄组患者的BF、BV、足背动脉血管内径显著降低,Tmax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LEASO患者的术前血FAR为1.21±0.21,显著高于畅通组患者(1.03±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3,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F、BV、足背动脉血管内径、Tmax、FAR联合预测LE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AUC为0.920(0.852~0.98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和91.1%。结论: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FAR比值与LE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有关,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支架内再狭窄 ct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动力学参数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进展
19
作者 付倩茹(综述) 刘劲松(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78-682,共5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亦居首位。随着影像组学的快速发展,高通量算法已可精确量化肿瘤内部的空间异质性。^(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亦居首位。随着影像组学的快速发展,高通量算法已可精确量化肿瘤内部的空间异质性。^(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技术深度融合高清解剖与功能代谢信息,已在肿瘤诊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将^(18)F-FDG PET/CT影像技术与影像组学结合并构建机器模型,进一步拓展了其在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范围,已被迅速引入肺癌全程管理领域。在鉴别诊断方面,可有效辅助鉴别良恶性肺结节,提高早期NSCLC诊断的准确率,预测NSCLC的病理亚型。在治疗指导方面,影像组学为精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辅助肺癌TNM分期、预测关键的基因突变状态及免疫检查点表达水平。此外,基于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特征分析在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展现出重要价值,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本文就^(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在NSCLC全程管理中的近期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 线计算机断层显像 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组学 治疗决策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预置技术在腹壁下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胡梦婷 刘义军 +5 位作者 王诗耕 童小雨 范勇 张竞颐 程启烨 董德硕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探讨自动预置(Auto-prescription)技术结合不同权重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在腹壁下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于我院Revolution CT行腹壁下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身体质量指数(BMI)≤29.00 kg/m^(2),随机分... 目的:探讨自动预置(Auto-prescription)技术结合不同权重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在腹壁下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于我院Revolution CT行腹壁下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身体质量指数(BMI)≤29.00 kg/m^(2),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常规120 kVp结合40%ASIR-V重建;B组(40例)采用Auto-prescription技术结合40%、60%、80%的ASIR-V重建,获得B1~B3三个亚组的图像。在各组轴面图像上测量髂外动脉及同层面腰大肌的CT值和SD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统计A、B两组的辐射剂量。由2位观察者采用盲法独立在各组VR和MIP图上对腹壁下深动脉及腹壁下浅动脉行3分制评分,图像噪声和伪影行5分制评分。结果:B组髂外动脉CT值与A组相比提升了24%(t=-4.094~-4.053,P<0.001)。B组内随着ASIR-V权重的提高,图像SNR、CNR逐渐升高(F=21.610、30.863,P<0.001)。B2和B3组的SNR、CNR均优于A组(t=-5.521~4.497,P<0.05)。2位观察者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4~0.947,P<0.05),图像噪声和伪影主观评分A组与B2、B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1~B3组图像在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穿出点显示、肌内走行和腹壁下浅动脉显示等方面的主观评分均优于A组,其中B2组得分最高。B组辐射剂量与A组相比平均降低了23.8%。结论:采用Auto-prescription技术结合60%ASIR-V算法能够显著优化腹壁下动脉的显示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 腹壁下浅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动预置技术 迭代重建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