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兼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1
作者 孙熙国 瞿杨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人的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的理论表达。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从价值论的角度来... 人的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的理论表达。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讲,人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就是不断实现人的解放、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推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人的现代化,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践履,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人的解放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他者”:数字时代师德建设的异化与重构
2
作者 赵洪杰 吕建强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54,共5页
数字技术重塑了教育的权力结构与伦理关系,教师的道德角色面临工具理性侵蚀、情感疏离加剧、技术异化加深等挑战。借助于“他者伦理”视角,剖析数字时代师德建设所面临的道德主体性消解、情感劳动异化、伦理边界模糊等三重困境。建议践... 数字技术重塑了教育的权力结构与伦理关系,教师的道德角色面临工具理性侵蚀、情感疏离加剧、技术异化加深等挑战。借助于“他者伦理”视角,剖析数字时代师德建设所面临的道德主体性消解、情感劳动异化、伦理边界模糊等三重困境。建议践行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推进师德建设从“技术规训”转向“生命关怀”。在认知维度促使教师从“技术驯服”走向“道德自觉”,在关系维度实现师生交往从“数据依赖”回归“生命对话”,在制度维度推动师德评价从“绩效评估”转向“关怀评价”,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重构数字时代的师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师德建设 师生关系 他者理论 马克思哲学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普融通:技能危机、价值重构与实现路径——基于个体、社会与文化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弛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1-38,共8页
技能型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提出时代挑战。面对职普割裂导致技能片面化发展、技能错配与文化价值遮蔽等三重危机。职普融通应从个性化价值回归、社会化价值彰显以及文化化价值升华等三个方面重构价值框架,形成技能型社会公民... 技能型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提出时代挑战。面对职普割裂导致技能片面化发展、技能错配与文化价值遮蔽等三重危机。职普融通应从个性化价值回归、社会化价值彰显以及文化化价值升华等三个方面重构价值框架,形成技能型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本增值和技能文化建构等三重维度框架体系,进而构建职普融通的现实进路。一是构建技能型社会公民素养培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协同发展;二是构建制度政策、教育系统和校企合作等三个维度的社会支持,赋能技能型社会的技能供给;三是构建社会文化观念、职普选择文化、职普治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四维度技能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 职普融通 人的全面发展 技能型人力资本 技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述人是道德教育目的——基于马克思“关于现实人的思想”的考察
4
作者 王海龙 张双双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共8页
马克思在对自由主义哲学家的批判过程中,建立起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不过,马克思主义者在德育目的究竟是“以人为本”或“以社会为本”上产生了分歧。立足马克思“关于现实人的思想”的考察,... 马克思在对自由主义哲学家的批判过程中,建立起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不过,马克思主义者在德育目的究竟是“以人为本”或“以社会为本”上产生了分歧。立足马克思“关于现实人的思想”的考察,可以发现,个人与社会在逻辑上归属原因与结果这一对范畴,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德育目的的建构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社会”为本位。具体而言,应将现实的人作为德育目的的出发点,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德育目的的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道德教育 目的人 现实人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育融合”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理宣 姜若梅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5,共5页
“五育融合”起源于中国近代国民教育改革、拯救民族存亡危机的思考,成熟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过程。通过审视“五育融合”的教学现状发现,还存在低层化的教学目标、碎片化的教学方式... “五育融合”起源于中国近代国民教育改革、拯救民族存亡危机的思考,成熟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过程。通过审视“五育融合”的教学现状发现,还存在低层化的教学目标、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贫乏的知识内涵、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等困境。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确立崇高的教学目标、赋予知识丰富的育人内涵、实施大概念教学、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人的全面发展 整体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概念的变革 被引量:6
6
作者 肖绍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2,共14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形式。在智能劳动时代,非物质劳动取代物质生产劳动的主导地位,“教劳结合”主要发展为信息化教育、交往教育、情感教育等教育形式和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内部结合”“多元结合”“交互融合”,也就是“教劳深度融合”,产生劳动教育的“非物质劳动教育”、智能教育转向。“教劳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为实现生产力巨大发展、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创造主客观条件,实现劳动主体的自我增值和经济、社会、教育创新;实现劳动自由和人的自由的统一,呈现个人自由、个性主体和公共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劳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的永恒意义在于:劳育融合、劳动育人;回归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生产劳动 劳动教育 非物质劳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主义理念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桂钦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53-57,共5页
人本主义理念突出人的主体性价值,强调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职教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生力量,其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培养适应... 人本主义理念突出人的主体性价值,强调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职教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生力量,其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应以人本主义理念指引中国式职教现代化。转变办学理念:发展职业教育应更加突出人本性;调整教学目标:坚持以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导向;优化培养过程:坚持德技并修、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职教现代化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人的现代化的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国坛 侯明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25,共7页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欧洲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各种共产主义思潮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为科学阐释共产主义思想而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确立为全面性和自由性的统一,其中的...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欧洲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各种共产主义思潮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为科学阐释共产主义思想而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确立为全面性和自由性的统一,其中的全面性包括全体人的共同发展、个体人的普遍本质,以及观念的总体性和个体人的全面关系等;而自由性包括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由、人的个性才能发挥的自由和职业生活选择的自由。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角度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资本的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这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阐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沈江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审视和解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进程的基本方法。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具有总体性思维,运用总体性方法,以总体性视野全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无疑都是一...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审视和解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进程的基本方法。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具有总体性思维,运用总体性方法,以总体性视野全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无疑都是一个极具总体性内涵和意蕴的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的总体性、全体人富裕的总体性、全球发展的总体性和文明建构的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充分彰显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人与人、中国与世界、本国文明与他国文明之间的协调、系统性发展。其总体性意蕴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方法引领和智力支撑,也为后发展国家追求本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思想启示和实践参考。全面梳理呈现和总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意蕴,持续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总体性 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恩政治哲学的贡献、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10
作者 江畅 周莹萃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政治哲学(后文简称为“马恩政治哲学”)对人类政治哲学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这些价值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完善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大现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政治哲学(后文简称为“马恩政治哲学”)对人类政治哲学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这些价值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完善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恩政治哲学创建了以人类彻底解放和普遍幸福为终极追求的政治哲学体系,描绘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美好理想社会,找到了实现理想蓝图的强大社会力量,开辟了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可靠路径。马恩政治哲学给政治哲学提供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确立了全人类立场和价值取向,将每一个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规定为政治的终极目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政治哲学改变世界的根本使命和实践要求。马恩政治哲学研究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其政治本性论为政治文明进步奠定了牢固的动力基础,政治目的论为人类普遍而永久获得幸福指明了正确前进道路,政治制度论为社会长治久安贡献了政治哲学智慧,政治活动理论为实行人民统治和治理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方案,政治权力论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充分理论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恩政治哲学 唯物史观 人类立场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思路与实践——以湖北省十堰市茅塔河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敏胜 杨思 李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6,共9页
作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小流域治理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是统筹小流域内各要素发展与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现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编... 作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小流域治理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是统筹小流域内各要素发展与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现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编制思路及策略的研究较为薄弱,如何理清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架构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规划统筹与统筹规划方法论,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架构,并结合湖北省十堰市茅塔河小流域的规划实践,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思路与策略,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小流域治理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 人居环境科学 规划统筹与统筹规划 十堰市 茅塔河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斌 刘晓 +2 位作者 宋小青 马晓涵 金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江苏省贾汪区、沛县和山东省滕州市、微山县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测度乡村转型发展的同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全面考察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特色村庄整治等内容,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等核心要素,对乡村转型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不同转型维度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表现为人居环境转型(0.370)>土地利用转型(0.276)>人口转型(0.048)>产业发展转型(0.006);(3)从不同类型农户视角来看,兼业型农户下作用效应最强,搬迁型农户其次,传统型农户较差。研究结论:全面发挥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效应,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乡村转型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 人口—土地—产业—人居 双重差分模型 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知识融通——从知识立场到生命立场 被引量:7
13
作者 鲁子箫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2,共8页
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知识融通是“五育融合”的基础。追溯历史,知识分化和教学知识学科化是知识逐渐遮蔽生命、知识逻辑取代生命发展逻辑的过程。因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融通是知识进化... 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知识融通是“五育融合”的基础。追溯历史,知识分化和教学知识学科化是知识逐渐遮蔽生命、知识逻辑取代生命发展逻辑的过程。因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融通是知识进化的根本出路。知识融通作为“五育融合”之基础的理论逻辑体现为:“五育融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但“以知识为中心”的分科式知识组织方式阻碍着学习者生命的整全发展。因此,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知识融通才能以“整全的知识”育“全面发展的人”。当前,人文知识的重组和教学重建成为知识融通的“试验田”,要坚持知识的生命立场,打破学科间知识边界、领域内知识固化和“唯知识”的教学评价,围绕生命主题开展知识融通,为实现“五育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知识融通 教学知识组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对全人教育的批判性考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云霞 叶恒语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9-107,共9页
近年来,欧美国家推崇的全人教育模式颇受关注,然而其是否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话语叙事有待从学理层面进一步推敲。作为我国教育的理论指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兼具人的存在论与教育的认识论二重逻辑进路,与西方教育主张存在... 近年来,欧美国家推崇的全人教育模式颇受关注,然而其是否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话语叙事有待从学理层面进一步推敲。作为我国教育的理论指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兼具人的存在论与教育的认识论二重逻辑进路,与西方教育主张存在明显边界。鉴于此,需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两种视界出发,解构全人教育内涵的缺陷不足,以期为我国教育模式守正创新提供必要的省思。在人的存在论层面,全人教育用观念把握人的本质规定,抽象张扬主体人格,暴露出宗教神秘倾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回归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立足“现实的个人”指出消解异化、走向自由的合理路向。在教育的认识论层面,全人教育过分强调对教育的精神性解读,基于个体本位催生出利己主义思潮和技术理性偏见;马克思循着资本批判和消灭旧式分工的原则立场,创造性地提出寓于集体的综合技术教育,为无产阶级进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全人教育 人的存在论 教育的认识论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厂”境遇中数字资本权力的时间规训:困境及其克服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辰龙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5,共8页
在“社会工厂”的时间秩序中,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界限随着劳动时空延展、生产主体泛化、主体意识迷失而趋于模糊,作为“人的发展空间”的自由时间日渐“匮乏”。数字资本权力通过时间规训使人内化时间规则并形成最有利于价值增殖的“... 在“社会工厂”的时间秩序中,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界限随着劳动时空延展、生产主体泛化、主体意识迷失而趋于模糊,作为“人的发展空间”的自由时间日渐“匮乏”。数字资本权力通过时间规训使人内化时间规则并形成最有利于价值增殖的“时间习惯”,形塑出“主动”延长数字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驯顺主体以最大化攫取剩余价值。由于沦为驯顺主体深度受缚于数字异化劳动,人在“过度劳动”与“过度享乐”的迷失中深陷“时间困境”,既无益于高质量身心恢复,也无益于能力提升与精神跃升。走出人的发展之时间困境,需要基于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人彻底免于时间规训并摆脱数字异化劳动之缚,从而彰显自由时间之于人的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权力 时间规训 自由时间 数字异化劳动 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逻辑叙事、时代方位、价值旨归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国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命题中,人口规模巨大是其现实前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使命指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其时代保障,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其世界昭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逻辑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其中最核心的区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中心,而西方现代化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具体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其中最核心的区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中心,而西方现代化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满足和发展人的各方面需要,并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的异化,改善和提升人的存在状态;中国式现代化使人逐步摆脱自然界、社会关系、陈腐体制机制等束缚,促进人的自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学逻辑 资本逻辑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 被引量:88
18
作者 李刚 迟国泰 程砚秋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0-407,共8页
根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的海选、筛选和理性分析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的海选、筛选和理性分析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十五"期间人的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 熵权 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的全面发展”到“完整的人”——重释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23
19
作者 高强 韩飞 季浏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9,共6页
从介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形成出发,阐述了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教育观和劳动观相结合所形成的3种具有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继而通过对马克思《184... 从介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形成出发,阐述了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教育观和劳动观相结合所形成的3种具有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继而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挖掘其中"完整的人"的理念,并结合教育学和国外体育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流派对"完整的人"思想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应对马克思主义体育观进行反思,从而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发展观的层面上形成"完整的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哲学 人的全面发展 完整的人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标准离差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迟国泰 李刚 程砚秋 《管理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理性分析,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赋权的标准离差法和主观赋权的AHP法的组合确定指标最优权重,建立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十五期间人的全面发展状... 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理性分析,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赋权的标准离差法和主观赋权的AHP法的组合确定指标最优权重,建立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十五期间人的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 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 国民幸福指数 组合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