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补偿的逻辑与构造
1
作者 曾彩琳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8,共9页
研究目的:分析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的法律性质,探求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补偿的法律构造。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归纳演绎。研究结果:(1)自然保护地建设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特别限制虽未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但实质上造成... 研究目的:分析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的法律性质,探求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特别限制补偿的法律构造。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归纳演绎。研究结果:(1)自然保护地建设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特别限制虽未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但实质上造成了权利人的“特别牺牲”,符合“准征收”的法律特征。该限制已超出财产权社会义务的合理范畴,依法应予以补偿。(2)中国现行相关法律总体上呈现出“限制明确、补偿模糊”的特点。在限制层面,自然保护地内集体土地利用受到严格管控。在补偿层面,相关法律主要关注“直接剥夺型”的财产权征收补偿,而对“间接剥夺型”的准征收补偿缺乏明确规范。(3)为切实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亟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特别限制补偿的法律地位。研究结论:应在民法和行政法等基础性法律中引入财产权准征收模式,扩展传统的征收定义;在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专门性法律及配套法规中,系统构建特别限制补偿机制,具体包括:明确补偿主体,设立协商主导的补偿程序,制定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以及采用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集体土地 特别限制 准征收 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产业振兴的约束与突破
2
作者 魏建 马海霞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113,178,共8页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第一位的任务,然而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底线、生态红线的约束,制度改革不彻底的制约以及乡村资源再配置的困难。我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乡村展现出生产、生态、文化、情绪等多重功能和价...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第一位的任务,然而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底线、生态红线的约束,制度改革不彻底的制约以及乡村资源再配置的困难。我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乡村展现出生产、生态、文化、情绪等多重功能和价值,这些功能和价值丰富了乡村产业的内在基础。要围绕乡村产业多元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三农领域的改革,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工程,有效完成乡村资源优化再配置,推动乡村多元功能的实现,全面提高乡村产业的整体收益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产业 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功能多元化 产业收益 国土综合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流域尺度的临港新片区陆海联通水系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3
作者 王鑫 莫子龙 +3 位作者 尹杰 焦俊鹏 何文辉 李娟英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临港新片区作为典型陆海联通区域,陆域水系经农田、商业区、居民区、湿地等区域携带污染物经南汇东滩湿地汇入海洋,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为了解临港新片区从陆到海的生态环境状况,本研究开展了水环境、沉积物... 临港新片区作为典型陆海联通区域,陆域水系经农田、商业区、居民区、湿地等区域携带污染物经南汇东滩湿地汇入海洋,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为了解临港新片区从陆到海的生态环境状况,本研究开展了水环境、沉积物环境以及生物生态群落结构调查,采用多种指数模型对临港新片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总氮(TN)为水体的主要营养元素,与施用氮肥等农业活动、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建筑施工导致的点源污染有关;总磷(TP)是影响滴水湖区水质的主要指标;水体中重金属整体污染水平较低。沉积物中TP是主要营养元素,重金属含量呈现出Cd>Cu>Cr>Pb的规律。虽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研究区域整体处于低风险水平,但Cd导致的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仍值得关注。从陆到海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逐渐升高,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总体来看,从陆到海水体生态质量整体呈现波动变好的趋势,但营养元素N、P及重金属Cd污染需重点关注。对研究区域进行的风险预警评价表明,陆域水体为较安全状态,近岸海域为安全状态,N、P元素可能引起的富营养化是临港新片区现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针对性地确定生态优化与恢复策略以提升临港新片区的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联通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风险预警体系 临港新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养模式的乌蒙山河谷地带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践
4
作者 葛霖 张印 李强 《农业工程》 2025年第3期134-138,共5页
为探讨乌蒙山河谷地带旱改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收益情况,更好地推动山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自给区粮食安全,选取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为研究区,以七星关区燕子口镇甘沟河村、海子社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实例,具体分析项目开... 为探讨乌蒙山河谷地带旱改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收益情况,更好地推动山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自给区粮食安全,选取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为研究区,以七星关区燕子口镇甘沟河村、海子社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实例,具体分析项目开展种养结合的效益情况。结果表明,水源供需是否平衡、土壤是否符合水稻种植条件是旱地改造水田项目选址是否可行的最重要因素;乌蒙山河谷地带旱改水项目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灌溉与排水工程;采取种植水稻+养殖稻花鱼结合方式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每公顷水田养殖3000尾稻花鱼,可增加约6万元经济收益。种养结合模式是改善当前农业低效的有益途径,是实现乌蒙山河谷地带旱改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蒙山区 土地综合整治 耕地保护 种养结合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忍 葛语思 林元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6,共9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新时期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关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转型。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对于优化土地利用、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改善农村生态、加快城乡融合及激发乡村发展动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新时期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关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转型。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对于优化土地利用、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改善农村生态、加快城乡融合及激发乡村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具有耦合性,经历了从关注实现农业生产力提升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到农村产业升级与土地开发及盘活,再到重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全面现代化与人—地—协同的3个阶段。(2)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联动体系需从组织、空间和目标等方面展开,组织协同上需构建能辐射带动土地以外其他资源整合活化的多元主体内外联动模式;空间协同上需把握空间的横纵向联系,注重多维空间的系统整合;目标协同上则需坚持全域尺度的转型发展,促进土地整治功能性、实践性与现代化转型内生性、全面性的协同。(3)典型实践案例表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组织、空间和目标上的协同,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以推动多重目标的实现,创新土地整治模式实现空间的差异化发展,通过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现乡村全域整治与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发展 土地利用转型 乡村空间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分水岭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方法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闯 徐向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63-67,共5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当下由自然资源部开展的试点工作已进入推进实施和经验总结的阶段。江淮分水岭作为长江淮河的地理分界线,是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水源涵养区,该区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当下由自然资源部开展的试点工作已进入推进实施和经验总结的阶段。江淮分水岭作为长江淮河的地理分界线,是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水源涵养区,该区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以肥东县范店社区为例,探讨江淮分水岭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方法路径,以期为同类型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江淮分水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耕地现状及治理策略
7
作者 彭正武 袁启慧 +2 位作者 谢燕梅 余正才 毛凯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着投资标准低,投入不足,治理需求大,成果巩固压力大,管理体制不顺,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藉此,提出遵循水土保持原则,因地制宜,改善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禽林下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节约集约用地,严把耕地红线关,降低石漠化区域耕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耕地发生等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耕地 综合治理 林下经济 云南省岩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斌 刘晓 +2 位作者 宋小青 马晓涵 金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江苏省贾汪区、沛县和山东省滕州市、微山县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测度乡村转型发展的同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全面考察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特色村庄整治等内容,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等核心要素,对乡村转型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不同转型维度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表现为人居环境转型(0.370)>土地利用转型(0.276)>人口转型(0.048)>产业发展转型(0.006);(3)从不同类型农户视角来看,兼业型农户下作用效应最强,搬迁型农户其次,传统型农户较差。研究结论:全面发挥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效应,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乡村转型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 人口—土地—产业—人居 双重差分模型 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990—202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巩义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研究
9
作者 黄懿 杨若楠 冯艳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6-12,共7页
以郑州市下辖且接壤的巩义市为研究对象,以1990年和2020年两期TM/OLI影像和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使用1 km×1 km网格划分样区并提取各样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数值,借助数学模型分析确定城市边缘区范围,分析巩义市近30年来城市边缘... 以郑州市下辖且接壤的巩义市为研究对象,以1990年和2020年两期TM/OLI影像和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使用1 km×1 km网格划分样区并提取各样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数值,借助数学模型分析确定城市边缘区范围,分析巩义市近30年来城市边缘区用地变化特征及扩展机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是用地扩张的基础因素,政策与经济是边缘区外扩的核心驱动力,交通对扩张具有指向性作用;边缘区内的土地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农业用地锐减,同时受距离和开发时序影响,用地类型交错复杂,破碎化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遥感影像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扩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案例、问题和对策——以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庄锦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772-2779,共8页
文章对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全域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目标和现状展开实地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该地目前存在的复垦土地质量、村民收入与搬迁意愿、产业引入、整体规划、土地流通能力与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文章认为,东林镇的全域土地整治具有一定... 文章对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全域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目标和现状展开实地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该地目前存在的复垦土地质量、村民收入与搬迁意愿、产业引入、整体规划、土地流通能力与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文章认为,东林镇的全域土地整治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是经济基础较好、土地权属较为明确、产业引入较为便利等先天因素也是该工程在异地复制实施时需要考虑的条件。综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与学界观点,笔者提出了农村各要素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土地政策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整治、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东林镇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塌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策研究 ——以彬州市义门镇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月帅 王军红 +2 位作者 王锐 张秀红 席敏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0期183-187,197,共6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该项工作开展已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采煤塌陷区具有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的需求,该区域的保护与发展更应与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该项工作开展已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采煤塌陷区具有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的需求,该区域的保护与发展更应与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本文基于社会调研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方法,对彬州市义门镇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究采煤塌陷区周边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提出“民生为重、产业强基、生态为本”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建议,以期为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编制与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区 土地综合整治 陕西彬州 义门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征地补偿有效决策路径——以新疆牧区水利工程移民为例
12
作者 张培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23-228,共6页
以利益相关者为切入视角,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牧区征地补偿决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联系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新疆牧区征地补偿决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政府及管理部门在关系网络中处于支配地位;不... 以利益相关者为切入视角,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牧区征地补偿决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联系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新疆牧区征地补偿决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政府及管理部门在关系网络中处于支配地位;不同类相关利益者之间存在着较多“结构洞”,政府及管理部门掌控着“结构洞”的关系资源。基于此,提出了3点构建征地补偿有效决策路径的政策建议:一是要建立牧民与政府之间的直接联系渠道;二是要构建被征地牧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与移民安置地牧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沟通的渠道;三是应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各利益主体的有效公众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地补偿 决策路径 社会网络分析 利益相关者 新疆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山区26县土地综合整治PPP模式和绩效评价初探
13
作者 华炯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979-984,共6页
文章以浙江省山区26县为例,探讨土地综合整治PPP模式的优势和条件及其绩效评价方式。通过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能够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文章对浙江省山区26县的自然和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讨论其采... 文章以浙江省山区26县为例,探讨土地综合整治PPP模式的优势和条件及其绩效评价方式。通过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能够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文章对浙江省山区26县的自然和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讨论其采用PPP模式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同时,为实现对土地综合整治PPP项目的科学性评价,文章基于现行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项目评价和运行调整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综合整治 绩效评价 PPP项目 浙江 山区26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3
14
作者 相慧 孔祥斌 +2 位作者 武兆坤 史婧然 张青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35-244,共10页
核算区域耕地资源生产能力,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层次差异,分析耕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科学确定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对策,特别是支撑区域土地整治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粮食主产... 核算区域耕地资源生产能力,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层次差异,分析耕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科学确定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对策,特别是支撑区域土地整治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6省)乡镇尺度的耕地资源生产能力核算数据为基础,核算了粮食主产区理论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差值以及生产能力特征,并分析了耕地生产能力在省级及二级区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揭示了耕地区县级利用强度与利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主产区(6省)的耕地理论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分别为5.12、4.03和3.28亿t。江苏省的江淮平原区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和实际单产均最高,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山地区理论单产最低,河北省的后山坝上高原区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最低。河北平原区及山东省理论利用潜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耕地资源理论生产能力较高表明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主产区增产潜力巨大;而6省区可实现利用潜力普遍较低,表明通过政策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空间有限。该文为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数量、生产能力并重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等 农村地区 耕地 综合生产能力 农用地分等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市场决定理念下的征地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城市规划区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程文仕 曹春 +3 位作者 杜自强 刘学录 徐波 岑国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1-46,共6页
研究目的:针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的弊端,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征地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逻辑推理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征地后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确定方法能够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障农民权益,充分体现土... 研究目的:针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的弊端,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征地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逻辑推理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征地后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确定方法能够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障农民权益,充分体现土地价值,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结论:公益性用地采用地价构成法,非公益性用地采用基准地价反算法,从不同角度测算征地补偿标准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征收 补偿标准 市场机制 地价构成法 基准地价反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61
16
作者 诸培新 卜婷婷 吴正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2-37,共6页
由于现行耕地征收补偿仅对耕地的农业经济价值以及部分就业保障价值进行补偿,忽视了耕地的其他价值,导致了耕地征收中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产生。因此,合理制定耕地征收补偿标准对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耕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现行耕地征收补偿仅对耕地的农业经济价值以及部分就业保障价值进行补偿,忽视了耕地的其他价值,导致了耕地征收中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产生。因此,合理制定耕地征收补偿标准对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耕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耕地资源综合价值角度出发,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构成分解为农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三部分,并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和支付意愿法对他们进行量化测算,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按照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农民将比现行征地补偿多获得6.6倍的补偿金,而且由于新的征地补偿能有效将耕地的外部性价值如社会稳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等内部化,消除了耕地征收中的市场失灵,更有利于耕地资源非农化配置效率提高。此外,由于新的征收补偿标准远低于现行的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因此,该标准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社会可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综合价值 土地征收 补偿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征收价格构成与土地增值的关系 被引量:25
17
作者 高延娜 朱道林 +1 位作者 王霞 郑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共6页
研究目的:确定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地征收价格构成及土地增值空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以被征地方为研究对象,从产权和消费者行为理论角度,确定农地征收价格构成。(2)以政府为对象,进行农地... 研究目的:确定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地征收价格构成及土地增值空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以被征地方为研究对象,从产权和消费者行为理论角度,确定农地征收价格构成。(2)以政府为对象,进行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成本收益分析,确定土地增值空间。研究结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地为对象,不考虑“经济人”特点确定的农地征收价格是不完整的;(2)农地社会保障价格是农地征收价格的组成部分,其实质不是土地增值;(3)根据产权理论,政府正在逐渐还原农地征收价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农地 农地征收价格 土地增值 产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确定方法实证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吕萍 刘新平 龙双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0-35,共6页
研究目的:为完善征地补偿制度,针对征地补偿价测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区片综合地价确定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区片综合地价确定的技术路线和影响因素,提出地价折中法、社会保障价格法... 研究目的:为完善征地补偿制度,针对征地补偿价测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区片综合地价确定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区片综合地价确定的技术路线和影响因素,提出地价折中法、社会保障价格法、地价构成法、预期收益还原法等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并在广西邕宁县、北京市采集相关数据对部分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确定征地区片价时要考虑预期收益,并应选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地补偿 区片综合地价 原理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30
19
作者 江一波 胡守庚 +1 位作者 刘越岩 王占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47,F0003,共7页
研究目的:综合运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的背景和特点,从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建立了丘陵山区... 研究目的:综合运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的背景和特点,从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建立了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农用地分等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当前现有的成果数据,在GIS平台下,将农用地分等图、"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坡度图等综合叠加分析,提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信息进行潜力评价。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指数及其潜力分区图与野外调查实际相比,结果能较好反应该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论:该评价方法既立足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数据的特点,能为区域耕地整理及其项目选择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 指标体系 丘陵山区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类型及调控策略 被引量:42
20
作者 乔陆印 刘彦随 杨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共8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主导着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从全局上掌握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与空间格局,进而制定宏观调控策略,对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新农村、优化村镇建设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该文利用全国农村居民点栅格数据(1 km&...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主导着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从全局上掌握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与空间格局,进而制定宏观调控策略,对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新农村、优化村镇建设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该文利用全国农村居民点栅格数据(1 km×1 km),基于"公里格网-县域-省域"的不同空间尺度,通过构建和运用综合指标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1995—2005年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变化地域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指标法综合考虑了总变化率、净变化率及份额修正,将全国县域农村居民点变化类型划分为增长型活跃区、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减少型活跃区、变化迟缓型区等4种类型,避免了单一指标将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区与小规模分布区因变化速率相当而划为一类的缺陷(实际上变化量与变化活跃程度差异巨大),同时较好地消除了部分区县被高估或低估的偏差。2)4种类型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大城市周边,低值区集中分布在华中、西南、青藏等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的区域。3)4种类型区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对应不同的国家宏观战略区,宜采取针对性的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整治 农村居民点 综合指标法 调控策略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