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与机制——基于本土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林 黄懿翀 陈云涛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9,共15页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成为我国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拓展产业边界,助...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成为我国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拓展产业边界,助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基于2012—2023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西藏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可有效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本土技术创新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促进本土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三个子维度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均显著,且呈现数字劳动资料>数字劳动者>数字劳动对象的特征;在三大地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均显著,且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征。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即随着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其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呈现非线性递增特征。为更好地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应着力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建立科技创新高地,促进本土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差异化施策,构建数字新质生产力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本土技术创新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能源产业发展看未来产业生态圈建设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强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7,共10页
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应用的创新,还需要通过技术进步与需求之间的互动不断实现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在此过程中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需要与世界共享中国经济的供应链优势;支持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活动... 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应用的创新,还需要通过技术进步与需求之间的互动不断实现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在此过程中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需要与世界共享中国经济的供应链优势;支持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建立社会化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发挥全产业供应链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新兴技术提供市场需求;突破核心技术,建立基础材料工业;鼓励应用模式创新,以新场景创造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业 新能源产业 供应链安全 产业生态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科技创新推进“十五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2
3
作者 沈坤荣 程果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突破围堵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阶段。以科技创新推进“十五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把握科技革命机遇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必然选择。文章立足于“十五五”时期中国所处的...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突破围堵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阶段。以科技创新推进“十五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把握科技革命机遇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必然选择。文章立足于“十五五”时期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国际形势,首先,系统概括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其次,深入剖析“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风险挑战;最后,阐明以科技创新推进“十五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即宏观层面通过需求牵引激发创新动能,中观层面依托科技创新重塑产业生态,微观层面借助企业创新实现价值跃迁。在此基础上,从多角度提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五”时期 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链 供应链 关键核心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基于企业“技术—数据”双重驱动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豫新 金笑颖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8,共16页
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经济稳定以及国际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统筹发展与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提升制造业产业链... 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经济稳定以及国际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统筹发展与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键路径。以2011—2022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探究数实融合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数字技术融合与数据要素循环是重要驱动力。机制分析表明,数实融合通过增强信息联通、优化资源配置和构建网状结构强化制造业产业链的抵抗力与恢复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民营企业、产品经营多元化企业、处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及位于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数实融合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短期内数实融合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但长期来看能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经济激励作用。为此,应聚焦数字基础设施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数字技术向薄弱环节渗透,建立统一数据交易平台,破解信息孤岛,强化制造业技术迭代与数据循环能力;构建柔性产业协同网络,优化制造业产业链布局,形成分布式、弹性化的网状生产体系;通过差异化政策降低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门槛,推动链主企业引领行业级数字平台建设;健全“长短结合”的保障机制,完善风险监测与补偿体系,确保数实融合的持续推进,系统性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制造业 产业链韧性 数字技术 数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研究——基于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视角
5
作者 肖仁桥 马博涵 钱丽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4,共11页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与科技结合的产物,是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各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与科技结合的产物,是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各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效应在中西部样本中显著为正,而对东部制造业效率的作用不明显,且对数字金融使用深度较高地区和绿色创新效率较低地区制造业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主要传导机制在于增强技术供给和诱发产业需求,且形成链式中介效应;数字人力资本、传统金融水平均正向调节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 技术供给 产业需求 链式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捕集与封存(CCS)全产业链发展现状与关键问题挑战
6
作者 唐金荣 郭焦锋 +4 位作者 王海 吴林强 张涛 马振鹏 王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共14页
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和净零排放目标的兜底技术。全球CCS产业已进入加速技术应用发展阶段,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法律与经济基础,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中国CCS产... 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和净零排放目标的兜底技术。全球CCS产业已进入加速技术应用发展阶段,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法律与经济基础,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中国CCS产业在“双碳”战略“1+N”政策体系引领下,通过示范工程推动产业发展,已处于小规模试点转向大规模工业示范阶段,具备百万吨级工程能力,但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项目规模、商业化水平、成本竞争力和政策框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实现CCS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将CCS产业链“从末端往前端”依次划分为碳信用市场交易、CCS项目第三方核查与认证、CCS技术标准研制、CCS项目监测、碳封存、碳运输、碳捕集、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确权、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等九个主要环节,并分别从九个环节分析了中国CCS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挑战,主要包括封存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不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权属界定与监管滞后,燃烧后碳捕集、封存及管道运输等技术有待创新,监测技术亟待提升,标准体系不完善,CCS项目核查认证(MRV)等机制不健全,碳市场不成熟等,尤其是地下空间资源监管框架与碳信用产品交易相关体系存在短板。未来应聚焦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调查、CCS产业发展机制与政策构建、关键技术攻关及推动碳交易市场创新等领域,通过多方合作推动CCS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碳减排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与封存(CCS) 零碳技术 全产业链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 碳信用市场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数实融合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7
作者 许军 李晓敏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16,共6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阐释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关系的基础上,选取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新质生产... 新质生产力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阐释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关系的基础上,选取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直接效应以及数实融合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胡焕庸线”东南地区、高市场化地区及高科技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效果更为显著。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实融合可正向调节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数实融合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高端装备研发价值链共创生态与智能协同技术
8
作者 杨善林 张强 康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7,共16页
在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端装备研发呈现出系统复杂、价值主体多、跨生命周期协同要求高等特征。本文聚焦高端装备研发价值链的共创生态与智能协同技术体系,从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高端手术机器人... 在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端装备研发呈现出系统复杂、价值主体多、跨生命周期协同要求高等特征。本文聚焦高端装备研发价值链的共创生态与智能协同技术体系,从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高端手术机器人及其系统的研发场景分析出发,剖析了高端装备研发过程的价值链结构以及高端装备研发价值链在价值创造、运行机制、调控方式与协同模式等方面呈现出的演化特征;阐述了基于价值共创的自组织管理激励、基于价值分配的自适应运行调控、面向协同研发的数据模型互操作等围绕高端装备研发价值链共创的三大类核心机制设计问题;分析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网络融合、智能感知与场景建模、生成式人工智能决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平台等四项关键智能协同技术;进一步提出了加强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强化平台协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数据模型互操作标准制定等发展建议。相关研究内容可为高端装备研发价值链的协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为推动我国高端制造业的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型提供系统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 高端装备研发 价值链共创 智能协同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政策、颠覆式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
9
作者 戴西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1-137,共7页
科技金融政策作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对于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风险化解能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7—2023年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对制造业产... 科技金融政策作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对于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风险化解能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7—2023年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颠覆式技术创新在两者间发挥的机制作用。主要结论如下:科技金融政策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金融政策能够通过加快颠覆式技术创新进程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科技金融政策在高等级城市和高资本配置水平城市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链韧性 颠覆式技术创新 科技金融政策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FDI提升了“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吗——基于双向技术溢出视角
10
作者 庞磊 赵莹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60,共13页
中国积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应对产业链结构变化,通过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破解“卡脖子”产业链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利用2000—2023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结合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聚... 中国积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应对产业链结构变化,通过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破解“卡脖子”产业链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利用2000—2023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结合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聚焦双向FDI能否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研究发现:①双向FDI能有效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其对产业链中心度的提升作用强于产业链中介度;②双向FDI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为百分位数的增函数,作用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双向技术溢出、OFDI逆向技术溢出和FDI技术溢出;③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在双向FDI与“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之间发挥单一中介作用;④双向FDI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存在内部“双门槛”和外部“单门槛”效应;⑤双向FDI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存在区域、产业和时段异质性。据此,提出加大双向直接投资扶持力度、加速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破解“卡脖子”产业链技术瓶颈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FDI “卡脖子”产业链 技术溢出 自主可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棉花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若宇 张建强 +3 位作者 夏彬 吴超 常金强 王三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共16页
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产业数字化升级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与边疆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棉花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提出“数字棉花”概念框架和技术体系,涵盖种植管理、测产采收、收购加工、公证检验、仓储物... 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产业数字化升级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与边疆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棉花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提出“数字棉花”概念框架和技术体系,涵盖种植管理、测产采收、收购加工、公证检验、仓储物流及全流程质量追溯等全产业链环节。重点分析了数字化装备通过融合物联网、遥感、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准播种、智能水肥调控、无人机植保、采收监测等环节的应用现状与关键技术突破,揭示了当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设备适配性不足、数据孤岛及成本效益失衡等问题,从生产流程的全链条优化、标准体系建设、技术融合创新及数据平台构建等维度,提出了推动数字棉花技术标准化、规模化应用的路径,为棉花产业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数字技术 智能装备 全产业链数字化 质量追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12
作者 徐维祥 牟雅倩 +1 位作者 周建平 刘程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24,共11页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举措。利用2003—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于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现...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举措。利用2003—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于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现代化,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赋能效应在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地区、高对外贸易水平地区以及东部地区更强。机制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推动人力资本高级化和提升固定资产回报率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阶段性差异,从长远分析,其正向作用远远大于创新初期的负面影响。以上结论对中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头雁”效应赋能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产业链现代化 人力资本高级化 固定资产回报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建筑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网络SBM模型和BMA方法的实证分析
13
作者 程敏 易小凤 王方亮 《运筹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63,共8页
为了解建筑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超效率网络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法相结合对2016-2020年我国48家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为了解建筑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超效率网络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法相结合对2016-2020年我国48家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年48家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介于0.50~0.54之间,技术创新效率有待提升;(2)根据技术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将样本企业分为四类,8家企业属于高效集约型、12家企业属于低研发高转化型、9家企业为高研发低转化型、19家企业为粗放低效型;(3)成立年限、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对建筑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研发财力资源投入强度、政府扶持以及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强度对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效率改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价值链 技术创新效率 建筑业 超效率网络SBM模型 贝叶斯模型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集群技术进展及应用展望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国锋 吕伟峰 +4 位作者 崔凯 姬泽敏 王恒 何畅 何春雨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8-487,共10页
系统梳理全球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CCUS产业模式和成功经验,探讨中国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挑战和对策。全球CCUS产业已明显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北美地区在大规模CO_(2)捕集、... 系统梳理全球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CCUS产业模式和成功经验,探讨中国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挑战和对策。全球CCUS产业已明显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北美地区在大规模CO_(2)捕集、长距离管道输送、管网优化和大规模驱油等方面已形成关键技术体系,集群建设较为成熟,且产业模式逐渐由CO_(2)-EOR向地质封存转变。中国CCUS产业各环节发展迅速,目前处于集群化发展初期,面临商业模式缺失、政策保障不足、关键技术相对落后等挑战。未来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合作积极性;加强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推动全流程集群示范项目建设;攻关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加强低成本捕集技术、管网优化技术、驱油和埋存技术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学科建设和校企科研合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 产业集群 商业模式 政策保障 全产业链技术 运行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帅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6,共15页
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有助于汽车制造业抵御风险、化危为“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2012—2023年我国沪深A股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 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有助于汽车制造业抵御风险、化危为“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2012—2023年我国沪深A股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及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有效提升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企业市场地位在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地位的提升能够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对其供应链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规模较小、非国有以及处于生命周期成长期的汽车制造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对规模较大、国有企业以及处于生命周期成熟期的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汽车制造企业应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强化供应链韧性建设。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加强培训与研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重视动态能力培养,搭建技术融合桥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地位,驱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赋能。倡导差异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策略,加速智能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供应链韧性 汽车制造业 动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动态QCA方法的实证检验
16
作者 李亚玲 饶静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2,共10页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路径,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各显成效;产业基础、科技产出、科技投入、人才储备、人才培育、“三链”协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6个关键核心条件,其中“三链”协同是唯一一个在5条高组态路径中均未缺失的条件,表现出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本文为剖析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为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 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动态QCA方法 多元组态路径 复杂生态系统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践创新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洋 王福兴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8,共10页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与创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可凭借科技创新优势为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先行梳理新质生产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并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与创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可凭借科技创新优势为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先行梳理新质生产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并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据要素嵌入重塑生产关系、绿色技术融入打造生态网络、人口红利跃迁夯实人才基底、产业形态颠覆重构发展格局的作用机理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仍需注意,在“大国小农”国情技术困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传导、城乡要素流动制度障碍、农业产业边界融汇阻滞多重因素影响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科技创新的动力缺陷、“新介质”劳动资料的配置短板、“高素质”劳动者的结构失衡、“新料质”劳动对象的拓展受限等多重问题。对此,以“创新链”“智慧链”“人才链”“产业链”为切入点,提出种源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推广并举、现代装备升级与基础设施完善协同、专项人才回流与新型主体培育并重、传统业态升级与未来农业布局同抓的建议,以期加速推动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数据要素 种业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健 王进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8,共6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核心动力。文章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22年的数据,实证探究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之间的关系及产业结构升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核心动力。文章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22年的数据,实证探究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之间的关系及产业结构升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二者间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省份和东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提升效应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证实,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之间发挥重要的传导作用。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产业结构升级 颠覆性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雪英 程广斌 李莹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28,共6页
文章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助推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通过推动数字技... 文章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助推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新颖度提升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企业合作文化强化了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技术禀赋存在差异的企业和不同知识产权保护度地区企业而言,数据要素对其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果是一致的;而在不同环境敏感型企业中,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助力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数字技术创新 资源配置新颖度 产业链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发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达 孙涛 +8 位作者 易丛 高巍 李书兆 吕柏呈 李辉 张玉明 白卓澜泰 王俊荣 李华军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22,共15页
发展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是推动海上风电开发降本增效、促进能源结构改革、实现“双碳”愿景的有效途径,因而突破深远海浮式风电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构建经济高效的海上风电体系成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任务。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深远... 发展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是推动海上风电开发降本增效、促进能源结构改革、实现“双碳”愿景的有效途径,因而突破深远海浮式风电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构建经济高效的海上风电体系成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任务。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深远海浮式风电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深远海风电发展挑战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攻关要素,涵盖风力机气动荷载演变机理、半潜型基础的运动抑制、张力腿型基础共振、跨物理场测试等科学问题,风力机气动建模、一体化耦合分析、结构疲劳分析、运动抑制、系泊疲劳分析、动态电缆设计、锚固基础承载力分析、先进材料开发与测试、基础结构大规模定制、集成与海上安装回接、智慧运维等关键技术,一体化耦合设计分析、实时孪生系统等基础软件能力。进一步阐述了浮式基础型式、浮式风力机总体设计、关键产品自主研发、核心工业软件、高效建造与安装、智能运维等深远海浮式风力机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深远海风电技术创新链、组建深远海风电智能建造与安装产业链、拓展深远海风电产业智能运维体系等发展建议,以为我国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发展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前瞻构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深远海 浮式风力机 一体化耦合分析 技术创新链 安装产业链 智能运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