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pplication of Somaclonal Variation in Early Maturity,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Improvement in Wheat 被引量:2
1
作者 Hu Shanglian, Zeng Hanbing, Li Wenxiong(Wheat Physiol. and Biotech. Lab, Dept. of Agronomy, NEAU, Harbin 150030, PR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6年第2期81-87,共7页
Yield characters, maturity and grain protein content of somaclones derived both from immature embryo of cultivar 77(2)-Spring and single-cell culture of cultivar NE7742 in vitro were studied and the wide variation was... Yield characters, maturity and grain protein content of somaclones derived both from immature embryo of cultivar 77(2)-Spring and single-cell culture of cultivar NE7742 in vitro were studied and the wide variation was found. Somaclones with maturity 8 days earlier than or the same as CK NE 7742 (high yield, early maturity and high quality), combining with high quality (grain protein content 15.5% - 18%) and high yield (the same as 7724 or higher) have been found and selected and now multiplied for 8 generations. The results of cultivar comparison trial in 1995 showed that several somaclones (the y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K DN120) could be used directly in wheat production. The studies confirmed that somaclonal vari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for early maturity, high-yielding and high-quality improvement in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single cell culture in vitro somaclonal variation
全文增补中
普通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62
2
作者 张立平 葛秀秀 +4 位作者 何中虎 王德森 闫俊 夏先春 Mark W Sutherland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0,共4页
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oxidase ,PPO)是引起面团 (片 )颜色褐变的主要原因。利用 12 2对SSR引物、4对贮藏蛋白STS引物和 10对AFLP引物组合 ,分析了中优 95 0 7×CA96 32的 71个DH系的基因型 ,构建了由 173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 ... 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oxidase ,PPO)是引起面团 (片 )颜色褐变的主要原因。利用 12 2对SSR引物、4对贮藏蛋白STS引物和 10对AFLP引物组合 ,分析了中优 95 0 7×CA96 32的 71个DH系的基因型 ,构建了由 173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 ,在小麦 2 1个连锁群上覆盖 2 881cM。将该群体种植于 3个环境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CIM)进行了PPO活性的QTL分析。结果表明 ,控制籽粒PPO活性的主效QTL有 2个 ,分别位于染色体 2AL和 2DL上 ,贡献率分别为 37 9%~5 0 0 %和 2 5 0 %~ 2 9 1%。所有QTL都来自高PPO活性亲本中优 95 0 7。讨论了通过遗传途径降低PPO活性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多酚氧化酶(PPO) 分子标记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BL/1RS易位对小麦产量性状和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及其QTL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肖永贵 阎俊 +6 位作者 何中虎 张勇 张晓科 刘丽 李天富 曲延英 夏先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36-1641,共6页
用PH82-2/内乡188杂交后代240个R5:6家系,按照α-lattice设计,分别种植在安阳、焦作和泰安,对产量和抗白粉病等性状进行了考察。利用SSR和蛋白标记对群体进行部分连锁作图,分析1BL/1RS易位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 用PH82-2/内乡188杂交后代240个R5:6家系,按照α-lattice设计,分别种植在安阳、焦作和泰安,对产量和抗白粉病等性状进行了考察。利用SSR和蛋白标记对群体进行部分连锁作图,分析1BL/1RS易位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BL/1RS易位系对产量、穗数/m^2和抽穗期的影响不显著;易位系的千粒重和白粉病抗性显著高于非易位系,但株高和穗粒数减少。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发现1RS携带1个降低株高的微效QTL,位于HVM20~Sec—1标记区间,可解释4.28%的表型变异;1Rs和1BL携带抗白粉病QTL,分别位于HVM20~Sec—1和Xgwm24~Xwmc320标记区间,解释4.81%和4.66%的表型变异。鉴于1BL/1RS易位对产量的正向作用不明显,其主效抗性已丧失。又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在小麦品质育种上最好不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1Bl/1RS易位 产量性状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的QTL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张立平 阎俊 +2 位作者 夏先春 何中虎 Mark W Sutherland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5,共5页
小麦面粉黄色度b^*值是反映面粉颜色的重要指标,主要与籽粒黄色素含量有关。利用122对SSR引物、4对贮藏蛋白STS引物和10对AFLP引物组合,分析了中优9507×CA9632的71个DH系,构建了由173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小麦21个连锁... 小麦面粉黄色度b^*值是反映面粉颜色的重要指标,主要与籽粒黄色素含量有关。利用122对SSR引物、4对贮藏蛋白STS引物和10对AFLP引物组合,分析了中优9507×CA9632的71个DH系,构建了由173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小麦21个连锁群上覆盖2881cM。将该群体种植2年共计5个地点,测定籽粒黄色素和面粉黄色度b^*值含量。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了籽粒黄色素含量和面粉黄色度QTL分析。结果表明,面粉黄色度b^*值的QTL位于染色体1DS、2DL、3A、4D、5D、6AL、6D和7AL上,其中7AL的QTL效应最大,贡献率为12.9%~37.6%;籽粒黄色素含量的QTL位于染色体2DL、3DL、4A、5A和7AL,其中7AL的QTL效应最大,贡献率为12.1%~33.9%。面粉黄色度b^*值与籽粒黄色素含量共同的QTL位于7AL,与Xgwm264b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0~3.9cM和0~0.9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面粉黄色度b^*值 籽粒黄色素含量 分子标记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分蘖数和单株穗数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杨林 邵慧 +4 位作者 吴青霞 余静 冉从福 李立群 李学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5-882,共8页
为了明确小麦分蘖性状和单株穗数的遗传基础,以中国春(母本)和兰考大粒(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169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将F2:3家系分别种植于陕西乾县、岐山和杨凌三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对小麦冬... 为了明确小麦分蘖性状和单株穗数的遗传基础,以中国春(母本)和兰考大粒(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169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将F2:3家系分别种植于陕西乾县、岐山和杨凌三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对小麦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进行多环境联合QTL分析,共检测到21个相关的加性QTL位点。其中,6个冬前分蘖QTL位于2A、2D、5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38%~6.73%的表型变异;7个春季分蘖QTL位于1A、2D、4B、5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97%~32.60%的表型变异;8个单株穗数QTL位于1A、2B、2D和4B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29%~41.21%的表型变异。共检测到30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其中,控制冬前分蘖的为1对,可解释21%的表型变异;控制春季分蘖的为20对,可解释0.59%~48.7%的表型变异;控制单株穗数的为9对,可解释0.08%~22.18%的表型变异。控制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的加性QTL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基因间上位性效应以春季分蘖最大,单株穗数次之,冬前分蘖最小,且不同性状涉及的QTL位点具有差异。小麦分蘖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本研究初步定位到的一些重要QTL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基因挖掘和高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F2家系 加性Qtl 上位性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旗叶长、宽及面积的QTL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常鑫 李法计 +4 位作者 张兆萍 张晓晨 刘路平 阳霞 孙道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6-901,共6页
以小麦品种‘小偃81’和‘西农1376’构建的含236个家系的自交重组系(RIL)群体(F2:7、F2:8代)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2年在陕西杨陵、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南于灌浆期(花后20 d)随机取每个株系10株测量旗叶长、宽,... 以小麦品种‘小偃81’和‘西农1376’构建的含236个家系的自交重组系(RIL)群体(F2:7、F2:8代)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2年在陕西杨陵、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南于灌浆期(花后20 d)随机取每个株系10株测量旗叶长、宽,并利用172个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Mapping V3.2软件,对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加性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9个旗叶长QTLs位于1A、4A、3B、5D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10%~16.44%的表型变异;10个旗叶宽QTLs位于1A、3A、5A、7A、3B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63%~14.24%的表型变异;12个旗叶面积QTLs位于1A、4A、3B、2D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25%~22.67%的表型变异。(2)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QTLs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3)同一性状在同一年份,不同地点和在不同年份,相同地点下检测到的QTLs有的相同,但有的差异明显。(4)有些控制不同性状的QTLs在染色体的同一标记区间,表现一因多效。研究表明:位于1A和5D染色体上的2个加性QTLs都同时控制旗叶长、宽和面积,且前者为主效基因,后者遗传贡献率也较大,可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聚合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旗叶 形态性状 Qtl RIl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株高的QTL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竹林 王辉 +3 位作者 孙道杰 何中虎 夏先春 刘曙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63,共5页
【目的】研究控制小麦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方法】利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在3种不同试验环境(2003~2004年北京、2004~2005年北京和河南安阳)下分析百农64×京双16组合的218个F2:3株系群体的株高。【结... 【目的】研究控制小麦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方法】利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在3种不同试验环境(2003~2004年北京、2004~2005年北京和河南安阳)下分析百农64×京双16组合的218个F2:3株系群体的株高。【结果】构建了由158个分子标记(100个SSR标记和58个AFLP标记)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了除1D连锁群外小麦全基因组的3114cM;检测到3个控制株高的QTL,分别位于2B、4D和6A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7.3%~11.5%,7.4%~12.9%和5.7%~11.3%。【结论】3个株高QTI。位点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稳定,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用于矮秆、半矮秆小麦的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株高 数量性状位点(Qtl) SSR标记 AFl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产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59
8
作者 张坤普 徐宪斌 田纪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0-278,共9页
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DH群体168个株系,种植于3个环境中,利用305个SSR标记对籽粒产量和穗部相关性状(穗长、穗粒数、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小穗着生密度、千粒重和粒径)进行了QTL定位。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 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DH群体168个株系,种植于3个环境中,利用305个SSR标记对籽粒产量和穗部相关性状(穗长、穗粒数、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小穗着生密度、千粒重和粒径)进行了QTL定位。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共检测到27个加性效应和13对上位效应位点,其中8个加性效应位点具有环境互作效应。相关性高的性状间有一些共同的QTL位点,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5D染色体区段Xwmc215–Xgdm63,检测到控制籽粒产量、穗粒数、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和小穗着生密度5个性状的QTL位点,各位点的遗传贡献率较大且遗传效应方向相同,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豫麦57,适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聚合育种。控制千粒重与穗粒数的QTL位于染色体不同区段,有利于实现穗粒数与粒重的遗传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产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Qtl定位 穗部相关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MYT普通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硬度及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 被引量:2
9
作者 穆培源 王亮 +4 位作者 陈锋 何中虎 韩新年 徐红军 夏先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给中国小麦种质资源引进、利用和品质改良提供信息,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土耳其育种站提供的192份普通冬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特异引物PCR扩增和改进的SDS-PAGE凝胶电泳方法对其SKCS硬度及Puroindol... 为给中国小麦种质资源引进、利用和品质改良提供信息,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土耳其育种站提供的192份普通冬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特异引物PCR扩增和改进的SDS-PAGE凝胶电泳方法对其SKCS硬度及Puroindoline基因型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CIM-MYT普通冬小麦以硬质类型为主,但SKCS硬度值普遍偏低,平均值仅为60.7。所调查的192份材料中,硬质麦119份,占62.0%;软质麦49份,占25.5%;混合麦24份,占12.5%。硬质小麦共有4种基因型,分别为PinA蛋白缺失类型(Pina-D1b/Pinb-D1a)90份、Pina-D1a/Pinb-D1b类型27份、Pina-D1a/Pinb-D1d类型2份和Pina-D1b/Pinb-D1d类型1份,以PinA蛋白缺失类型为主,占总数的75.6%。Pina-D1b/Pinb-D1d为Pina和Pinb基因的双突变类型。CIMMYT普通冬小麦籽粒硬度及其Puroindoline基因变异类型和分布的信息能够为中国冬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冬小麦 SKCS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系)氮效率利用评价
10
作者 乔祥梅 王志龙 +6 位作者 刘列 程加省 黄廷芝 程耿 李红艳 夏艳波 王志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14,19,共6页
以西南麦区3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1,纯氮用量135 kg/hm^(2))2种氮水平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根据... 以西南麦区3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1,纯氮用量135 kg/hm^(2))2种氮水平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子粒产量,通过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3个类型,高产型小麦品种(系)平均产量为7334.60 kg/hm^(2),是低产品种(系)的1.70倍、中产品种(系)的1.27倍。基于2个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差异将不同小麦品种(系)划分为4类,即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其中10个品种(系)为双高效型,6个品种(系)为高氮高效型,7个品种(系)为低氮高效型,13个品种(系)为双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间平均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双低效型,但是穗粒数、叶长、穗长、株高四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云麦83、云麦80、川麦1648、云麦56、川麦84和云麦68这6个品种不仅是氮素双高效型品种,而且是高产型品种,因此,该类品种可作为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氮效率类型 产量 农艺性状 西南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61
11
作者 杨文雄 杨芳萍 +3 位作者 梁丹 何中虎 尚勋武 夏先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09-1113,共5页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占6.1%。...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bp和229bp的片段,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lr34/Yr18基因 StS标记cslV3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硬度及其Pinb-D1基因等位变异的STS标记检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世华 岳淑芳 +1 位作者 王金霞 侯国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0-606,共7页
为了明确内蒙古春小麦和部分引进冬小麦的籽粒硬度及其等住变异类型,用SKCS 4100单籽粒谷物硬度仪和STS分子标记对17份冬小麦、87份春小麦品种和38份春小麦高代品系的籽粒硬度及其Pinb-D1a、Pinb-D1b和Pinb-D1c等位基因进行了分析。结... 为了明确内蒙古春小麦和部分引进冬小麦的籽粒硬度及其等住变异类型,用SKCS 4100单籽粒谷物硬度仪和STS分子标记对17份冬小麦、87份春小麦品种和38份春小麦高代品系的籽粒硬度及其Pinb-D1a、Pinb-D1b和Pinb-D1c等位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04份冬、春小麦品种中,籽粒硬度指数变幅为1±16-74±21,其中软质、混合和硬质麦频率分别为23.1%、49.0%和27.9%;Pina—D1a/Pinb-D1a、Pina—D1a/Pinb-D1b和Pina—D1a/Pinb-D1c基因型分别为68份、27份和4份。在38份高代品系中,籽粒硬度指数变幅为0±18~49±17,软质和混合麦频率分剐为68.4%和31.6%,Pina—D1a/Pinb-D1a和Pina—D1a/Pinb-D1b基因型分别为20份和18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CIMMYT小麦品种Bx7亚基超量表达基因(Bx7^OE)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5
13
作者 任妍 梁丹 +4 位作者 张平平 何中虎 陈静 傅体华 夏先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3-411,共9页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Bx7的超量表达对提高小麦面筋强度有重要作用。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STS标记检测了163份中国和CIMMYT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Bx7超量表达基因(Bx7OE)。结果表明,TaBAC1215C06-F517/R964标记和TaBA...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Bx7的超量表达对提高小麦面筋强度有重要作用。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STS标记检测了163份中国和CIMMYT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Bx7超量表达基因(Bx7OE)。结果表明,TaBAC1215C06-F517/R964标记和TaBAC1215C06-F24671/R25515标记可分别在含有Bx7OE基因的材料中扩增出447bp和844bp的特异带,在不含Bx7OE基因的材料中无相应目标带,两个STS标记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在163份小麦品种(系)中,11份品种(系)含有Bx7OE基因,占总数的6.7%。RP-HPLC与STS标记检测结果一致。利用这两个STS标记可以方便、快速、准确地检测Bx7OE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RP-HPlC StS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Bx7O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Fer-A1基因抗旱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 被引量:8
14
作者 鞠丽萍 张帆 +6 位作者 蒋雷 金秀锋 王轩 付晓洁 张晓科 刘书慧 王宏礼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1-906,共6页
铁结合蛋白(Ferritin,Fer)参与干旱胁迫应答反应,开发Fer基因抗旱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为抗旱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依据2个强抗旱性和2个弱抗旱性小麦品种1A染色体上铁结合蛋白基因(TaFer-A1)序列的差异,开发TaFer-A1基因抗旱相关... 铁结合蛋白(Ferritin,Fer)参与干旱胁迫应答反应,开发Fer基因抗旱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为抗旱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依据2个强抗旱性和2个弱抗旱性小麦品种1A染色体上铁结合蛋白基因(TaFer-A1)序列的差异,开发TaFer-A1基因抗旱相关的分子标记,用150份萌发期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对标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克隆序列比对发现,TaFer-A1基因在4份抗旱性极端品种间仅存在7个变异位点,包括6个SNP位点和1个3bp碱基Del/Ins位点,其中仅在基因第1个内含子区域的3个连续碱基TCT的Del/Ins位点变异与4份品种抗旱性的表型相对应,而其余6个SNP位点在强与弱抗旱性品种之间随机发生。根据两组抗旱性极端品种间TCT碱基的差异,设计1对引物开发出了分子标记FerA1i-ntr1。该分子标记在2个强抗旱性品种中扩增出了167bp特异性条带,定名为TaFer-A1a等位变异;在2个弱抗旱性品种中扩增出了170bp特异性条带,定名为TaFer-A1b等位变异,表明FerA1i-ntr1为共显性标记。在分子标记FerA1i-ntr1检测的150份小麦品种(系)中,有73份被检测为TaFer-A1a等位变异类型,平均相对发芽率为70.1%;77份被检测为TaFer-A1b等位变异类型,平均相对发芽率为55.1%。TaFer-A1a等位变异类型品种(系)的平均相对发芽率极显著高于TaFer-A1b等位变异类型的(P<0.01),说明该共显性标记FerA1-intr1可用于小麦抗旱性的鉴定和筛选,也表明TaFer-A1基因与小麦抗旱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铁结合蛋白基因 抗旱性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揉面特性鉴定小麦1BL/1RS易位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建军 肖永贵 +6 位作者 程敦公 李豪圣 刘丽 宋健民 刘爱峰 赵振东 何中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6,共8页
1BL/1RS易位系曾广泛用于小麦农艺性状改良,但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利用404份F5至F8高代品系(试验I)和175份山东省主栽品种及高代品系(试验II),研究1BL/1RS易位对小麦揉面参数的影响,分析不同高低分子量蛋白亚基(HWM/LWM-GS)背... 1BL/1RS易位系曾广泛用于小麦农艺性状改良,但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利用404份F5至F8高代品系(试验I)和175份山东省主栽品种及高代品系(试验II),研究1BL/1RS易位对小麦揉面参数的影响,分析不同高低分子量蛋白亚基(HWM/LWM-GS)背景下1BL/1RS的揉面特性,探讨利用揉面特性鉴定1BL/1RS易位系的方法。结果表明,1BL/1RS易位系的揉面时间、峰值带宽及峰后1 min带宽显著低于非1BL/1RS易位系,而衰落角和带宽比(峰值带宽/峰后1 min带宽)显著高于非1BL/1RS易位系,说明1BL/1RS易位导致小麦的揉面特性显著变劣。易位系的揉面谱带的主要特征为峰后1 min谱带急剧衰落并变窄,带宽比显著增大,而非1BL/1RS易位系的峰后谱带衰落、变窄平缓或者稳定时间较长,带宽比较小。带宽比1.6可作为判断易位系的有效指标,即大于或等于1.6为1BL/1RS易位系,小于1.6为非1BL/1RS易位系,准确率达85.2%(试验I)和96.8%(试验II)。尽管优质HWM-GS背景对Glu-B3j(1BL/1RS易位系)的揉面特性有一定正向补偿作用,但品质特性仍显著劣于其他Glu-B3位点,带宽比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揉面特性不仅能测定育种材料的面团流变学特性,而且还能有效鉴别1BL/1RS易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1Bl/1RS易位 揉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MYT普通冬小麦新品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亮 穆培源 +5 位作者 刘丽 韩新年 桑伟 徐红军 何中虎 夏先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4,共4页
为了给新疆冬小麦品质改良筛选亲本材料,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提供的186份普通冬小麦新品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 为了给新疆冬小麦品质改良筛选亲本材料,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提供的186份普通冬小麦新品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3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其中,Glu-A1位点上有1、null和2*共3个等位变异类型,以2*亚基为主要类型,占61.8%;Glu-B1位点上有7、6+8、7+8、7+9、17+18、13+16、6.1+22共7个等位变异类型和4个混合亚基类型,以7、6+8、7+8和7+9亚基为主,分别占17.7%、14.5%、24.2%和35.0%;Glu-D1位点上有5+10、2+12和4+12共3个等位变异类型,以2+12和5+10亚基为主,分别占46.8%和44.1%。共检测出39种亚基组合类型,无占明显优势的组合类型,相对而言,2*/7+9/5+10和2*/6+8/2+12两个组合类型的比例稍高一点(分别为12.4%和11.8%)。研究还发现,来自同一组合的材料由于选择的微小差异会导致在谷蛋白亚基组成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小麦品质育种和品质改良中不应简单地等同对待,而要作详细的生化和加工品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MMYt 普通冬小麦 HMw—GS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小麦品种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1
17
作者 白小军 王宪国 陈东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80-1484,共5页
Lr34/Yr18是重要的小麦慢叶锈/慢条锈基因,可用于小麦锈病抗性改良。为了明确Lr34/Yr18基因在宁夏小麦中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csLV34对111份宁夏小麦品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等位变异进行了分子检测,并且进行了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 Lr34/Yr18是重要的小麦慢叶锈/慢条锈基因,可用于小麦锈病抗性改良。为了明确Lr34/Yr18基因在宁夏小麦中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csLV34对111份宁夏小麦品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等位变异进行了分子检测,并且进行了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占18.0%。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中Lr34/Yr18基因分布频率不同,农家品种中分布频率最高,占90.9%;引进品种中所占比例为14.3%;育成品种中所占比例最低,仅占7.7%。含有Lr34/Yr18基因的品种对条锈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可作为今后宁夏小麦抗锈病育种的重要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lr34/Yr18基因 StS标记cslV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8份小麦不同病害抗性材料白粉病抗性鉴定及其Lr34/Yr18/Pm38位点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妍 邓跟望 +3 位作者 刘理森 程西永 张艳林 詹克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9-767,共9页
为了发掘更多的小麦白粉病抗性种质资源,对收集到的168份小麦不同病害抗性材料进行了白粉病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STS标记csLV34以及功能标记cssfr3、cssfr4、cssfr5和Yr18E11a对其Lr34/Yr18/Pm38位点的等位变异类型进行检测。结... 为了发掘更多的小麦白粉病抗性种质资源,对收集到的168份小麦不同病害抗性材料进行了白粉病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STS标记csLV34以及功能标记cssfr3、cssfr4、cssfr5和Yr18E11a对其Lr34/Yr18/Pm38位点的等位变异类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168份小麦种质中,共鉴定出41份白粉病苗期抗性品种(系)以及96份慢白粉病品种(系)。功能标记cssfr3和cssfr4可准确鉴定Lr34/Yr18/Pm38位点第11外显子中的等位变异,而功能标记cssfr5和Yr18E11a在检测时存在小频率的错判。在96份慢白粉病材料中,有24份材料携带Lr34/Yr18/Pm38的等位变异类型,这些材料在2个年份下的白粉病田间MDS均低于不携带Lr34/Yr18/Pm38的等位变异类型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白粉病 苗期鉴定 成株期鉴定 lr34/Yr18/Pm38基因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BL.1RS易位系对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永贵 刘新伦 +3 位作者 何胜美 夏先春 何中虎 吉万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0-146,共7页
【目的】研究1BL.1RS易位对小麦籽粒特征的影响及其遗传效应,为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豫麦49/周麦16杂交后代的176个F5重组自交系为材料,于2008-2010年连续2年对籽粒性状进行分析,并结合SSR和STS标记对1BL.1R... 【目的】研究1BL.1RS易位对小麦籽粒特征的影响及其遗传效应,为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豫麦49/周麦16杂交后代的176个F5重组自交系为材料,于2008-2010年连续2年对籽粒性状进行分析,并结合SSR和STS标记对1BL.1RS染色体进行籽粒性状的QTL检测。【结果】小麦籽粒性状中粒长和密度因子主要受基因型影响,千粒质量、粒宽、周长、面积及形态因子等性状受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的影响较大,1BL.1RS易位能显著提高千粒质量、粒长、粒宽、周长和面积,但对形态因子和密度因子影响不显著。千粒质量与粒长、粒宽和密度因子均呈极显著偏正相关;而粒长和粒宽呈极显著偏负相关。位于1BL.1RS染色体短臂上的HVM20-AF1/AF4标记区间携带有控制千粒质量、粒宽和面积的QTL,可解释17.2%~21.0%的表型变异;AF1/AF4-Xg-wm582标记区间存在有控制粒长和周长的QTL,分别解释21.5%和14.9%的表型变异;与Nor-4紧密连锁的形态因子QTL可解释12.2%的表型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大。【结论】1RS携带有提高千粒质量、粒长、粒宽、周长、面积及形态因子的QTL,通过分子标记跟踪选择1BL.1RS易位系可有效改良小麦籽粒性状,进而提高千粒质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性状 1Bl.1RS易位系 Qtl定位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小麦1BL/1RS易位和Dx5基因的多重PCR检测及其面筋品质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亮 穆培源 +4 位作者 徐红军 庄丽 桑伟 聂迎彬 邹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9-474,共6页
为了给新疆小麦面筋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多重PCR体系对267份新疆冬、春小麦品种中1BL/1RS易位和Dx5基因的分布进行了检测,并测定了其中181份小麦品种的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以及面团特性等品质性状。结果表明... 为了给新疆小麦面筋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多重PCR体系对267份新疆冬、春小麦品种中1BL/1RS易位和Dx5基因的分布进行了检测,并测定了其中181份小麦品种的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以及面团特性等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新疆小麦品种中,1BL/1RS易位品种有55份,占20.6%,含有Dx5基因的品种有76份,占28.5%。冬小麦品种中1BL/1RS易位系分布频率(26.6%)显著高于春小麦(9.6%),而春小麦品种中Dx5基因的分布频率(31.9%)高于冬小麦(26.6%)。在新疆小麦农家品种、引进品种和自育成品种中,1BL/1RS易位和Dx5基因的分布频率也存在明显差异。分析表明,1BL/1RS和非1BL/1RS小麦品种的主要面筋品质性状(如Zeleny沉淀值、峰值高度、8 min宽度等)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1BL/1RS小麦中含Dx5和不含Dx5基因品种的面筋指数、Zeleny沉淀值、峰值时间和8 min面积等5个参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多重PCR体系检测结果可靠稳定,节省实验经费和时间,提高了效率,可用于小麦分子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普通小麦 1Bl/1RS易位 Dx5基因 多重PCR 面筋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