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鲤鱼(Cyprinus carpioL.)头长、眼径、眼间距QTL的定位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继红 张研 +5 位作者 常玉梅 梁利群 鲁翠云 张晓峰 徐美佳 孙效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8-514,共7页
用265个AFLP标记、127个微卫星分子标记、37个EST-SSR标记和16个RAPD标记对大头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F2雌核发育群体44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构建鲤鱼遗传连锁图谱。利用软件WinQTLCart2.5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头长、眼径、眼间距3个... 用265个AFLP标记、127个微卫星分子标记、37个EST-SSR标记和16个RAPD标记对大头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F2雌核发育群体44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构建鲤鱼遗传连锁图谱。利用软件WinQTLCart2.5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头长、眼径、眼间距3个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个与头长性状相关的QTL,分别定位于鲤鱼连锁图谱的LG2(qHS-2-1)、LG3(qHS-3-1)、LG40(qHS-40-1)和LG4(qHS-4-2和qHS-4-3)上。其中qHS-40-1拥有最大的LOD值,为7.94,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4.29%。qHS-4-2的LOD值最小,为5.03,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52%。5个与头长性状相关的QTL加性效应值均为负值。检测到两个与眼径性状相关的QTL,分别定位于鲤鱼连锁图谱的LG39连锁群(qED-39-1)和LG40连锁群(qED-40-1)上,其中qED-40-1的LOD值比较大,为2.76,其加性效应值为负值,可以解释5.62%的表型变异;qED-39-1的LOD值为2.72,加性效应值为正值,可以解释9.7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两个与眼间距性状相关的QTL,分别定位到鲤鱼连锁图谱的LG20连锁群(qEC-20-1)和LG28连锁群(qEC-28-1)上。其中qEC-20-1的LOD值比较大,为3.77,加性效应值为正值,可以解释8.29%的表型变异;qEC-28-1的LOD值为2.79,对应的加性效应值为负值,可以解释8.88%的表型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头长 眼径 眼间距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8
2
作者 闫学春 梁利群 +1 位作者 孙效文 曹顶臣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97-800,共4页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0.15)倍,为尾柄长(6.14±0.89)倍;头长为眼径的(4.76±0.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6±0.16)倍。回交鲫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27~36;下咽齿1行,4/4;口须1对;肠长24~62cm;体长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结果表明,鲤鲫杂交与鲤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与鲫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鲫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鲫杂交 回交 子代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鲫杂交子代的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鲍迪 梁爱军 +3 位作者 董莹 王淞 金万昆 董仕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3-287,共5页
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白鲫(♀)×墨龙鲤(♂)4组鲤鱼、鲫鱼杂交子代背侧肌肉组织的天冬氨酸转氨酶、α-甘油醛磷酸... 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白鲫(♀)×墨龙鲤(♂)4组鲤鱼、鲫鱼杂交子代背侧肌肉组织的天冬氨酸转氨酶、α-甘油醛磷酸脱氢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及肌浆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并测量了红细胞长径。红细胞测量结果表明,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杂交子代为三倍体,白鲫(♀)×墨龙鲤(♂)杂交子代为二倍体。4组杂交子代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同工酶的基因组成结果显示,父本乌龙鲫四倍体和父本乌龙鲫二倍体均产生二倍体配子,且二倍体配子中1套为鲤鱼染色体组,1套为鲫鱼染色体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鲫鱼 杂交子代 乌龙鲫 同工酶 红细胞长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消化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高春生 肖传斌 +2 位作者 王艳玲 李建华 刘忠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2-74,共3页
对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鲫鱼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而且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顺序是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和肠道各部分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 对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鲫鱼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而且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顺序是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和肠道各部分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但是淇河鲫鱼前肠中的淀粉酶活性与中肠的没有显著差异,而后肠淀粉酶活性达到最高(P<0.01);淇河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比普通鲫鱼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淇河鲫鱼 鲫鱼 蛋白酶 脂肪酶 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完全双列杂交F1不同阶段生长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苏胜彦 董在杰 +5 位作者 袁新华 徐跑 马庆男 张建桥 刘伟 马良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8-625,共8页
为了了解鲤杂交F1不同组合、不同阶段生长性状的变化情况,研究以建鲤、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3个鲤品种双列杂交F1为试验材料,通过组合、组合内性别间、性别、不同时期体重、体增重以及协方差分量的分析,来确定完全双列杂交F1生长性状的变... 为了了解鲤杂交F1不同组合、不同阶段生长性状的变化情况,研究以建鲤、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3个鲤品种双列杂交F1为试验材料,通过组合、组合内性别间、性别、不同时期体重、体增重以及协方差分量的分析,来确定完全双列杂交F1生长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个组合体重不同,不同时期组合内性别间体重差异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性别间体重差异不同;不同协方差分量,同一组合PIT标记17个月时的体重的最小二乘估计值不同,同一个协方差分量,9个组合中极值估计值出现的组合也不同;除PIT标记17个月后的体厚作为协方差分量外,性别之间体重没有差异,其余分量均是雌鱼体重显著高于雄鱼体重。这些说明选取合适的协方差分量对组合的选择和育种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双列杂交F1 生长性状 协方差 PIT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及倍性 被引量:5
6
作者 闫学春 梁利群 +1 位作者 孙效文 曹顶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80,共3页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制备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鲤鲫杂交♀×鲤鱼♂)的染色体,结果表明:鲤鲫杂交回交子代染色体组由150条染色体组成,按着丝粒位置染色体组型可分为4组,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3条同源染色体组成。鲤鲫杂交回交子...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制备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鲤鲫杂交♀×鲤鱼♂)的染色体,结果表明:鲤鲫杂交回交子代染色体组由150条染色体组成,按着丝粒位置染色体组型可分为4组,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3条同源染色体组成。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条,染色体臂数NF=234,核型公式为:3n=60m+24sm+36st+30t。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DNA相对含量是二倍体鲤鲫杂交肾细胞DNA相对含量的1.54倍,与细胞染色体试验结果一致,说明该鱼是以三倍体细胞为主的回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鲫杂交 回交子代 染色体数 DNA相对含量 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别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倍性 被引量:6
7
作者 阎学春 孙效文 +2 位作者 梁利群 曹顶臣 沈俊宝 《水产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24-29,共6页
本文报道三倍体回交杂种的流式细胞仪测试方法和结果。取正常二倍体鲤鲫杂交鱼的体细胞液进样所得直方图为标准 ,通过对 36尾鲤鲫杂交回交种和其雌核发育子代的细胞核DNA相对含量的测定 ,观察到杂种F1 雌性回交子代中产生的三倍体和非... 本文报道三倍体回交杂种的流式细胞仪测试方法和结果。取正常二倍体鲤鲫杂交鱼的体细胞液进样所得直方图为标准 ,通过对 36尾鲤鲫杂交回交种和其雌核发育子代的细胞核DNA相对含量的测定 ,观察到杂种F1 雌性回交子代中产生的三倍体和非整倍三倍体 (2~ 3倍体之间 )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仪 鲤鲫杂交 回交子代 倍性检测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鲫杂交(♀)×鲫(♂)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闫学春 孙效文 +1 位作者 梁利群 曹顶臣 《水产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6-10,共5页
利用雌性鲤鲫杂交与雄性鲫鱼回交,制备了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其主要性状为: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5~18;臀鳍条Ⅲ,4~6;侧线鳞27~36;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同为5~6;鳃耙28~33;体... 利用雌性鲤鲫杂交与雄性鲫鱼回交,制备了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其主要性状为: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5~18;臀鳍条Ⅲ,4~6;侧线鳞27~36;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同为5~6;鳃耙28~33;体长为体高的(2.35±0.11)倍,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为眼间距的(1.74±0.07)倍;为尾柄高的(1.96±0.1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体高为头高的(1.59±0.09)倍。结果表明,该回交子代鱼在可数和可量性状上都有个别性状产生变易,但大多数性状相对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鲫杂交 回交 子代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闫学春 孙效文 +1 位作者 梁利群 曹顶臣 《水产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通过解剖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二倍体鲤和鲫鱼各30尾,观察并测定了其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其主要性状为: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 5~1 9;臀鳍条Ⅲ,5~6;侧线鳞31~38;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5~7;鳃耙2 8~33;下咽... 通过解剖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二倍体鲤和鲫鱼各30尾,观察并测定了其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其主要性状为: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 5~1 9;臀鳍条Ⅲ,5~6;侧线鳞31~38;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5~7;鳃耙2 8~33;下咽齿2行,1. 4~4 .1 ;口须2对;肠长44~46;体长为体高的2 . 0 6~2 .5 4倍,为头长的2 .83~3. 46倍,为尾柄长4. 86~8 .43倍,为背鳍基长2 . 1 8~2 .80倍;头长为吻长的2. 60~3 .71倍,为眼径的4. 2 0~5 .2 0倍,为尾柄高的1. 85~2 .0 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 . 97~1 .36倍;体高为头高的1. 5 6~1 . 84倍。结果表明,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鲤鱼 鲫鱼 杂交回交子代鱼 形态特征 内部器官结构 遗传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鲤、鲫、草鱼对苹果渣离体消化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继术 吉红 姜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46-348,共3页
采用消化道粗酶提取和体外孵育消化的方法,测定了鲤、鲫、草鱼对苹果渣的离体消化率,并以麸皮、棉籽粕为对照,评价3种鱼类对苹果渣的消化利用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鲤、鲫、草鱼对苹果渣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消化率均低于棉籽粕,与麸皮... 采用消化道粗酶提取和体外孵育消化的方法,测定了鲤、鲫、草鱼对苹果渣的离体消化率,并以麸皮、棉籽粕为对照,评价3种鱼类对苹果渣的消化利用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鲤、鲫、草鱼对苹果渣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消化率均低于棉籽粕,与麸皮相比,除粗脂肪消化率略低外,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差异不明显,尤其是草鱼对苹果渣可以较好地消化,苹果渣有可能作为能量饲料部分替代麸皮,成为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的饲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鲫鱼 草鱼 苹果渣 离体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砜霉素在鲤鲫鱼体内组织蓄积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荻 杨洪波 卢彤岩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0-1035,共6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砜霉素在鲤鱼和鲫鱼体内不同组织中的蓄积规律。按照30 mg/kg的给药量对鲤鱼和鲫鱼连续口灌给药3 d,停药24 h后采样。外标法定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鲤鲫鱼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蓄积量。结果显... 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砜霉素在鲤鱼和鲫鱼体内不同组织中的蓄积规律。按照30 mg/kg的给药量对鲤鱼和鲫鱼连续口灌给药3 d,停药24 h后采样。外标法定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鲤鲫鱼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蓄积量。结果显示:甲砜霉素在0.1~200 n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7,回收率82.37%~107.92%。甲砜霉素在鲤鲫鱼各种组织中呈现相同的蓄积趋势,其中以血浆和肾脏中最高,鳃及脾脏中最低,鳔、肝、肠、胆汁、性腺、肌肉和皮中均有药物蓄积,且在鲫鱼卵巢药物蓄积量略大于精巢。甲砜霉素应用于鲤鲫鱼病害防治时应注意其对肾脏及性腺的影响,避免造成机体或生理机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砜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蓄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鲤鲫杂交(F_1)回交三倍体子代红细胞大小与DNA含量测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学春 梁利群 +2 位作者 贾智英 曹鼎臣 孙效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52,共3页
通过细胞遗传学方法对转基因鲤鲫杂交 (F1)回交三倍体子代鱼进行了红细胞及其核大小的测量和DNA含量的测定 ,结果为 :采用血涂片法测量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红细胞面积和体积分别是二倍体红鲫鱼的 1.4 3倍和 1.5 7倍 ,接近三倍体的理论预期... 通过细胞遗传学方法对转基因鲤鲫杂交 (F1)回交三倍体子代鱼进行了红细胞及其核大小的测量和DNA含量的测定 ,结果为 :采用血涂片法测量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红细胞面积和体积分别是二倍体红鲫鱼的 1.4 3倍和 1.5 7倍 ,接近三倍体的理论预期值 1.5倍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鲤鲫杂交子代细胞和二倍体细胞进行相对DNA含量测定 ,结果为 :在所测的 12尾鱼中 ,有 9尾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的DNA含量是对照鱼的 1.5倍 ,占总鱼数的75 % ,在 2~ 3倍体之间非常接近三倍体 (非整倍三倍体 )的鱼有 3尾 ,占总鱼数的 2 5 % ,本结果与其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鲤鲫杂交 回交子代 红细胞 DN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鲤鲫杂交回交后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13
作者 闫学春 栾培贤 梁利群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8,14,共4页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培养法,取鱼肾细胞,用空气干燥法制备3种回交鲤(鲤鲫杂交♀×鲤♂)、回交镜鲤(鲤鲫杂交♀×镜鲤♂)、回交荷包红鲤(鲤鲫杂交♀×荷包红鲤♂)的染色体。经核型分析,回交鲤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3n=150,核...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培养法,取鱼肾细胞,用空气干燥法制备3种回交鲤(鲤鲫杂交♀×鲤♂)、回交镜鲤(鲤鲫杂交♀×镜鲤♂)、回交荷包红鲤(鲤鲫杂交♀×荷包红鲤♂)的染色体。经核型分析,回交鲤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3n=150,核型公式为:3n=60m+24sm+36st+30t,臂比(NF)234;回交镜鲤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3n=150,核型公式为:3n=63m+45sm+12st+30t,臂比(NF)258;回交荷包红鲤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3n=150,核型公式为:3n=66m+36sm+18st+30t,臂比(NF)2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鲤 荷包红鲤 鲤鲫杂交 染色体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数分裂关键基因Spo11和Mlh1在鲫鲤杂交鱼中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辣 张美文 +7 位作者 朱明 李琪 贺旺超 秦伟玲 周毅 杨聪慧 张纯 刘少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51-2258,共8页
【目的】明确鲫鲤杂交鱼减数分裂关键基因(Spo11和Mlh1)的序列和表达特征,揭示异源双亲减数分裂因子在杂交品系的传代中是否存在选择压力,为解析远缘杂交跨越生殖障碍打下遗传学基础。【方法】以已形成稳定品系的鲫鲤杂交鱼为研究对象,... 【目的】明确鲫鲤杂交鱼减数分裂关键基因(Spo11和Mlh1)的序列和表达特征,揭示异源双亲减数分裂因子在杂交品系的传代中是否存在选择压力,为解析远缘杂交跨越生殖障碍打下遗传学基础。【方法】以已形成稳定品系的鲫鲤杂交鱼为研究对象,包括红鲫(RCC)、湘江野鲤(CC)、鲫鲤杂交子代(F1)和异源四倍体鲫鲤(4nAT),通过分子克隆、序列比对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研究Spo11基因和Mlh1基因在鲫鲤杂交鱼中的遗传规律和表达特征,并分析其与原始父母本间的关系。【结果】RCC、CC、F1和4nAT的Spo11基因CDS序列绝大部分为1152 bp,仅4nAT中存在1157 bp的CDS序列;在F1和4nAT中均稳定获得2种原始亲本的独立遗传片段,且在4nAT中还检测到原始父母本重组基因片段[4n-SPO11-11-2(MT648223)],其与原始母本RCC-Spo11基因对应片段的相似性为96.2%,与原始父本CCSpo11基因对应片段的相似性为93.7%,表明Spo11基因表达模式并非完全保守性及4nAT存在遗传变异性。Mlh1基因CDS序列在鲫鲤杂交鱼中同样稳定存在,表现出稳定的杂合遗传特征,即F1和4nAT中既存在RCC-Mlh1基因CDS序列(相似性为99.5%),也存在CC-Mlh1基因CDS序列(相似性为99.4%),鲫鲤杂交鱼相应的遗传片段和原始亲本间仅存在极少的基因位点变异。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PO11蛋白和MLH1蛋白在鲫鲤杂交子代中均能正常表达。其中,4nAT的精巢中仅表达相对分子量较大的SPO11-β亚体,而F1的精巢中仅表达相对分子量较小的SPO11-α亚体。【结论】F1和4nAT能稳定杂合遗传原始亲本RCC的Spo11基因和Mlh1基因,虽然在CDS序列结构上存在少量差异,但最终都能独立表达相关蛋白,即杂交鱼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关键基因的表达正常可为其跨越生殖障碍打下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源四倍体鲫鲤(4nAT) Spo11基因 Mlh1基因 减数分裂 远缘杂交 遗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鲫与建鲤杂交F_1体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文骁 陈宏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3,共4页
利用建鲤和彩鲫正反交获得了鲤鲫F1(彩鲫♀×建鲤♂)和鲫鲤F1(建鲤♀×彩鲫♂)两个杂交群体,将两个杂交群体各分为两组,分别在室内水族箱和室外池塘中饲养6个月后,通过显微镜对鳞片黑色素细胞的数量进行统计,利用丙酮抽提液对... 利用建鲤和彩鲫正反交获得了鲤鲫F1(彩鲫♀×建鲤♂)和鲫鲤F1(建鲤♀×彩鲫♂)两个杂交群体,将两个杂交群体各分为两组,分别在室内水族箱和室外池塘中饲养6个月后,通过显微镜对鳞片黑色素细胞的数量进行统计,利用丙酮抽提液对鳞片红色素细胞的吸光值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鲤鲫F1的红色素细胞吸光值与彩鲫接近(P>0.05),黑色素细胞数值极显著低于建鲤(P<0.01);鲫鲤F1红色素细胞吸光值极显著低于彩鲫(P<0.01),黑色素细胞值显著低于建鲤(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鲤 彩鲫 杂交后代 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碧流河水库鲤和鲫生长特性及其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兆川 杨书葳 +2 位作者 吴连秋 赵德树 邹波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33-42,共10页
本文研究分析了碧流河水库鲤和鲫的生长特性。用臀鳍第3根鳍条(假硬刺)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优于鳞片。鳞片与之年轮比较,其吻合率:鲤4年轮组为81.8%,5年轮组为50%,6年轮组仅33.30/;鲫4年轮组为75%,5年轮组为28.6%,6年轮组下降为11.1... 本文研究分析了碧流河水库鲤和鲫的生长特性。用臀鳍第3根鳍条(假硬刺)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优于鳞片。鳞片与之年轮比较,其吻合率:鲤4年轮组为81.8%,5年轮组为50%,6年轮组仅33.30/;鲫4年轮组为75%,5年轮组为28.6%,6年轮组下降为11.1%,7年轮组完全不一致。体长(L)与鳍条半径(R)增长呈指数关系,鲤L=0.5833R^(0.8716),鲫L=1.1965R^(0.6744)。鲤和鲫渐近体长分别为71.47cm和30.14 cm,渐近体重为7410.2 g和815.79 g。拐点年龄鲤t=6.15龄,鲫t=5.19龄。底栖动物现存量为1.62 g/m^2,鱼产潜力为8.1 kg/hm^2。鉴于水库春季水位仍将呈下降趋势,为维持和提高种群数量,必须注意其苗种的人工投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鲫粘孢子虫病防治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闻秀荣 于翔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29,共3页
1987~1990年对辽宁省鱼病调查结果表明,主养鲤、鲫塘粘孢子虫病呈上升趋势。为此于1996~2000年在沈阳和辽阳两市部分主养鲤、鲫池塘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采取室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对粘孢子虫病的种类、寄生部位和药物及剂量进行了对比... 1987~1990年对辽宁省鱼病调查结果表明,主养鲤、鲫塘粘孢子虫病呈上升趋势。为此于1996~2000年在沈阳和辽阳两市部分主养鲤、鲫池塘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采取室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对粘孢子虫病的种类、寄生部位和药物及剂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泼洒0.3×10-6~0.4×10-6敌敌畏乳剂(80%),同时投喂孢子散或0.2‰~0.3‰的敌敌畏药饵3~5d,并适当更换池水,可有效地防治鲤鲫体内外的粘孢子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孢子虫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