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田钒平 郭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共10页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深度融合,扩大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的范围;算法推荐根据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红色文化内容,满足各族群众的不同需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3D)等数字技术,提升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跨界整合助力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需要突出各族群众共享的红色文化符号,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还需要加强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内容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更需要完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导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朝法治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数字智能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兴帜 梁昭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礼俗与社会、祖先与神灵等各类关系的规训与恪守,以及对于家国情怀的实践。从家园遗产的视角来看,春节的原生主体是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并以“一体多元”的模式呈现;春节的内容主要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祝愿、国家繁荣昌盛的期许、普天同庆的愿景等,而其蕴含的中国人对于个体、家庭、国家、人类社会认知的价值观则是通过节日期间各类文化事象的践行与分享来实现。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春节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又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智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曹高丁 戴彬 青觉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9,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进情感归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根基;促进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回应人民需求,夯实精神家园基础力量。困境:情感...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进情感归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根基;促进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回应人民需求,夯实精神家园基础力量。困境:情感动员功能式微,民族文化内涵弱化,产业发展模式滞后。路径:积蓄情感能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更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理念;激活产业动能,构建“体育+”现代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魂脉·祖脉·文脉:摆手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继富 单文彬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2,共11页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与中华民族的祖脉贯通,表征了土家族自觉溯源华夏文明共同始祖的中华民族历史脉络,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镜像;摆手舞,以及跨族群舞蹈艺术同边同脚的舞姿和“单摆—双摆—回旋摆”的动态语汇,与藏族弦子舞、彝族都荷舞、傣族孔雀舞等舞蹈文脉共振、交融相生,共同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图景。摆手传统的神话叙事、空间实践与艺术展演三重耦合,承载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历史根基、共同情感连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活态样本与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流动与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空间向度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之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2,共10页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及内涵。文化生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空间,彰显遗产在地方层面共享的中心、边界与方向性特征,形塑生态共享的遗产地理基底。传承主体的空间流动,推动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传承空间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堆叠,提升遗产共享能力。数字技术催生的虚拟空间突破地理限制,多主体以超越空间的形式参与遗产再生产。生态共享、主体流动、超越空间的遗产特征,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方到国家、从文化群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尺度,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空间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空间向度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多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机理与构筑路径
6
作者 魏莉 汪秀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4,共10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以...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从构筑主体、内容来源、发展动力“三元结构”阐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机理,从共同性、时代性、包容性“三个层面”揭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发特点,从物质、文化、社会“三大维度”探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既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更好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时代课题,也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层次追求,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大团结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延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不同历史时期皆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 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不同历史时期皆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创新和发展、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确立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政策 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人间:“荡秋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林继富 王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153,154,共13页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秋千超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而与多民族传统节日生活相联系,构成中华民族秋千民俗生活谱系。中华各民族共享秋千游戏,传递共通的文化思想,凝聚共同的精神禀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千 民间游戏 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逻辑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6,共11页
中华文明的长河从未中断,归结于中华民族基于历史逻辑上的源头认同,理论逻辑上的内涵认同,实践逻辑上的本质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长历史的不疑佐证,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是各... 中华文明的长河从未中断,归结于中华民族基于历史逻辑上的源头认同,理论逻辑上的内涵认同,实践逻辑上的本质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长历史的不疑佐证,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实践动力。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叙事逻辑。廓清三重叙事逻辑对于促进中华文明溯源,深化“五个认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 叙事逻辑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融”为导向创作民族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等为案例
10
作者 陈姗姗 祁进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9,共8页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应积极运用舞台元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艺术作为情感表达媒介,可以搭建...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应积极运用舞台元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艺术作为情感表达媒介,可以搭建起各民族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导向文化的更深层次。以歌舞乐艺术作品为载体,能够展现和诠释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体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通过其感染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和民族打击乐与舞蹈《鼓舞中华》作为案例,分析以“融”为导向的民族艺术创作的特点与意义,结合与创作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深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歌舞乐 以“融”为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及推进路径 被引量:46
11
作者 白晋湘 郑健 朱鹏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共10页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和最佳载体。研究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华武术、舞龙舞狮、苗族鼓舞...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和最佳载体。研究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华武术、舞龙舞狮、苗族鼓舞、龙舟竞渡等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为载体解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并对其推进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推进路径,即构建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体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开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统体育创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征程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时代价值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嵌与共享:新时代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汤夺先 王增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6,共12页
新时代背景下,散杂居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共同性现象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以安徽F市为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呈现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状况。不同维度的文化交融存... 新时代背景下,散杂居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共同性现象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以安徽F市为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呈现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状况。不同维度的文化交融存在层级性和差异性,具有非对称性等特征。基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记忆的共同区域认同的基础性原动力,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外在动力,以及文化尊重、认同和共享的内在动力,共同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进而形成区域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 文化共享 民族散杂居地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现实逻辑 被引量:24
13
作者 白晋湘 万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武术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共生共契的可通约性: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共通的价值内核;弘扬中国武术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共生的现实指向;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共生共契的可通约性: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共通的价值内核;弘扬中国武术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共生的现实指向;中国武术发展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同向的目标逻辑。以中国武术为载体,如何唤起中国武术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新的“国家记忆”,引领我们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是问题的关键与原则。在坚持目标导向和内容创新的前提下,中国武术需要发挥文化表达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国武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多层面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一是再现中国武术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二是在建构中实现中国武术的符号再造;三是以价值驱动中国武术的内容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构筑 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 被引量:7
14
作者 郝亚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41-46,共6页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的根本前提,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凸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迷失问题。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的根本前提,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凸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迷失问题。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各民族民众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认同 功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基 被引量:26
15
作者 木拉提·黑尼亚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50-57,共8页
文章从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新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保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在进行新疆各民族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文章从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新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保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在进行新疆各民族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加强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起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文学考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小燕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4-151,共8页
作为千百年来西藏广大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西藏民间文学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西藏的神话传说反映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族源认同,对茶叶和哈达等生活用品的喜好印证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对中国共... 作为千百年来西藏广大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西藏民间文学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西藏的神话传说反映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族源认同,对茶叶和哈达等生活用品的喜好印证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国家领导人和解放军的赞颂反映出西藏民众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西藏各族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民间文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美育美——用“大美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共15页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中国美育主张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与全人类建构美好大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建设美丽中国...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中国美育主张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与全人类建构美好大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以美育美",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审美教育当属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发轫于西方,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乏对美的发现、体认、洞察和表达。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美育"的概念,但美育实践的传统早已存在,且不乏深厚丰富的内涵。如果说中国古代倡导的是"致中和"的美育观,那么近代中国追求的则是"以美育代宗教"。新时代,"美好社会"形态、"美好生活"追求、"美丽中国"建设呼唤中国特色的"大美育"。走向"大美育"时代,需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导,建设新时代美育体系,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美育的深层价值内涵:既体现在艺术领域,更体现在制度、理念领域;既需要我们守望"精神家园",更需要我们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最终聚焦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精神家园 中华美学精神 大美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祭典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笔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4,共5页
历史上关于黄帝的祭祀从未间断,黄帝或作为民族历史的伟大先驱被祭祀,或作为中华道统的代表被祭祀,或作为民族文化复兴的旗帜被祭祀。改革开放以来,黄帝祭典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要使黄帝祭奠在中华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 历史上关于黄帝的祭祀从未间断,黄帝或作为民族历史的伟大先驱被祭祀,或作为中华道统的代表被祭祀,或作为民族文化复兴的旗帜被祭祀。改革开放以来,黄帝祭典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要使黄帝祭奠在中华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建设好黄帝的陵园,规范好黄帝的祭奠,充实黄帝作为中华民族黄帝文化复兴旗帜的具体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祭祀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新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8-33,共6页
在新的历史转型期需要审视判断选择的时候,从已知的文化原点透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构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内核,无疑是重要的参照和基石。中华民族的古代先贤以自然形态的生活流程体验生命的意味,《周易》所阐释的就... 在新的历史转型期需要审视判断选择的时候,从已知的文化原点透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构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内核,无疑是重要的参照和基石。中华民族的古代先贤以自然形态的生活流程体验生命的意味,《周易》所阐释的就是从法天崇地、周察万物始,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理,天地万物的活动象征折射着人生存活动的命运轨迹,积淀生存的法则,形成了对自然社会的丰厚认识,特别是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显示了独特的生命感悟和认知方式,为人的社会存在建构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它奠定了中华民族对社会人生认知框架的建构——形成了民族特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影响了后世的学术思考和民族精神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思想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底蕴和思想方略 被引量:31
20
作者 商爱玲 朱涛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0期27-34,共8页
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处理好一体与多元关系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之一在于... 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处理好一体与多元关系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之一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如何做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等时代课题。为此,我们需要强基固本,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凝心聚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新载体和方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