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非双曲时距校正快速抽取CCP道集 被引量:2
1
作者 杨震 芦俊 +1 位作者 王成祥 王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9-665,共7页
转换波CCP道集的抽取及其速度分析是CCP叠加成像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提出一种快速抽取CCP道集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精确成像的转换波时距曲线公式,利用面元分割方法,快速抽取CCP道集。针对CCP道集的非对称性,利用设置虚拟震源和虚拟接收点... 转换波CCP道集的抽取及其速度分析是CCP叠加成像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提出一种快速抽取CCP道集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精确成像的转换波时距曲线公式,利用面元分割方法,快速抽取CCP道集。针对CCP道集的非对称性,利用设置虚拟震源和虚拟接收点的方法校正非双曲CCP道集。在非双曲校正后得到具有双曲时距特征的CCP道集,因此可用常规纵波处理系统完成转换波速度的分析和动校正及叠加。分别利用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抽取CCP道集和测试非双曲校正。结果表明,新方法获得的CCP道集速度谱能量团更加集中,且校正后的CCP道集同相轴更加水平,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且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p道集 时距曲线 转换波 速度分析 非双曲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藏南错那洞穹窿地壳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蔡蔚 卢占武 +8 位作者 黄荣 李文辉 罗银河 王光文 穆青 程永志 陈司 王冠 陈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本文以近年新发现的错那洞穹窿为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通过远震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错那洞穹窿区域地壳结构。结果表明:错那洞穹窿区域的地壳结构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壳内速度间断面存在多处不连续现象,局部区域甚至发生界面错断;而在错那裂谷和错那洞穹窿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区。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使喜马拉雅东南缘岩石圈经历过地壳尺度拉伸变形。在地壳增厚及持续的高温变质作用下,中、上地壳随藏南拆离系伸展减压发生部分熔融,而熔融岩浆沿着藏南拆离系薄弱处不断上涌并在错那洞穹窿下方聚集,并使错那洞穹窿及错那裂谷中、上地壳弱化,促进区域东西向伸展,进而发生岩浆底辟形成错那洞穹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窿 短周期密集台阵 远震P波接收函数 共转换叠加成像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滇西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及孕震环境探讨
3
作者 茶文剑 金明培 +1 位作者 王伟君 黑贺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直剖面。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8.5~52.4 km之间变化,呈纵向差异分布;泊松比范围为0.24~0.34,多呈四象限分布特征;2013年以来云龙、洱源、漾濞等几次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高梯度带上。从CCP剖面来看,研究区NW向莫霍面起伏相对较大,由北向南莫霍面呈变浅趋势,上隆幅度约为5~10 km;NE向莫霍面起伏相对平稳,平均深度在42 km左右;地壳内分层情况较为复杂,几乎没有较为连续的界面。漾濞地震下方中上地壳存在较宽的负幅值带,推测可能存在低速区并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D410间断面平均深度约为420 km,D660间断面平均深度接近660 km,地幔转换带的厚度在210~260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 泊松比 共转换点叠加 壳幔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收函数的克希霍夫2D偏移方法 被引量:33
4
作者 吴庆举 李永华 +1 位作者 张瑞青 张乃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9-545,共7页
本文将地震反射资料成像的Kirchhoff偏移方法引入到接收函数成像研究,提出了一种接收函数的Kirchhoff偏移方法,以适应介质速度的横向变化,提高接收函数成像的精度和分辨率.模型检验表明,与传统的水平分层的共转换点偏移叠加方法相比,Kir... 本文将地震反射资料成像的Kirchhoff偏移方法引入到接收函数成像研究,提出了一种接收函数的Kirchhoff偏移方法,以适应介质速度的横向变化,提高接收函数成像的精度和分辨率.模型检验表明,与传统的水平分层的共转换点偏移叠加方法相比,Kirchhoff偏移方法能够实现转换波的有效归位,消除水平分层共转换点偏移叠加造成的假象.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倾斜或弯曲界面的成像明显受控于远震的入射方向,其成像精度的提高有赖于不同方向接收函数的联合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Kirchhoff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被引量:40
5
作者 许士勇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7-574,共18页
转换波共转换点 (CommonConversionPoint简称CCP)叠加的关键在于CCP抽道集和非双曲线正常时差校正NMO(NormalMoveOut) .目前方法的精度限制了其在中 -浅层或大炮检距情况下的应用 .我们对CCP叠加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导出了新的CCP位置... 转换波共转换点 (CommonConversionPoint简称CCP)叠加的关键在于CCP抽道集和非双曲线正常时差校正NMO(NormalMoveOut) .目前方法的精度限制了其在中 -浅层或大炮检距情况下的应用 .我们对CCP叠加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导出了新的CCP位置计算公式和非双曲线时距关系式 ,并给出了具体的CCP抽道集方法 .理论模型试验和实验资料处理表明本文方法精度高、简便易行 ,特别是对于中 -浅层和大炮检距情况也能得到良好的叠加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地震 多分量地震 转换波 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地震勘探 ccp叠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接收函数剖面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4 位作者 邹长桥 魏运浩 邱勇 林吉焱 李学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2-732,885,共11页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度为29—33km,扬子地块东南边缘与华夏地块的莫霍形态差异明显,萍乡—广丰断裂北侧的萍乐凹陷带深部存在明显的莫霍面上隆现象,为研究区域中地壳最薄处;研究区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相对较低,介于0.21—0.24之间,萍乡—广丰断裂两侧泊松比值稍高,可达0.26,表明不同构造单元地壳深部岩石组成存在差异;萍乡—广丰断裂可作为江绍拼合带的自然西延,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赣北地区的拼合界线,推测其深部的物质组成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华南大陆东部 H-k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成像 被引量:13
7
作者 谢飞 常旭 刘伊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99-1908,共10页
在反射地震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准确求取共转换点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避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而且能够使转换波归位到真正的反射点上,实现准确成像.本文针对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成像问题,通过对转换波共近似转换... 在反射地震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准确求取共转换点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避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而且能够使转换波归位到真正的反射点上,实现准确成像.本文针对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成像问题,通过对转换波共近似转换点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建立了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初始速度场,通过速度扫描和纵、横波速度比值扫描确定最佳的偏移速度场和纵、横波速度比值,实现了在火山岩高速层覆盖区域的转换波偏移成像.实际资料的成像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近似转换点计算以及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C数据处理 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技术 共转换点 共近似转换点 偏移速度扫描 纵、横波速度比值扫描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地壳结构及动力学机制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武岩 丁志峰 +1 位作者 王兴臣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05-2718,共14页
本文对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三个陆块的199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计算.利用H-κ迭代方法获得了该区域基岩地区的地壳结构,平滑处理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基岩地区地壳结构;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地区的接收函数进行了波... 本文对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三个陆块的199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计算.利用H-κ迭代方法获得了该区域基岩地区的地壳结构,平滑处理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基岩地区地壳结构;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地区的接收函数进行了波形拟合计算,获得了沉积层结构,平滑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沉积层结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研究区域的背景结构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接收函数进行了CCP(Common Conversion Point,共转换点)叠加成像,获得了Moho面成像结果,对比沉积层的成像结果发现:西部陆块中鄂尔多斯块体东部地区地壳厚度较大,约为42km,泊松比较低,小于0.24,为长英质含量较多的地壳层;位于中部陆块的山西地堑地壳厚度小于鄂尔多斯块体,且变化较大,西侧地壳厚度约为40km,东侧重力梯度带附近地壳厚度迅速减薄至36km左右,张家口—怀来—大同一带出现了地壳的局部抬升,地壳厚度等值线基本以北北东方向为主,与构造带方向基本一致,地堑内泊松比约为0.26~0.28,前人对此区域的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隆起和阴山隆起存在壳内低速层,推测为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上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东部陆块中渤海湾盆地的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2km,部分地区小于30km,其中冀中坳陷带地壳厚度最薄,约为28km,沉积层基底分布与Moho面分布呈镜像对称趋势,沉积层较厚地区的地壳较薄,推测东部陆块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存在北西—南东向的拉张作用,使其内发育了大量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华北克拉通 拉张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加权叠加方法在探测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壳结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陆一锋 徐鸣洁 +3 位作者 王良书 米宁 李华 于大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2-568,共7页
本文利用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各台站的接收函数,并利用相位加权方法进行单台多震叠加、H-κ叠加以及共转换点叠加,获得了研究区莫霍过渡带的深度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莫霍的深度由鄂尔多... 本文利用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各台站的接收函数,并利用相位加权方法进行单台多震叠加、H-κ叠加以及共转换点叠加,获得了研究区莫霍过渡带的深度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莫霍的深度由鄂尔多斯块体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不同区域莫霍具有不同的特征:鄂尔多斯的莫霍深度在42~38km;渭河—山西地堑的莫霍出现约3km的上隆;熊耳—伏牛山的莫霍深度在35~33km;河淮盆地的莫霍形态比较复杂。相位加权叠加方法能有效地压制相关性不好的噪音,在部分受噪音及沉积层多次波干扰的台站记录中,对突出莫霍的转换波Ps震相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相位加权叠加 H-κ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纪顺 李朋辉 +3 位作者 段永红 赵延娜 彭诣淙 孙凯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9-1291,共23页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岩石圈减薄而形成一系列的裂陷盆地,地壳结构复杂。而西部岩石圈厚度大,鄂尔多斯地块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山西断陷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与西部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其地壳与岩石圈结构从西部稳定的克拉通结构变化为东部破坏严重的克拉通结构,过渡特征明显。因此,揭示山西断陷带及其两侧区域的构造特征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34°~41°N,107°~117°E)的150个流动地震台站近3a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扫描叠加法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法处理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内的地壳厚度为37~47km,莫霍面较为平坦。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厚度为34~46km,在临汾盆地凹陷的正下方,莫霍面呈现出明显的上隆,上隆量为4~10km,推断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地幔物质的运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与该区域已有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征与太行隆起东、西部地区分别呈现出正、负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一致。该区域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计算结果表明,3个构造单元内的波速比均随地壳厚度的增加而不同程度地减小。整体看来,研究区以111.5°E为界分为东、西2个区,111.5°E以西的鄂尔多斯地区的泊松比较111.5°E以东的山西断陷带低,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块东部地区具有稳定的古老地块特征,地壳结构相对简单;而山西断陷带下方上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其泊松比比两侧山区的泊松比高。就山西断陷带而言,以38°N为界可分为南、北2个区域,38°N以北的区域内地壳因存在部分熔融而呈现低速特征,而38°N以南的区域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壳特性而呈现高速特征。山西断陷带分南、北2个区域的原因可能与山西断陷带不均匀沉降有关,其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鄂尔多斯地块 山西断陷带 H-κ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的地壳结构和块体间变形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一方 陈九辉 +4 位作者 郭飚 李顺成 齐少华 赵盼盼 李晓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6-896,共11页
本文对喜马拉雅计划二期部分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提取,利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获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银川—河套盆地下方0~80 km深度的速度间断面结构.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好,地壳厚度为38~42 km,... 本文对喜马拉雅计划二期部分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提取,利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获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银川—河套盆地下方0~80 km深度的速度间断面结构.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好,地壳厚度为38~42 km,康拉德界面为18~22 km,阿拉善地区的Moho面深度为38~45 km.河套盆地地壳厚度约52 km,银川断陷盆地和贺兰山下方的Moho面最深为~55 km.鄂尔多斯西缘构造边界下方Moho面变化明显,且黄河断裂为深大断裂直接切割莫霍界面.根据本文的间断面成像结果我们进一步确定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分属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与此同时,我们推测贺兰山以西70~80 km范围内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北段存在地壳增厚变形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速度间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
12
作者 范军 朱介寿 +2 位作者 江晓涛 吴朋 杨宜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6-752,共7页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研究。研究结果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厚度比四川盆地的魂壳厚度大10~20km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莫霍面处存在大幅度的垂向错断和变形。从青藏高原东缘到四川盆地,岩石圈与软流圈分界面(LAB)显示出深度逐步增加、410km间断面深度则有变浅的趋势。在地壳的下界面和LAB界面间以及LAB界面与410km间断面间也存在多条不连续的分层。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都有明显的低速层分布,但它们之间存在差别,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低速层分布较为完整,而青藏高原东缘LAB界面下方的低速层分布中可见离散的高速块体分布。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深部结构的明显差异,体现了该地区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偏移叠加 岩石圈 软流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