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9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9
1
作者 黄思良 霍秀娟 韦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3-89,共7页
芒果炭疽病菌Co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营养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研究表明,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7~37℃,适温范围分别为20~31℃,25~31℃。可以生长的pH值范围很... 芒果炭疽病菌Co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营养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研究表明,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7~37℃,适温范围分别为20~31℃,25~31℃。可以生长的pH值范围很广,以pH5.0~8.0生长良好;产孢的适宜pH为3.5~4.5。红光,兰光抑制营养生长,但光照有利于产孢,以萤光的促进作用最强。分生孢子在10~40℃均可萌发,适温范围为25~31℃。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为30℃。在相对湿度100%+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良好。营养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分生孢子萌发的pH为2~11,最适pH为3~7,附着胞形成的最适pH值为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炭疽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椿炭疽病菌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教敏 付卫东 +3 位作者 吴云 张国良 杨明丽 Richard Reardon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1,共5页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条件下臭椿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菌株SQD-107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情况。该菌株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在供测碳源中病原菌对蔗糖、葡萄糖利...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条件下臭椿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菌株SQD-107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情况。该菌株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在供测碳源中病原菌对蔗糖、葡萄糖利用较好,供测氮源中对硝酸铵、氯化铵利用较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25~30℃;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35℃,最适25℃。在pH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7~8;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为7,孢子萌发最适pH6~8。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持续时间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椿盘长孢刺盘孢 培养条件 菌丝生长 产孢 孢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桔叶面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附着胞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忠肃 华世珍 欧阳秩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在自然条件及人工接种外观无症柑桔叶片表明,柑桔叶片表面存在大量炭疽病菌的附着胞。人工接种幼苗的叶片上虽有大量附着胞存在,但经23个月后仍未见显症发病现象。接种植株上的新叶未见病菌附着胞。叶片组织解剖未发现病菌菌丝,这说明... 在自然条件及人工接种外观无症柑桔叶片表明,柑桔叶片表面存在大量炭疽病菌的附着胞。人工接种幼苗的叶片上虽有大量附着胞存在,但经23个月后仍未见显症发病现象。接种植株上的新叶未见病菌附着胞。叶片组织解剖未发现病菌菌丝,这说明柑桔炭疽病潜伏侵染结构是普遍存在于柑桔叶面的附着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叶面 炭疽病 附着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生物学及其综合防治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周又生 沈发荣 赵焕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3期206-209,共4页
在云南景谷芒果种植区,芒果炭疽病对芒果树嫩叶、嫩梢、花穗和果实为害率分别为85.7%,63.4%,77.1%和73.3%。风雨和昆虫媒介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生为害最适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为85%~100%。... 在云南景谷芒果种植区,芒果炭疽病对芒果树嫩叶、嫩梢、花穗和果实为害率分别为85.7%,63.4%,77.1%和73.3%。风雨和昆虫媒介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生为害最适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为85%~100%。该病在景谷种植区全年均可发生为害,主要为害在发生期。发生前期为害,是花穗干瘪和幼果掉落的原因之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特别在发生前期适时防治,可控制发生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炭疽病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啶氧菌酯的敏感基线及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12
5
作者 任璐 周建波 +3 位作者 刘慧平 曹俊宇 殷辉 赵晓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37,共9页
为评估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啶氧菌酯的抗性风险,建立了辣椒炭疽病菌对啶氧菌酯的敏感基线,室内筛选获得了辣椒炭疽病菌抗啶氧菌酯突变体,并对突变体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在山西省3个未使用过啶氧菌酯及QoI... 为评估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啶氧菌酯的抗性风险,建立了辣椒炭疽病菌对啶氧菌酯的敏感基线,室内筛选获得了辣椒炭疽病菌抗啶氧菌酯突变体,并对突变体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在山西省3个未使用过啶氧菌酯及QoI类药剂的地区采集并分离到45株辣椒炭疽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EC_(50)值介于1.404~16.650μg/mL,平均EC_(50)值为(6.783±3.499)μg/mL。啶氧菌酯与水杨肟酸(SHAM)共同处理时(SHAM的处理浓度为100μg/mL),EC_(50+S)为0.022~0.275μg/mL,平均(0.109±0.058)μg/mL,EC_(50+S)呈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EC_(50+S)平均值可作为辣椒炭疽病菌对啶氧菌酯的敏感基线。且水杨羟肟酸旁路氧化贡献值F(F=EC_(50)/EC_(50+S))最低为6.039,最高为301.441,平均78.026。室内诱导获得8株抗性突变体,其中低抗突变体6株,中抗突变体2株。中抗突变体无性繁殖10代,其抗性可稳定遗传。突变体产孢量和菌丝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无药条件下,突变体致病力较敏感菌株有所降低。抗感菌株均以淀粉作为碳源、硝酸钾作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最适pH均为5和6;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表明辣椒炭疽病菌抗啶氧菌酯突变体具有较高的适合度,对啶氧菌酯具有较高抗性风险,这一研究结论为指导生产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菌 啶氧菌酯 敏感基线 抗性风险 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内生真菌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拮抗作用及生防潜力 被引量:22
6
作者 胡丽杰 闫思远 +2 位作者 李嘉泓 杜娟 顾沛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3,共9页
为了明确枸杞内生真菌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和离体试验测定了内生真菌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及对枸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NQ8GII4、NQ8GII7、NQ7GII4和篮状菌属Talaromyces菌株NQ6GII... 为了明确枸杞内生真菌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和离体试验测定了内生真菌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及对枸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NQ8GII4、NQ8GII7、NQ7GII4和篮状菌属Talaromyces菌株NQ6GIII11对胶孢炭疽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平板对峙试验显示,上述4株枸杞内生真菌具有较强的营养和空间竞争能力,菌株NQ8GII4对病原菌的抑制率高达93.43%。显微观察发现,枸杞内生真菌能缠绕并穿透胶孢炭疽菌菌丝,使胶孢炭疽菌菌丝膨胀崩解。菌株NQ7GII4的培养滤液在浓度为15%时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率达到70.75%,菌株NQ8GII7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胶孢炭疽菌抑制率高达83.44%。离体生防试验结果表明,用拮抗性内生真菌预先占位接种枸杞嫩果及叶片,能有效抑制枸杞炭疽病菌的侵入和病斑的扩展,菌株NQ8GII410%培养滤液对枸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强,防效达到了92.54%和95.57%,说明枸杞内生真菌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内生真菌 胶孢炭疽菌 拮抗作用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C.acutatum的生物学特性比较及致病毒性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沈大航 乔文君 +2 位作者 刘智 童华荣 陈应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0-985,共6页
【目的】从重庆地区茶树种植区内的感病茶树叶片上分离纯化到2种能侵染茶树的炭疽菌,经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C.acutatum和C.gloeosporioides,其中C.acutatum为本实验室从茶树上分离保存的新记录种。【方法】比较该2种炭疽菌的... 【目的】从重庆地区茶树种植区内的感病茶树叶片上分离纯化到2种能侵染茶树的炭疽菌,经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C.acutatum和C.gloeosporioides,其中C.acutatum为本实验室从茶树上分离保存的新记录种。【方法】比较该2种炭疽菌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结果】C.gloeosporioides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C.acutatum,但2种菌均能在多种培养基上进行生长,且同是以PDA和PSA为最适生长培养基,而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均在25~28℃之间,在40℃时仍能进行生长,菌丝致死温度在60~65℃之间。致病毒素研究发现2种茶树炭疽菌均能产生有致病力的外毒素,引起类似于自然状态下病原菌侵染形成的叶片坏死、萎焉等症状,但相比之下C.gloeosporioides的毒素活性更强。【结论】研究结果为后续茶树炭疽菌的致病性差异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炭疽菌的有效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gloeosporioides C.acutatum 生物学特性 毒素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晓阳 程淑媛 +11 位作者 蒋军喜 陈艳 黄纪刚 刘爽 刘克东 邱慧芳 江武 叶茵 袁倩 余玉华 单崇蕾 刘家鑫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1期134-141,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melliae)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以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山茶刺盘孢(C. camelliae)为检测目标,根据刺盘孢属ApMat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q PCR检测...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melliae)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以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山茶刺盘孢(C. camelliae)为检测目标,根据刺盘孢属ApMat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q PCR检测技术体系,验证引物特异性,测试反应的灵敏度,绘制标准曲线,并采集田间病叶测试检测效果。【结果】设计的四组引物对中,引物对CcF/CcR特异性最好,扩增效率最高;用于定量检测C. camelliae的灵敏度为10 pg/μL,DNA浓度的对数(X)与Ct值(Y)之间的线性关系为Y=-3.529 6X+36.938(R^(2)=0.9957,E=92.01);该体系检测C.camelliae溶解曲线对应的特异峰值Tm为(85.5±0.5)℃;用该体系在人工接种C. camelliae的病斑组织和田间病叶中检测到了C. camelliae的存在。【结论】建立的q PCR反应体系可特异性定量检测C. camelliae,并可应用于田间病害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炭疽病 山茶刺盘孢 实时荧光定量PCR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9
作者 凌金锋 黄荣 +5 位作者 董丁铭 孔广辉 习平根 李敏慧 彭埃天 姜子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报道了5个复合种共22个种,其中,盘长孢状刺盘孢复合种C.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为优势种群。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每年4—6月为我国荔枝炭疽病的爆发期。本文从荔枝炭疽病病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根据其侵染过程对已报道的刺盘孢属真菌的致病因子进行了归纳,对荔枝炭疽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今后的荔枝炭疽致病机制研究和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荔枝炭疽菌 优势种群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致病机理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对果生刺盘孢的防御反应及防治药剂筛选
10
作者 李杨 欧阳晓芳 +5 位作者 华晨 莫正海 翟敏 卢多 胡龙娇 宣继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为探究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K.Koch〕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的防御反应并筛选防治药剂,对安徽定远县的薄壳山核桃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分析薄壳山核桃受此病原菌侵染后体内活性氧含量、抗氧... 为探究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K.Koch〕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的防御反应并筛选防治药剂,对安徽定远县的薄壳山核桃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分析薄壳山核桃受此病原菌侵染后体内活性氧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防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比较8个薄壳山核桃品种对该病原菌的抗性,并分析不同药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结果显示: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安徽定远县薄壳山核桃炭疽病病叶中分离出的CZ102菌株鉴定为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Z102侵染后,薄壳山核桃叶片H_(2)O_(2)和O_(2)^(-)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整体上显著(P<0.05)升高。防御相关基因RBOHD、LRR-RLK、PTI6、GPX的相对表达量在CZ102侵染后0~24 h持续显著升高,在侵染后36 h显著降低,PR-10的相对表达量在侵染后0~36 h持续显著升高。在CZ102侵染后,‘仪征10号’(‘Yizheng No.10’)和‘肖肖尼’(‘Shoshoni’)高度抗病,‘斯图尔特’(‘Stuart’)、‘肖尼’(‘Shawnee’)和‘马罕’(‘Mahan’)中度感病,‘波尼’(‘Pawnee’)、‘Nacono’和‘福克特’(‘Forkert’)高度感病。多菌灵对CZ102的抑制效果最好,咪鲜胺、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抑制效果较好。综上,不同薄壳山核桃品种对果生刺盘孢的抗性不同,在果园栽培管理上应尽量避免大面积种植高度感病品种;并且,可选用多菌灵、咪鲜胺、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和吡唑醚菌酯防治果生刺盘孢引起的薄壳山核桃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炭疽病 果生刺盘孢 抗氧化酶 防御相关基因 防治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炭疽病拮抗木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
11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3 位作者 周罗娜 陈恩发 罗可 刘思睿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7-768,共12页
【目的】探明茶树根际土壤中茶炭疽病生防木霉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为生防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绿色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 【目的】探明茶树根际土壤中茶炭疽病生防木霉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作用,为生防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绿色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具有显著效果的拮抗木霉菌;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ITS、Tef1-α双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和关键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分别对筛选出的拮抗木霉菌进行形态学、系统发育树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9株木霉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其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均在70%以上,其中,菌株F2的抑菌率最高,达83.68%。菌落形态观察与ITS、Tef1-α双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表明,菌株F2与云南木霉菌(Trichoderma yunnanense)聚为一枝,相似率达91%,因此将F2鉴定为T.yunnanense。该木霉菌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24 h和48 h的菌落直径及7 d的产孢量均最高,分别为3.73 cm、7.83 cm和24.02×10^(8)个孢子/mL。其最佳培养条件:PDA培养基以蔗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酸碱度(pH)为6.0;温度为25℃,光照时间为光/暗(12 h/12 h)交替培养。在各最佳单因素培养条件下,其7 d产孢量分别达17.95×10^(8)个/mL(碳源)、18.63×10^(8)个/mL(氮源)、18.69×10^(8)个/mL(pH)、21.26×10^(8)个/mL(温度)和19.84×10^(8)个/mL(光照时间)。相较于另一株抑菌效果较差的木霉菌株D6,F2菌株的嗜铁素含量、吲哚乙酸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显著升高87.28%、27.82%和10.71%,但几丁质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相比,病原菌的丙二醛(MDA)含量上升4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58.08%、80.06%、51.50%、43.87%和63.63%。感病茶树经木霉菌发酵液处理,茶青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5.92%,茶炭疽病田间防效达68.55%,表明云南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对茶叶产量和抗病性有显著提升作用。【结论】筛选获得对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云南木霉菌,其可以通过释放嗜铁素和IA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而起到免疫诱抗作用;也可以通过提高纤维素酶活性,破坏茶炭疽病原菌细胞壁,进而损坏病原菌的抗氧化保护系统,最终抑制病原菌生长。本研究结果为云南木霉菌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炭疽病 山茶刺盘孢菌 云南木霉菌 生物学特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叶青木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杀菌剂田间防效
12
作者 刘露 何文鑫 +3 位作者 周露 尹福强 刘铭 汪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388,共6页
【目的】旨在弄清花叶青木黑斑病病原,并初步筛选田间防治药剂。【方法】采用Koch's法则鉴定该病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种类,再对该病害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筛选出合适的药剂。【结果】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黑... 【目的】旨在弄清花叶青木黑斑病病原,并初步筛选田间防治药剂。【方法】采用Koch's法则鉴定该病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种类,再对该病害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筛选出合适的药剂。【结果】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黑斑病发生明显的花叶青木病叶,通过分离培养获得培养形态一致的18株病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确定其均为致病菌。选取致病性较强菌株HY-7,通过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基于DNA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rDNA-ITS)、几丁质合成酶基(CHS-1)、肌动蛋白基因(ACT)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的多基因联合分析,确定引起花叶青木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博宁炭疽(Colletotrichum boninense)。利用田间植株喷雾法评价5种药剂对花叶青木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对花叶青木黑斑病有防治作用,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花叶青木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2次施药后田间防效均高于90.00%;46%氢氧化铜水粉散粒剂,45%咪鲜胺微乳剂的防治效果低于多菌灵,但整体防效高于50%;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虽第1次施药后效果略差,仅47.85%,但第2次施药后防效显著提升至76.40%。【结论】首次在重庆市发现花叶青木出现黑斑病,且发生较为严重。经鉴定,花叶青木黑斑病致病菌为博宁炭疽(Colletotrichum boninense),田间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粉散粒剂及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叶青木 分离鉴定 博宁炭疽 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仁’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和室内药剂筛选
13
作者 雷琼 林鑫 +2 位作者 张治有 屈佳楠 王文俊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4-87,120,共5页
核桃炭疽病对核桃种植危害严重,每年会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为确定陕西商洛‘红仁’核桃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采集典型发病叶片,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果生炭疽菌,并通过科赫氏试验验证了其为核桃炭疽病的... 核桃炭疽病对核桃种植危害严重,每年会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为确定陕西商洛‘红仁’核桃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采集典型发病叶片,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果生炭疽菌,并通过科赫氏试验验证了其为核桃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使用了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果生炭疽菌的抑菌能力。结果显示,多菌灵和咯菌腈对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好,EC-50分别为0.16 mg/L和0.32 mg/L。在6种供试药剂中代森锰锌的抑制效果较差,EC-50值为41.67 mg/L,其他药剂的抑制效果均不错。在核桃炭疽病发病的不同期间轮换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咯菌腈等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核桃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炭疽病 果生炭疽菌 科赫氏实验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楠型白木香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剂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慧 张玉音 +2 位作者 窦桦 张赵麒 陈旭玉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7-933,共7页
为明确奇楠型白木香炭疽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有效药剂,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科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奇楠型白木香炭疽病病原菌BMXYB1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 为明确奇楠型白木香炭疽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有效药剂,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科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奇楠型白木香炭疽病病原菌BMXYB1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氮源为硝酸钾,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30 g·L^(-1)戊唑醇和250 g·L^(-1)丙环唑对该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效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0.7731和0.4512 mg·L^(-1)。本研究结果为奇楠型白木香炭疽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楠型白木香 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代谢产物中细胞毒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志钧 殷瑜 +2 位作者 王志强 杨天 陈代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9-332,共4页
从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7-hydroxy-10-oxodehydrodihydrobotrydial(1)、格链孢酚(2)、5-甲氧基格链孢酚(3)、链格孢毒素I(4)、腾毒素(5)和二氢腾毒素(6)。以上... 从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7-hydroxy-10-oxodehydrodihydrobotrydial(1)、格链孢酚(2)、5-甲氧基格链孢酚(3)、链格孢毒素I(4)、腾毒素(5)和二氢腾毒素(6)。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菌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colletotrichum sp.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的鉴定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海云 靳帅 +3 位作者 张学勤 范光辉 张建新 许艳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从进口的乌拉圭大豆的残留茎秆上分离到一种新的大豆炭疽病菌,根据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ITS序列及ACT序列特征以及对大豆的致病性,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菌。
关键词 大豆 炭疽病菌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桔炭疽病菌Colletotrich gloeosporioides潜伏侵染带菌部位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忠肃 华世珍 欧阳秩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1期96-98,共3页
对柑桔外表无症各部位研究表明,柑桔炭疸病普遍存在潜伏侵染现象。除树干皮层以内及果实白皮层以内组织,包括中柱、种子不带菌外,其它各部位器官和组织均普遍带菌,带菌率较高。病害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显症发病或发病很少很轻。
关键词 柑桔 炭疽病菌 潜伏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因序列鉴定油茶炭疽病原Colletotrichum boninense新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汤铱泠 周国英 +3 位作者 李河 钟文斌 龚洪恩 王丽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72-977,共6页
油茶炭疽病是中国油茶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进一步对油茶炭疽病原进行研究,通过柯赫氏法验证,从海南澄迈和江西分宜的油茶叶上分离到有别于其它炭疽病菌的致病菌3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呈奶油色至橙黄色,菌丝生长速度为10.8-11... 油茶炭疽病是中国油茶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进一步对油茶炭疽病原进行研究,通过柯赫氏法验证,从海南澄迈和江西分宜的油茶叶上分离到有别于其它炭疽病菌的致病菌3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呈奶油色至橙黄色,菌丝生长速度为10.8-11.3 mm/d;附着胞为椭圆形,呈深褐色至棕黑色,边缘整齐,大小为(5.3±0.9)μm×(16.1±1.1)μm;分生孢子初为橘黄色,后形成黑色孢子团,大小为(14.5±2.5)μm×(5.6±1.6)μm。多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3株病原菌与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的模式株MAFF 305972聚为一个进化枝,且达到100%的置信度。结合其形态和多基因分析,结果表明:3个菌株为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是能侵染油茶树的炭疽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多基因 博宁炭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群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敬辉 许媛 +3 位作者 肖婷 褚姝频 芮东明 姚克兵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49,共8页
【目的】阐明江苏丘陵地区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群(GG)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及抗性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GG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和敏感性;田间人工接种GG后再检测回分离菌株对药剂... 【目的】阐明江苏丘陵地区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群(GG)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及抗性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GG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和敏感性;田间人工接种GG后再检测回分离菌株对药剂敏感性的方法评价GG的抗药性流行演化;药剂作用标靶基因序列分析阐明抗性分子机制。【结果】2013年和2017年GG对多菌灵的EC50均值(ρ)分别为0.528 5 mg·L-1和7.787 8 mg·L^-1。GG对多菌灵的抗性菌株比率从2013年的2.34%上升至2017年的32.21%。2017年和2018年多菌灵接种抗性菌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0.64%和4.18%。回分离GG中抗性菌株/敏感菌株的比率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65.00%和68.18%,均高于接种比率50%。抗性菌株靶标基因(TUB2)第198位的谷氨酸突变成丙氨酸(E198A),或第200位的苯丙氨酸突变成络氨酸(F200Y)。【结论】江苏丘陵地区GG对多菌灵已形成抗药性流行。多菌灵持续施用是GG田间抗药性流行的驱动因子。GG抗性菌株标靶基因突变类型为E198A或F200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炭疽病菌 多菌灵 抗药性监测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五倍子树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八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20
作者 徐小文 李科 +3 位作者 张子一 李金英 张品德 查玉平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为明确湖北五倍子树炭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害的高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炭疽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及其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利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分生孢子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及附着胞形成率。结果... 为明确湖北五倍子树炭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害的高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炭疽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及其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利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分生孢子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及附着胞形成率。结果表明,睡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nymphaeae和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在25℃和p H值为7.0条件下均生长最快,最适碳氮源均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睡莲炭疽菌菌丝生长最适光照条件是24 h全黑培养,松针炭疽菌菌丝生长最适光照条件是12 h光暗交替;松针炭疽菌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率均高于睡莲炭疽菌;睡莲炭疽菌和松针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咪鲜胺和肟菌酯等5种杀真菌剂较为敏感,EC50值均小于1.0μg/m L,两者均对咪鲜胺最为敏感,EC50值分别为0.37μg/m L和0.055μg/m L。该研究结果为五倍子树炭疽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莲碳疽菌 松针炭疽菌 五倍子树炭疽病 生物学特性 药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