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浪和寒潮事件下源荷中长期变化及置信区间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白婕 秦晓辉 +2 位作者 丁保迪 赵明欣 刘洋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气候变化加剧,而区域尺度极端温度事件下风光等出力和负荷的日变化特征及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文中采用独立模型模拟天气影响负荷及风光水电出力,通过Copula函数计算出力联合概率与置信区间,并基于气候模式数据预估了中国华北、西南典型... 气候变化加剧,而区域尺度极端温度事件下风光等出力和负荷的日变化特征及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文中采用独立模型模拟天气影响负荷及风光水电出力,通过Copula函数计算出力联合概率与置信区间,并基于气候模式数据预估了中国华北、西南典型省份在“碳达峰”(2030年)时,热浪、寒潮天气下电源出力和负荷日变化特性及电力供需关系。文中提出了预测天气影响光伏出力的boosting集成学习模型,并采用历史实测数据校准,验证显示实际极端天气下的日平均误差为1.27%,平均绝对误差显著低于其他集成学习方法。中长期预估显示,2030年华北、西南典型省份在热浪和寒潮日晚间易出现电力供不应求,并给出了相关区域未来极端温度事件下电力供需的峰值和时间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热浪 寒潮 极端天气 源荷特性 置信区间 电力供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天气下考虑风速波动差异性的风电功率概率预测方法
2
作者 梁志峰 周皓阳 +3 位作者 杨明 康重庆 孙大雁 刘毅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4,共9页
新型电力系统中风电装机占比持续增加,其受复杂天气变化的冲击程度也不断加深。寒潮天气下风速的波动变化规律与常规天气相比差异显著,传统的风电功率单值预测方法难以适用,容易出现极大预测偏差,且无法提供有效的预测不确定性信息。分... 新型电力系统中风电装机占比持续增加,其受复杂天气变化的冲击程度也不断加深。寒潮天气下风速的波动变化规律与常规天气相比差异显著,传统的风电功率单值预测方法难以适用,容易出现极大预测偏差,且无法提供有效的预测不确定性信息。分析了寒潮天气下传统预测方法的风电功率预测误差特征及其与风速波动场景的关联关系,进而依据风速波动情况提出划分判据,将风速序列分为平稳波动场景和剧烈波动场景,同时基于生成对抗网络解决风速剧烈波动场景的小样本问题,最终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现了寒潮天气下风电功率概率预测的分场景建模。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寒潮天气下的风电功率预测精度,同时也显著改进了概率预测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天气过程 风速波动场景 小样本扩充 概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3
作者 张峰 杨舒楠 宫宇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6,共8页
2024年11月,极涡表现为偶极型特征,其主中心位于亚洲北部至新地岛以东地区,强度偏强;欧亚中高纬地区由“两脊一槽”型逐渐转变为“两槽一脊”型,我国中高纬地区由经向环流较弱的高压脊控制,高空槽活动较少,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偏少、... 2024年11月,极涡表现为偶极型特征,其主中心位于亚洲北部至新地岛以东地区,强度偏强;欧亚中高纬地区由“两脊一槽”型逐渐转变为“两槽一脊”型,我国中高纬地区由经向环流较弱的高压脊控制,高空槽活动较少,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偏少、强度偏弱,导致本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5.2℃,较常年同期偏高,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暖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1.2 mm,较常年同期偏多,下旬出现下半年首场寒潮雨雪天气过程。共有4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多1.8个。受静稳天气影响,月内出现3次明显的雾-霾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雨雪天气 寒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寒潮天气下的风电短期功率预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卢雪平 董存 +3 位作者 王铮 蒋建东 王勃 李宝聚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33-4843,I0005,共12页
随着风电等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电力系统的气候依赖性日趋凸显。低温寒潮天气易导致大规模风电机组非计划停运,而现有风电功率预测方法难以预测,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极端场景划分的低温寒潮天气风电功率短期组合预测方法。根据... 随着风电等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电力系统的气候依赖性日趋凸显。低温寒潮天气易导致大规模风电机组非计划停运,而现有风电功率预测方法难以预测,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极端场景划分的低温寒潮天气风电功率短期组合预测方法。根据低温寒潮影响风电停运的机理不同,划分了低温停机、大风切机和覆冰减载3种场景,优选各场景关键气象参量并采用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进行修正,分别建立了低温停机预估模型、大风切机预测模型和覆冰场景减载预测模型,通过与基于正常天气样本建立的常态化功率预测模型组合,最终实现低温寒潮天气风电出力的准确预测。将低温寒潮天气下3种场景预测结果与常态化功率预测进行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寒潮天气 场景预测 小样本扩充 状态预测 组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11月常州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雷正翠 刘银峰 +3 位作者 吴建秋 张丽华 吴晶璐 姚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206-209,259,共5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1月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冷空气活动主要有3个特点,即范围较大、降温速度快、降水时间较长;寒潮爆发前回暖往往是寒潮预报的一...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1月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冷空气活动主要有3个特点,即范围较大、降温速度快、降水时间较长;寒潮爆发前回暖往往是寒潮预报的一个重要指标;槽后较强冷空气的不断南下,利于寒潮天气的爆发;500 hPa负涡度带的一次次南下影响,可据此判断冷空气的影响时间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天气过程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冬季两次寒潮天气成因及数值预报产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周翠芳 张广平 高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0056-10060,10080,共6页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08-2009年冬季宁夏两次寒潮天气过程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天气成因等方面,结合冬季寒潮预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寒潮天气均是在前期地面增温或强烈增温的情况下...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08-2009年冬季宁夏两次寒潮天气过程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天气成因等方面,结合冬季寒潮预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寒潮天气均是在前期地面增温或强烈增温的情况下,高空强冷平流南下入侵造成的。但两次过程冷空气爆发的形势、冷空气源地、潮前回暖、冷空气移动路径等不同,造成对宁夏地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并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得到了一些宁夏冬季寒潮预报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天气成因 数值预报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越冬期低温寒潮天气分析及其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朱云凤 刘杰 +2 位作者 解晓虹 多海伟 王蓓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4期16822-16823,16848,共3页
分析了连云港市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2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都属于横槽转竖型,2次寒潮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速度不同,导致其降温程度也不同;2次寒潮发生前都出现了地面升温现象;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 分析了连云港市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2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都属于横槽转竖型,2次寒潮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速度不同,导致其降温程度也不同;2次寒潮发生前都出现了地面升温现象;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寒潮初始时间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越冬期 寒潮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Ⅲ: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气压槽 被引量:40
8
作者 纪立人 布和朝鲁 +1 位作者 施宁 谢作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6-458,共13页
针对2008年1月24日~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雨雪低温过程,分析了其中期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在亚非副热带地区,Rossby波能量从北非东北侧传播到东亚地区,引起青藏高原附近气压槽的加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及北扩,并与亚洲北部的... 针对2008年1月24日~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雨雪低温过程,分析了其中期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在亚非副热带地区,Rossby波能量从北非东北侧传播到东亚地区,引起青藏高原附近气压槽的加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及北扩,并与亚洲北部的高压脊配合,造成了这次较长时间的雨雪低温过程。东北大西洋和西欧的反气旋式异常环流为亚非副热带急流Rossby波与欧亚高纬度Rossby波活动的主要波源区。在对流层上层,贝加尔湖一带的高压脊在过程之前已形成,而在这次过程中缓慢减弱,来自上游Rossby波能量主要起抵消摩擦耗散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偏北位置上维持主要由来自青藏高原和孟加拉湾地区Ross-by波能量的注入所致。亚洲冷高压系统的强度、位置及形态决定了这次我国南方地区低温过程的重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低温过程 ROSSBY波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冬季罕见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孙玉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75-79,84,共6页
利用基本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甘肃2008年12月2~3日寒潮天气爆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过程主要是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由乌山脊崩溃、横糟转竖造成的;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重要原... 利用基本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甘肃2008年12月2~3日寒潮天气爆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过程主要是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由乌山脊崩溃、横糟转竖造成的;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重要原因;西伯利亚低涡发展南下对寒潮的爆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温度平流、高空急流、垂直速度以及锋生函数等物理量在此次寒潮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好的表现;EC、T639和T213数值预报在此次寒潮过程预报中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寒潮 物理量特征 成因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涡、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在极端低温事件中的组合性异常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艳 王嘉禾 王式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63,共13页
选择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16年"霸王级"寒潮,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资料,采用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平流层极涡指数与二维阻塞高压指数,分析了两次极端低温过程期间西伯利亚高压、阻塞高压与平流层极涡的组合... 选择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16年"霸王级"寒潮,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资料,采用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平流层极涡指数与二维阻塞高压指数,分析了两次极端低温过程期间西伯利亚高压、阻塞高压与平流层极涡的组合性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与1970-2005年的气候平均态相比, 2008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8.7 hPa,阻塞高压频率偏高50%,极涡偏强190 gpm;2016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16.8 hPa,阻塞高压频率偏高约60%,极涡偏强约296 gpm,说明2016年寒潮过程中3种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异常比2008年更显著.分析两次极端低温过程中3种大尺度系统的组合性异常特征,发现与1970-2005年气候平均态相比, 2016年寒潮过程期间极涡偏强,北极高空有较强冷空气,北极地表爆发性增温与中高纬阻塞高压的发展,使大量极寒冷的空气在西伯利亚地区积聚,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向中国爆发,使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2008年平流层极涡能量下传,使得阻塞高压长期维持,西伯利亚高压主体也长时间维持,小股冷空气不断东移南下,使中国南部地区维持长时间低温,并与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长时间的雨雪冰冻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霸王级”寒潮 西伯利亚高压 阻塞高压 平流层极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低温雨雪天气扰动能量的积累和传播 被引量:20
11
作者 葛非 肖天贵 +2 位作者 金荣花 陈伟斌 唐玮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20,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对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期间波包传播和积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分析表明,中低层500hPa和700hPa高度场的波包传播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期间出现的4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对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期间波包传播和积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分析表明,中低层500hPa和700hPa高度场的波包传播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期间出现的4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4次雨雪过程基本上产生于波包扰动能量积累的高值时段或处于低压系统持续稳定阶段,雨雪天气处于波包大值区控制下。波包值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表明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主要受到青藏高原南缘系统异常活跃的影响,南支槽活动频繁有利于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继而为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其南部地区低温雨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偏北路径的冷空气,副高西南侧偏东气流的扰动能量的传播和积累,在波包传播图上都有一定的反映。该研究对进一步利用波包传播图预报天气过程提供了有意义的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包传播诊断 低温雨雪天气 扰动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天气过程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海显莲 靳世强 曹释安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8期227-228,共2页
2015年5月9—11日,青海省大部地区自西向东出现了寒潮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数据、T639和EC模式等资料,对本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详述,分析了寒潮对农作物的影响,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 寒潮 天气过程 农作物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影响天气对苏州市大气污染物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勋 周雪城 +2 位作者 蒋琳 张天启 刘红年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5年第1期9-13,45,共6页
利用苏州市2010—2012年大气污染物逐时质量浓度数据和气象条件资料,分析4类高影响天气对该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表明:暴雨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主要与降水时间和强度等因子有关,且降水时间的影响大于降水强度;夏季高温日污染物... 利用苏州市2010—2012年大气污染物逐时质量浓度数据和气象条件资料,分析4类高影响天气对该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表明:暴雨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主要与降水时间和强度等因子有关,且降水时间的影响大于降水强度;夏季高温日污染物平均质量浓度高于非高温日,PM10、PM2.5、O3、NO2分别增长了29.5%、19.2%、51.3%和13.5%,且O3质量浓度大于321.6μg/m3的日最高气温均在33℃以上;寒潮过境对污染物有很好的清除效应,可对不同污染物影响程度不同;台风带来的大风和降雨能使污染物浓度迅速降低,其来临前的外围下沉气流可能对污染物浓度升高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天气 大气污染物 暴雨 高温热浪 寒潮 台风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寒潮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14
作者 尹恒 李易 《农技服务》 2011年第7期1053-1055,共3页
利用Micaps处理客观分析、数值预报、卫星云图以及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01年4月8~10日发生在十堰市历史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新地岛以西高空小槽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垂直散度场、速度场配置与产生较大降水关... 利用Micaps处理客观分析、数值预报、卫星云图以及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01年4月8~10日发生在十堰市历史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新地岛以西高空小槽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垂直散度场、速度场配置与产生较大降水关系密切,寒潮过程中特征反映出与暴雨过程存在类似点;云图分析显示秦岭等大地形对北方冷空气南下速度存在阻挡作用,是预报这类天气的一个关键;槽底负涡度平流、槽前疏散场的正涡度平流是其动力因素,槽前暖平流提供了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天气 环流特征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1月21~23日西北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文莉 宋琳琳 伏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4502-4505,4518,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09年1月21~23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配置、冷空气移动路径及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09年1月21~23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配置、冷空气移动路径及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冷空气路径属西北偏北型,有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发现,正涡度输送对寒潮爆发有一定的作用;冷平流强度强,从温度平流的垂直结构来看,冷平流中心在700 hPa,冷空气主要集中在底层;水汽条件较差,所以降水较弱;地面正负3 h变压差达6 hPa,利于产生变压风,造成大风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天气过程 西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寒潮天气分型及精细化预报指标 被引量:10
16
作者 乔娟 程龙 +1 位作者 翟园 张雅斌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利用2001-2015年西安城区和6个区县194个寒潮个例的高空、地面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安地区寒潮时空分布特征:2006年之后寒潮天气年际分布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在2014-2015年和2010-2012年显著减少;3月... 利用2001-2015年西安城区和6个区县194个寒潮个例的高空、地面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安地区寒潮时空分布特征:2006年之后寒潮天气年际分布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在2014-2015年和2010-2012年显著减少;3月和4月是西安寒潮多发期;寒潮天气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城区向偏远区县逐渐增多的特征。根据冷空气不同移动路径将西安地区寒潮分为西北路冷空气型、北路冷空气型、西路冷空气型、东路冷空气型以及西北路冷空气和东路冷空气共同影响型五种。对比分析了五种寒潮伴随的不同气象特征。从高低空冷空气位置和温度变幅,24 h负变温范围和强度,地面冷高压变化强度等因子入手,分类型研究分别建立了各自高空预报指标、地面预报指标和EC数值模式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不同冷空气路径 分型研究 预报指标 西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璠 张芳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3-648,共6页
2016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强,南支槽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于水汽向我国输送。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2.3 mm,较常年同期(17.4 mm)偏少29.3%,全国平均气温-... 2016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强,南支槽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于水汽向我国输送。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2.3 mm,较常年同期(17.4 mm)偏少29.3%,全国平均气温-1.6℃,接近常年同期(-1.7℃)。月内,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西北地区出现今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寒潮 沙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曹爽 何立富 +1 位作者 沈晓琳 胡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5-732,共8页
2020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且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欧亚地区中高纬环流呈三波型,环流呈纬向型,经向度较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下旬南支槽趋于活跃。2月,我国冷空气过程较常年偏少,出现今年首个全... 2020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且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欧亚地区中高纬环流呈三波型,环流呈纬向型,经向度较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下旬南支槽趋于活跃。2月,我国冷空气过程较常年偏少,出现今年首个全国型寒潮过程;全国平均气温为-0.1℃,较常年同期偏高1.6℃;全国平均降水量21.1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8%。此外,前半月中东部多过程性雾-霾天气;西北地区出现今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冷空气 寒潮 雨雪天气 雾-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春季第一场暴雪型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古丽巴哈.伊米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7067-7070,共4页
根据常规天气资料、NCEP1°×1°的6h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8年4月18日~2008年4月20日强寒潮天气发生前后环流及物理因子分析认为,强寒潮天气暴发前期,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后顺转,脊前东北风带... 根据常规天气资料、NCEP1°×1°的6h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8年4月18日~2008年4月20日强寒潮天气发生前后环流及物理因子分析认为,强寒潮天气暴发前期,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后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加强,使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在横槽中堆积。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强寒潮天气暴发;里海到巴尔喀什湖的水汽在北疆上空聚积,为这次寒潮天气提供了水汽条件;ECMWF数值预报产品在这次强寒潮天气过程中准确的预报了高度场的环流场演变趋势,地面冷高压的位置、强度、路径和移速;850hPa格点温度预报值与最低温度实况值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寒潮 大风 天气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12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4期16676-16677,16701,共3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预报业务数据库中的常规天气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1°×1°网格点逐6 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12月3~6日寒潮天气...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预报业务数据库中的常规天气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1°×1°网格点逐6 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12月3~6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是500 hPa鄂霍茨克海附近强大的暖性高压脊阻挡冷空气东移,使冷空气堆积加强,形成横槽并转竖;泰梅尔半岛旋转南下的极涡南掉与转竖的低槽携带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势力增强并取西北路径从黄河流域大举南下,造成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天气过程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