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ushing Forward China's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1
《China Oil & Gas》 CAS 2000年第2期53-57,共5页
关键词 THAN Pushing Forward China’s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c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在煤层气微幅构造控藏控产中的实践
2
作者 李勇 李军辉 +2 位作者 李永臣 刘光峰 张远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7,共14页
煤层气藏精细描述、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对煤层气开发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优化资源储量利用和提高采收效率,加快煤层气田产能建设,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开发超过10年的31.08 km^(2)开发单元为研究对象,结合静态地质资料... 煤层气藏精细描述、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对煤层气开发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优化资源储量利用和提高采收效率,加快煤层气田产能建设,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开发超过10年的31.08 km^(2)开发单元为研究对象,结合静态地质资料和动态生产数据,对煤层气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系统揭示了煤储层分布特征,明确了煤层气储量动用情况,提出微幅构造对煤层气剩余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将3、4+5、6、7、8和9号共6套煤层划分为12个小层,实现了0.5 m厚度煤层垂向网格控制,有效区分了厚煤层垂向含气量等属性变化;(2)结合地质模型和气井开发效果,提出了正向高部位、正向低部位、平缓斜坡区和负向低部位共4种微幅构造控制的煤层气富集模式,对应不同的产气、产水和井底流压变化曲线;(3)在数值模型基础上进行产气历史拟合,研究区煤层气总体采出程度为14.7%,抽样上述4种微幅构造下的井组(平均6~7口井),其平均采出程度依次为32.5%、6.8%、7.4%和4.9%,显示不同构造区域产气效果差异显著。结论认为:(1)在高剩余煤层气含量区进行井网加密和低效井治理,针对3、6和7号未动用煤层合层开发,是实现该区煤层气持续稳产高产的关键;(2)在未来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应关注微幅构造约束的不同气井开发表现差异,优选甜点区段,提高煤层气开发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煤层气开发 精细描述 地质建模 数值模拟 微幅构造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嘉琪 刘曾勤 +3 位作者 申宝剑 赵石虎 陈新军 叶金诚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2021年以来,我国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战略接替资源。为进一步支撑我国深层煤层气高质量发展,亟需对国内外主要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禀赋与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煤层气勘探开... 2021年以来,我国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战略接替资源。为进一步支撑我国深层煤层气高质量发展,亟需对国内外主要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禀赋与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早,目前以中低阶浅层煤层气开发为主,煤层埋深浅、渗透率高,主要采用直井开采,单井日产超万立方米;伴随油气战略调整,美国和加拿大不再将煤层气作为勘探重点,澳大利亚则通过探索试验煤系地层合采,煤层气产量跃居全球首位。我国以中高阶深层煤层气开发为主,煤层具有埋深差异大、渗透率低的特征。目前鄂尔多斯盆地成为最大深层煤层气生产基地,大宁—吉县、大牛地等气田多口水平井日产气量超十万立方米;四川盆地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了积极进展,准噶尔盆地也具备深层煤层气勘探的潜力。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经验表明,富集规律认识的突破、工程技术的进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运行及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是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不同类型深层煤层气勘探力度、加强理论技术攻关、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大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力度,有助于我国深层煤层气高质量勘探和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开发 富集规律 产业政策 深层煤层气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煤层气大规模高效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领域研究进展与突破方向 被引量:13
4
作者 桑树勋 李瑞明 +10 位作者 刘世奇 周效志 韦波 韩思杰 郑司建 皇凡生 刘统 王月江 杨曙光 秦大鹏 周梓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3-585,共23页
新疆煤层气资源量7.5万亿m^(3)(2000 m以浅),已施工煤层气井450口,年产气量达到0.8亿m^(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了2025年实现煤层气产量25亿m^(3)的目标,煤层气大规模高效开发成为紧迫的重大需求。从煤层气富集模式与选区技术、“甜点... 新疆煤层气资源量7.5万亿m^(3)(2000 m以浅),已施工煤层气井450口,年产气量达到0.8亿m^(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了2025年实现煤层气产量25亿m^(3)的目标,煤层气大规模高效开发成为紧迫的重大需求。从煤层气富集模式与选区技术、“甜点”预测探测技术、加速滚动开发与快速增储上产策略、地质适配性开发技术、煤层气与煤炭、油气协同开发技术5个关键技术领域,系统梳理了新疆煤层气勘探开发已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分析提出了可能突破方向。研究表明:新疆煤储层具有多-厚煤层普遍、低阶煤发育、急倾斜煤层多见、煤体变形与构造控制显著、水文条件和露头条件复杂,和三“低”(含气量低、甲烷体积分数低、含气饱和度低)五“高”(高含气强度、高孔隙度、高地应力变化、高储层压力变化、高渗透率变化)的含气性及物性等煤层气地质独特性;煤层气成因与富集模式具有多样性,包括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或生物-热复合成因及其相应富集模式,生物成因气藏或生物成因气贡献普遍;煤层气分布赋存规律呈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显著差异性;创新形成基于“两”分开(浅部与深部,低阶煤与中高阶煤)“两”结合(地质评价与工程评价,多元数据)的科学评价与基于“机器学习+三维地质建模”的精准选区技术是第1个突破方向。深部煤层气/煤系气“甜点”发育区域主要为盆内坳陷的凸起、盆内隆起的凹陷、盆缘斜坡,高产井位多为构造高点,发育层位为割理裂隙发育的原生结构煤层或孔裂隙发育的煤系砂砾岩储层;基于“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岩石力学地层新方法”和“地质甜点+工程甜点新理念”的深部煤层气/煤系气“甜点”预测探测技术是第2个突破方向。低风险、短周期、高效率、多批次工程部署是加速滚动开发的基本原则;中浅部煤层气快速增储上产技术策略是在优选新区块布井建井、对老区块煤层气井进行增产改造;深部煤层气快速增储上产技术策略是在大型盆地缓坡深部和盆内凸起“甜点”区优先部署开发;科学加速滚动开发与高效快速增储上产的工程部署方法与技术策略是第3个突破方向。在井网井型差异性优化部署、低储层伤害钻井固井、高可靠性录井测井试井、多井型高效分段压裂、低套压-控压排采管控等工程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发展构建新疆煤层气大规模高效勘探开发地质适配性技术体系是第4个突破方向。开展先采气后采煤、煤层气与煤共采、煤层气与原位富油煤共采,推动中浅部煤层气与煤炭协同勘探开发;开展煤系叠合型气藏开发、煤层气与煤系气共探共采、煤系全油气系统勘探开发,推动深部煤层气与油气协同勘探开发,已有关注和探索;煤层气与煤、油气共探共采是第5个突破方向。成果试图为新疆煤层气大规模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工程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独特性 成因与成藏模式 工程部署方法 地质适配性技术 协同勘探开发 新疆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灰色定权聚类的煤层气开发甜点预测方法——以柿庄北区块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亚飞 张松航 +2 位作者 邓志宇 王瑞欣 刘广景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175,共10页
随着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以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要求,当前煤层气的勘查评价工作逐渐由勘探选区向开发甜点选区推进。然而,受限于勘探开发阶段或资料占有程度,当前多数的选区评价体系对煤储层的可改性和煤层气的可采性考虑不足,在... 随着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以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要求,当前煤层气的勘查评价工作逐渐由勘探选区向开发甜点选区推进。然而,受限于勘探开发阶段或资料占有程度,当前多数的选区评价体系对煤储层的可改性和煤层气的可采性考虑不足,在指导开发区井位优选或加密井方面效果不佳。基于沁水盆地柿庄北区块100余口煤层气参数井和开发井资料,分析区内3号煤层煤层气开发的资源条件、储层可改造性和煤层气可采性,采用层次分析和灰色定权聚类方法构建评价模型,评价了煤层气开发甜点区,为区内新井和加密井的部署提供依据。评价模型以煤层含气量、煤厚反映煤层气资源条件;综合考虑地应力环境和岩石力学性质,构建储层综合可改造性参数,评价储层可改造性;使用原始结构煤和碎裂煤占比、临储比和储层原始渗透率反映煤层气的可采性。每个参数采用word聚类方法分级,每个点位(每口井)计算出综合优度并排序,最终划分出煤层气开发甜点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中部综合优度大于65的地区为进一步开展开发工作的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柿庄北区块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灰色定权聚类 开发甜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勇 徐凤银 +3 位作者 唐书恒 王延斌 孟尚志 徐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79,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历经30余年的不断探索,已在盆地东缘形成了超千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规模的浅层煤层气产业基地,并于2019年后逐步实现了盆地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推动盆地深层煤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在系统梳理盆地煤层(岩)气... 鄂尔多斯盆地历经30余年的不断探索,已在盆地东缘形成了超千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规模的浅层煤层气产业基地,并于2019年后逐步实现了盆地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推动盆地深层煤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在系统梳理盆地煤层(岩)气勘探开发历程和开发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盆地煤层(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形成的关键勘探开发技术,提出了煤层(岩)气勘探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主体经历了勘探开发探索(1991-2002年)、典型区带勘探开发突破(2003-2008年)、浅-中层煤层气规模勘探开发(2009-2018年)和深层煤岩气规模勘探开发(2019年至今)4个阶段,煤层(岩)气产量和深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②受控于沉积环境、埋深、构造、水文条件、应力场等地质因素,煤层(岩)气从浅层向深层形成孔渗物性变差、游离气含量增加、含水量降低等储层特征演化,生产特征由排水采气转变为开井见气;③深层煤岩气勘探思路由有利区向地质-工程一体化甜点区转变,形成了地下-地面一体化的大井丛井网设计技术,研发了“密切割+大排量+组合支撑剂+前置酸+变黏滑溜水”极限体积压裂技术体系,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煤岩气排采理念和排采技术。结论认为:①浅层煤层气需要围绕“高产老区稳产、低产低效区盘活、未动用区效益建产、非主力层系接替”4个方面推动规模效益开发;②深层煤岩气继续强化“煤系组合-煤层结构-煤体结构-煤岩类型”4个层次差异,完善“地应力-天然裂缝-人工裂缝-井型与方位-井网井距”五位一体井网设计,攻关“立体勘探、有序开发、多气协同、效益产出”开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浅层煤层气 深层煤岩气 勘探开发历程 地质认识 开发技术 技术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旭升 赵培荣 +10 位作者 申宝剑 刘曾勤 罗兵 赵石虎 张嘉琪 贺甲元 付维署 魏海鹏 刘炯 陈新军 叶金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1523,共13页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近年勘探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是非常规天然气的战略接替领域,但效益开发面临复杂的地质-工程挑战。本文研究了中国典型地区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总结了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煤层气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近年勘探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是非常规天然气的战略接替领域,但效益开发面临复杂的地质-工程挑战。本文研究了中国典型地区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总结了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煤层气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浅层对比,深层煤层气具有“非均质性强、游离气-吸附气双富、塑性强”的地质-工程特点。②深层中-低煤阶煤储集空间大,以原生植物组织孔为主,中-高煤阶煤微孔与裂隙发育,孔隙以有机质气孔为主,裂隙以割理和外生裂隙为主。③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石化已经初步形成了深层煤层气选区评价、甜点预测、水平井钻井与有效支撑压裂改造技术系列,为深层煤层气的勘探突破提供了有效支撑。④建议进一步加强深层煤层气富集规律与“甜点”及开发技术政策与排采规律研究,研发薄煤层水平井优快钻完井与压裂改造降本增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实践 富集高产 地质-工程特征 游离气 深层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发展方向
8
作者 李勇 郭涛 +1 位作者 刘欣妍 彭苏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7-1554,共18页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均有分布,主要赋存于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煤层数量多、厚度大但含气量低。埋深2000 m以浅低煤阶煤层气资源量约14.7×10^(12)m^(3),勘探开发潜力巨大。系统分析了中国4个典型盆地低煤阶煤层气...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均有分布,主要赋存于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煤层数量多、厚度大但含气量低。埋深2000 m以浅低煤阶煤层气资源量约14.7×10^(12)m^(3),勘探开发潜力巨大。系统分析了中国4个典型盆地低煤阶煤层气资源情况,研究了不同埋深和地质组合条件下低煤阶煤层气的典型成藏特征和勘探开发潜力。结果表明:①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差(渗透率<1×10^(-3)μm^(2)),煤层水矿化度相对较高(>5000 mg/L);②基于构造、水动力场和温-压场协同驱动下的低阶煤层气成藏要素解剖,提出了“微相控煤、水文控烃、埋深控储、构造控藏”四元控气模式;③基于典型区带解剖,建立了6种低煤阶煤层气富集模式;④结合美国粉河盆地和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和开发实践,认为中国存在多薄煤系共聚和深部煤层气多元封存2种富集高产模式;⑤基于对低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至关重要的煤岩条件、资源条件、保存条件、产出条件和可改造性等5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煤层气选区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未来勘探领域是盆地边缘山前逆掩断层下盘、盆地斜坡带深部-中部隆起区2大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潜力 成藏模式 控气要素 选区评价体系 低煤阶煤层气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六盘水煤田构造煤储层特征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方向 被引量:1
9
作者 邱文慈 桑树勋 +7 位作者 郭志军 韩思杰 周效志 周培明 吴章利 桑国蕴 张斌斌 高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9-966,974,共9页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构造煤的发育制约了煤层气增储上产,通过研究贵州构造煤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适配的勘探开发技术,为提高贵州构造煤储层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煤层力学性质非均质性和构造应力...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构造煤的发育制约了煤层气增储上产,通过研究贵州构造煤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适配的勘探开发技术,为提高贵州构造煤储层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煤层力学性质非均质性和构造应力场不均匀分布的控制下,构造煤分层现象更为普遍。以六盘水煤田大河边向斜11号煤层为例,开展等温吸附、压汞、低温液氮、低温CO_(2)吸附实验,研究了各分层储层物性特征,讨论了厚煤层构造煤分层形成机制及煤层气富集模式,比较了复杂煤体结构厚煤层煤层气适配性勘探开发技术及其适用性。研究表明:(1)大河边向斜11号煤层平均厚度为4.48 m,厚煤层的形成是盆地沉降速率和物源沉积补偿平衡的结果,在后期挤压和推覆构造作用下,11号煤层出现挤压、破碎甚至层间滑动,构造煤分层开始发育,中部分层应力集中且煤岩力学性质偏弱;(2)11号煤层在垂向上发育“三明治”特征,自上而下分别为原生结构煤、糜棱煤和碎裂煤;(3)中部煤储层的微孔比例最高,吸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的兰氏体积呈现出中分层(16.55 cm^(3)/g)>下分层(14.69 cm^(3)/g)>上分层(13.96 cm^(3)/g)的规律;(4)研究区11号煤层形成岩性-断层-水力封堵型气藏,针对煤体结构分层特征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的开发技术路线,提出适用性最强的水平井构造煤软分层造穴卸压煤层气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分层 煤层气 厚煤层 储层特征 勘探开发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斜坡区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10
作者 赵石虎 刘曾勤 +7 位作者 申宝剑 罗兵 陈刚 陈新军 张嘉琪 万俊雨 刘子驿 刘友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8-1639,共12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地区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岩心观察、显微组分分析、扫描电镜、工业分析、压汞测试、低温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甲烷等温吸附以及现场含量测试等多种技术多段,研究大牛地地...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地区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岩心观察、显微组分分析、扫描电镜、工业分析、压汞测试、低温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甲烷等温吸附以及现场含量测试等多种技术多段,研究大牛地地区深部煤层的空间展布、煤岩煤质、储集性和含气性等地质特征,以明确该区深层煤层气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大牛地地区主力煤储层太原组8^(#)煤层:①全区稳定分布,厚度2~14 m,镜质体反射率(R_(o))1.7%,上部层段发育光亮-半亮煤,灰分较低,煤质条件较好,具备煤层气富集的物质基础。②微孔和宏孔都较发育,以微孔为主,占比为67.5%,低灰光亮-半亮煤的总孔容、孔隙比表面积、微孔占比及孔隙度较大。③顶板发育厚层灰岩与暗色泥岩,构造简单,地层含水量低,属于干煤含气系统,总含气量20.3~47.1 m^(3)/t,游离气占比33.2%~66.2%,煤储层具有吸附气-游离气双富特征。④含气面积2003 km^(2),资源量5422×10^(8)m^(3),资源丰度2.71×10^(8)m^(3)/km^(2)。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深部煤层具有有利煤层气地质特征,是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吸附 游离气量 宏观煤岩类型 勘探潜力 深层煤层气 大牛地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霍晓燕 侯美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15,共6页
本文系统化总结了近年来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从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产出机理、深部煤层气储层地质属性及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方面对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其储层地质特征揭示了煤层气的成藏规律,成藏过... 本文系统化总结了近年来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从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产出机理、深部煤层气储层地质属性及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方面对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其储层地质特征揭示了煤层气的成藏规律,成藏过程,富集机理;产出机理阐述了煤层气的生成、储存、运移过程和产出模式;深部煤层气储层地质属性论述了深部地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分析了深部煤层吸附性减弱、游离气含量增高等现象,并探讨“高渗窗”现象对煤层气开发的意义。此外,本文指出了当前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勘探技术的不足等,还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包括加强煤层气资源评价技术研究、深入开展储层特征和产出机理研究及加强政策保障和环保措施等。总而言之,本文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为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强调了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对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地质 产出机理 深部煤层气 高渗窗 勘探与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深层中煤阶煤层气勘探实践及产能新突破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亚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5-1566,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在大牛地气田2800 m以深的中煤阶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阳煤1HF井单井最高日产气量超10.4×10^(4) m^(3),稳产时间已超过1年,平均稳产气量6.3×10^(4) m^(3)/d,累计产气量超2300.0×10^(4) m... 鄂尔多斯盆地在大牛地气田2800 m以深的中煤阶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阳煤1HF井单井最高日产气量超10.4×10^(4) m^(3),稳产时间已超过1年,平均稳产气量6.3×10^(4) m^(3)/d,累计产气量超2300.0×10^(4) m^(3)。通过对该区深部中煤阶煤及煤层气地质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区带优选、层段控制、规模压裂、精细排采”建产思路并实践应用。根据含气量、煤层厚度与特征、顶板条件和热演化程度对榆阳目标区进行了优选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以原生结构半亮煤为主,含气量主要分布在16.50~26.00 m^(3)/t,游离气占总含气量的20%~25%,平均孔隙度为4.68%,平均渗透率为0.24×10^(-3)μm^(2),割理/裂隙发育,部分被方解石充填。光亮煤和半亮煤的总厚度大及高含气量是高产的基础,大排量和大规模改造是高产的关键。规模压裂时,要基于“饱和加砂、控近扩远、有效支撑”的工作思路,以“多簇密切割+大排量+高强度加砂”为有效技术手段。合理控制降压速率是深层煤层气井稳产、高产的关键,采用“控砂不控粉”排采理念,在排液和快速上产阶段采用光套管生产,在自喷生产阶段下入生产管柱采用控压连续、稳定排采,阳煤1HF井的控压生产实践已证实这些措施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潜力 富集特征 成藏条件 深层煤层气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被引量:67
13
作者 穆福元 仲伟志 +4 位作者 赵先良 车长波 陈艳鹏 朱杰 王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116,共7页
中国的煤层气产业发展环境近年来有所变化,需要重新思考其发展战略。通过调查研究、地质评价和战略决策等方法,从产业现状、机遇与挑战,探明储量与动用储量预测,战略思路,战略对策,战略的时空布局,战略风险评估与规避战略风险等方面研... 中国的煤层气产业发展环境近年来有所变化,需要重新思考其发展战略。通过调查研究、地质评价和战略决策等方法,从产业现状、机遇与挑战,探明储量与动用储量预测,战略思路,战略对策,战略的时空布局,战略风险评估与规避战略风险等方面研究了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战略。结果认为:①我国的煤层气产业正处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已经取得了6个方面的成绩,也存在着6个方面的问题;②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稳步发展中高煤阶、加快发展低煤阶、深化发展井下综合利用"原则,建设沁水、鄂东、西南、长庆、东北、西北等6个区域性煤层气"产业基地",发展目标是累计动用储量达到3×10^(12)~4×10^(12)m^3、高峰产气量达到350×10~8~450×10~8m^3/a;③我国煤层气的战略风险是单井产量低、地质认识弱、投资下滑和技术储备不足,应当从开展煤系地层的综合勘探开发、营造民营油公司的发展环境、加大技术服务公司的发展空间、扩大科技攻关的研究领域和加大执法的力度等5个方面来规避战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层气 产业 发展战略 可动储量 产能 产量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与对策思考 被引量:99
14
作者 孙钦平 赵群 +5 位作者 姜馨淳 穆福元 康莉霞 王玫珠 杨青 赵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76,共12页
在国家要求天然气“增储上产”及煤层气产业整体处于“瓶颈”阶段的新形势下,分析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和对策意义重大。鉴于此,分析了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影响我国煤层气产量增长方面探讨当前产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国家要求天然气“增储上产”及煤层气产业整体处于“瓶颈”阶段的新形势下,分析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和对策意义重大。鉴于此,分析了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影响我国煤层气产量增长方面探讨当前产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了未来中国煤层气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基于我国煤层气开发的特点和技术水平,结合煤层气储量和资源潜力,综合应用产量构成法、生命模型法和储产比控制法预测了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潜力与前景。研究认为:我国煤层气产业持续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①后备区准备不足;②单井产量低,整体处于低效开发状态;③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难以复制;④对外合作项目进展缓慢,推动难度较大。同时认为,煤层气仍是我国当前较现实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高产老区稳产上产、低产低效老区改造、低煤阶与构造复杂区效益开发、深部及煤系天然气综合开发是未来中国煤层气产量持续增长的方向,2035年我国煤层气地面井产量可达到150×10^(8)~250×10^(8)m^(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5项对策建议:①加大勘探评价工作量,落实更多优质储量,夯实建产基础;②加强优质储量动用,持续开展增产改造试验,助力老区稳产上产;③加强科技攻关和煤层气开发示范试验,确保新建产区效益开发;④加强对外合作区项目监管,推动合作区快速建产;⑤加大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扶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层气 勘探开发 前景 对策 增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接替区优选 被引量:60
15
作者 邵龙义 侯海海 +4 位作者 唐跃 鲁静 邱海峻 王学天 张家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共11页
现阶段中国煤层气探明储量及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几个煤层气产业基地,急需寻找一批勘探开发战略接替区。为此,基于对我国煤层气资源、生储、保存、开发基础等条件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中国煤层气勘探... 现阶段中国煤层气探明储量及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几个煤层气产业基地,急需寻找一批勘探开发战略接替区。为此,基于对我国煤层气资源、生储、保存、开发基础等条件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8个普遍因素(资源丰度、煤层厚度、含气量、原始渗透率、埋藏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煤系沉积环境和地形地貌)和4个关键因素(成因类型、稳定性、后期储层改造和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低煤阶区、东北中低煤阶老工业区和西南中高煤阶构造复杂区,是我国继华北地区之后煤层气产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区;上述3个重点区的煤层气赋存主控因素分别是成因类型+煤层稳定性、成因类型+岩浆侵入对煤储层改造、煤层稳定性+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并以此建立了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接替区的优选评价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上述3个重点区的15个区块进行了评价,共优选出了8个有利接替区和7个较有利接替区,预测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达1.8×10^(13)m^3;8个有利区分别为西北的准东煤田五彩湾—大井地区、吐哈煤田哈密—大南湖地区和陇东煤田,东北的依兰煤田、鹤岗煤田和珲春煤田,西南的川南煤田和水城煤田,它们是近期可以进行煤层气勘探和试验开发的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层气 勘探开发 战略接替区 有利区优选 勘探方向 主控因素 多层次模糊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层气成藏规律与勘探开发技术 被引量:84
16
作者 赵贤正 杨延辉 +5 位作者 孙粉锦 王勃 左银卿 李梦溪 申建 穆福元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309,共7页
基于对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层气基本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研究其成藏规律与勘探开发技术。勘探开发实践证实研究区煤层气藏具有三大特性:1煤阶高,吸附能力强,资源条件优势明显;2孔隙率低,双峰态孔隙结构,渗流条件瓶颈显著;3储... 基于对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层气基本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的分析,研究其成藏规律与勘探开发技术。勘探开发实践证实研究区煤层气藏具有三大特性:1煤阶高,吸附能力强,资源条件优势明显;2孔隙率低,双峰态孔隙结构,渗流条件瓶颈显著;3储集层压力梯度低,制约产出。在深入分析高阶煤特性基础上,提出了构造、沉积、热动力和水文地质条件"协同、互补、共存"成藏理论,建立了研究区煤层气非富集成藏模式,使成藏界定问题简化且直接指导煤层气开发选区。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区块勘探开发形成了五大关键技术体系:1地球物理勘探综合评价技术,2适合于高阶煤储集层的钻完井技术,3储集层改造主体技术,4智能化排采控制技术,5煤层气田的数字化技术,为新区块煤层气产能建设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高阶煤 煤层气 成藏特征 成藏条件 勘探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系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对策 被引量:30
17
作者 欧阳永林 田文广 +5 位作者 孙斌 王勃 祁灵 孙钦平 杨青 董海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3,共9页
广义的煤系气是指赋存于煤系地层中的全部天然气,而狭义的煤系气则主要指赋存于煤层中的煤层气及其附近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天然气。为了提高煤层气的开发效益,从烃源岩分布、煤与砂岩的组合类型、沉积相、封闭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狭义煤... 广义的煤系气是指赋存于煤系地层中的全部天然气,而狭义的煤系气则主要指赋存于煤层中的煤层气及其附近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天然气。为了提高煤层气的开发效益,从烃源岩分布、煤与砂岩的组合类型、沉积相、封闭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狭义煤系气的成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含煤盆地煤系地层煤与砂岩组合配置关系多样;(2)广覆式烃源岩分布为煤系气的富集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基础;(3)沉积相控制了煤系气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构成煤系气成藏的先天物质基础,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煤层和砂岩均发育,是煤系气共生成藏最有利的沉积相带;(4)封闭体系对煤层(系)气的控制作用贯穿于煤层(系)气生成、聚散、富集及成藏等全过程,可划分出3种煤系气气藏类型——自生自储型煤层气藏、煤层气—砂岩气共生气藏、煤成砂岩气藏,其中前者是目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进而指出了下一步的煤系气勘探方向:(1)以沁水、鄂尔多斯、准噶尔、海拉尔、鸡西等煤系气资源量较大的盆地为重点,开展煤系气勘探和评价;(2)针对不同煤系气气藏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勘探工作,在浅部自生自储型煤层气富集区进行煤层气勘探,对深部煤层气—砂岩气共生气藏进行煤层气+砂岩气综合勘探,对煤成砂岩气藏重点开展砂岩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系气 煤层气 致密砂岩气 成藏特征 控制因素 封闭体系 综合勘探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1162
18
作者 贾承造 郑民 张永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结合非常规油气特点,评价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总结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阐述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与未来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中致密气可采资源量为8.8×1012~12.1... 结合非常规油气特点,评价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总结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阐述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与未来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中致密气可采资源量为8.8×1012~12.1×1012m3,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15×1012~25×1012m3,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0.9×1012m3,致密油可采资源量为13×108~14×108t,可回收页岩油资源量为160×108t,油砂也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目前已形成了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低渗低阻气层识别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且应用效果显著。致密气和致密油是中国目前最为现实的待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正在起步。未来10~20年,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将显著增长,在弥补常规油气产量短缺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资源潜力 勘探开发技术 致密气 致密油 页岩气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开发实践与建议 被引量:35
19
作者 穆福元 王红岩 +1 位作者 吴京桐 孙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5-60,共6页
将美国、澳大利亚等煤层气生产大国的开发经验简单套用于我国的煤层气开发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随着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煤层气主力产区为代表的中高煤阶煤层相继投入煤层气规模开发,总结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实践对于规避开... 将美国、澳大利亚等煤层气生产大国的开发经验简单套用于我国的煤层气开发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随着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煤层气主力产区为代表的中高煤阶煤层相继投入煤层气规模开发,总结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实践对于规避开发风险和提高开发再实践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研究我国煤层气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开发实践所取得的进展和效果,进而对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地质与气藏工程研究、工程技术的选择等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煤层气具有资源量大、类型多、储层条件较差、单井产量较低、产量爬坡期较长的特征;(2)重视开发前期评价、开发方案与调整方案的编制、开发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以及工程施工的过程管理是煤层气成功开发的保障;(3)开发前期评价工作内容与节奏的合理设置是煤层气成功开发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应有所区别;(4)储层评价、动态跟踪评价、井网与井型的优选、多层合采的选择是编制煤层气合理开发方案的核心;(5)储层保护与改造、排采管控技术和低成本战略是工程技术的发展重点。结论认为,做好开发前期评价、地质与气藏工程研究、工程技术创新等3个方面的工作是成功开发煤层气的前提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层气 开发实践 开发效果 开发前期评价 地质研究 气藏工程 工程技术 开发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0
20
作者 徐宏杰 桑树勋 +1 位作者 杨景芬 陈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196,共8页
根据贵州省实际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现状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CNKI)的煤层气文献系统检索,系统分析了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历史进程与发展,将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划分为早期理论探索、资源评价与勘探开发试采、风险勘探与开发... 根据贵州省实际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现状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CNKI)的煤层气文献系统检索,系统分析了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历史进程与发展,将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划分为早期理论探索、资源评价与勘探开发试采、风险勘探与开发试验、工程模式探索等4个发展阶段;梳理了贵州省煤层气工程进展,总结了每个阶段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分析了煤层气研究的阶段演进与研究地域分布。最后,探讨了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中面临的地质与技术问题,从地质、技术和政策3个方面提出了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煤层气 勘探开发 风险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