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3)S_(4)/PES催化膜反应器氧化降解水中罗丹明B
1
作者 肖泽仪 孟佳欣 +2 位作者 樊森清 陈渝 陈皎皎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3,共9页
基于过硫酸氢钾(PMS)的非均相高级氧化工艺(AOPs)在实际应用中一直受到PMS活化效率与活性氧物种(ROS)利用率低下的限制。本文以ZIF-67为前驱体、聚醚砜(PES)多孔膜为基底,采用金属有机框架(MOFs)模板配体交换策略,流动合成构建了Co_(3)S... 基于过硫酸氢钾(PMS)的非均相高级氧化工艺(AOPs)在实际应用中一直受到PMS活化效率与活性氧物种(ROS)利用率低下的限制。本文以ZIF-67为前驱体、聚醚砜(PES)多孔膜为基底,采用金属有机框架(MOFs)模板配体交换策略,流动合成构建了Co_(3)S_(4)/PES催化膜反应器(CMR)。通过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催化膜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平均粒径为23 nm的Co_(3)S_(4)纳米颗粒被原位合成固载在PES膜孔中,负载量为15.9%,并沿膜厚度方向均匀分布。以活化PMS降解典型芳香族有机化合物罗丹明B(RhB)为例,研究了该催化膜的催化性能及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20 mg/L的RhB溶液,在初始溶液pH为7、温度为25℃以及膜通量为0.80 mL/(min·cm^(-2))(对应于停留时间0.68 s)的条件下,Co_(3)S_(4)/PES催化膜具有90%以上的降解率,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97.83 min^(-1),转化频率达到了489.15 L/(min·g^(-1)),均高出Co_(3)S_(4)粉末传统悬浮间歇处理模式两个数量级,并且Co_(3)S_(4)/PES催化膜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膜孔道的分散性有效防止了Co_(3)S_(4)纳米颗粒的聚集,过膜流动反应限域在微纳尺度的膜孔道内,强化了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的质量传递与接触,加快了PMS的活化,从而实现了单线态氧(^(1)O_(2))的高效生成,并在RhB的快速降解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膜反应器 高级氧化 罗丹明B 过硫酸氢钾 流动反应 ZIF-67 co_(3)S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层间阴离子对衍生的Ni-Al_(2)O_(3)催化剂光热催化CO_(2)甲烷化反应的影响
2
作者 郭李娜 李睿哲 +5 位作者 孙闯 罗小利 石义秋 原弘 欧阳述昕 张铁锐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太阳能驱动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化反应不仅有助于减少多余的碳排放,而且是生产燃料的重要途径。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可以在高温还原气(H_(2)/Ar)氛围中还原,转化为金属负载于氧化物(MO)的催化剂。这... 太阳能驱动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化反应不仅有助于减少多余的碳排放,而且是生产燃料的重要途径。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可以在高温还原气(H_(2)/Ar)氛围中还原,转化为金属负载于氧化物(MO)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在CO_(2)加氢反应中作为优秀的光热催化剂被广泛应用。然而,有关LDH的层间阴离子类型如何影响CO_(2)甲烷化活性的研究还相对有限。本文研究了包含不同层间阴离子的镍(Ni)铝(Al)LDH前驱体,通过在H_(2)/Ar气氛中还原处理,制备了一系列Ni负载在氧化铝(Al_(2)O_(3))上的MO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被命名为NiAl-x-MO(其中x代表CO_(3)、NO_(3)、Cl和SO_(4),分别代表碳酸根、硝酸根、氯离子和硫酸根等阴离子)。其中,NiAl-CO_(3)-MO催化剂表现出50.1%的CO_(2)转化率,99.9%的甲烷(CH_(4))选择性以及94.4 mmol∙g^(−1)∙h^(−1)的CH_(4)产出速率。与之相比,NiAl-Cl-MO和NiAl-SO_(4)-MO催化剂的CO_(2)甲烷化活性极低。H_(2)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with H_(2),H_(2)-TPD)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结果表明,低CO_(2)转化率是由于残留的氯(Cl)或硫(S)与金属Ni形成的强配位键阻碍了H_(2)的吸附和活化。因此,在设计LDH衍生的催化剂,特别是用于氢化反应的Ni基催化剂时,应优先考虑层间阴离子在LDH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 co_(2)甲烷化 Ni-Al_(2)O_(3)催化剂 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 层间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 NP负载Co_(3)(HITP)_(2)@ZIF-67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室温下气敏特性
3
作者 何华玲 夏滔 +5 位作者 熊长军 赵俊秀 胡珂祺 孙永娇 王文达 胡杰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47-53,共7页
采用水热法和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u纳米颗粒(NP)负载Co_(3)(HITP)_(2)@ZIF-67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所合成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晶相进行表征分析。同时,制备了基于Au NP负载Co_(3)(HITP)_(2)@ZIF-67复... 采用水热法和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u纳米颗粒(NP)负载Co_(3)(HITP)_(2)@ZIF-67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所合成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晶相进行表征分析。同时,制备了基于Au NP负载Co_(3)(HITP)_(2)@ZIF-67复合材料的气体传感器件,研究了其在室温下对H_(2)S的气敏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相比纯的ZIF-67气体传感器无法在室温下对H_(2)S进行气敏检测,负载Au纳米颗粒的Co_(3)(HITP)_(2)@ZIF-67复合材料的气体传感器在室温下对体积分数为20 ppm(1 ppm=1×10^(-6))的H_(2)S气体响应可达到2.7,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64 s/99 s,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重复性和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复合材料 H2S气敏检测 水热法 co_(3)(hitp)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牺牲法合成氮空位g-C_(3)N_(4)/Cu_(2)(OH)_(2)CO_(3)异质结及其广谱光固氮性能
4
作者 梁红玉 王斌 +1 位作者 陆光 商丽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2-67,共6页
本研究采用原位自牺牲法合成了N空位掺杂的g-C_(3)N_(4)/Cu_(2)(OH)_(2)CO_(3)(VCN/Cu)异质结催化剂,该催化剂体现出优异的可见-近红外宽光谱驱动性。实验结果表明,g-C_(3)N_(4)与Cu_(2)(OH)_(2)CO_(3)之间的电荷迁移遵循“Z”型机制。... 本研究采用原位自牺牲法合成了N空位掺杂的g-C_(3)N_(4)/Cu_(2)(OH)_(2)CO_(3)(VCN/Cu)异质结催化剂,该催化剂体现出优异的可见-近红外宽光谱驱动性。实验结果表明,g-C_(3)N_(4)与Cu_(2)(OH)_(2)CO_(3)之间的电荷迁移遵循“Z”型机制。氮空位的存在抑制了电荷载流子的重组,降低了界面电荷转移的能量屏障,对N 2和O_(2)的吸附和活化激发了固氮还原反应的进行,并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体系中甲醇作为空穴清除剂时O_(2)的添加对制备的催化剂的光固氮性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50%O_(2)和50%N_(2)混合气氛下VCN/Cu异质结催化剂的铵离子产率高达14.52 mg·L^(-1)·h^(-1)·g^(-1),是纯N 2气氛下的2.7倍,且按照“三线”光固氮机理运行。本研究为低耗、绿色环保固氮工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碱式碳酸铜 光催化固氮 氮空位 自牺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氮空位g-C_(3)N_(4)/Cu_(2)(OH)_(2)CO_(3)异质结的构建及广谱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性能
5
作者 梁红玉 王斌 陆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6-21,共6页
本研究设计了一款不含贵金属、宽光谱响应的氮空位异质结催化剂g-C_(3)N_(4)/Cu_(2)(OH)_(2)CO_(3)(VCN/Cu),并考察了其对罗丹明B(Rh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采用扫描电镜/透镜(SEM/TEM)、X射线衍射光谱(XRD)、X光电子能谱(XPS)、荧光光谱(... 本研究设计了一款不含贵金属、宽光谱响应的氮空位异质结催化剂g-C_(3)N_(4)/Cu_(2)(OH)_(2)CO_(3)(VCN/Cu),并考察了其对罗丹明B(Rh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采用扫描电镜/透镜(SEM/TEM)、X射线衍射光谱(XRD)、X光电子能谱(XPS)、荧光光谱(PL)等分析手段对产物形貌、结构、元素能态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VCN/Cu异质结催化剂对250~1800 nm的光均有较强吸收。VCN/Cu光催化降解RhB最大反应速率常数达到0.052 min^(-1),分别是Cu_(2)(OH)_(2)CO_(3)和g-C_(3)N_(4)的12.7倍和5.8倍,且具有优异的光催化稳定性。Cu_(2)(OH)_(2)CO_(3)一方面作为红外光吸收材料,提高了对太阳光全光谱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与VCN构成异质结,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同时VCN上的氮空位强化了对光生电子的捕获、对氧的吸附及还原作用。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VCN/Cu异质结催化剂光催化降解RhB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碱式碳酸铜 有机染料 氮空位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o_(2)O_(4)/CeO_(2)S型异质结复合材料促进CO_(2)光催化还原为CH_(3)OH的机制分析
6
作者 陆静 王旭东 王玉江 《化纤与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8-31,共4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降低CO_(2)浓度成为当务之急。除了减排,将其转化为化学品或燃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CH_(3)OH作为化工原料和清洁能源,其光催化制备环保且能循环利用碳资源。文章提出了一种用于在可见光照射下从CO_(2)中获得CH_(...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降低CO_(2)浓度成为当务之急。除了减排,将其转化为化学品或燃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CH_(3)OH作为化工原料和清洁能源,其光催化制备环保且能循环利用碳资源。文章提出了一种用于在可见光照射下从CO_(2)中获得CH_(3)OH产量的有效的介孔材料—CuCo_(2)O_(4)/CeO_(2) S型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与原始的CeO_(2) NPs相比,CuCo_(2)O_(4)/CeO_(2)异质结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CH_(3)OH产率。在所有纳米复合材料中,在12%CuCo_(2)O_(4)/CeO_(2)异质结上的CO_(2)转化率允许最大限度地产生CH_(3)OH,产率显著提高,比原始CeO_(2)NPs提高了3倍。文章主要分析了CuCo_(2)O_(4)/CeO_(2)复合材料促进CO_(2)光催化还原为CH_(3)OH的机制,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晶体结构相和相纯度、N2吸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利用先进实验技术和理论计算,揭示电子空穴迁移、CO_(2)吸附活化及CH_(3)OH生成路径,旨在为设计高效光催化剂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还原 CeO_(2) CH_(3)OH co_(2) 介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2)CO_(3)/KOH协同醇解废弃涤纶纺织品及其制备再生DMT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斌杰 朱子旭 +3 位作者 官军 吕维扬 王秀华 姚玉元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7,共10页
废弃涤纶纺织品囤积量逐年上升,而对废弃涤纶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回收率却较低。化学法回收中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法是一种回收废弃涤纶纺织品的方法,然而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工艺过程中存在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酯(BHET)单体产率低、低... 废弃涤纶纺织品囤积量逐年上升,而对废弃涤纶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回收率却较低。化学法回收中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法是一种回收废弃涤纶纺织品的方法,然而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工艺过程中存在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酯(BHET)单体产率低、低聚物含量高的问题。文章采用K_(2)CO_(3)/KOH协同醇解废弃涤纶纺织品,并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了醇解工艺参数,通过甲醇酯交换法制得再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研究了K_(2)CO_(3)/KOH协同醇解对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OH添加量的增加,醇解产物中BHET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KOH的添加量达到2%时,BHET含量达到最高70.2%。同时,优化后的醇解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210℃、反应时间120 min、K_(2)CO_(3)质量分数2.0%、KOH质量分数2.4%。此时BHET的收率为73.1%;醇解产物与甲醇酯交换得到再生DMT产率为80.1%,通过减压升华纯化后得到再生DMT含量高于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涤纶纺织品 K_(2)co_(3)/KOH协同醇解 酯交换 减压升华 再生D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铵强化石膏溶解矿化制备高纯CaCO_(3)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妍汝 钟山 +4 位作者 唐思扬 杨柯 宋磊 李红娇 梁斌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5,共9页
近年来,利用固废石膏矿化CO_(2)联产CaCO_(3)及硫酸铵工艺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固废石膏成分复杂,分离纯化困难,成本与矿化产品品质难以兼顾导致其无法大规模工业化利用。为此,以硫酸钙及磷石膏为原料,提出以石膏矿化液相产物硫酸... 近年来,利用固废石膏矿化CO_(2)联产CaCO_(3)及硫酸铵工艺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固废石膏成分复杂,分离纯化困难,成本与矿化产品品质难以兼顾导致其无法大规模工业化利用。为此,以硫酸钙及磷石膏为原料,提出以石膏矿化液相产物硫酸铵溶液强化硫酸钙溶解浸出,液固分离后再进行矿化的间接矿化工艺。试验研究了溶解强化过程中硫酸铵浓度及溶解浸出时间对硫酸钙溶解特性的影响,以及矿化过程中氨水浓度、温度、矿化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矿化过程和矿化产物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的溶解与矿化工艺条件,基于此,进一步研究磷石膏的间接矿化过程,结果表明,与直接矿化相比,间接矿化可使CaCO_(3)产品纯度由82.2%提高至98.6%,且产品粒度D_(50)由22.00μm降至10.98μm。间接矿化工艺可有效强化石膏溶解浸出过程,避免引入外加介质,并制备高纯度轻质CaCO_(3),相关研究可为固废石膏矿化CO_(2)技术的经济应用提供基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矿化 溶解强化 Caco_(3) 石膏固废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CO_(3)-K_(2)CO_(3)-NaVO_(3)熔盐结构的拉曼光谱和理论计算
9
作者 张一帆 胡宪伟 +1 位作者 于江玉 王兆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1-336,共6页
NaVO_(3)在Na_(2)CO_(3)-K_(2)CO_(3)熔盐体系中可原位催化电还原CO_(2)制备高附加值碳材料,对Na_(2)CO_(3)-K_(2)CO_(3)-NaVO_(3)体系熔盐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电极过程机理和优化反应条件.本文采用拉曼光谱学和量子化学计算(基于Gau... NaVO_(3)在Na_(2)CO_(3)-K_(2)CO_(3)熔盐体系中可原位催化电还原CO_(2)制备高附加值碳材料,对Na_(2)CO_(3)-K_(2)CO_(3)-NaVO_(3)体系熔盐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电极过程机理和优化反应条件.本文采用拉曼光谱学和量子化学计算(基于Gaussian和Molclus程序)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1073 K下Na_(2)CO_(3)-K_(2)CO_(3)-NaVO_(3)熔盐体系的离子结构.结果表明,在该熔盐体系中,除了存在CO_(3)^(2-)以外,还存在由CO_(3)^(2-)和VO_(3)^(-)发生反应生成的VO_(4)^(3-),而不存在VO_(3)^(-);VO_(4)^(3-)所属C1空间点群,其中V-O键的对称伸缩振动模对应的拉曼特征峰位于802 cm^(-1)处;随着体系中NaVO_(3)质量分数由5%增加至15%,熔盐中VO_(4)^(3-)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而CO_(3)^(2-)的相对含量相应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VO_(3) Na_(2)co_(3)-K_(2)co_(3)熔盐 拉曼光谱 量子化学计算 VO_(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S型氮缺陷ZnWO_(4)/g-C_(3)N_(4)异质结及CO_(2)光还原性能
10
作者 秦建宇 安月皎 张艳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8,共2页
通过半导体光催化将CO_(2)转化为可储存的太阳能燃料是解决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策略。然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严重限制了单组分催化剂的CO_(2)还原能力。合成具有缺陷的S型异质结可以有效地分离光生电子和空穴,增强对非极... 通过半导体光催化将CO_(2)转化为可储存的太阳能燃料是解决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策略。然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严重限制了单组分催化剂的CO_(2)还原能力。合成具有缺陷的S型异质结可以有效地分离光生电子和空穴,增强对非极性分子的吸附和活化。本文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构建了具有缺陷的S型ZnWO_(4)/g-C_(3)N_(4)异质结。结果表明,CO_(2)还原产生CO的速率高达232.4μmol·g^(-1)·h^(-1),选择性接近100%,分别是原始ZnWO_(4)和g-C_(3)N_(4)的11.6倍和8.5倍。原位XPS和功函数分析证明了S型电荷转移路径。S型异质结实现了电子-空穴的有效空间分离,促进了CO_(2)的还原。原位ESR表明CO_(2)分子被氮空位吸附,氮空位是光催化反应中的电子受体,有利于电子捕获和分离。S型电荷转移模式和氮空位共同促进了CO_(2)高效还原。这项工作为了解S型电荷转移机理和缺陷在调节CO_(2)还原活性方面的协同作用提供了重要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异质结 ZnWO_(4) g-C_(3)N_(4) 氮空位 co_(2)光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掺杂Co_(3)O_(4)的高性能对二甲苯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1
11
作者 冀小华 曹开法 +2 位作者 李蒙 邓赞红 孟钢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4-530,共7页
p型Co_(3)O_(4)具有优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催化氧化活性,但其在空气中呈现空穴累积层(HAL)构型,导致本征Co_(3)O_(4)传感器的VOC响应较弱。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0~5%Nb掺杂的Co_(3)O_(4)纳米材料,缺陷与形貌表征结果表明高价Nb掺杂... p型Co_(3)O_(4)具有优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催化氧化活性,但其在空气中呈现空穴累积层(HAL)构型,导致本征Co_(3)O_(4)传感器的VOC响应较弱。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0~5%Nb掺杂的Co_(3)O_(4)纳米材料,缺陷与形貌表征结果表明高价Nb掺杂剂可诱导p型Co_(3)O_(4)发生晶格畸变及形貌改变,为对二甲苯气敏特性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气敏测试结果表明:在最佳工作温度150℃下,3%Nb-Co_(3)O_(4)传感器对体积分数为100×10^(-6)的对二甲苯的响应从1.3(纯Co_(3)O_(4))提高到14;其选择性也得到了改善,可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DA)准确识别9种不同气体。在为期15 d的稳定性测试中,其性能未有明显衰减。3%Nb-Co_(3)O_(4)表现出优异的对二甲苯传感器特性,为高性能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VOC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Nb掺杂co_(3)O_(4) 选择性 气体响应 对二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3)O_(4)/C@GF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12
作者 胡晓霞 王春华 +2 位作者 谈甜甜 邢彦军 刘小杰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4,共5页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PDA改性石墨毡柔性基底上生成纳米片阵列结构的Co(OH)_(2),并以此为生长模板进一步在2-甲基咪唑中生长ZIF-67,通过程序升温热处理后形成Co_(3)O_(4)多级分层结构,得到两种Co_(3)O_(4)/C@GF柔性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PDA改性石墨毡柔性基底上生成纳米片阵列结构的Co(OH)_(2),并以此为生长模板进一步在2-甲基咪唑中生长ZIF-67,通过程序升温热处理后形成Co_(3)O_(4)多级分层结构,得到两种Co_(3)O_(4)/C@GF柔性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柔性电极ZIF-67→Co_(3)O_(4)/C@GF展示出比Co(OH)_(2)→Co_(3)O_(4)/C@GF更高的面积比电容和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及离子扩散电阻。这主要是因为多级分层结构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活性物质的载量,提高能量密度,同时增加了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促进电解液的吸收和扩散,加速反应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沉积 柔性电极 co(OH)_(2) ZIF-67 co_(3)O_(4) 石墨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Cr钢在含O_(2)的CO_(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13
作者 王帆 赵国仙 +3 位作者 方堃 裴文霞 丁浪勇 刘冉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62-169,共8页
通过浸泡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研究溶解氧对3Cr钢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采用SEM、EDS、XRD及XPS技术对腐蚀产物膜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含氧环境中,3Cr钢腐蚀产物膜较为致密,主要由FeCO_(3)及非晶态的Cr(OH)_(3)和Cr_(2)O_(3)组成... 通过浸泡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研究溶解氧对3Cr钢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采用SEM、EDS、XRD及XPS技术对腐蚀产物膜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含氧环境中,3Cr钢腐蚀产物膜较为致密,主要由FeCO_(3)及非晶态的Cr(OH)_(3)和Cr_(2)O_(3)组成,而在含氧环境中,溶解氧会影响腐蚀产物膜,产物膜疏松多孔,由Fe_(2)O_(3)、Fe_(3)O_(4)、CaCO_(3)组成,为局部腐蚀的发生创造条件。在含氧环境中,Fe(OH)_(3)和Cr(OH)_(3)在基体表面竞争沉积,造成Cr元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点蚀发生。由于局部区域保护性的差异,基体表面形成了小阳极大阴极的腐蚀电偶对,点蚀速率增大。电化学测试表明,3Cr钢在两种气氛中的腐蚀均受阴极反应控制,溶解氧作为去极化剂,阴极反应为吸氧反应。溶解氧的存在增大了阴极传质速率和自腐蚀电流密度,促进了阴极反应的进行,加速了阳极的溶解,同时降低了产物膜电阻和电荷传递电阻,提高了腐蚀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Cr钢 co_(2)-O_(2)腐蚀 溶解氧 腐蚀行为 电化学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球状Co_(3)O_(4)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4
作者 罗珉 钱银 李福枝 《包装学报》 2024年第6期17-26,共10页
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高比电容和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极材料之一。以六水合氯化钴(CoCl_(2)·6H_(2)O)、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环己烷为原材料,采用微乳液法合成了纳米球状Co_(3)O_(4),进而制备出Co_(3)O... 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高比电容和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极材料之一。以六水合氯化钴(CoCl_(2)·6H_(2)O)、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环己烷为原材料,采用微乳液法合成了纳米球状Co_(3)O_(4),进而制备出Co_(3)O_(4)电极材料。重点探究了制备过程中微乳液法的反应温度、SDS以及CoCl_(2)·6H_(2)O用量对Co_(3)O_(4)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循环伏安测试、恒电流充放电(GCD)以及长循环测试,对Co_(3)O_(4)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40℃、SDS用量为1.5 g、CoCl_(2)·6H_(2)O用量为8 mmol下制备的Co_(3)O_(4)电化学性能最优,其在1 A/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高达371.428 F/g,在2 A/g电流密度下进行1000次GCD测试后,比电容保留率为7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法 纳米球 co_(3)O_(4)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the copper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 被引量:1
15
作者 Rui Zou Chenyang Shen +4 位作者 Kaihang Sun Xinbin Ma Zhuoshi Li Maoshuai Li Chang-Jun L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35-145,I0004,共12页
The metal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s for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activity with high methanol selectivity.However,there was still no experimental confirm... The metal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s for CO_(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activity with high methanol selectivity.However,there was still no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 if copper could be a good promoter for In_(2)O_(3).Herein,the Cu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 was prepared using a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method.Such prepared Cu/In_(2)O_(3) catalyst shows significantly higher CO_(2) conversion and space time yield(STY)of methanol,compared to the un-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The loading of Cu facilitates the activation of both H_(2) and CO_(2) with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u cluster and defective In_(2)O_(3) as the active site.The Cu/In_(2)O_(3) catalyst takes the CO hydrogenation pathway for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CO_(2) hydrogenation.It exhibits a unique size effect on the CO adsorption.At temperatures below 250℃,CO adsorption on Cu/In_(2)O_(3)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In_(2)O_(3),causing higher methanol selectivity.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 res,the Cu catalyst aggregates,which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weak CO adsorption site and causes a decrease in the methanol selectivity.Compared with other metal promoted In_(2)O_(3) catalyst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catalyst with stronger CO adsorption possesses higher methanol sele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ydrogenation METHANOL Cu In_(2)O_(3) co SELECTIVITY 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油井环境下N80钢与3Cr13钢的电偶腐蚀行为 被引量:2
16
作者 齐宏伟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3期93-97,共5页
N80钢与3Cr13钢常作为油管和水力锚等的材料使用,在CO_(2)驱油井环境中不可避免偶接使用易产生电偶腐蚀。为此,通过开展CO_(2)环境下N80钢和3Cr13钢的腐蚀速率试验和电偶腐蚀试验,明确了CO_(2)含量、温度、压力和矿化度等因素作用下2种... N80钢与3Cr13钢常作为油管和水力锚等的材料使用,在CO_(2)驱油井环境中不可避免偶接使用易产生电偶腐蚀。为此,通过开展CO_(2)环境下N80钢和3Cr13钢的腐蚀速率试验和电偶腐蚀试验,明确了CO_(2)含量、温度、压力和矿化度等因素作用下2种钢的电偶腐蚀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井中2种钢产生电偶腐蚀,3Cr13钢为阴极,且不受电偶腐蚀影响,N80钢为阳极,电偶腐蚀速率增大;且N80钢的电偶腐蚀速率随CO_(2)含量、温度、压力和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电偶腐蚀敏感因子随CO_(2)含量和压力增大而减小,当CO_(2)含量达到20.0%时电偶腐蚀敏感因子为负值,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矿化度增加而增大,电偶腐蚀速率最大可高于常规腐蚀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井 N80钢 3CR13 电偶腐蚀 腐蚀速率 电偶腐蚀敏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松子壳模板合成的Co_(3)O_(4)纳米粒子交联网络及其储锂性能
17
作者 张萌 张现发 高山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中英俄文)》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近年来,设计合成纳米基元组装的多级结构Co_(3)O_(4)负极材料可有效改善储锂性能,然而,目前所报道的相关工程策略仍存在操作复杂、产率低和重现性差。基于此,利用废弃松子壳作为生物质模板,采用简单的钴盐浸渍和空气煅烧的方法可控地制... 近年来,设计合成纳米基元组装的多级结构Co_(3)O_(4)负极材料可有效改善储锂性能,然而,目前所报道的相关工程策略仍存在操作复杂、产率低和重现性差。基于此,利用废弃松子壳作为生物质模板,采用简单的钴盐浸渍和空气煅烧的方法可控地制备出具有介孔和大孔的Co_(3)O_(4)多级结构,这种交联网络形貌是由尺寸约30 nm的均匀纳米粒子交联组成。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Co_(3)O_(4)电极在0.1~5 A·g^(-1)下具有好的倍率性能,特别是在1 A·g^(-1)下,其经过1 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可逆容量仍高达897.3 mAh·g^(-1),进而显示出作为长寿命LIBs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网络结构 松子壳模板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长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刻蚀法制备BiOBr/Bi_(2)O_(2)CO_(3)异质结及其高效脱除Hg^(0)性能
18
作者 张景繁 栗敏 +5 位作者 张倩倩 张旭 王晨凯 刘艳雯 路好 张安超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4期98-108,共11页
为增强BiOBr对可见光的利用率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采用简单的化学刻蚀法制备出p-n型BiOBr/Bi_(2)O_(2)CO_(3)异质结光催化剂,并研究其在荧光灯下脱除单质汞(Hg^(0))的性能;采用多种表征技术对光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结构属性进行分析,阐明... 为增强BiOBr对可见光的利用率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采用简单的化学刻蚀法制备出p-n型BiOBr/Bi_(2)O_(2)CO_(3)异质结光催化剂,并研究其在荧光灯下脱除单质汞(Hg^(0))的性能;采用多种表征技术对光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结构属性进行分析,阐明复合物表面或界面处电荷分离和转移的过程。结果表明:所制备Bi_(2)O_(2)CO_(3)-3光催化剂的脱汞效率效果高达95%;SO_(2)对Bi_(2)O_(2)CO_(3)-3光催化剂脱汞性能抑制明显,但停止通入SO_(2)后,脱汞性能可以恢复;荧光灯辐照对脱汞效率至关重要;强碱性环境下,过量的OH^(-)与光照产生的空穴(h^(+))反应,会略微影响BiOBr/Bi_(2)O_(2)CO_(3)的汞脱除性能。研究发现BiOBr和Bi_(2)O_(2)CO_(3)异质结的形成会降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增强光催化能力。机制分析表明,在光催化脱汞过程中,·O_(2)^(-)和h^(+)为主要活性物种,·OH未参与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光催化 BiOBr/Bi_(2)O_(2)co_(3) 单质汞脱除 p-n型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掺杂Co_(3)O_(4)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析氧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楚蓉 岳鑫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235-240,共6页
氢能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意义重大。电化学水分解过程中,阳极析氧反应(OER)作为能量转换装置的关键半反应,由于电子-质子转移形成了复杂的中间产物,导致动力学缓慢,限制了产氢速率。传统OER催化剂包括二氧化铱、二氧化钌等贵金属... 氢能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意义重大。电化学水分解过程中,阳极析氧反应(OER)作为能量转换装置的关键半反应,由于电子-质子转移形成了复杂的中间产物,导致动力学缓慢,限制了产氢速率。传统OER催化剂包括二氧化铱、二氧化钌等贵金属,存在储量低、价格昂贵、稳定性差等缺点,因此设计开发高效、廉价的非贵金属OER催化剂是解决OER动力学缓慢问题的关键。尖晶石氧化物(AB_(2)O_(4))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和优异的OER性能,并可通过杂元素原子掺杂进一步提高其OER性能,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Mn掺杂Co_(3)O_(4)电催化剂Mn-Co_(3)O_(4),研究了其电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利用Mn原子的掺杂,构建了氧桥连的Mn-O-Co配位结构,通过协同耦合作用,提高了Mn-Co_(3)O_(4)的OER催化性能。制备的Mn-Co_(3)O_(4)催化剂表现出高效的催化活性,在电流密度10和100 mA·cm^(-2)下,其过电位分别为270和335 mV。Mn-Co_(3)O_(4)同时表现出快速的动力学性能,Tafel斜率低至74 mV·dec^(-1)。此外,Mn-Co_(3)O_(4)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在电流密度10 mA·cm^(-2)下可稳定保持40 h。本研究为开发高效的OER催化剂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氧化物 co_(3)O_(4) Mn原子掺杂 一步水热法 阳极析氧反应 非贵金属电催化剂 催化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改性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
20
作者 王雪娇 董隋颖 +2 位作者 戚克振 Vadim Popkov 项祥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8,共2页
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CO_(2)排放量大幅增加,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探讨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在光催化CO_(2)还原中的潜在应用,以此来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然而,g-C_(3)N_(4)在这一过程中的有效性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例如光生... 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CO_(2)排放量大幅增加,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探讨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在光催化CO_(2)还原中的潜在应用,以此来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然而,g-C_(3)N_(4)在这一过程中的有效性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例如光生载流子的快速重组、可见光吸收能力差以及缺乏活性位点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采用了各种改性策略,包括调整g-C_(3)N_(4)的形貌(如量子点、纳米棒、纳米管、纳米片、空心球等形貌),掺杂各种原子,以及与其他半导体形成异质结。本综述重点讨论S型异质结在提高g-C_(3)N_(4)光催化性能方面的作用。总之,尽管g-C_(3)N_(4)已显示出作为光催化剂用于还原CO_(2)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创新,以克服其当前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光催化 co_(2)还原 改性 S型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