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NOAA卫星云雾自动检测和修复方法
被引量:11
- 1
-
-
作者
周红妹
谈建国
葛伟强
杨崇俊
-
机构
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47,共7页
-
基金
国家高新技术"八六三"项目(818-07-01)
-
文摘
云雾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稳定性,不同高度、厚度、面积和太阳高度角情况下,NOAA卫星可见光波段的海面反射率和红外波段亮度温度都不相同。据此,根据云雾光谱和红外特征,研究并找出了可见光波段海面最小反射率、云雾区最大反射率与云雾最佳判别阈值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不同月份东海海面最低温度和NOAA卫星红外波段亮温特征;通过采用光谱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研制了NOAA气象卫星云雾自动检测和修复模型,取得了较好的运行和检测、修复效果。
-
关键词
NOAA卫星
云雾
自动检测
修复
光谱特征
结构特征
-
Keywords
NOAA satellit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 of cloud and fog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cloud and fog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
分类号
P412.2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云辐射效应在华北持续性大雾维持和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郭丽君
郭学良
栾天
吕恺
-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
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科学系拉勒米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28,共1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5111
41675137)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Z004)
-
文摘
观测研究发现华北地区的持续性大雾天气通常伴随高层云的存在,具有云-雾共存结构特征,为揭示云在持续性大雾维持和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结合华北雾霾观测试验期间的卫星、探空、地面观测、系留气艇、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11年12月3—6日和2013年1月28—31日两次华北持续性大雾天气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在模拟与观测对比检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云辐射效应在大雾维持和发展中作用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两次大雾过程持续时间超过48 h,近地面具有偏南暖湿平流,在持续性大雾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由单层雾发展为云-雾共存结构,一般是雾形成24 h以后有中高云移到雾层之上,云底高度在3 km以上,云厚超过3.5 km,云中以冰晶和雪晶为主。白天云-雾共存结构出现后,云-雾的反照率效应使地表接收的短波辐射减少71%—84%,地面增温效应显著减小,从而阻碍了大雾的消散过程,使大雾天气得以维持,同时由于云-雾产生的温室效应,湍流过程加强,使地面雾向上扩展,雾在稳定层内维持;夜晚云-雾共存时,由于云-雾温室效应使地表净长波辐射增大超过70 W/m2,导致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过程减弱,并不利于雾的加强,但云对雾的增温效应有利于混合层内的湍流扩散过程,促使雾在更高的空间内得以维持。可见,在云-雾共存结构中,云辐射效应有利于低层大雾的长时间维持,对持续性大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
关键词
云辐射效应
持续性大雾
云-雾共存结构
数值模拟
-
Keywords
cloud radiative effect
Persistent fog events
co-existing structure of clouds and fog
Numerical simulation
-
分类号
P426.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琼州海峡两次高压后部型海雾的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5
- 3
-
-
作者
杨薇
张春花
冯箫
李勋
林建兴
-
机构
海南省气象台
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2-774,共13页
-
基金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CMAYBY2020-101)
海南省气象局技术提升项目(HNQXJS201801)。
-
文摘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和NCEP分析资料,对2018年2月17-20日和2019年2月4-6日春节期间发生在琼州海峡的两次持续性海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能见度格点数据、卫星、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两次海雾天气的天气背景、发展演变过程、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云—雾辐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次海雾过程均发生在入海变性冷高压后部,2018年海雾过程为偏东方向的水汽输送,低层湿层深厚,不断增长的湿度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使得平流雾持续时间超过10 h,最低能见度达100 m。同时海雾发展期间伴随云雾共存现象,中层云区的存在白天可减小地面接收的短波辐射,减弱增温效应,夜间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较低的温度和逆温层稳定维持,对海雾的长时间发展和维持起到促进作用;2019年海雾过程东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偏弱,湿层浅薄,海雾由陆地发展延伸而来,发展面积小,日出后很快消散。
-
关键词
琼州海峡
海雾
WRF模式
数值模拟
云雾共存
-
Keywords
Qiongzhou strait
sea fog
WRF
numerical simulation
co-existing structure of clouds and fog
-
分类号
P44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