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凝土面板与堆石料接触面模型及其应用
1
作者 傅中志 王立安 +1 位作者 陈锦祎 张意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05-2313,共9页
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坝防渗安全的生命线,其应力变形特性主要取决于坝体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及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接触特性。在面板坝的应力变形计算中,通常采用接触面模型模拟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荷载传递机制,因此接触面模型是否合理,直... 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坝防渗安全的生命线,其应力变形特性主要取决于坝体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及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接触特性。在面板坝的应力变形计算中,通常采用接触面模型模拟面板与堆石料之间的荷载传递机制,因此接触面模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面板应力变形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传统双曲线接触面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个考虑双向剪切耦合效应,且符合强度准则和标架无差异原则的接触面本构模型,该模型参数少,数值实现方便,可以定性地模拟出实际面板坝工程中出现的混凝土挤压破坏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坝 接触面 本构模型 应力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砂土-混凝土桩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研究
2
作者 邓煜晨 陈琛 +2 位作者 杨奇 冷伍明 徐方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0-561,共12页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理论,考虑砂土密实度对扰动函数的影响,建立混凝土桩-砂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用混凝土板表征桩侧粗糙度效应,采用大型直剪仪开展不同密实度的砂土-混凝土桩接触面力学行为的试验模拟,研究砂土密实度对混凝土桩-砂土...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理论,考虑砂土密实度对扰动函数的影响,建立混凝土桩-砂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用混凝土板表征桩侧粗糙度效应,采用大型直剪仪开展不同密实度的砂土-混凝土桩接触面力学行为的试验模拟,研究砂土密实度对混凝土桩-砂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接触面模型初始剪切系数、模型扰动参数(A和Z)对桩-砂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混凝土桩-砂土接触面易呈现应变软化,在低法向应力条件下,混凝土桩-密砂接触面的应变软化程度最大。2)模型扰动参数Z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孔隙比。模型扰动参数A越大,砂土与混凝土桩接触面的软化显著程度越大。参数A随着密实度增大而增大。随着法向应力增大,密砂的扰动参数A呈近似线性衰减,松砂和中密砂的扰动参数A近似呈双折线衰减。3)初始剪切系数k_s随着法向应力增大而增大,密实度越大,增速越快。4)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桩-砂土接触面荷载传递模型可靠、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且易确定,能很好地表征桩-砂土接触面的应变软化及硬化等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实度 桩-砂土接触面 荷载传递模型 扰动状态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影响下粗糙土-岩接触面剪切损伤模型研究
3
作者 刘振贤 丁瑜 +1 位作者 夏振尧 彭博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22,共7页
合理描述根系和岩面粗糙度影响下土-岩接触面的剪切行为是开展土岩混合边坡稳定评价的关键。基于Weibull分布并考虑含根率、粗糙度的影响建立了土-岩接触面剪切统计损伤模型。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含根率、粗糙度对接触面剪切刚度的影响... 合理描述根系和岩面粗糙度影响下土-岩接触面的剪切行为是开展土岩混合边坡稳定评价的关键。基于Weibull分布并考虑含根率、粗糙度的影响建立了土-岩接触面剪切统计损伤模型。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含根率、粗糙度对接触面剪切刚度的影响函数及模型参数,并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了含根率、粗糙度和模型参数m、w 0对接触面剪切变形和损伤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根系与粗糙度均能抑制接触面损伤发展从而提高接触面强度;提出的损伤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根系和粗糙度影响下土-岩接触面剪切损伤演化和剪切力学特性。研究成果可为土-岩接触面剪切性能分析及土岩混合边坡稳定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接触面 含根率 WEIBULL分布 粗糙度 剪切损伤模型 生态防护 土岩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含冰量的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何菲 王旭 +4 位作者 蒋代军 周亚龙 李君善 陈航杰 陈明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1-368,共8页
保证高含冰量冻土区桩基础的长期稳定性是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安全服役中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含冰量对冻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的影响,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蠕变剪切仪,在−2℃条件下开展含冰量为6%、12%、16%、23%、36%、60%、80%的冻结... 保证高含冰量冻土区桩基础的长期稳定性是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安全服役中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含冰量对冻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的影响,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蠕变剪切仪,在−2℃条件下开展含冰量为6%、12%、16%、23%、36%、60%、80%的冻结砂土与混凝土接触面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恒定的剪应力作用下,除含冰量为6%试样出现加速蠕变外,其他试样仅出现衰减蠕变及稳定蠕变2个阶段;随含冰量的增大,试样黏性变形占比增大,含冰量为80%试样的黏性变形超过总变形量的80%;稳定蠕变速率受到干密度及含冰量的综合影响,含冰量为16%时稳定蠕变速率最小;Burgers黏弹性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高含冰量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曲线;随着含冰量的增大,初始剪切模量和稳定蠕变阶段黏滞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初始蠕变阶段的渐进剪切模量呈幂函数减小,初始蠕变阶段黏滞系数呈幂函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冰量冻土 冻结砂土 接触面 蠕变试验 黏弹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循环剪切损伤模型 被引量:24
5
作者 杨平 赵联桢 王国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7-1223,共7页
抗剪强度和压缩体应变是冻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力学特性指标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对冻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力学分析至关重要。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多功能冻土-结构接触面循环直剪系统,开展了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性能及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采用... 抗剪强度和压缩体应变是冻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力学特性指标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对冻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力学分析至关重要。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多功能冻土-结构接触面循环直剪系统,开展了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性能及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基于等应变分布假设、零弹性域假设、弹性应变无耦合假设,选择不可逆性体应变与最大不可逆性体应变的比值作为损伤因子,建立了用于描述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剪切行为的抗剪强度与压缩体应变损伤模型。通过相关试验对建立的损伤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是准确、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接触面 损伤模型 抗剪强度 压缩体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109
6
作者 张冬霁 卢廷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2-66,共5页
在进行了一系列接触面单剪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接触面剪切破坏和变形的机理,提出了错动位移、剪切位移以及接触面“剪切错动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接触面模型,并给出了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有限元计算结果表... 在进行了一系列接触面单剪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接触面剪切破坏和变形的机理,提出了错动位移、剪切位移以及接触面“剪切错动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接触面模型,并给出了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合理地反映接触面上剪应力的传递及相对位移的发展,它比常规接触面模型有较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 计算模型 单剪试验 剪切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统一本构模型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57
7
作者 张嘎 张建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75-1179,共5页
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可统一描述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的本构模型。提出了新的建模思路,基于试验得到的接触面本构规律建立了模型的数学公式及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多种法向边界条件下接触面单调和循环剪切试验,采用新建立的模... 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可统一描述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的本构模型。提出了新的建模思路,基于试验得到的接触面本构规律建立了模型的数学公式及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多种法向边界条件下接触面单调和循环剪切试验,采用新建立的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该模型参数易于确定,能够统一地描述包括单调与循环加载条件下接触面的应变软化、剪胀规律、异向性等主要力学特性,能够合理地考虑受载过程中接触面的物态及相应力学特性的演化,能够统一地描述低法向应力到高法向应力范围内接触面的力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 本构关系 模型 损伤 弹塑性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与结构物接触面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51
8
作者 胡黎明 濮家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1,共6页
根据粗糙接触面变形机理,建立了基于损伤力学基本原理的接触面本构模型来描述其力学特性。所建议的损伤模型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表达式来表述,能够较好地反映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剪切过程中的应变软化和剪胀等力学特性;模型参数较少,物理意义... 根据粗糙接触面变形机理,建立了基于损伤力学基本原理的接触面本构模型来描述其力学特性。所建议的损伤模型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表达式来表述,能够较好地反映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剪切过程中的应变软化和剪胀等力学特性;模型参数较少,物理意义明确。对接触面直剪试验和单剪试验成果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建议的土与结构物粗糙接触面损伤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物 接触面 损伤 本构模型 应变软化 剪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与结构间接触面的非线性弹性-理想塑性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33
9
作者 栾茂田 武亚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7-513,共7页
将非线性弹性理论与弹塑性理论相结合,对于土与结构间接触面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弹性-理想塑性模型,用于模拟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变形与破坏机理。推导建立了这种接触面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弹塑性系数矩阵,并且讨论了这种模型在基坑... 将非线性弹性理论与弹塑性理论相结合,对于土与结构间接触面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弹性-理想塑性模型,用于模拟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变形与破坏机理。推导建立了这种接触面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弹塑性系数矩阵,并且讨论了这种模型在基坑开挖与支护分析应用中所面临的数值计算问题。最后针对某一基坑工程实例,应用这种接触面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合理地模拟接触面上的变形机理与受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接触面单元 接触面本构模型 非线性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基坑开挖与支护 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改进桩-土接触面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赛 汪优 +1 位作者 秦志浩 刘建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47-1955,共9页
建立准确合理的接触面本构模型是研究桩基承载力、沉降及变形等问题的前提。考虑桩-土界面初始剪切刚度的深度效应,提出基于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无厚度接触面本构模型,根据剪切试验的数据对改进的接触面本构模型参数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 建立准确合理的接触面本构模型是研究桩基承载力、沉降及变形等问题的前提。考虑桩-土界面初始剪切刚度的深度效应,提出基于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无厚度接触面本构模型,根据剪切试验的数据对改进的接触面本构模型参数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法向应力下的模拟曲线。利用FLAC^(3D)软件内嵌的FISH语言,对桩-土界面进行改进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提出的无厚度接触面模型合理地模拟出桩-土界面刚度的非线性,成功实现了桩-土剪切试验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无厚度接触面本构模型能够合理地模拟桩-土界面的力学行为,可以描述接触面刚度的非线性变化,也适于程序化计算,拓展了接触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应用领域,为深入探讨桩基承载变形性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界面 无厚度接触面 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本构关系及数值模型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嘎 张建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8-292,共5页
基于试验结果,探讨了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的三维力学特性,该接触面在三维剪切时两个方向上的剪应力-应变关系表现出较强的耦合特性,但其主剪应变的大小只与主剪应力的大小有关。基于提出的接触面弹塑性损伤理论,建立了描述三维条件下接... 基于试验结果,探讨了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的三维力学特性,该接触面在三维剪切时两个方向上的剪应力-应变关系表现出较强的耦合特性,但其主剪应变的大小只与主剪应力的大小有关。基于提出的接触面弹塑性损伤理论,建立了描述三维条件下接触面力学特性的本构模型及其数值格式。编制了有关程序,采用该模型对接触面的力学响应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建立的接触面三维本构关系及数值模型是合理和可行的,能够较好地反映包括剪切耦合特性在内的接触面主要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 本构关系 模型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三维细观接触面模型数值模拟与CT试验验证 被引量:4
12
作者 党发宁 梁昕宇 陈厚群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对混凝土三维随机骨料模型进行了改进,在骨料和砂浆之间加入了"面-面接触单元"模拟两者的接触特性,编制了相应的命令程序,称新模型为混凝土接触面模型。采用双折线损伤演化模型进行计算,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混... 对混凝土三维随机骨料模型进行了改进,在骨料和砂浆之间加入了"面-面接触单元"模拟两者的接触特性,编制了相应的命令程序,称新模型为混凝土接触面模型。采用双折线损伤演化模型进行计算,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混凝土破坏过程图和荷载-位移曲线图两方面与CT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试件破坏时裂纹的萌生、扩展过程与CT试验观测到的过程具有相似性,数值计算的荷载-位移曲线与物理试验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混凝土接触面模型克服了随机骨料模型中的界面层太厚,计算单元多,计算速度慢的弊端,且解决了原模型裂纹空洞区大的问题,不仅可以较好地使混凝土数值模型更接近于实际物理模型,而且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随机骨料模型 接触面模型 应力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模型接触面单元在有限元计算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黎明 濮家骝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3-76,86,共5页
简要介绍了接触面损伤模型 ,推导了接触面单元的有限元格式 ,编制了平面和轴对称问题有限元计算程序 ,对土与结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单个接触面单元进行了有限元计算 ,与损伤模型理论解比较 ,验证了计算程序的正确性。对... 简要介绍了接触面损伤模型 ,推导了接触面单元的有限元格式 ,编制了平面和轴对称问题有限元计算程序 ,对土与结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单个接触面单元进行了有限元计算 ,与损伤模型理论解比较 ,验证了计算程序的正确性。对不同边界约束条件的土工织物拉拔试验和桩土相互作用问题进行有限元计算 ,对接触面非线性模型和损伤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 ,损伤模型能够反映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剪切过程中的应变软化和剪胀特性 ,较非线性弹性模型接触面单元有显著的优越性 ;土体与结构物刚度、边界约束等条件对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有明显的影响 ,这些影响在桩基础、加筋土与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中必须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模型 接触面单元 有限元 结构物接触面 应变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接触面弹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22
14
作者 周爱兆 卢廷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32-1536,共5页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把土与结构的接触面问题看作(σn,τ)空间上的二维问题,用两个线性无关的势函数梯度矢量表示两个塑性应变增量的分量dεnp,dγp组成的矢量,并用塑性状态方程取代传统的屈服面,建立了双重势面接触面弹塑性新模型。结合...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把土与结构的接触面问题看作(σn,τ)空间上的二维问题,用两个线性无关的势函数梯度矢量表示两个塑性应变增量的分量dεnp,dγp组成的矢量,并用塑性状态方程取代传统的屈服面,建立了双重势面接触面弹塑性新模型。结合含砾粗砂与钢板接触面单剪试验以及单向压缩试验资料,说明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其中采用抛物线和一阶指数衰减曲线拟合接触面先剪缩后剪胀的试验曲线,曲线参数有物理意义且拟合精度高,参数完全可以通过试验确定。结果表明,模型数学原理清晰,物理假设少,且具有一般性,能够反映接触面的剪胀特性以及准确模拟接触面的变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位势理论 塑性状态方程 接触面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结构接触面剪切试验与应力-位移模型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伟 张芳 孙斌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69-1473,共5页
为研究土-结构接触面的力学特性,进行了4个不同含水率的土-结构接触面改进直剪试验,并结合数学特征对接触面的应力-位移模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土-岩石接触面、土体内部的抗剪强度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而土-砖接触面的抗剪强... 为研究土-结构接触面的力学特性,进行了4个不同含水率的土-结构接触面改进直剪试验,并结合数学特征对接触面的应力-位移模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土-岩石接触面、土体内部的抗剪强度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而土-砖接触面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增大基本上先增大后减小;②土-岩石接触面的抗剪强度总小于土体内部抗剪强度;③土-砖接触面的抗剪强度与土体内部抗剪强度的大小关系随含水率增大而变化。提出了一个新的接触面应力-位移复合指数模型,新模型对硬化型和软化型曲线都适用,克服了传统模型的缺陷。对比分析表明,新模型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接触面 剪切试验 应力-位移模型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结粉细砂与钢板接触面剪切统计损伤模型构建 被引量:10
16
作者 石泉彬 杨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591-2599,共9页
冻土与结构接触面的损伤分析是解决冻土与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的关键。以自研大型多功能冻土直剪仪为试验平台,开展不同冻结温度、法向应力、粗糙度条件下人工冻结粉细砂与钢板接触面大型直剪试验,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接触面剪应力−剪切位... 冻土与结构接触面的损伤分析是解决冻土与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的关键。以自研大型多功能冻土直剪仪为试验平台,开展不同冻结温度、法向应力、粗糙度条件下人工冻结粉细砂与钢板接触面大型直剪试验,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接触面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岩土材料内部所含缺陷分布的随机性出发,将连续损伤理论和统计强度理论有机结合,构建冻结粉细砂与钢板接触面剪切统计损伤模型,确定模型参数通解。该模型能较好模拟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剪切变形中线弹性、应变硬化、应变软化及残余强度等典型特征,能有效考虑冻结温度、法向应力和粗糙度对接触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可为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预估和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统计损伤模型 冻土 接触面 直剪试验 冻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结接触面黏聚区域模型及渐进累积破坏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凌道盛 韩超 +1 位作者 陈云敏 林呈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05-1411,共7页
首先探讨了土结接触面的含义、接触面相对位移的组成以及接触面的破坏形式,然后提出以黏聚区域模型描述接触面滑动和拉裂破坏变形、邻近非接触面单元描述接触面基本变形的分析思路,建立了基于黏聚区域模型的无厚度接触面单元,有效避免... 首先探讨了土结接触面的含义、接触面相对位移的组成以及接触面的破坏形式,然后提出以黏聚区域模型描述接触面滑动和拉裂破坏变形、邻近非接触面单元描述接触面基本变形的分析思路,建立了基于黏聚区域模型的无厚度接触面单元,有效避免了接触面厚度确定的困难。在强化有限单元法(FEM++)的框架内完成了接触面模型的数值实现后,以直剪试验的模拟揭示了土与结构接触面的渐进累积破坏过程,说明了接触面模型与平均剪应力–剪切位移试验曲线的差异,并对模型本构参数的选取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接触面 黏聚 区域模型 强化有限单元法 直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接触面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武颖利 李登华 徐光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2,共3页
通过接触面试验研究,结合损伤理论,建立了损伤接触面本构模型。该接触面模型可以反映接触面剪应力随着剪切位移变化的规律,并可反映法向压力对剪切应力的影响以及接触面剪切位移变化而产生的损伤。接触面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通过接触面试验研究,结合损伤理论,建立了损伤接触面本构模型。该接触面模型可以反映接触面剪应力随着剪切位移变化的规律,并可反映法向压力对剪切应力的影响以及接触面剪切位移变化而产生的损伤。接触面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试验 损伤接触面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剪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Lagrange乘子的Clough接触面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伟 靳萍 +2 位作者 常晓林 周创兵 胡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双曲线接触面本构模型能比较真实地模拟堆石材料与混凝土面板间的接触关系,扩展Lagrange乘子法能比较精确地计算接触面间接触状态。在吸取Clough双曲线接触面本构关系应用于无厚度的Goodman单元和有厚度的Desai薄层单元的成功经验的基础... 双曲线接触面本构模型能比较真实地模拟堆石材料与混凝土面板间的接触关系,扩展Lagrange乘子法能比较精确地计算接触面间接触状态。在吸取Clough双曲线接触面本构关系应用于无厚度的Goodman单元和有厚度的Desai薄层单元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Clough双曲线接触面模型引入扩展Lagrange乘子法进行摩擦接触问题的求解。介绍了基于扩展Lagrange乘子法的序列二次规划法(SQP)提法,详细推导了在扩展Lagrange算法的非线性接触计算中引入Clough双曲线接触面本构关系的数值列式和实施步骤。数值算例和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证明该方法是成功的,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堆石-混凝土墙(混凝土面板)之间的接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Lagrange乘子 Clough双曲线接触面模型 序列的二次规划法SQP Goodman单元 薄层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与土接触面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胜洋 魏丽敏 +2 位作者 蒋复量 雷林 陈祉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4-549,共6页
基于Goodman接触面单元,在Clough--Duncan双曲线关系式的基础上改进了三元件宾厄姆体,建立了结构与土接触面的弹黏塑本构模型,使用ABAQUS的FRIC子程序对该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改装的应力控制式结构-土接触面剪切试验仪进行了接触面... 基于Goodman接触面单元,在Clough--Duncan双曲线关系式的基础上改进了三元件宾厄姆体,建立了结构与土接触面的弹黏塑本构模型,使用ABAQUS的FRIC子程序对该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改装的应力控制式结构-土接触面剪切试验仪进行了接触面长期剪切试验,验证了该接触面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结构与土接触面的弹黏塑本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和时间效应;正应力对结构与土接触面的力学行为影响较大,正应力越大,接触面的时间效应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 弹黏塑本构模型 接触单元 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