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暴雨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戴进 余兴 +2 位作者 刘贵华 徐小红 岳治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以陕北2006年7月2日发生的暴雨过程为例,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R_e)、云顶温度(T)等云物理特征参数,通过卫星不同时次对暴雨云团的探测资料,分析了暴雨发展过程。暴雨云团表现为多单体特征,发展...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以陕北2006年7月2日发生的暴雨过程为例,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R_e)、云顶温度(T)等云物理特征参数,通过卫星不同时次对暴雨云团的探测资料,分析了暴雨发展过程。暴雨云团表现为多单体特征,发展旺盛期对流单体的数量明显增加、云团尺度大幅增加。根据暴雨云系中的对流云、层云、过冷水云、低云(未被高云遮挡住)4种类型,分别选择了9个代表区,用于分析这次暴雨过程中不同类型云的物理特征和垂直结构。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云团由多种高度的云组成,低云高度较低,温度较高,云顶在0—-10℃;层云高度略高,T为-10—-20℃,R_e为10—20μm,并含有连片分布的过冷水云(R_e为10μm左右);高度最高的云为对流云,镶嵌在系统性层云中或在其上发展,T最低达到-80℃左右。从云底至0℃层存在一个较厚的凝结增长带,R_e为5—10μm;0—-10℃层存在一个碰并增长带,R_e从13—15μm增长到20—25μm,但其厚度小于凝结增长带;T<-10℃层以上存在一个深厚的冰相增长带,表明在对流云团的发展成熟期,冰相增长过程为优势云物理过程。随着云的逐渐发展,混合相增长带由厚变薄,冰化增长带增厚,晶化温度升高、高度降低,表明在对流云团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冰化增长带在下传,云中冰化增长过程向下传递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云微物理特征 卫星反演 T-R_e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樊玲 袁成 张云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42-46,共5页
利用GBPP 1 0 0型地面雨滴谱仪在哈尔滨地区所获得的春夏季降水雨滴谱资料 ,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分布、微物理参量及其起伏特征。
关键词 层状云 雨滴谱 微物理参量 起伏特征 哈尔滨地区 降水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处理对橙汁混浊稳定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英文)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琳 赵谋明 吴永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8-63,共6页
橙汁因其均匀稳定混浊态的丧失而失去诱人外观。本文以橙汁为原料,采用果胶酶及蛋白酶处理,比较其混浊态稳定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果胶酶可加速橙汁的澄清,蛋白酶处理可减缓橙汁混浊态的丧失。经过酶处理后橙汁溷浊的微观结构... 橙汁因其均匀稳定混浊态的丧失而失去诱人外观。本文以橙汁为原料,采用果胶酶及蛋白酶处理,比较其混浊态稳定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果胶酶可加速橙汁的澄清,蛋白酶处理可减缓橙汁混浊态的丧失。经过酶处理后橙汁溷浊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用蛋白酶处理后的橙汁混浊体积较小,分布较均匀,呈筛状的网状结构;而用果胶酶处理后的橙汁形成了体积稍大的无定形物质且混浊成分之间有游离脂肪滴。脯氨酸是橙汁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其可能与橙汁混浊中蛋白质的不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汁 蛋白酶处理 混浊态 果胶酶 混浊稳定性 澄清 原料 含量 影响研究 游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酶法液化技术制备高品质的南瓜汁 被引量:21
4
作者 秦蓝 许时婴 王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8-53,共6页
采用果胶酶制剂、纤维素酶制剂及复合酶系制取南瓜汁 ,大大提高了南瓜的出汁率和南瓜汁的稳定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南瓜果肉细胞的超微结构 ,显示出使用单一果胶酶制剂或纤维素酶制剂对南瓜果肉细胞壁的破壁作用远不如复合酶系。... 采用果胶酶制剂、纤维素酶制剂及复合酶系制取南瓜汁 ,大大提高了南瓜的出汁率和南瓜汁的稳定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南瓜果肉细胞的超微结构 ,显示出使用单一果胶酶制剂或纤维素酶制剂对南瓜果肉细胞壁的破壁作用远不如复合酶系。经复合酶系作用后 ,不仅使南瓜汁的出汁率提高了 2 0 % ,而且还提高了南瓜汁的混浊稳定性和色泽稳定性。同时探讨了由复合酶系产生的协同作用 ,高活力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共同降解了南瓜果肉细胞壁中胞间层和初生壁的果胶、纤维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液化技术 南瓜汁 果胶酶 纤维素酶 复合酶系 出汁率 色泽稳定性 混浊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云对大气气溶胶和相对湿度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5
作者 荣艳敏 银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5-826,共12页
利用二维面对称分档云模式研究了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和尺度谱分布对混合相对流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了气溶胶效应随环境相对湿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初始热力和动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清洁的海洋性云在发展和成熟阶段... 利用二维面对称分档云模式研究了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和尺度谱分布对混合相对流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了气溶胶效应随环境相对湿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初始热力和动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清洁的海洋性云在发展和成熟阶段能更有效地产生雨滴、冰晶和霰粒,形成更强的雷达反射率。随着气溶胶浓度增加,比如在本文模拟的污染大陆性云中,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增加限制云滴增长,不利于降水粒子的形成。模拟结果也发现,环境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效应有显著影响,即当地面相对湿度从50%增大到70%时,所模拟的云从浅对流泡发展为深对流云;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特性和降水的影响在干空气中较小,但在湿空气中表现非常显著,这与前人结果一致。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冰相粒子出现的时间提前,增长加快,云砧范围扩大,但相对来说,降水起始时间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比气溶胶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云微观结构 降水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 Ⅰ:对流云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小红 余兴 +3 位作者 朱延年 刘贵华 戴进 岳治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7-757,共11页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针对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过程探讨可播性、播撒方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对流云分析,归纳出4类可播云系,分析表明:1)重污染深厚对流云,当云底粒子有效半径小于7μm、凝结增长带深厚、降水启动厚度大...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针对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过程探讨可播性、播撒方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对流云分析,归纳出4类可播云系,分析表明:1)重污染深厚对流云,当云底粒子有效半径小于7μm、凝结增长带深厚、降水启动厚度大于20℃、碰并增长带薄、无雨胚带、晶化温度低于-30℃时,可播撒吸湿性核或播撒AgI。2)强上升冰雹云,若云外型强对流特征明显、各增长带增长缓慢、无雨胚带、晶化温度低于-30℃,且云顶附近存在明显的有效半径减小带,可播撒吸湿性核或播撒AgI。3)强上升强降水对流云,云底滴较大,通常大于10μm,碰并增长较为充分,晶化温度低,一般低于-30℃,冰晶化延迟明显,冷云降水发展不充分,通过在0℃层附近播撒AgI促进冷云降水。4)污染性浅薄对流云,当云底有效半径小于10μm、凝结增长带深厚、碰并增长带薄、无雨胚带、云顶有效半径小于14μm、云厚3~6km,可播撒吸湿性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 云微物理结构 降水形成过程 人工影响天气条件 播撒方式 卫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一次罕见飞机积冰过程云系宏微观特性的综合观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彭冲 宋灿 蔡淼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7-1769,共13页
2018年12月10日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探测到本省飞机增雨有史以来的最强积冰,积冰出现高度为3600 m(−7.9℃~−12.9℃),机头及机翼最厚积冰达到16.2 cm。利用机载DMT云物理探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反演云参数和雷达等综合观测,对本次过... 2018年12月10日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探测到本省飞机增雨有史以来的最强积冰,积冰出现高度为3600 m(−7.9℃~−12.9℃),机头及机翼最厚积冰达到16.2 cm。利用机载DMT云物理探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反演云参数和雷达等综合观测,对本次过程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强积冰区域位于700 hPa切变线东侧附近,西南急流持续输送水汽,且大气有深厚逆温层存在,有利于水汽和液态水的堆积。产生积冰的云系云顶高度约4000~5000 m,云顶温度为−15℃~−20℃,云光学厚度大于30。FY-4A云顶相态与机载仪器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对过冷水和飞机积冰区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强积冰区域液态水含量丰沛,最大液态含水量可达0.818 g m^(−3),大量球型过冷液滴和半径超过50μm的过冷大滴存在是导致积冰的重要原因。由于强积冰区域缺少尺度超过毫米量级的冰晶粒子,其S波段天气雷达回波值较弱,甚至明显低于非积冰区域。因此在使用天气雷达监测时,单靠回波强度来判断积冰强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积冰 FY-4A卫星 机载探测 云宏微观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北部春季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系微物理结构分析 被引量:44
8
作者 赵仕雄 陈文辉 杭洪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1-287,共7页
利用 1 977— 1 979年 5~ 6月青海东北部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的云滴谱飞机观测资料 ,统计分析了该云系云滴群体特征量及微物理结构特点。云特征量的滴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随高度的分布表明 ,降水高层云系垂直微结构配置或云... 利用 1 977— 1 979年 5~ 6月青海东北部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的云滴谱飞机观测资料 ,统计分析了该云系云滴群体特征量及微物理结构特点。云特征量的滴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随高度的分布表明 ,降水高层云系垂直微结构配置或云水凝物相态可划分为 4个不同发展分层 ,在海拔约5 .0km高度上存在一活跃增长层可能是高层云发生降水的一个重要特征层 ,同时分析了云液态含水量随云温的分布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春季 降水 高层云系 微物理结构 滴浓度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击暴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许焕斌 魏绍远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8-176,共9页
下击暴流是危害飞行安全的一种重要天气现象,特别是尺度为1—4km的微下击暴流。为了了解下击暴流的发展过程,以及大气环境条件和云-降水微物理结构对下击暴流发生演变的影响,利用我们设计发展的非静力全弹性中尺度-γ模式,以... 下击暴流是危害飞行安全的一种重要天气现象,特别是尺度为1—4km的微下击暴流。为了了解下击暴流的发展过程,以及大气环境条件和云-降水微物理结构对下击暴流发生演变的影响,利用我们设计发展的非静力全弹性中尺度-γ模式,以一次发生了下击暴流的大气的温、湿、风实测资料为算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给出了下击暴流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各种物理量的变化,得出一些大气环境条件及水凝物粒子微结构对下击暴流发展的影响机理,有助于台站预报员掌握这种天气现象的出现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数值模拟 降水 微物理结构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