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气候变化对屏边三七地理分布的影响评价
1
作者 徐强 胡淑青 +3 位作者 刘海军 廖辉 欧恒 李大千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4期29-32,36,共5页
屏边三七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但其地理分布狭窄且对气候条件敏感,野外种群濒危。该研究基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获取的19个分布点数据,结合WorldClim提供的生物气候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当前及... 屏边三七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但其地理分布狭窄且对气候条件敏感,野外种群濒危。该研究基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获取的19个分布点数据,结合WorldClim提供的生物气候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下屏边三七的适生区变化。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分析精度高(AUC:0.997),当前高度适生区(133 409 km^(2))集中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文山州、红河州)及越南北部。未来气候变化下适生区呈现显著分化,2021—2040年ssp245情景适生区扩张38.7%,而2041—2060年ssp585情景适生区面积增至211 851 km^(2),但ssp245情景下则下降14%。关键气候因子分析显示,年平均气温(Bio1,贡献率26%)和年降水量(Bio12,贡献率23.8%)为主导因子,适生区最适条件为年均温16.6℃、年降水1 782.6 mm、年温差19.3℃。研究揭示屏边三七适生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ssp585高排放路径下远期适生区可能扩大,但极端气候变化可能加剧栖息地破碎化,需针对性制定保护策略并优化人工栽培布局。该成果为濒危物种保护与药用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预测 濒危物种 环境变量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气候变化下我国八角的适生区预测
2
作者 卢兰 户连荣 +2 位作者 刘凌 贺娜 张知晓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14-23,共10页
为探讨影响八角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揭示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分布格局,以我国八角为研究对象,以其在全球的159个有效分布记录和筛选出的9个环境变量为基础,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 10.5软件,对其在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 为探讨影响八角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揭示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分布格局,以我国八角为研究对象,以其在全球的159个有效分布记录和筛选出的9个环境变量为基础,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 10.5软件,对其在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不同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下,预测当前和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MaxEnt评估ROC曲线显示,八角的训练值和测试值分别为0.985、0.989,表明模型预测结果极好,可信度极高。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八角在我国的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地区、海南、贵州东南部、四川东部、江西东南部及云南文山等地,总面积64×10^(4)km^(2);较适生区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海南、贵州、湖南、江西、湖北、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总面积134×10^(4)km^(2)。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因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八角在我国的适生区面积会略有变化,但变化程度并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环境变量 适生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PM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变量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预测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方巍 张霄智 齐媚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5-297,共13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年际时间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并由Nino3.4指数表征其发生情况;除此之外,ENSO与众多极端气候事件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的ENSO预测对于预防极端气候事件和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年际时间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并由Nino3.4指数表征其发生情况;除此之外,ENSO与众多极端气候事件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的ENSO预测对于预防极端气候事件和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ENSO预测大多数是预测一个指数或者单一变量,对于模拟多气候要素下的ENSO预测研究较少。通过提出一种利用多气候变量的ENSO预测模型——MEPM模型,其中包括多变量信息提取模块(MIEM)和时空融合模块(STFM),捕获不同气候变量在时空上的相互依赖性,进而提高ENSO预测的准确性。选取了纬向风应力异常(τ_(x))、经向风应力异常(τ_(y))、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海表下150 m温度异常(SSTA150)4个变量的距平值进行ENSO预测。结果表明:MEPM模型在提前11个月的Nino3.4指数相关技巧上分别比北美多模型集合中的动力预报系统CanCM4、CCSM3和GFDL-aer04高10%、20%和14%。此外,MEPM模型在中期Nino3.4指数相关技巧上显著优于其他深度学习模型,并可提供长达17个月的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多气候变量 深度学习 时空序列预测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印度洋偶极子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4
作者 郑梦轲 方巍 张霄智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3,共13页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是影响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气候现象。准确预测IOD对于理解全球气候至关重要,但传统方法在捕捉其复杂性和非线性方面的局限限制了预测能力。该文首先概述了IOD的相关理论,并评估了传统预测...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是影响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气候现象。准确预测IOD对于理解全球气候至关重要,但传统方法在捕捉其复杂性和非线性方面的局限限制了预测能力。该文首先概述了IOD的相关理论,并评估了传统预测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综合分析了深度学习在IOD预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特别强调了深度学习模型在自动特征提取、非线性关系建模和大数据处理方面相较于传统方法的优势。与此同时,该文还讨论了深度学习模型在IOD预测中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稀缺、过拟合以及模型可解释性等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推动深度学习技术在气候预测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神经网络 CNN LSTM ConvLSTM 气候预测 气象变化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蛙壶菌潜在分布区及其风险因素预测与分析
5
作者 别佳 沙龙倩 阎建余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735,共8页
[目的]壶菌病是一种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感染导致的疾病,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是导致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壶菌病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世界范围内蛙壶菌的分布... [目的]壶菌病是一种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感染导致的疾病,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是导致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壶菌病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世界范围内蛙壶菌的分布与传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蛙壶菌在世界和区域尺度的分布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为其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使用蛙壶菌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数据,共考虑了20个气候环境变量,经过对蛙壶菌分布数据和变量进行筛选,建立最大熵模型,比较纳入模型的6个变量与蛙壶菌分布风险的关系,并预测蛙壶菌在世界范围和中国大陆的分布风险。[结果]变量中对蛙壶菌分布概率贡献度最高的前4位依次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温度季节性、降水季节性。蛙壶菌分布概率与年平均气温和温度季节性总体均呈先正相关后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性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蛙壶菌全球分布的高风险地区主要在中国大陆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部、瑞典南部、德国、波兰、罗马尼亚、英国南部、爱尔兰、法国、马达加斯加东部、苏丹、美国南部、秘鲁东部、埃塞俄比亚和日本等。其在中国大陆分布的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北部、广西中部和北部、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北南部、重庆、四川东部及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区。[结论]蛙壶菌的分布与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其在全球分布的高风险地区主要在欧洲、非洲南部和北美洲南部,在中国大陆分布的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壶菌 最大熵模型 风险预测 两栖动物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4
6
作者 杨修群 朱益民 +2 位作者 谢倩 任雪娟 徐桂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79-992,共14页
作者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现象为重点 ,系统地回顾了太平洋年代际变率观测、模拟和理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在PDO时空结构方面 ,总结了PDO的基本观测事实 ,在PDO成因方面 ,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观点出发比较了三类PDO形成机制的理论或... 作者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现象为重点 ,系统地回顾了太平洋年代际变率观测、模拟和理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在PDO时空结构方面 ,总结了PDO的基本观测事实 ,在PDO成因方面 ,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观点出发比较了三类PDO形成机制的理论或假说 ,讨论了现有理论或假说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作者也简要介绍了东亚及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其和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联系 ,并讨论了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在PDO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年代际振荡 大气环流异常 变率 年代际变化 海表温度 观测 气候 成因 若干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对全球和亚洲气候变化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7
作者 李建平 任荣彩 +7 位作者 齐义泉 王法明 陆日宇 张培群 江志红 段晚锁 于非 杨永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8-538,共21页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是全球热带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全球尺度副热带干旱的重要调控器;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存在冷舌模态,它是一个海气耦合模态,阐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ENSO型态变异的作用及影响东亚气候的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效应;提出了水平非均匀基流中行星波传播的理论,研究了其在不同东亚夏季风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关于气候预测方法方面,提出了若干有物理基础的气候预测方法,如尺度分离的降尺度预测新方法、基于北大西洋涛动(NAO)—ENSO的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基于南半球环状模的东亚气候预测模型等,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观测方面,项目在亚洲区域海气补充观测和海洋资料同化方面也取得突出进展,成功进行了南海18°N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为形成我国第一条南海断面长期海气观测打下了基础。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还继续推动和领导了"亚洲季风年"(AMY2007-2012)与"东亚气候模拟"国际计划,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气相互作用 年代际气候变化 东亚季风 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 气候预测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曾庆存 王会军 +4 位作者 林朝晖 李崇银 黄荣辉 吴国雄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8-483,共16页
主要概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些年来在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研究进展。通过对气候系统变化多尺度特征及其动力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气候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季风气候特... 主要概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些年来在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研究进展。通过对气候系统变化多尺度特征及其动力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气候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的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跨季度数值气候预测,进一步建立了先进、完善的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并应用于我国夏季旱涝预测业务。这些工作既带有极大的基础性意义,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为我国大气科学及气候科学乃至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动力学 气候预测 气候异常 短期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候预测研究与业务发展的回顾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会军 任宏利 +8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田宝强 孙博 黄艳艳 段明铿 汪君 王琳 周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31,共15页
天气预报是指一周内至两周时间尺度的气象预报,而月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则属于气候预测范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步很早,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业务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中扼要回顾了这些研究和业务发展成就,重点包括:对于季风... 天气预报是指一周内至两周时间尺度的气象预报,而月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则属于气候预测范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步很早,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业务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中扼要回顾了这些研究和业务发展成就,重点包括:对于季风和梅雨、寒潮的早期认知和后期研究发现、早期气候预测业务发展概况、动力气候预测的早期探索、动力-统计气候预测方法的研制和应用、气候预测模式的发展以及初始化和多模式集合预测、东亚气候系统变异的全方位探索、气候预测范畴的不断拓展和气候预测研究的不断创新。也对未来气候预测研究和业务发展提出了几个重大挑战性课题,涉及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异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季节内至年代际气候预测、气候系统模式及初始化、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气候预测方法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气候系统模式 东亚季风 季节内气候变异 年代际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三维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10
作者 宇如聪 周天军 +1 位作者 李建 辛晓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3-905,共13页
围绕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近年来,作者围绕着其气候要素变化的区域特点、在不同季节的表现特征和对应的大气环流变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讨论,较为全面地给出了其变化的三维空间结构图像,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 围绕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近年来,作者围绕着其气候要素变化的区域特点、在不同季节的表现特征和对应的大气环流变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讨论,较为全面地给出了其变化的三维空间结构图像,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我国东部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具有显著的三维结构特征,它与东亚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的变化存在直接联系,具体表现特征随季节而变化。对流层中上层出现的年代际尺度变冷,一方面通过其上层的气旋式环流异常,使得东亚急流轴以南的西风增强,一方面通过其下层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西风急流增强通过改变对流层中上层的辐散强度,触发独特的云-辐射反馈过程,对青藏高原下游地面气温变冷发挥重要作用;西风急流偏南和夏季风减弱,最终导致中国东部"南涝北旱"型降水异常。东亚对流层上层变冷和青藏高原下游地面气温变冷开始于3月,与近几十年来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增强趋势存在显著联系。从3月到9月,对流层上层冷中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从3月到5月,冷中心逐渐南移并加强,5月移至35°N以南,导致中国东南部地区出现干旱化趋势;冷中心在7~8月的盛夏季节位于(40°N,110°E)附近,造成中国东部的"南涝北旱"型降水异常。该研究为评估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的模拟性能、检验不同强迫因子在东亚气候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观测依据。对参加WCRP组织的IPCCAR4"二十世纪气候耦合模式模拟"计划的19个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包括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在内的实际外强迫作用下,目前的耦合模式难以模拟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东亚气候年代际变化。无论对东亚气候变化归因研究,还是对适合东亚气候的数值模式研发,本文都提出了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气候 年代际变化 对流层变冷 三维结构 季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年来我国气候年际变异和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的一些新成果 被引量:36
11
作者 王会军 孙建奇 +2 位作者 郎咸梅 陈丽娟 符伟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6-814,共9页
为了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80周年(1928~2008年),作者谨就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完成的关于我国气候变异和气候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若干新成果作一些非常概要性的介绍,个中也包含一点所外科学家的工... 为了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80周年(1928~2008年),作者谨就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完成的关于我国气候变异和气候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若干新成果作一些非常概要性的介绍,个中也包含一点所外科学家的工作。不周和不当之处只有请读者海涵和批评指正了。本文介绍的主要进展有三个方面:关于我国气候年际变异的研究、ENSO预测研究和数值气候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年际变异 气候预测 东亚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的年际变率和可预测性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会军 薛峰 毕训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217-222,共6页
该文研究了大气物理研究所9层格点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年际气候变率,一种试验采用多年平均的观测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另一种试验是有年际变化的实测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两种试验的年际变率分别记为V1和V2,其比值R(V2/V1... 该文研究了大气物理研究所9层格点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年际气候变率,一种试验采用多年平均的观测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另一种试验是有年际变化的实测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两种试验的年际变率分别记为V1和V2,其比值R(V2/V1)则可代表以实测海温为边界条件的模式可预测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试验的年际变率差异主要在热带区,V2一般大于V1,并且更接近实际变率;气温和高度场的可预测性在热带区较高,在热带以外区域通常较低,而且,高层的可预测性大于低层;降水的可预测性在全球都比较低,只在赤道某些区域略高.这一结果说明,改进年际气候预测的出路在于改进陆面过程的模拟和观测,而陆面过程中的初始异常(积雪、反照率、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等)也应考虑在动力预测系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率 可预测性 气候模式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东海气候的太阳活动信息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曲维政 黄菲 +4 位作者 赵进平 马静 邓声贵 刘应辰 白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5,共7页
采用逐次滤波法逐次提取东海气温资料序列中蕴涵的太阳活动影响信息并加以分析,发现东海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十分清楚,主要表现为:(1)突变性,东海夏季7月海平面层及对流层大气温度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发生过一次急剧变化,突变点是1978年... 采用逐次滤波法逐次提取东海气温资料序列中蕴涵的太阳活动影响信息并加以分析,发现东海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十分清楚,主要表现为:(1)突变性,东海夏季7月海平面层及对流层大气温度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发生过一次急剧变化,突变点是1978年7月.从1978年7月由历时30多年的温度偏低时期跃变为持续高温时期,高温期持续至20世纪末,升温幅度超过0.4℃.资料分析表明,整个对流层东海夏季大气温度都具有这种年代际变化特征;(2)高空气候持续增温型,东海夏季7月平流层中部10 hPa大气温度表现为一种波动式的持续升温过程,50多年来温度升高4℃,年升温率超过0.075℃/a.东海平流层底部100 hPa温度也具有持续升温的特点,从1948年至今呈缓慢升高的趋势,53 a升高了1.9℃,升温率为0.036℃/a;(3)周期性,东海不同高度大气温度都具有显著程度不同的22 a周期性年代际变化特征,22 a周期分量的振幅由高空到低空迅速减小,表明22 a周期高空清楚,低空不太明显.东海对流层中部和平流层底部还具有显著的11 a周期性年代际变化.据分析认为22 a周期是太阳黑子磁场磁性变化周期所激发,11 a周期与太阳黑子相对数11 a周期相吻合,二者均为太阳活动在大气气候中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气候 年代际变化 太阳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太平洋台风气候变异和预测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会军 范可 +2 位作者 孙建奇 郎咸梅 林美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6-1081,共6页
在概述近几十年来关于大气环流和海温等条件与台风活动关系方面以中国学者为主的研究之后,重点介绍了最近关于西太平洋台风气候年际变异和预测研究的若干新的进展。主要包括:西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和登陆中国台风的气候年际变化特征,以... 在概述近几十年来关于大气环流和海温等条件与台风活动关系方面以中国学者为主的研究之后,重点介绍了最近关于西太平洋台风气候年际变异和预测研究的若干新的进展。主要包括:西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和登陆中国台风的气候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从动力数值模式和动力统计方法两个方面如何进行台风气候的预测。关于台风气候的年际变异,重点介绍了有关台风气候年际变异和南极涛动、北太平洋涛动、北太平洋海冰覆盖面积指数以及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之间的联系。关于台风气候的动力数值预测,介绍了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气候模式所进行的第一个针对西太平洋台风气候的预测试验结果。本文还介绍了一个动力统计预测模型及其回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台风 年际变异 南极涛动 北太平洋涛动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旱涝的年代际预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革丽 杨培才 +1 位作者 王咏青 朱亚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4,共8页
基于状态空间重构理论和嵌入定理,给出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建立思路。与单点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相比,场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在寻找吸引子上某个相点的最邻近点及其映象以建立预测模型时,不局限于它自身的时间序列,而是... 基于状态空间重构理论和嵌入定理,给出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建立思路。与单点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相比,场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在寻找吸引子上某个相点的最邻近点及其映象以建立预测模型时,不局限于它自身的时间序列,而是在区域内所有相点的时间序列所构成的整个吸引子上寻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单点时间序列的“遍历性”,以提高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北方地区534年旱涝等级资料,对中国北方几个区域年代际尺度的旱涝变化及其极端旱(涝)出现频率进行预测试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时间序列 单点时间序列 中国北方旱涝 年代际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夏季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研究 被引量:175
16
作者 周连童 黄荣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74-290,共17页
利用我国 1 60个台站 1 951~ 2 0 0 0年夏季 (6~ 8月 )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 ,以及NCEP/NCAR海温、风场和水汽的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我国夏季风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 利用我国 1 60个台站 1 951~ 2 0 0 0年夏季 (6~ 8月 )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 ,以及NCEP/NCAR海温、风场和水汽的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我国夏季风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在 1 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 ,从 1 977年到 2 0 0 0年夏季长江流域的降水明显增加 ,而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 ,出现了严重干旱。分析结果还表明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的振荡位相要超前于华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 5~ 8年 ,华北地区气候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是从 1 977年起降水减少 ,气温上升 ;但西北地区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则温度升高 ,降水增多。此外 ,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气温同样有年代际变化 ,但不如降水年代际变化明显。作者还从热带太平洋SST (海面温度 )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印半岛和东亚上空水汽输送的影响 ,分析了上述我国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成因。分析结果表明 ,热带中东太平洋的SST也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从 1 976年以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水明显增暖 ,出现了明显的“类似ElNi no型”的SST距平分布 ,呈现出“年代际的ElNi no现象”。这种海温异常分布减弱了亚洲夏季风 ,从而减弱了从热带太平洋、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向东亚的水汽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降水 年代际变化 水汽输送 中国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95
17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5-852,共18页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北极涛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江飞来峡水库极端入库洪水预估 被引量:20
18
作者 黄国如 武传号 +3 位作者 刘志雨 陈芷菁 胡健伟 尹志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9,共10页
以北江飞来峡水库上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网格分辨率为0.25°×0.25°的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水文模型,应用CMIP5多模式输出的降尺度结果与VIC模型耦合,对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时期(2020—2050年... 以北江飞来峡水库上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网格分辨率为0.25°×0.25°的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水文模型,应用CMIP5多模式输出的降尺度结果与VIC模型耦合,对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时期(2020—2050年)飞来峡水库的入库洪水进行预估,并根据IPCC第5次评估报告处理和表达不确定性的方法来描述预估结论的可信度。结果表明,2020—2050年飞来峡水库年最大洪峰流量和年最大7日、15日洪量在RCP2.6情景下"大约可能"呈增加趋势,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较为可能"呈增加趋势,水库防洪安全风险增大。与历史时期(1970—2000年)相比,未来水库极端入库洪水增加的可能性从大到小依次为RCP4.5、RCP2.6和RCP8.5情景,其中设计洪水100年、50年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在3种排放情景下均呈上升趋势,100年、50年和20年一遇的最大7日、15日洪量在RCP4.5情景下以上升为主,而在RCP2.6和RCP8.5情景下则主要呈减少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VIC模型 飞来峡水库 洪峰流量 洪水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变化机理的模拟和未来变化的预估:成绩和问题、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37
19
作者 周天军 吴波 +13 位作者 郭准 何超 邹立维 陈晓龙 张丽霞 满文敏 李普曦 李东欢 姚隽琛 黄昕 张文霞 左萌 陆静文 孙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2-934,共33页
东亚夏季风对于我国东部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呈现出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在理解东亚夏季风过去和当前的变化机理、预测和预估其未来变化等方面,气候系统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气候模式在东亚夏季风的模拟上尚存在诸多... 东亚夏季风对于我国东部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呈现出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在理解东亚夏季风过去和当前的变化机理、预测和预估其未来变化等方面,气候系统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气候模式在东亚夏季风的模拟上尚存在诸多不足,这使得其模拟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既制约了我们对过去和当前季风变化机理的准确理解,又降低了未来预测预估结果的可信度。关于造成季风模拟偏差的原因,既涉及模式本身的性能问题,又与模拟系统的构建、强迫资料的误差、乃至我们当前对季风变化规律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关。本文以时间尺度为序,从气候态、日变化、年际变率、年代际变率、长期气候变化和未来预估等季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角度,本着总结成绩、归纳问题、寻找机遇、面对挑战的目的,从七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当前气候模式的水平,归纳了其主要偏差特征,讨论了影响模式性能的可能因素。内容涉及模式分辨率和地形效应、对流和云辐射效应的作用、与季风相关的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关键过程、内部变率(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自然变率(太阳辐照度变化和火山气溶胶强迫)和人为辐射强迫(人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对季风变化的不同影响、热力和动力过程及气候敏感度对季风环流(副高)和降水预估不确定性的影响等。最后从优化参数、实现场地观测和过程模拟的协同、发展高分辨和对流解析模式等角度,讨论了提升东亚夏季风模拟能力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数值模拟 副高 降水 日变化 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气候预估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海气相互作用 高分辨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林 龚海楠 兰晓青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60,共11页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是北半球热带外地区大气环流变率的主导模态,对北半球以及区域尺度气温变化具有重要影响。AO可在没有外强迫条件下通过波流相互作用形成,因此它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年代...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是北半球热带外地区大气环流变率的主导模态,对北半球以及区域尺度气温变化具有重要影响。AO可在没有外强迫条件下通过波流相互作用形成,因此它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年代际尺度上AO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可加深对当前北半球气候变化规律的物理理解,也可为预估未来年代际尺度上气候变化及其不确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AO影响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AO对北半球冬季气温长期趋势的贡献、AO年代际影响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出发,简要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年代际尺度上冬季AO时空变化及其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展望一些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行星波 年代际变化 内部变率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