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荠苧精油的GC-MS分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吴翠萍 吴国欣 +2 位作者 陈密玉 林燕妮 黄鹭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6-30,共5页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石荠苧〔M osla scabra(Thunb.)C.Y.W u etH.W.L i〕精油,得油率为1.2%。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该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检测到125个峰,共鉴定出其中67个化学成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95.25%。其中,(R)侧柏酮(26.1...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石荠苧〔M osla scabra(Thunb.)C.Y.W u etH.W.L i〕精油,得油率为1.2%。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该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检测到125个峰,共鉴定出其中67个化学成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95.25%。其中,(R)侧柏酮(26.11%)、(M)侧柏酮(13.66%)、石竹烯(8.89%)、桉叶油素(7.99%)、(R)-α-石竹烯(6.45%)、芹菜脑(5.43%)和β-荜澄茄油烯(4.51%)为主要成分。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该精油对7种供试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Roenbach)、普通变形杆菌(Proteas vulgarisHauser)、甘薯青枯假单胞菌(Ralstonia soanacearumE.F.Sm ith)、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Castellan i et Chalm er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 ilusM eyer et Gotthe il)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为2%,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ohn)和藤黄八叠球菌(Sarcina luteaSchroeter)的M IC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荠芋 精油 化学成分 抑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茶多酚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晓花 陈蕾西 +2 位作者 牛迎凤 刘颖颖 张丽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61,共5页
采用回流提取法,进行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肾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1,1-二联苯基-2-苦肼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OH)清除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得到的肾茶多酚的优化提取工艺为液料比10∶1(m L/g... 采用回流提取法,进行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肾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1,1-二联苯基-2-苦肼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OH)清除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得到的肾茶多酚的优化提取工艺为液料比10∶1(m L/g),50%乙醇回流3次,每次提取2 h,肾茶多酚提取率为3.60%,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靠,重现性好。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肾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随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1~10μg/m L浓度范围内和100~1250μg/m L浓度范围内,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略强于抗坏血酸,两者的对DPPH自由基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5.78和6.31μg/m L;对羟基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为851.1和940.1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茶 多酚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罗灿 于旭东 +2 位作者 吴繁花 高鑫 王童欣 《热带生物学报》 2015年第2期204-222,共19页
为了探讨中国肾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100条ISSR引物对87份肾茶种质资源进行试验分析,发现20条引物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在87份供试材料中,20个ISSR引物共产生144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0条,多态率83.3%,平均每个ISSR标... 为了探讨中国肾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100条ISSR引物对87份肾茶种质资源进行试验分析,发现20条引物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在87份供试材料中,20个ISSR引物共产生144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0条,多态率83.3%,平均每个ISSR标记能产生6.0条多态性片段.87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8 ~0.98,但6份栽培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88 ~ 0.98显示出栽培种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聚为2类,其中栽培品种单独聚成1类,野生材料聚为1类.结果显示,中国野生肾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茶 cTAB法 I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薷、野草香挥发油分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向平 娄桂群 +1 位作者 王仕艳 陈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80-1884,共5页
目的分析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野草香Elsholtzia cypriani(Pavol.)C.Y.Wu et S.Chow挥发油,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花、茎叶中的挥发油,GC-MS法进行分析,DPPH、ABTS法分别测定抗氧化活性,纸片... 目的分析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野草香Elsholtzia cypriani(Pavol.)C.Y.Wu et S.Chow挥发油,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花、茎叶中的挥发油,GC-MS法进行分析,DPPH、ABTS法分别测定抗氧化活性,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从中共鉴定出59种成分,其中香薷以柠檬烯、芳樟醇、β-蛇床烯为主,野草香以环氧玫瑰呋喃、百里醌、β-石竹烯为主。香薷花、茎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相近,野草香茎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略强于花。野草香花挥发油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伤寒沙门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香薷、野草香挥发油主要成分差异明显,并均具有一定生物活性,有着较好的开发价值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 野草香 挥发油 抗氧化活性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