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隔离联合额外部位消融的疗效评价——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爽 李天骄 +2 位作者 李树仁 司会莉 郝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2-799,共8页
目的:探究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是否比单纯CPVI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风险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符合标准... 目的:探究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是否比单纯CPVI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风险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文献相关内容进行Meta分析,总结比较单纯CPVI与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策略在消融后房颤复发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21项研究3357例患者,其中1580例行单纯CPVI,1777例行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随访时间均大于1年。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CPVI相比,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未降低房颤复发风险(OR=0.86,95%CI:0.73~1.01,P=0.06)。根据额外消融部位、房颤类型、左心房内径、房颤诊断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只在较小的左心房内径亚组中,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进一步降低房颤复发风险(OR=0.68,95%CI:0.47~0.98,P=0.04),在其他亚组中未发现上述现象。结论:相比于单纯CPVI,CPVI联合额外部位的消融策略未降低消融后房颤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环肺静脉消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后左房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文晖 唐水娟 +2 位作者 肖际东 何炜 李瑞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59-1662,共4页
目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应用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前后左房、左心耳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方法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组接受TTE和TEE检查,测量左房内径指数(LADI)、左房面积指数(LA... 目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应用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前后左房、左心耳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方法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组接受TTE和TEE检查,测量左房内径指数(LADI)、左房面积指数(LAAI)、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力(LA-EF)、左心耳内径指数(LAADI)、左心耳最大面积指数(LAAmaxI)、左心耳最小面积指数(LAAminI)、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左心耳最大排空血流速度(LAA-P)和左心耳最大充盈血流速度(LAA-F)及有无血栓征象。41例确诊无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患者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术后6个月以上对其中39例患者随访行TTE和TEE复查。结果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组、术后随访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左房结构、功能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三组间左心耳的结构和功能亦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左心耳结构与其功能的变化呈线性负相关。结论TTE和TEE联合应用为评价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的结构、功能以及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前病例的筛选、术后疗效的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左房功能 左心耳 环肺静脉电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静脉节段性隔离与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谭海斌 杨希立 温旭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目的比较肺静脉节段性隔离(SPVI)与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共85例房颤患者,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隔离40例(阵发性30例,持续性10例);EnSi... 目的比较肺静脉节段性隔离(SPVI)与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共85例房颤患者,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隔离40例(阵发性30例,持续性10例);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45例(阵发性31例,持续性14例),随访均超过半年。结果SPVI组成功率为65%,CPVA组成功率为84.4%,P=0.038。主要并发症发生率SPVI组为17.5%,CPVA组为6.7%,P=0.0845;肺静脉狭窄率在CPVA组为0%,在SPVI组为12.5%,P=0.0312。总手术操作时间在SPVI组为(200.4±37.0)min,在CPVA组为(226.5±26.1)min,P=0.002。X线曝光时间在SPVI组为(54.7±9.7)min,在CPVA组为(27.1±3.1)min,P<0.0001。结论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房颤较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更为有效且X线曝光时间更短,但手术操作时间较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环肺静脉隔离组的肺静脉狭窄率较节段性隔离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肺静脉节段性隔离 环肺静脉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术与7字线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凌 王菲 +5 位作者 蔡晓庆 张玉秀 史亮 剡冬冬 姚焰 张卫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87-790,共4页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术与7字线消融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在EnSite三维指导下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136例患者(阵发性房颤组93例,持续性房颤组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房颤类型和...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术与7字线消融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在EnSite三维指导下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136例患者(阵发性房颤组93例,持续性房颤组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分为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45例),阵发性房颤7字线消融者(48例),持续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18例),持续性房颤7字线消融者(25例),比较两术式对患者左心房直径、消融成功率、并发症情况、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通过12个月的随访,两术式在治疗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对于阵发性房颤组,两术式均能有效减小左心房直径(P<0.01)。在手术时间上,7字线消融者明显短于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时间(P<0.01),但两术式X线曝光时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在房颤治疗中,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与7字线消融者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逆转阵发性房颤中左心房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 7字线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振幅及方向的影响
5
作者 赵亮 张家友 +4 位作者 桂燕萍 王金普 李培蕾 顾兴建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6-839,共4页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的正负方向及振幅变化,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 d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导联P波方向并测量相对应的振幅,术后定期根据症状...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的正负方向及振幅变化,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 d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导联P波方向并测量相对应的振幅,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结果 P波正向波振幅在Ⅰ、Ⅱ、Ⅲ、aVF、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负向波振幅在aVR、aVF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总振幅在Ⅰ、Ⅱ、aVR、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波极性术后Ⅲ导联负向波增多,aVL导联正向波增多。术前、术后P波正向振幅、负向振幅及总振幅在手术成功组与失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导致P波振幅明显降低,提示左心房整体除极电量下降;P波极性变化提示P波整体向量向右向下改变;P波振幅降低程度对手术成功与否无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 P波振幅 P波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分析
6
作者 石国平 施海峰 刘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a)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初次行CPVI后(3.7±2.4)个月再次行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ATa标测和消融。结...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a)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初次行CPVI后(3.7±2.4)个月再次行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ATa标测和消融。结果:共标测到78种ATa,其中48种(61.5%)为局灶性机制,30种(38.5%)折返机制。在折返机制中,12例为普通房扑,18例为左房内折返,其折返环与二尖瓣峡部、左房前壁及原环肺静脉消融线上的传导间隙有关。2例患者因ATa不稳定而无法标测。64例患者中,56例(87.5%)消融即刻成功,8例需要电复律成窦性心律。术后随访13-21个月,平均(16.5±2.9)个月,60例(93.8%)患者不再发生ATa。结论:CPVI术后ATa的机制可为折返性和局灶性,可通过CARTO系统激动顺序标测成功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预后差异
7
作者 黄强 刘少稳 杨承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21-825,867,共6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133例因阵发性房颤接受消融且以诱发试验阴性(不能诱发或可诱发持续不超过3 min短阵房性心律失常)为消融终点、并成功达到终点的患者...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133例因阵发性房颤接受消融且以诱发试验阴性(不能诱发或可诱发持续不超过3 min短阵房性心律失常)为消融终点、并成功达到终点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环肺静脉电隔离后(定义为完成预设消融径线并达到肺静脉-左房双向电传导阻滞)行诱发试验,分别于冠状窦口及远端行猝发刺激(10 m A,脉宽2 ms),从300 ms递减直至心房失去1∶1夺获,如诱发持续>3 min短阵房性心律失常则进一步标测并进行局灶或折返环峡部消融。按照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分为不能诱发组(A组)和可诱发短阵(持续不超过3 min)房性心律失常组(B组)。空白期为3个月。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心电图及Holter。结果:诱发终点情况:A组74例(55.6%),B组59例(44.4%)。术后平均随访(21.3±10.9)个月,首次消融术后复发45例(A组25例,B组20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复发时间无显著差异(P=0.74)。结论 :对于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以诱发试验阴性为消融终点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终点时不可诱发房性心律失常预后并不优于终点时可诱发短阵(<3 min)房性心律失常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诱发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13例 被引量:5
8
作者 肖源 詹碧鸣 +2 位作者 陈杰龙 程晓曙 胡建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4-568,共5页
目的 探讨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首次接受CPVI术治疗的阵发性AF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平均(63.1±7.0)岁,术中均采用压力感知导... 目的 探讨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首次接受CPVI术治疗的阵发性AF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平均(63.1±7.0)岁,术中均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并记录相关数据。术后3、6、9、12个月随访,收集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及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TTM)仪检测数据,了解AF复发情况。结果术中发生心脏压塞1例,予心包穿刺及外科开胸探查止血术;其余12例CPVI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1例随访9个月时TTM提示AF,1例随访6个月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例随访9个月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短阵房速,但上述患者均无胸闷、心悸等不适。结论 采用压力感知导管行CPVI治疗药物难治性阵发性AF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及预后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压力感知导管 环肺静脉电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基质消融与后壁线性隔离消融策略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肖慧 卢昊阳 +4 位作者 代曼玉 薛杨诚 贾卓然 郭杰 赵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44-1848,共5页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基质改变分布特点及导管消融术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或左心房后壁线性隔离两种导管消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6例。随机化原则分...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基质改变分布特点及导管消融术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或左心房后壁线性隔离两种导管消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6例。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采用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导管消融术式为基质改良组(43例);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后壁线性隔离导管消融术式为线性隔离组(43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及术中左心房基质标测。术后采用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持续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单次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中观察86例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72例在左心房标测到低电压区或疤痕区。术后通过12个月随访,两组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41.9%(基质改良组),23.3%(线性隔离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单次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3.7%(基质改良组),60.5%(线性隔离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与术前相比较两组LVEF升高,LVEDD、LVAD明显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导管消融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或左心房后壁隔离两种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性基本一致,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而前者单次消融成功率更高,后者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总体而言,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术式有效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肺静脉隔离 左心房后壁隔离 左心房基质标测 持续性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视可调弯长鞘在环肺静脉电隔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远龙 韩继明 +1 位作者 李京波 沈成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 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应用VIZIGO可视可调弯长鞘的经验。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中应用VIZIGO鞘(A组)或固定弯形长鞘(B组)各25例。所有患... 目的 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应用VIZIGO可视可调弯长鞘的经验。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中应用VIZIGO鞘(A组)或固定弯形长鞘(B组)各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将肺静脉分为后壁(PST)、下壁(INF)、前壁(ANT)、顶部(RF)及嵴部(RG)等不同分区,比较肺静脉各分区消融时间和消融导管稳定性。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无并发症发生。与B组相比,A组肺静脉各分区消融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缩短,其中PST[(5.48±1.24) min比(7.3±1.68) min]、INF[(3.98±0.64) min比(5.18±0.76) min]、RF[(4.48±1.21) min比(6.13±1.32) min]消融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导管压力标准差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PST(3.8±0.78比5.65±1.45)、INF(2.95±1.12比3.83±0.87)、ANT(3.78±0.92比4.45±1.08)导管压力标准差呈明显降低趋势,(均P<0.05)。结论 环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使用VIZIGO鞘管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消融导管稳定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电隔离 肺静脉 射频消融 VIZIGO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场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臧连儒 季星凯 +2 位作者 章颢 鄢盛杰 邬小玫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左心房行肺静脉隔离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脉冲电场消融(PFA)是一种采用高电压短持续时间的脉冲电场,以不可逆电穿孔机制对组织造成损伤的新消融技术。针对PFA在房颤治疗领域的应用,首先介绍了PFA... 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左心房行肺静脉隔离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脉冲电场消融(PFA)是一种采用高电压短持续时间的脉冲电场,以不可逆电穿孔机制对组织造成损伤的新消融技术。针对PFA在房颤治疗领域的应用,首先介绍了PFA的原理,然后根据临床实验的结果,阐述了PFA的优势,如:非热效应;在实现心肌组织有效损伤的同时,降低对心肌邻近组织(如肺静脉、食道、膈神经、血管等)的损伤风险;消融速度快;低接触依赖性等。介绍目前主流的PFA系统及临床应用,以及这些系统对应的消融导管的特点。最后,针对目前PFA应用于房颤治疗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场消融 心房颤动 肺静脉隔离 不可逆电穿孔 房颤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指导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周伟 徐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02-1806,共5页
在窦性心律下通过基质标测证实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患者40例。根据消融策略的不同,分为激动标测指导消融组和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指导消融组,采用生存分析(Kaplan Meier)曲线比较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手术即时成功... 在窦性心律下通过基质标测证实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患者40例。根据消融策略的不同,分为激动标测指导消融组和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指导消融组,采用生存分析(Kaplan Meier)曲线比较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手术即时成功率均为100%,术中X线曝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23)。随访(19. 75±10. 59)个月,两组各5例患者发作房性心律失常[5 (23. 8%) vs 5(26. 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855)。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指导瘢痕性房速贯穿低电压区至电屏障区的消融策略,是治疗瘢痕性房速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标测 导管消融 房性心动过速 环肺静脉隔离 低电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