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汛期中国气候趋势预测与展望
1
作者 范方兴 郑飞 +16 位作者 彭京备 陈红 郎咸梅 甘雪冰 马洁华 李超凡 胡帅 刘永 董啸 朱涛 宗海锋 田宝强 王磊 穆松宁 林朝晖 张庆云 周天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4,共12页
2025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分析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在未来3~5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弱LaNiña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5年汛期(6~8月),我... 2025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分析大气所各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在未来3~5个月热带中东太平洋从弱LaNiña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5年汛期(6~8月),我国可能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主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次雨带位于华南地区。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流域、华南沿海、西藏西南部、西南地区南部和西部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东北东部、华北东部以及河套西部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北部降水偏少2~5成,可能发生阶段性高温干旱。预计2025年夏季登陆台风数量正常略偏少。在预测2025年夏季ENSO强迫较弱、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等关键海区海温偏暖并不显著的情况下,大气环流的季节内异常变化可能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2025年盛夏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否会出现持续性显著偏西偏强以及西太平洋暖池对流是否会明显偏强等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上诸多因素的不同季节内变化特征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旱涝形势的明显差异。然而,数值模式对于季节内尺度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跨季度预测难免存在一定偏差,后续将持续关注海洋和大气环流关键系统的实际演变趋势,开展滚动更新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气候预测 ElNiño-南方涛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度环流 东亚夏季风 夏季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秋季中国气候异常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李多 章大全 孙冷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507,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4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4年秋季中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型特征。西北太...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4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4年秋季中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型特征。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均较常年偏多,台风移动路径以西北行为主。秋季东亚中高纬位势高度距平场总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环流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较常年偏强,西伸脊点偏西,脊线位置9月异常偏北、10月略偏北、11月接近常年,导致我国气温显著偏高。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偏高,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区域上空为低层正涡度区且垂直风切变偏小,菲律宾北部至日本海以南区域低层假相当位温显著偏高,上述热力及动力条件均有利于秋季台风生成偏多;8月底至9月MJO东传,海洋性大陆至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加强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从而牵引台风移动路径偏北。此外,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南海夏季风撤退的异常偏晚也有利于2024年秋季台风生成个数偏多、路径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气候异常 台风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MJ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秋末冬初大雾多发的异常环流特征及成因
3
作者 桑小卓 陈圣劼 +3 位作者 刘端阳 张然 王博妮 周文君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56,共17页
利用1960—2022年中国国家级气象台站逐日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和动力学诊断方法,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区秋末冬初大雾多发的异常环流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秋末冬初大雾多发时,东亚沿岸对流层中高层... 利用1960—2022年中国国家级气象台站逐日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和动力学诊断方法,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区秋末冬初大雾多发的异常环流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秋末冬初大雾多发时,东亚沿岸对流层中高层存在显著的位势高度正异常,东亚大槽明显减弱,不利于槽后冷空气大规模东移南下。对流层低层在120°E以东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以西为气旋式环流异常,东亚沿岸为显著南风异常,东亚冬季风减弱。海平面气压梯度减小,近地面风速异常偏弱。偏南风异常引起的暖平流是大气层结异常稳定的主导因素,有利于大气逆温层的形成和维持。此外,偏南风异常有利于水汽向北输送,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水汽通量辐合异常,为大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中国东部地区大雾多发时的大尺度环流异常受到厄尔尼诺和中、高纬度波列的协同影响,其中厄尔尼诺有利于产生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异常,而欧洲中部负涡度源区激发的中、高纬度罗斯贝波列会导致东亚沿岸对流层中-高层高压异常。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东部地区秋末冬初大雾多发的成因机制认识,为开展大雾次季节和季节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多发 环流异常 厄尔尼诺 中高纬波列 秋末冬初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玉衡 王悦颖 +1 位作者 陈丽娟 龚振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9-513,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3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间分布不均且季节内变化明显。秋季欧亚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3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间分布不均且季节内变化明显。秋季欧亚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型,造成我国气温显著偏高;9月呈“两脊一槽”型,巴尔喀什湖低槽活动导致西北地区降水增多;10月呈“两槽一脊”型,导致北方地区偏暖加强;11月呈“西高东低”型,东路冷空气增强,东北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较常年偏强、偏西,脊线9月异常偏北、10月偏南、11月接近常年。印缅槽9月显著偏强,10—11月接近常年。9月印缅槽偏强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共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以北至黄河下游地区多雨;10—11月东部地区水汽条件整体偏差。9—10月近海台风频繁活动,造成华南地区降水偏多。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受到大气季节内变化的显著作用,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不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气候异常 降水季节内变化 中高纬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脊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极端持续大—暴雪事件的个例成因及可预测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范可 杨洪卿 +1 位作者 田宝强 王路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15,共15页
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 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过程的角度,开展其成因和可预测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1月北极涛动(AO)正位相异常偏强、类北太平洋涛动(NPO)负位相、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11月减9月)异常偏多和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气候背景有利于这次东北持续性大—暴雪事件的发生。其中,2013年11月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偏多,意味着季节性海冰生长量增加使得向大气中释放的潜热通量增加,气温偏高,有利于AO正位相加强并激发罗斯贝(Rossby)波列,使得阿留申低压减弱;同时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热带印度洋对流加强和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减弱,有利于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维持“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呈现类NPO负位相。这样的环流形势有利于从北太平洋向东北地区持续输送水汽。第一次强降雪过程(17—20日)发生前5 d(12—16日)到降雪过程结束(20日),北大西洋涛动(NAO)维持正位相并且强度达到冬半年最强,由此激发持续东传Rossby波,使得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为持续性的南北向“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北太平洋水汽持续输送至东北地区。在2013年11月25日第二次强降雪过程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显著加强,东北低涡加深,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更为暖湿的水汽输送至东北地区,与北太平洋输送的水汽共同导致第二次强降雪过程的日降雪强度大。最后,利用CFSv2评估2013年11月异常气候背景的可预测性,结果表明CFSv2可提前1个月预测2013年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但对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对流异常、NAO以及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预测能力较弱。在次季节尺度上,ECMWF(CMA)能提前29(12)d和13(16)d合理预测出两次过程降雪量的空间分布,这可能是由于模式能合理再现NAO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等关键环流系统的逐日变化。因此未来还有待提升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水汽输送以及平流层极涡的次季节-季节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11月持续性大—暴雪 强降雪过程 季节性海冰生长量 中高纬环流 水汽输送 次季节-季节气候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亚洲中高纬区极端气候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内容及阶段进展简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会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近年来极端气候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在我国尤为突出(Yin et al., 2023b),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我国科学家也越来越关注我国及东亚区域的极端气候问题。对比而言,亚洲中高纬区虽然也是气候变... 近年来极端气候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在我国尤为突出(Yin et al., 2023b),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我国科学家也越来越关注我国及东亚区域的极端气候问题。对比而言,亚洲中高纬区虽然也是气候变化的高敏感区,受到的关注却相当少,可能是源于气候资料的相对欠缺,也可能和亚洲高纬度区域(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人口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有关。实际上,随着对于北极放大效应的研究的深入,极其有必要开展对整个亚洲中高纬区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极端气候研究,把我国科学家高度关注的研究区域从东亚区向北延伸。其中有很多关键科学问题需要研究,特别是该区域极端气候的形成与变异过程、机制以及可预测性,极端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极端气候的未来演变趋势,等等。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在择优的基础上以重大项目的方式支持了这个方面的研究(项目执行期为2020~2024年)。本文概要介绍了该项目的框架和若干初步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高纬区极端气候 气候预测 预估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形势 被引量:54
7
作者 林爱兰 李春晖 +1 位作者 郑彬 谷德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8-642,共15页
利用1961-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1979-2011年NCEP-DOE第2套分析资料,提出了广东暴雨日的定义指标,分析了近51 a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诊断了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来源。结... 利用1961-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1979-2011年NCEP-DOE第2套分析资料,提出了广东暴雨日的定义指标,分析了近51 a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诊断了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来源。结果表明,广东暴雨新指标避免了原指标定义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和需要人工操作等问题,并且得到的广东暴雨日数及暴雨累积雨量的年际变化更能反映广东的旱涝情况。51 a平均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在4、5、6月分别占10%、29%和61%,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5月,而60年代前中期、90年代至2011年持续性暴雨则主要在6月出现,这种年代际变化是由东亚地区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所造成的。除了过去所认识的"三脊两槽"和"两脊一槽"两种类型天气形势外,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500 hPa中高纬度环流还有一种"高纬阻塞-中纬平缓型"(称为Ⅲ型),Ⅲ型主要出现于6月,占6月持续性暴雨过程的22%,因此,这种环流类型的补充提出,将减少6月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漏报现象。由于气候背景场各月有所不同,无论是三脊二槽型还是二脊一槽型,各区域槽(或脊)的相对强弱和形态也随月份有所不同,例如二脊一槽型,东北亚地区高压脊4、5、6月逐月加强向北扩展,贝加尔湖槽区逐月变宽,中低纬度阿拉伯海以东槽逐月向西移动,孟加拉湾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月加强。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随月份发生变化,4月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水汽来源贡献最大,5月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水汽都有贡献,而6月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所有类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广东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水汽通量辐合区,说明动力辐合作用和水汽来源是暴雨的必备条件,持续性暴雨是各类中高纬度环流型的稳定维持与来源于热带的水汽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前汛期 持续性暴雨 中高纬度环流 高纬阻塞-中纬平缓型 水汽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一个讨论——东亚中、低纬冬季风的差异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舸 纪立人 +1 位作者 孙淑清 辛羽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55-764,共10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在不同纬度上的表现。根据我们定义的东亚中纬度冬季风(The mid latitudinal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简称EAWM-M)和低纬度冬季风(The low latitudinal East Asianwinter mo...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在不同纬度上的表现。根据我们定义的东亚中纬度冬季风(The mid latitudinal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简称EAWM-M)和低纬度冬季风(The low latitudinal East Asianwinter monsoon,简称EAWM-L)指数,探讨了它们对应的影响系统,并重点分析了它们与海温异常之间联系的异同。研究主要发现:(1)EAWM-L和EAWM-M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冬季大气环流形势不尽相同。在对流层低层,EAWM-L与中国南海、菲律宾附近环流异常的关系密切,EAWM-M与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对流层中层,EAWM-M同样与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异常的联系相对更为紧密,而EAWM-L指数则与东亚大槽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变化通过调制次级环流进而与EAWM-L联系起来,而EAWM-M强弱变化主要与副热带西风急流北界的位置有关。(2)EAWM-L与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都很紧密,而EAWM-M变化与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更为密切,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相对偏弱。EAWM-L与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紧密联系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都是存在的,而EAWM-M与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中纬度 低纬度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夏季中高纬度环流与淮河流域降水 被引量:19
9
作者 龚振淞 王永光 许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33,共4页
研究了 2 0 0 3年夏季中高纬环流特征以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和贝加尔湖三个地区阻高指数逐候的变化情况。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东亚中高纬出现“双阻”形势 ,造成淮河流域持续一个多月的集中强降水 ,但是在 7月底 ,鄂霍次克海阻高再度... 研究了 2 0 0 3年夏季中高纬环流特征以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和贝加尔湖三个地区阻高指数逐候的变化情况。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东亚中高纬出现“双阻”形势 ,造成淮河流域持续一个多月的集中强降水 ,但是在 7月底 ,鄂霍次克海阻高再度建立并持续 ,致使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南 ,所以雨带的位置也未能北移。因此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纬度环流 淮河流域 夏季降水 阻塞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与我国汛期雨带类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严华生 杨素雨 +1 位作者 胡娟 陈建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5-292,共8页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2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上的月平均格点资料,对前期(1~5月)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异常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1~2月)500 hPa环流的时空演变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有明显的相关...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2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上的月平均格点资料,对前期(1~5月)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异常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1~2月)500 hPa环流的时空演变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春季(3~5月)是转换季节,与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不如冬季密切。尽管不同的雨带类型对应不同的高度距平合成场,但各雨型的高度距平之间只存在三个显著性差异区,且各雨带类型的西风指数显著性差异区与同期高度距平合成场的显著性差异区的经度范围一致。1、2月第一与第二显著性关键区分别位于150°E^170°E和100°W^80°W,第三个显著性关键区出现在80°W^45°W的大西洋上。关键区内西风指数相对平均西风指数较高(低)时,高度场上对应负(正)距平,说明西风指数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的分布也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前期中高纬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与中国汛期降水的关系可为预报我国夏季大范围旱涝的分布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带类型 显著性关键区 中高纬环流 西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 被引量:120
11
作者 封国林 杨涵洧 +2 位作者 张世轩 王阔 沈柏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9-1026,共18页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7°N~32°N,110°E~120°E)区域在6月第1候(6月3日左右)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涝急转事件;(2)海温距平及SVD分析表明,此次事件属于方差贡献较小的异常模态,其前期信号存在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及赤道印度洋;(3)涡度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太平洋上空动力机制对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有重要的作用,在10~30天稳定分量分析中发现中高纬环流形势持续稳定为此次事件提供大尺度环流背景场;(4)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较强的拉尼娜事件,赤道印度洋为大范围的异常冷海温控制,受其影响,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Walker环流偏强、印度洋Hadley环流偏弱,中国西南、东南水汽输送不足,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急转前发生持续严重干旱。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冷海温异常的减弱,副热带高压的突然异常西伸(6月第1候)且持续、Walker环流减弱、印度洋Hadley环流增强,匹配中高纬度大尺度稳定维持的气候背景,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交绥,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并持续,导致6月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洪涝,最终造成此次"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La Nia 印度洋海温 HADLEY环流 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稳定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与分布预测 被引量:75
12
作者 陈多福 王茂春 夏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5-172,共8页
冻土带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两个重要地质环境之一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 0 0 0m以上 ,多年冻土面积约 1 4× 10 6 km2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冻土层厚度和地温梯度特征 ,运用天然气水合物的热力学稳定域预测方法 ,确定中低纬度高海拔... 冻土带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两个重要地质环境之一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 0 0 0m以上 ,多年冻土面积约 1 4× 10 6 km2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冻土层厚度和地温梯度特征 ,运用天然气水合物的热力学稳定域预测方法 ,确定中低纬度高海拔区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产出特征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带热成因和生物成因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热力学相平衡反映 ,水合物顶界埋深约 2 7~ 5 6 0m ,底界埋深约 77~ 2 0 70m .初步计算表明 ,青藏高原冻土带水合物天然气资源约 1 2× 10 1 1 ~ 2 4× 10 1 4m3.在冻土层越厚、冻土层及冻土层之下沉积层的地温梯度越小的地区 ,最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 .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对天然气水合物影响不大 .在全球气温快速上升的背景下 ,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将处于失稳状态 ,天然气水合物顶界下降、底界上升 ,与冻土带的退化相似 ,分布区逐渐缩小 ,最终将完全消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中低纬度高原冻土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臭氧极小值和北太平洋极大值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邹捍 李鹏 +2 位作者 周立波 马舒坡 季崇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5-912,共8页
利用1979-2002年TOMS卫星观测资料,采用臭氧总量纬向偏差和区域强迫的分析方法,研究北大西洋东北部大气臭氧低值与北太平洋西北部臭氧高值的季节变化过程和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北大西洋东北部存在一个大气臭氧极小值,年平均臭... 利用1979-2002年TOMS卫星观测资料,采用臭氧总量纬向偏差和区域强迫的分析方法,研究北大西洋东北部大气臭氧低值与北太平洋西北部臭氧高值的季节变化过程和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北大西洋东北部存在一个大气臭氧极小值,年平均臭氧总量比纬向平均值低20DU以上,冬季低50DU以上;北太平洋西北部存在一个大气臭氧极大值,年平均臭氧总量比纬向平均值高35DU以上,冬季高70DU以上。(2)上述两个地区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区域大气动力学输送和化学过程对上述两个地区大气臭氧季节变化的强迫分别为50.3%和42.6%。(3)上述两个地区大气臭氧纬向偏差的季节变化间存在很好的反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说明其臭氧区域强迫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 北半球 中高纬度 纬向不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春季气候异常及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遵娅 柳艳菊 +2 位作者 丁婷 李多 洪洁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60-1369,共10页
2018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尤其是长江以南及中国北方的中部区域偏高明显。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呈东部地区"南少北多",华西降水偏多,而江南南部至华南、西北西部的部分地区降... 2018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尤其是长江以南及中国北方的中部区域偏高明显。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呈东部地区"南少北多",华西降水偏多,而江南南部至华南、西北西部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少的分布特点。自北大西洋经欧亚大陆至东北亚中高纬上空的纬向波列及东亚低层维持的异常偏南气流是2018年春季中国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且乌拉尔山以东的低槽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是关键环流系统。亚洲中低纬上空均为异常高压脊控制,尤其是东北亚上空的高脊造成了2018年春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乌拉尔山以东低槽有利于冷空气爆发南下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引导西北太平洋暖湿气流向西向北影响我国,冷暖气流交汇从而造成了长江以北地区及华西降水偏多,而南海至西太平洋上空的异常气旋则导致江南南部至华南少雨。另外,虽然2017/2018年冬季发生了一次弱的La Nina事件,并且2018年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子模态(NAT)呈较强的正位相,但其对中国2018年春季降水异常影响较小,而以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主导。进一步分析发现,乌拉尔山以东的低槽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与中国春季温度和降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易于造成中国气温偏高;东部降水"南少北多"且华西多雨。两个关键环流系统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均与欧亚遥相关(EU)波列关系密切。同时,东北亚上空的脊还与北极涛动(AO)正位相具有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气候异常 中高纬环流 乌拉尔山以东槽 东北亚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的集合预报效果检验 被引量:16
15
作者 段明铿 王盘兴 +1 位作者 吴洪宝 Zhu Yuejian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6-61,共6页
使用NCEP集合预报资料,对亚洲中高纬地区2003年6—8月500 hPa高度场的集合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环流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时效大于5 d时,集合平均预报明显优于单一预报;使用相同模式分辨率时,集合平均能将可用预报时效延长12 h以上... 使用NCEP集合预报资料,对亚洲中高纬地区2003年6—8月500 hPa高度场的集合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环流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时效大于5 d时,集合平均预报明显优于单一预报;使用相同模式分辨率时,集合平均能将可用预报时效延长12 h以上,达到7.5 d;通过集合预报可获得真正意义的概率预报结果,取得较单一高分辨率预报好的预报效果。阻塞过程的个例分析也表明集合平均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确定性预报;特征等值线可反映集合成员的不一致信息和少数集合成员的异常表现,以此为基础,可估计分析对象出现与否的概率,达到提高预报效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纬环流 阻塞过程 集合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减缓期陆地地表气温变化特征和CMIP5多模式的未来情景预估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何金海 詹丰兴 +1 位作者 祁莉 王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5,共13页
2000年后全球气温的增温率显著下降,全球进入变暖减缓期。本文基于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2000年后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变暖的减缓特征,评估了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2000年后全球气温的增温率显著下降,全球进入变暖减缓期。本文基于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2000年后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变暖的减缓特征,评估了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试验多模式对全球变暖减缓的模拟及未来气温变化预估。结果表明,2000年后全球陆地平均地面气温的增温率大幅下降至0.14°C(10 a)-1,仅为1976~1999年加速期增温率的一半。全球陆地13个区域中有9个地区的增温率小于2000年前,4个地区甚至出现了降温。其中以欧亚中高纬地区最为特殊。加速期(1976~1999年)增温率达到0.50°C(10 a)-1,为全球陆地最大,2000年后陡降至-0.17°C(10 a)-1,为全球最强降温区,为全球变暖的减缓贡献了49.13%。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依赖,减缓期冬季增温率下降了-2.68°C(10a)-1,而秋季升高了0.86°C(10 a)-1,呈现反位相变化特征。CMIP5多模式计划中仅BCC-CSM1.1在RCP2.6情景下和MRI-ESM1模式在RCP8.5下的模拟较好地预估了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地区在2000年后增温率的下降以及欧亚中高纬秋、冬温度的反位相变化特征。BCC-CSM1.1在RCP2.6情景下预估欧亚中高纬地区2012年后温度距平保持在1.2°C左右,2020年后跃至2°C附近振荡。而MRI-ESM1在RCP8.5情景下预估的欧亚中高纬度温度在2030年前一直维持几乎为零的增温率,之后迅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减缓 欧亚中高纬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29
17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受中高纬度环流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了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环流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强弱受... 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受中高纬度环流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了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环流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强弱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形势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夏季梅雨期异常的降水与中高纬度阻塞型的建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当鄂霍次克海高压建立并稳定时,亚洲中高纬度及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分别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地区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及其相互作用常常造成东亚夏季特别是梅雨期降水偏多;反之,当鄂霍次克海为低值区时,亚洲中高纬度和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不利于东亚夏季梅雨期的降水。因此,在考虑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形势及其对同期降水的影响时,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及其与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环流影响 亚洲 中高纬度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MJO对2009年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贾小龙 梁潇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9-648,共10页
结合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了2009年11月热带地区一次强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过程与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09年11月强的MJO过程是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MJO对流11月上中旬在印... 结合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了2009年11月热带地区一次强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过程与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09年11月强的MJO过程是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MJO对流11月上中旬在印度洋地区异常活跃,尤其是MJO对流中心在第3位相(印度洋中东部)维持了9天(7—16日),对应了11月两次最强的降水(雪)过程。对MJO历史事件的合成分析显示,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概率明显增加,温度偏低,与2009年11月的实况一致。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可能受到热带MJO对流强迫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遥相关的方式来实现。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有利于欧亚中高纬环流维持两脊一槽的分布,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东亚东部地区维持一条显著的对流活跃带,这些环流异常形势与2009年11月的实况也较一致,体现了MJO对热带外地区环流异常影响的一般特征。热带地区MJO对流的异常通过对流加热强迫,除引起大尺度纬向环流异常外,同样会引起经向环流异常,从而影响热带外地区环流。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西太平洋地区为异常的下沉运动控制,东亚东部辐合上升,在热带和中纬度地区之间形成一个异常的经向环流圈,经向环流的存在进一步有利于低层低纬度水汽的向北输送,造成东部降水偏多。利用MJO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把握类似2009年11月这样的大范围雨雪气候异常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雨雪天气 印度洋 热带 中高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欧亚中高纬持续流型的季节内气候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潘婕 纪立人 布和朝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0-312,共13页
利用合成、EOF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夏季欧亚中高纬两类典型持续流型:E型(主要特点是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地区分别为长波脊、槽、脊)和C型(槽脊位置与E型相反)的季节内气候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流型指数实际分... 利用合成、EOF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夏季欧亚中高纬两类典型持续流型:E型(主要特点是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地区分别为长波脊、槽、脊)和C型(槽脊位置与E型相反)的季节内气候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流型指数实际分布频数与正态分布理论概率的差值呈现双峰特征,E、C型异常环流实际发生频数较理论值偏多;(2)气候平均的夏季欧亚环流型呈现明显的季内阶段性演变特征,经历着与西太平洋副高北跳、我国夏季雨带北移类似的阶段性变化,数值模拟再现了这种特征;(3)E、C型过程期间不仅欧亚中高纬区环流有明显差异,在北半球的其他地区也有明显差异。E、C型持续流型的出现和变化,与东亚太平洋(EAP)型的正负位相、南亚高压的两种模态以及西太平洋副高都有明显的相关性,是了解欧亚不同纬度带系统相互作用及其成因的一个新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 持续异常 季节内演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北京夏季降水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敏 林建 韩荣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95,共7页
利用1951—2004年500hPa高度场、副高特征量及北京降水量资料,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与北京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夏季降水与副高强度和位置的关系比较复杂,中高纬与副热带环流特征的各种配置会对... 利用1951—2004年500hPa高度场、副高特征量及北京降水量资料,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与北京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夏季降水与副高强度和位置的关系比较复杂,中高纬与副热带环流特征的各种配置会对北京夏季降水产生不同的影响。欧亚中高纬环流出现欧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华北上空持续受高压控制;北京及附近地区处在西高东低的形势下,持续受西北下沉气流控制是北京夏季少雨的有利环流条件。北京及附近地区位于低压槽区或处在东高西低的下游“阻塞”形势,是北京夏季多雨的基本环流条件。研究的结果为北京地区夏季旱涝预测提供了环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降水 副高 中高纬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