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own-faulted basin zone and high disaster risk zone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惠敏 苏桂武 +1 位作者 邓砚 高庆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0-447,共8页
Shanxi Province is a region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 hazards, and agrobiohazards in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hanxi Province is a region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 hazards, and agrobiohazards in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wn-faulted basin zone in Shanxi Province provides an available condition for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these hazards, so that the basin zone becomes an area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hazards, such as earthquakes,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 hazards and agrobiohazards in Shanxi and with their most serious interaction and mutual intensification. Moreover, the basin zone is an area with dense population and most concentrate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 and social-economic property in Shanxi.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two factors caused the zone to be a high natural disaster risk area in Shanxi. For reduc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ensuring the sustainabl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xi, it is necessary to regard the basin zone as an important area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n Shanxi and to carry out integrated disaster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断陷盆地 自然灾害 灾害风险 综合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ilding Resilience Through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UN Environment's Experiences and Approaches
2
作者 PRADHAN Mahesh XU Qing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3,共9页
Integrating disaster waste issue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making humanitarian action fit for the future,anticipating global risk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 Integrating disaster waste issue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making humanitarian action fit for the future,anticipating global risk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This requires a fundamental shift towards a model that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response to crises but also learns and adapts in order to anticipate and act before such waste garnered.This article conducted analy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aster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Uncertainties confound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including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each disaster,and the amounts and types of waste that will be generated.For these reasons alone,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 must be an integral part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processes.Making 10 years since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at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 is not only debris clearance or waste management following a disaster,but also includes prevention and pre-disaster preparedness aspects in terms of enhancing resilience of local communities.Such"mainstreaming,"ensures that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DWM)will be treated as a priority issue,on an ongoing basis.Based on UN Environment's experiences and approaches,this paper emphasises that preparedness is the key,and that priority should be accorded to integrating disaster contingency planning in national and city level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s well as mainstreaming waste management issues within broader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plans and actions.It is envisaged that the issues presented and the gaps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future comprehensive and cohesive research on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In turn,this research can lead to bet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on disaster wast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aster waste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waste management Sendai Frame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郭舒静 章莉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识别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的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模型探讨LCZ景观格局对高温灾害风险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不同LCZ类型的高温灾害风险值呈现一定差异,其中水域(LCZ G)的高温灾害风险最低,裸露的岩石或道路(LCZ E)的高温灾害风险最高。景观格局指标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斑块类型面积百分比(PLAND)对高温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高于聚集度指数(AI)。[结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对高温灾害的策略,为缓解城市高温灾害风险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变化 多源数据 高温灾害风险 局地气候分区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下传统知识的议题研究
4
作者 吴晞然 刘威 尹仑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28,共5页
在全球灾害风险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传统知识因其低成本、高效益及在灾害预警与社区韧性增强中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框架的核心议题。该文通过系统分析联合国相关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及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的... 在全球灾害风险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传统知识因其低成本、高效益及在灾害预警与社区韧性增强中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框架的核心议题。该文通过系统分析联合国相关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及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的应用文件,探讨了传统知识在社区减灾中的应用效果、实践案例和必要性,揭示了传统知识在国际减灾战略中的角色演变。结合国际与本土案例,提出五条参与式减灾策略:(1)构建传统知识动态记录机制;(2)强化女性在传统知识传承中的枢纽作用;(3)考虑传统知识的特殊性和适用性;(4)推动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5)将传统知识纳入国家减灾政策体系。这些策略旨在深化对传统知识的理解,并期望将其应用于减少灾害风险的策略与行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框架 传统知识 灾害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演进逻辑与国际比较研究
5
作者 孔锋 孙慧颖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该文构建了“理念—目标—过程—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比较法探究了中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演进特征、逻辑与发展进路。结果发现:(1)演进特征表现为治理理念从传统应急思维向现代风险治理思维转型,治理目标以风险防控为核心提升... 该文构建了“理念—目标—过程—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比较法探究了中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演进特征、逻辑与发展进路。结果发现:(1)演进特征表现为治理理念从传统应急思维向现代风险治理思维转型,治理目标以风险防控为核心提升治理体系效能与社会韧性,治理过程呈现以灾前预防为核心的全过程综合防御,治理工具随风险情境与治理需求的变化而动态调整。(2)演进逻辑呈现为基于外部情境响应的动态调适、内部治理需求的价值选择、内外驱动下的耦合机制三方驱动。(3)通过梳理国内外防灾减灾规划,发现仙台减灾框架对中国防灾减灾工作具引导价值,尤其在风险理解、治理体系建设、韧性投资、应急准备与恢复方面。完善中国防灾减灾规划需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理念,注重多元目标的统筹平衡,加强全过程的韧性建设,增强治理工具的协调性和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救灾 国家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规划历程 演进逻辑 国际比较 仙台减灾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嘉定区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与区划
6
作者 朱靖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25-29,共5页
基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以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框架,对嘉定区森林火灾危险性、火灾风险、减灾能力和防治区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嘉定区森林火灾危险性等级及风险等级均呈现西北低,中部和东南部偏高的趋... 基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以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框架,对嘉定区森林火灾危险性、火灾风险、减灾能力和防治区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嘉定区森林火灾危险性等级及风险等级均呈现西北低,中部和东南部偏高的趋势;嘉定区各乡镇级单位减灾能力等级,只有中高等级1种。在减灾能力和风险评估区划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嘉定区乡镇级森林火灾防治区域划分为两个防治区划,研究结果为该区域森林火灾预防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城市森林 危险性评估 减灾能力 风险评估 防治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原文林 杨逸凡 +2 位作者 赵小棚 郭进军 胡少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4,22,共8页
洪水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降雨作为洪水灾害致灾因子,数据的精确度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为切入点,对雨量站点观测、天气雷达降雨估计及预报、降雨数值预报、卫星遥感... 洪水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降雨作为洪水灾害致灾因子,数据的精确度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为切入点,对雨量站点观测、天气雷达降雨估计及预报、降雨数值预报、卫星遥感反演的现状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时空降尺度方法及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降雨监测与预报中的应用,揭示了其在提升降雨数据“量”与“型”准确度方面的效果。研究表明: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在当前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山丘区和城市环境空间的复杂地形方面仍面临分辨率受到限制及精确性、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多源数据融合能提高降雨数据精度、时空覆盖能力和预测准确性,优化算法模型、融合“空-天-地”多源数据形成高分辨率预报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监测 降雨预报 防洪减灾 卫星遥感 天气雷达 数值预报 降尺度 多源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韧性张力:学理因由、双因耦合与水平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耀龙 何冰晶 +1 位作者 张华明 王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韧性、减轻灾害风险是实现城市数字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点。论文提出使用“韧性张力”表征城市韧性水平和提升空间,运用“风险—韧性”双因耦合矩阵测量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韧性状态,确定不...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韧性、减轻灾害风险是实现城市数字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点。论文提出使用“韧性张力”表征城市韧性水平和提升空间,运用“风险—韧性”双因耦合矩阵测量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韧性状态,确定不同类型城市的韧性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山西省七成以上地级市的灾害风险水平偏低、韧性张力较好。(2)年均灾害损失占财政支出的比值与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实际支出比的失衡反映了城市应急资金储备的不足。(3)融合吸收、恢复、适应和调整阶段的韧性过程曲线有助于发现韧性“赤字”并预测趋势。针对参与韧性建设的不同主体,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和风险沟通,切合时宜助推韧性张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韧性张力 减轻灾害风险 双因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防减灾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进展与逻辑框架 被引量:2
9
作者 戴代新 薄茗洋 戴开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传统工程防灾难以解决自然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问题。生态防减灾(Eco-DRR)作为国际韧性城市的前沿理论,对我国韧性城市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防减灾的不确定性问题,然而当前Ec...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传统工程防灾难以解决自然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问题。生态防减灾(Eco-DRR)作为国际韧性城市的前沿理论,对我国韧性城市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防减灾的不确定性问题,然而当前Eco-DRR理论研究与AI技术的实践应用存在断层。该文使用PRISMA2020框架调查城市Eco-DRR中AI技术应用的实践案例,通过质性研究总结城市Eco-DRR中AI技术的应用场景,从生态系统灾害调节服务评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Eco-DRR方案决策以及Eco-DRR实施监测与后评估4个阶段剖析城市Eco-DRR中AI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最后基于案例研究提出城市Eco-DRR领域AI技术应用的逻辑框架,总结其在应用过程中工具选择和数据准备的实践经验,探讨城市防灾中Eco-DRR的智能实现途径,为我国城市综合防灾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防减灾(Eco-DRR) 人工智能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城市防灾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阴雨胁迫下成熟期麦穗发芽霉变估测
10
作者 郭其乐 郭鹏 +3 位作者 师丽魁 邹春辉 郭康军 檀艳静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24-135,共12页
为精确监测和评估小麦在成熟期受连阴雨胁迫后穗霉变发芽情况。该研究以2023年5月底黄淮西部一次大范围连阴雨天气过程为例,从气象致灾危险性和遥感变量表征小麦承灾能力两方面,综合应用气象和多源卫星遥感资料,构建模型因子。分别用Spe... 为精确监测和评估小麦在成熟期受连阴雨胁迫后穗霉变发芽情况。该研究以2023年5月底黄淮西部一次大范围连阴雨天气过程为例,从气象致灾危险性和遥感变量表征小麦承灾能力两方面,综合应用气象和多源卫星遥感资料,构建模型因子。分别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ReliefF特征选择方法进行关键因子筛选,形成3组因子,分别应用Logistic回归等5种分类器和多元线性回归等5种回归方法构建模型,实现了对灾变的精准识别、程度分级和指数回归预测。通过对不同模型性能评估和各因子影响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分类器在气象与遥感因子协同及各独自建模情形下,均能识别穗发芽霉变并准确预测其等级,识别的准确率(accuracy,AC)在0.649~0.811,等级预测的AC在0.432~0.622之间;在穗发芽霉变指数(ear germination and moldiness index,EGMI)预测方面,构建的PCFXGBR模型表现最佳,R^(2)为0.25,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15.68,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11.93。研究发现,遥感模型在灾变识别上更具优势,而气象模型在灾变程度分级上更优,结合两者的气象-遥感协同模型性能最佳。该研究成果为小麦连阴雨减损与灾后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成熟期 连阴雨 麦穗 霉变 农业灾害监测 风险估测 多源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在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11
作者 王闻 谢于松 赖文波 《园林》 2024年第3期23-32,共10页
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策略是当前日本灾害应对实施中被广泛提及和运用的概念。研究系统性地探讨了Eco-DRR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本防灾减灾研究实践中的发展历程。同时,阐述了Eco-DRR的三大举措:抑制危险自然现象的发生,避免风... 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策略是当前日本灾害应对实施中被广泛提及和运用的概念。研究系统性地探讨了Eco-DRR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本防灾减灾研究实践中的发展历程。同时,阐述了Eco-DRR的三大举措:抑制危险自然现象的发生,避免风险暴露性,减少脆弱性,并分别列举了相关地方案例。归纳并总结了Eco-DRR在日本防灾减灾工作和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推行体制和研究方向,明确了Eco-DRR在实际案例中的可操作性。最后,针对中国当前对于Eco-DRR概念的运用与实践现状,提出开展对各地传统EcoDRR智慧的调研和整理,在政策体系构建中引入Eco-DRR概念并鼓励多方参与,学术研究中注重跨学科交流等三个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生态系统防灾减灾 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生物多样性 多方协作 传统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河北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思媛 陈笑娟 +4 位作者 陈小雷 陶军 许映军 周杰 张化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1,共9页
河北省地处环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区位作用。省内强对流天气多发,雷电活动有时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该文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从地闪空间分布和时间聚集程度两个维度选取气象致灾因子与环境致... 河北省地处环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区位作用。省内强对流天气多发,雷电活动有时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该文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从地闪空间分布和时间聚集程度两个维度选取气象致灾因子与环境致灾因子,以人口、经济、铁路、防雷安全监管对象为主要承灾体,利用历史灾情和不同土地利用下防护能力描述易受灾程度,继而对河北省雷电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城区雷电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达19.38%、49.92%;②极高风险地区主要位于人类活动强烈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部地区以及历年来发生雷电灾情较为严重的区域;③极高风险区内承灾体较密集,GDP、人口、防雷安全监管对象分别达0.74亿元/km^(2)、0.12万人/km^(2)、0.20个/km^(2);评估结果与历史灾情具有良好的显著正相关关系(R2=0.5229),可为当地防雷减灾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河北省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松 刘晋文 窦晓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16-4424,共9页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②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③在时间分布上,5—9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月下旬—8月上旬最为严重;④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风险调查 发育特征 防灾减灾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天水市麦积区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14
作者 梁晓波 杨小莉 +1 位作者 安斌 李映春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利用麦积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结合降水记录及气象灾情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选取暴雨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进行麦积区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研究表明,1965—2... 利用麦积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结合降水记录及气象灾情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选取暴雨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进行麦积区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研究表明,1965—2020年麦积区雨水活动主要集中在6~8月,年降水量500.2 mm,降水时段集中且强度较大。统计数据显示,麦积区的山洪灾害主要由暴雨和强雷雨引起,当降水量超过20 mm或者8 h内一般性降水量超过30 mm时,麦积区可能会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麦积区洪涝灾害降雨影响因子的地域分布十分规律,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增多。麦积区洪涝灾害的地形影响因子显示,北部边界地区的洪涝灾害敏感性最高,中部及南部河谷次之,西部较低,而中、东部林区最低。麦积区洪涝灾害高,次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边界河流主干道及中部农、林业主要产区,中、次低、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高海拔区及东南部林区。提出加大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水工基建质量,全面细致地排查灾害风险隐患等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区划 危险性 敏感性 脆弱性 防灾减灾能力 天水市麦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寻求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 被引量:31
15
作者 史培军 邵利铎 +1 位作者 赵智国 黄庆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53,共11页
在评述国际上近年开展综合灾害风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笔者对综合灾害研究的一些想法与开展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实践,提出了建立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即发展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综合灾害脆弱性、恢复性与适应性,全面理解灾害风险... 在评述国际上近年开展综合灾害风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笔者对综合灾害研究的一些想法与开展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实践,提出了建立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即发展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综合灾害脆弱性、恢复性与适应性,全面理解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整合政府、企业与社会减灾资源,系统集成区域减灾范式;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实现减灾由区域防范到全球防范的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灾害系统 综合灾害风险 区域减灾范式 巨灾风险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9
16
作者 许学工 颜磊 +2 位作者 徐丽芬 卢亚灵 马禄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1-908,共8页
进行中国(陆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旨在探讨大尺度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并实施评价,为生态系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提供科技支持。选择10种自然灾害作为生态风险源,22种生态系统作为风险受体,并考虑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在各单项... 进行中国(陆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旨在探讨大尺度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并实施评价,为生态系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提供科技支持。选择10种自然灾害作为生态风险源,22种生态系统作为风险受体,并考虑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在各单项灾害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与制图。评价结果显示,从诸种自然灾害风险源叠加的综合生态风险看,生态系统高、中风险等级的比例占全国面积的45%,中国生态保护、风险防范任重而道远。建立适应性的防灾减灾和生态风险防范机制,合理利用和保育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综合评价 风险源 自然灾害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从2006年达沃斯国际减灾会议看中国发展与减灾协调对策 被引量:14
17
作者 史培军 李宁 +2 位作者 刘婧 杨慧娟 宋培国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共8页
介绍了于2006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国际减灾会议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本次会议有关论文扩展摘要集内容,以及会议上散发的大量文件、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国际减灾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学术界、政界与企业界等在探索协... 介绍了于2006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国际减灾会议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本次会议有关论文扩展摘要集内容,以及会议上散发的大量文件、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国际减灾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学术界、政界与企业界等在探索协调发展与减灾进程中的主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国际减灾界当前关注的主要领域为:建立灾害与风险科学,善待与重建生态系统,关注全球环境变化与灾害的密切关系,重视利用金融、保险和再保险手段转移风险,关注女性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关注恐怖主义对社会风险的强化作用,发展灾害风险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重视建设高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协调发展与减灾对策为:建立国家协调发展与减轻灾害风险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控制综合灾害风险水平的生态系统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女性在农村地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范式和加强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的开发,促进灾害与风险学科体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减灾会议 达沃斯 发展 减灾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灾风险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Ⅱ)——防洪减灾过程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毛德华 贺新光 +2 位作者 彭鹏 何梓霖 吴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0-157,共8页
从防洪工程风险分析、防洪投资风险分析与防洪决策风险分析等方面,综述了防洪减灾过程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防洪工程风险分析涉及到堤防工程风险分析、水库大坝安全风险分析和防洪调度风险分析等方面,而防洪投资风险分析则涉及到费用风... 从防洪工程风险分析、防洪投资风险分析与防洪决策风险分析等方面,综述了防洪减灾过程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防洪工程风险分析涉及到堤防工程风险分析、水库大坝安全风险分析和防洪调度风险分析等方面,而防洪投资风险分析则涉及到费用风险分析、效益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减灾过程 工程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分析 决策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春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有恒 张存杰 +1 位作者 段居琦 王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7-264,272,共9页
开展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是实施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减轻旱灾损失和影响的必要途径,如何揭示成险因子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是开展风险评估的关键。本文以中国北方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我国北方各地春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以及地形、土地利... 开展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是实施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减轻旱灾损失和影响的必要途径,如何揭示成险因子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是开展风险评估的关键。本文以中国北方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我国北方各地春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以及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壤有效灌溉面积等数据,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构建北方春玉米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数,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下结合春玉米种植的暴露度和其他影响抗灾能力因子对中国北方春玉米干旱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区划。结果表明,春玉米干旱较高或高风险地区主要位于内蒙古中部、宁夏、甘肃、辽宁西部和新疆部分地区,风险指标值在0.73以上;春玉米干旱较低或低风险地区主要位于黑龙江西南部、吉林中部、辽宁北部、河北南部和陕西中部等地区,风险指标值在0.72以下。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风险评估中成险因子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对指导北方春玉米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春玉米 灾损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山洪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及安全减灾研究——以2006年衡阳市山洪灾害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兰芳 邓美容 廖梦思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0,共6页
利用衡阳市2006年山洪灾情数据,引入综合灾情指数对湖南省衡阳市山洪灾害进行综合灾情损失评估,得出耒阳市的综合灾情指数最大;灾情重的直接原因是暴雨大,水位短时间上升快。同时,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放大了灾情;农村地区防灾减... 利用衡阳市2006年山洪灾情数据,引入综合灾情指数对湖南省衡阳市山洪灾害进行综合灾情损失评估,得出耒阳市的综合灾情指数最大;灾情重的直接原因是暴雨大,水位短时间上升快。同时,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放大了灾情;农村地区防灾减灾意识淡薄、防洪工程标准偏低以及减灾措施不当也加剧了山洪灾情。为此,要通过加强工程建设与山洪灾害危险性宣传来提高农村抗灾能力,达到安全减灾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综合灾情指数 灾害风险分析 安全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