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脑脊液循环的MRI定量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姚伟武 陈星荣 +1 位作者 沈天真 杨世埙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1年第5期289-294,共6页
目的 :运用MRIcine相位对比法研究正常志愿者的脑脊液流动。材料和方法 :采用MRIcinePC对40例正常志愿者颅内及椎管脑脊液循环进行研究 ,男29例 ,女11例 ,年龄7~76岁。对其中31例作了中脑导水管、枕大孔和C2 水平的脑脊液流动方向、流... 目的 :运用MRIcine相位对比法研究正常志愿者的脑脊液流动。材料和方法 :采用MRIcinePC对40例正常志愿者颅内及椎管脑脊液循环进行研究 ,男29例 ,女11例 ,年龄7~76岁。对其中31例作了中脑导水管、枕大孔和C2 水平的脑脊液流动方向、流速和流量的研究 ,9例测定了T6 及L1 水平的脑脊液流动方向。结果 :(1)心房收缩期和心室收缩期 ,脑脊液自第三脑室向下流入第四脑室 ;心室舒张期 ,则脑脊液流动方向相反。椎管内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脑脊液流动方向与中脑导水管基本相同 ,即收缩期脑脊液向下流动 ,而舒张期脑脊液向上流动。脑脊液在椎管内的流动方向蜿蜒曲折 ,颈和腰段椎管内能测得明显脑脊液流动和确定其流向的部位在椎管的前部 ,而胸段则在椎管的后部。(2)每个心动周期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向下峰速和向上峰速分别为15.6±6.58mm/s和15.92±6.79mm/s ,中脑导水管的向下流量及向上流量分别为0.547±0.208ml/s及0.538±0.208ml/s ,净向下流量为0.009±0.008ml/s ;枕大孔脑脊液向下峰速和向上峰速分别为2.47±0.98mm/s和2.94±1.34mm/s ,向下流量及向上流量分别为0.534±0.249ml/s及0.530±0.250ml/s ,净流量为0.004±0.002ml/s ;C2 层面脑脊液向下峰速和向上峰速分别为4.72±1.86mm/s和4.89±1.78mm/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电影 相位对比法 脑脊液 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流体定量技术在脑脊液循环障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晓黎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73-78,共6页
目的:无创性定量研究脑脊液循环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应用MR相位对比电影法,测定了15例正常志愿者,67例脑脊液循环障碍患者(交通性脑积水32例、阻塞性脑积水31例、Chiaril畸形4例)以及15例脑萎缩患者的中脑导水管、C2水平及部... 目的:无创性定量研究脑脊液循环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应用MR相位对比电影法,测定了15例正常志愿者,67例脑脊液循环障碍患者(交通性脑积水32例、阻塞性脑积水31例、Chiaril畸形4例)以及15例脑萎缩患者的中脑导水管、C2水平及部分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口水平的脑脊液动力学指标(峰值流速、流量及CSF流动波型)。结果:(1)正常志愿组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均表现为双向流动,即收缩期向下流动和舒张期向上流动,向下及向上峰速分别为12.60±4.42mm/s和10.10±3.58mm/s;(2)交通性脑积水组脑脊液循环表现为高动力学改变,向下及向上峰速分别为26.60±9.06mm/s和22.61±7.92mm/s,与正常志愿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脑积水分流前后比较导水管循环减慢者提示有效;阻塞性脑积水组表现为低动力学或流动波消失,2例行第三脑室造瘘者导水管流动不规则,造瘘口出现上下流动现象;Chiaril畸形组C2水平脊髓后间隙缩小,流动减慢,脊髓前间隙增宽,1例合并空洞者囊腔内出现高动力学改变;(3)脑萎缩组表现为低动力学改变,向下及向上峰速分别为11.71±4.75mm/s和8.54±3.08mm/s,与正常志愿组、交通性脑积水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R相位对比电影法可有效评价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改变,可丰富脑脊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流体定量技术 脑脊液循环障碍疾病 诊断 交通性脑积水 阻塞性脑积水 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相位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