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EP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定量分离
1
作者 胡云云 何学高 +5 位作者 李国兴 闫鑫泽 魏江涛 刘欢 程炜 侯晓巍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6,共13页
[目的]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为评估区域植被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及实施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估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urst... [目的]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为评估区域植被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及实施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数据估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urst指数和重心迁移等方法,探究青海湖流域2000—2021年NEP时空格局和演替规律,利用偏相关、复相关及残差分析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NEP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1)青海湖流域2000—2021年NEP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2.16 g/(m^(2)·a),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以青海湖为中心辐散减弱的空间分布格局;近80%的区域NEP呈上升趋势,极显著上升、显著上升区域占比分别为61.50%、17.61%,NEP下降区域分布在环青海湖西、北沿岸和东北沿岸地区,零星分布在流域的北部;青海湖流域NEP极低波动和低波动变化区域面积占比77.32%;目前NEP增加的区域未来可能呈减少趋势,面积占比为89.19%;碳源的重心整体表现为由流域西北向东南青海湖沿岸迁移的趋势,迁移直线距离约为171.72 km;碳汇重心则由东向西迁移,迁移直线距离约为2.68 km。2)青海湖流域NEP年际变化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地表温度的平均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413、0.1247、-0.1829和-0.0022,气温和降水与NEP呈正相关,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与NEP呈负相关,显著性均不强。3)残差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促进NEP提升的区域占95.10%。[结论]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NEP变化,2000—2021年,青海湖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大部分地区碳汇能力显著提升。流域内暖湿化气候背景下,青海省近年来贯彻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大力实施固沙种草造林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共同促进NEP不断提升,而人为活动的增加和建设开发活动频繁及青海湖水位升高、面积扩张可能抑制NEP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气候变化 时空格局 人类活动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汛期水位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2
作者 隆院男 唐颖 +2 位作者 杨家亮 莫军成 宋昕熠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2,共8页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其水文特征变化对于长江中游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变化环境下洞庭湖汛期水位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通过分析东洞庭湖(城陵矶站)、西洞庭湖(南咀站)、南洞庭湖(杨柳潭站)汛期最低水位、汛期最高水位、汛期平均水位3类水...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其水文特征变化对于长江中游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变化环境下洞庭湖汛期水位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通过分析东洞庭湖(城陵矶站)、西洞庭湖(南咀站)、南洞庭湖(杨柳潭站)汛期最低水位、汛期最高水位、汛期平均水位3类水位序列,采用Mann-Kendall方法和Pettitt法检验3类水位序列的变异情况,基于GAMLASS模型分析3类水位序列的频率变化特征,并运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以全面分析洞庭湖汛期水位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同等设计频率下,3类水位序列的设计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此外,葛洲坝蓄水、下荆江裁弯和降水量增大是A2时期(1978—2002年)洞庭湖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A3时期(2003—2022年),东洞庭湖同时受三峡水库蓄水、长江干流和三口四水来流的影响,出现水位下降趋势。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则主要受降水量减少的影响,来水量变小,从而引起水位下降。研究成果可为变化环境下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以及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最低水位 汛期最高水位 汛期平均水位 变异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植被动态变化驱动力及空间粒度效应 被引量:8
3
作者 周美林 刘家宏 +1 位作者 刘希胜 王亚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7-1506,共10页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1986~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考虑气候、地表及人类足迹的影响,阐明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机制,并探讨空间粒度对驱动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1986~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考虑气候、地表及人类足迹的影响,阐明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机制,并探讨空间粒度对驱动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状况整体改善,表现为中等、中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其中环青海湖东北部及布哈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2)时间尺度上,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气候暖湿化和生态恢复工程驱动;(3)空间尺度上,植被覆盖度变化由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控制,解释力较大因素为气温(0.41),高程(0.34)和降水(0.30).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存在交互增强效应,气温、高程对交互效用具有控制作用,其中气温与距水系距离、降水和人类足迹的交互较为显著;(4)空间粒度对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驱动因素的贡献具有显著影响,考虑气候、地表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时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最佳研究粒度为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地理探测器 空间粒度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2021年蒙新高原湖泊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叶博文 孙标 +7 位作者 史小红 赵胜男 刘建强 邹佳慧 姚卫泽 赵云靓 郭玉颖 庞嘉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2-1267,I0031,I0032,共18页
内陆湖泊是水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维系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作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指示器。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平台,以JRC(JRC Global Surface Water)水体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皮尔... 内陆湖泊是水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维系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作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指示器。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平台,以JRC(JRC Global Surface Water)水体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1989-2021年蒙新高原湖区湖泊数量和面积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蒙新高原湖泊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近33 a来,蒙新高原湖泊数量和面积整体上显著增加,小型湖泊(1~10 km^(2))的面积和数量占比最大且增加最为显著,其次是中型湖泊(10~100 km^(2))和大型湖泊(>100 km^(2))。在所有海拔带中,湖泊普遍呈现扩张的趋势,其中低海拔地区(DEM<1000 m)的湖泊扩张最为显著。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海拔地区(DEM≥1500 m)湖泊的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影响显著,且在不同垂直地带上表现出一致性;湖区内14个流域的湖泊发生扩张,其中8个流域扩张显著,强烈的人类活动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东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的湖泊明显萎缩。掌握蒙新高原湖泊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原因,可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新高原湖区 湖泊动态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植被生产力模拟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泽钰 杨阳 +4 位作者 黄娅兰 汪悦 秦荣竹 张开平 张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7,共15页
准确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是研究全球陆地碳氮循环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探讨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回顾了用于估算植被生产力的模型方法:统计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 准确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是研究全球陆地碳氮循环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探讨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回顾了用于估算植被生产力的模型方法:统计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发展和进步及其应用现状。在总结不同估算植被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模型应用于草地生态系统研究时存在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有关草地植被生产力的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更为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估算模型 统计模型 参数模型 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驱动下乌梁素海面积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金容 李兴 魏敬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88-1699,共12页
湖泊面积变化是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指示剂,明确湖泊面积时空动态过程是评估湖泊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基础。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监督分类法提取1986—2021年乌梁素海面积;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K趋势、突变检验对乌梁... 湖泊面积变化是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指示剂,明确湖泊面积时空动态过程是评估湖泊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基础。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监督分类法提取1986—2021年乌梁素海面积;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K趋势、突变检验对乌梁素海流域的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潜在蒸散发进行了趋势、突变分析;收集流域人类活动数据,运用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乌梁素海面积从316.19 km^(2)波动增加到332.34 km^(2),增加了5.11%;流域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增加幅度小且不显著,相对湿度和潜在蒸散发呈增加趋势,流域气候整体变暖。(2)湖泊面积与气温、降水量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潜在蒸散发呈负相关,流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农作物播种面积与湖泊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3)2002—2021年湖泊面积扩大,GDP贡献率为76.83%,人口贡献率为18.37%,潜在蒸散发贡献率为7.73%,湖泊面积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面积 水体指数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叶周兵 杨肖丽 +2 位作者 吴凡 罗定 谢灵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126,共8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因素叠加影响,鄱阳湖退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降低等问题频发,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化特征,给鄱阳湖湖区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挑战。运用趋势检验及突变检验的方法分析鄱阳湖湖区1989~2020年5个水... 进入21世纪以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因素叠加影响,鄱阳湖退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降低等问题频发,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化特征,给鄱阳湖湖区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挑战。运用趋势检验及突变检验的方法分析鄱阳湖湖区1989~2020年5个水文站(星子、棠荫、康山、都昌和湖口)年均水位的变化趋势;耦合可细化人类活动影响的PCR-GLOBWB(PCRaster Global Water Balance)模型与可预测时间序列的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结合IHA/RVA法,量化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鄱阳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鄱阳湖水位呈现下降趋势,在2003年鄱阳湖水位发生显著变异,同时,鄱阳湖水位整体改变度由低度改变上升到中度改变。以星子站为例,人类活动是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贡献率达110.62%,气候变化对其贡献率仅为-10.62%。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的水资源科学管理调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LSTM PCR-GLOBWB IHA RVA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600年来内蒙古居延海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被引量:55
8
作者 张振克 吴瑞金 +3 位作者 王苏民 夏威岚 吴艳宏 瞿文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44-51,共8页
根据东居延海S1孔湖泊沉积柱状岩芯的多环境指标分析结果.将近2600年来湖泊沉积物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分为十个阶段.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组合特点具有冷湿→暖湿(冷干)→暖干→冷湿的过程.现阶段处于暖干阶段,预测未来气候向偏湿方... 根据东居延海S1孔湖泊沉积柱状岩芯的多环境指标分析结果.将近2600年来湖泊沉积物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分为十个阶段.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组合特点具有冷湿→暖湿(冷干)→暖干→冷湿的过程.现阶段处于暖干阶段,预测未来气候向偏湿方向变化.近2600年来自然的气候变化在居延海湖泊环境演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人类活动只是在特定时段对湖泊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环境变迁 古气候 居延海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5-2007年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75
9
作者 白洁 陈曦 +1 位作者 李均力 杨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8,共9页
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的湖面变化反映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文以中亚干旱区平原区尾闾湖泊、吞吐湖泊和高山湖泊三类典型内陆湖泊为研究对象,利用1975-2007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湖泊水域边界信... 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的湖面变化反映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文以中亚干旱区平原区尾闾湖泊、吞吐湖泊和高山湖泊三类典型内陆湖泊为研究对象,利用1975-2007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湖泊水域边界信息,分析近30年来内陆湖泊湖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研究区内有超过一半的内陆湖泊急剧萎缩,湖泊总面积从1975年的91402.06km2减小到2007年的46049.23km2,减小了49.62%.其中,平原区尾闾湖泊面积减小最为显著;吞吐湖泊主要受出口河流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湖面变化较为复杂,既有扩张也有萎缩;高山湖泊主要受气候波动影响,水面变化相对稳定.在中亚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不同类型湖泊面积的变化也反映出干旱区人类活动对区域水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内陆湖泊 湖面变化 气候波动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800年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振克 吴瑞金 +3 位作者 沈吉 吴艳宏 朱育新 潘红玺 《湖泊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97-303,共7页
对云南洱海湖泊岩芯沉积物进行了多环境指标 (年代学、色素、硅藻、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磁化率、化学元素 )的分析 ,建立了近 180 0年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序列 ,气候演化具有暖干、冷湿交替的组合特点 ,一些特征气候阶段如中... 对云南洱海湖泊岩芯沉积物进行了多环境指标 (年代学、色素、硅藻、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磁化率、化学元素 )的分析 ,建立了近 180 0年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序列 ,气候演化具有暖干、冷湿交替的组合特点 ,一些特征气候阶段如中世纪温暖期、小冰期气候特征在洱海湖泊沉积记录中均有反映 .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暖干 -冷湿交替变化规律 ,反映了西南季风影响下的气候演化特征 .湖泊沉积记录中包含丰富的人类活动的信息 ,磁化率、元素Fe、色素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强度变化过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多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方法 ,可以判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响应 ,对高分辨率研究 2 0 0 0年时段湖泊沉积记录并合理解释环境指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洱海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多环境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新疆盆地平原区域湖泊变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41
11
作者 吴素芬 何文勤 +2 位作者 胡汝骥 樊自立 王亚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由绿洲及其所在荒漠盆地平原与周边山地系统共同组成的新疆地域系统 ,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主要部分之一。由于荒漠盆地平原系统不产生径流 ,因此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泉水、湖泊都必然地以相邻的山地系统为供给水源地。从山地进入荒漠... 由绿洲及其所在荒漠盆地平原与周边山地系统共同组成的新疆地域系统 ,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主要部分之一。由于荒漠盆地平原系统不产生径流 ,因此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泉水、湖泊都必然地以相邻的山地系统为供给水源地。从山地进入荒漠盆地平原的河流就成为主要供给渠道。博斯腾湖、艾丁湖、艾比湖 1995年以来 ,湖水水位明显升高 ,湖水面积的不断扩大 ,从湖泊水面面积的演变过程 ,主要水源变化 ,气温略微上升 ,降水显著增多诸因素综合系统分析 ,说明在全球气候背景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荒漠平原区域 湖泊变化 水文周期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斯腾湖水质水量及其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12
作者 吴敬禄 马龙 曾海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1-237,共7页
于2008年8月对博斯腾湖进行了系统的水质和水量监测,并结合近50 a来气候水文资料,进行了博斯腾湖演化过程和阶段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湖泊最大水深为13.9 m,湖泊面积928 km^2,蓄水量52.65×108m^3,湖水体矿化度平均1.48 g/L。近5... 于2008年8月对博斯腾湖进行了系统的水质和水量监测,并结合近50 a来气候水文资料,进行了博斯腾湖演化过程和阶段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湖泊最大水深为13.9 m,湖泊面积928 km^2,蓄水量52.65×108m^3,湖水体矿化度平均1.48 g/L。近50 a来,博斯腾湖水质水量经历了3个明显的不同时期。1966年以前,湖泊处于1 048 m以上的高水位,矿化度低,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弱。第二个时期为1966-1996年,湖泊水位低,矿化度高,其中1987年湖泊水位处于历史低值而矿化度为最高。随后,湖泊水位明显上升、矿化度下降,湖泊扩展水体淡化。第三个时期为1996-2005年,湖泊水位处于历史高值段,矿化度有所下降但不明显。期间,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显著,除流域农业用水影响外,城市和工业用水的影响也明显增加。最近几年,湖泊水位快速下降,并于2007年出现历史的低水位,湖泊矿化度也呈现升高趋势,鱼类种群和产量受人类强烈干预。另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导致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引起水质进一步恶化,湖泊面临新的生态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湖泊资源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s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湖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辨识 被引量:19
13
作者 夏智宏 刘敏 +2 位作者 王苗 王凯 秦鹏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5-521,共7页
为针对性地提出洪湖流域水资源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措施,保护洪湖流域生态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采取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定量辨识了1990s流域城镇快速发展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湖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为针对性地提出洪湖流域水资源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措施,保护洪湖流域生态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采取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定量辨识了1990s流域城镇快速发展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湖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近20年来,人类活动是洪湖流域地表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其影响量占径流减少量的63.72%,气候变化的影响占36.28%.但不同阶段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影响的程度不同,1990s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量高于人类活动,2000s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量低于人类活动,近20年来的水土保持措施已经发挥了较好的径流调节和保水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洪湖流域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太白湖孢粉记录揭示的近15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13
14
作者 仝秀芳 肖霞云 +2 位作者 羊向东 王苏民 萧家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2-740,共9页
太白湖TN1孔总长153cm岩芯的孢粉组合与炭屑指标,揭示了近1500年以来太白湖流域的植被经历了7个阶段的变化,对引起植被发生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探讨认为,520-1310AD期间,植被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弱;1310-1710A... 太白湖TN1孔总长153cm岩芯的孢粉组合与炭屑指标,揭示了近1500年以来太白湖流域的植被经历了7个阶段的变化,对引起植被发生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探讨认为,520-1310AD期间,植被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弱;1310-1710AD期间,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强度增加,为以自然控制为主向人类活动驱动为主转化的过渡期;1710AD以来,植被变化以人类活动驱动为主,反映的气候信号相对较弱.在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中,具有520-720AD、1050-1310AD和自1950AD以来的三个暖期和720-1050AD、1310-1710AD期间的两个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炭屑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太白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松嫩平原区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桂智凡 薛滨 +1 位作者 姚书春 魏文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2-861,共10页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气候变化和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个敏感区,观测记录和多种模式预估显示该区气候变暖显著并将进一步增强,降水变化趋势...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气候变化和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个敏感区,观测记录和多种模式预估显示该区气候变暖显著并将进一步增强,降水变化趋势则不明显或略有增加.东北松嫩平原湖泊群是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但近几十年来,该区湖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中气候因素最为受人关注.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综述了松嫩平原湖泊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湖泊面积和湖泊水位;(2)湖泊水质;(3)湖泊生态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未来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可能影响以及湖泊的演变趋势,也阐述了在这种自然背景下的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演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湖泊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程俊翔 徐力刚 +3 位作者 姜加虎 谭志强 喻崎雯 范宏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46-2153,共8页
为了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累积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内4个水文站和16个气象站1985—2010年的水文及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径流量变化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 为了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累积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内4个水文站和16个气象站1985—2010年的水文及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径流量变化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改变量及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的下降和潜在蒸散发量的上升导致整个洞庭湖流域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个子流域突变后相对于突变前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8、15、130、112 mm和102 mm;洞庭湖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贡献率为64%,人类活动虽然能增加径流,但是两者的叠加影响整体上仍使径流量减少。因此,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干旱是自然环境演化的结果,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格局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流域 水文响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内蒙古查干淖尔湖水量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美萍 哈斯 春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9,共9页
内蒙古查干淖尔湖是位于季风边缘区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的封闭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利用1958-2010年的查干淖尔湖21期遥感影像以及湖泊流域1955-2010年的3个气象站点和1个水文站点的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等数据,分析查干淖尔湖... 内蒙古查干淖尔湖是位于季风边缘区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的封闭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利用1958-2010年的查干淖尔湖21期遥感影像以及湖泊流域1955-2010年的3个气象站点和1个水文站点的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等数据,分析查干淖尔湖近50余年的湖泊水量、面积/水位波动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在区域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查干淖尔湖不断萎缩,流域生态环境退化.1958-2010年湖泊容积以2×106m3/a的速度锐减66.9%(从124.1×106m3降到41.1×106m3),湖泊面积缩小73.3%(从105.3 km2降到28.1 km2),平均缩减速度为1.8 km2/a;流域年均气温上升了2.5℃,年降水量下降了36.6 mm.湖泊水量与流域气温和蒸发量显著负相关.查干淖尔湖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由天然堤坝相连,东湖在水闸的人为控制下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1 m.西湖水位波动则相对剧烈,湖面下降7.6 m,于2002年彻底干涸,湖盆裸露,已成为盐尘暴、沙尘暴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干淖尔湖 湖泊波动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博斯腾湖入湖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俊 陈亚宁 陈忠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1-587,共7页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气候变化条件下对水文过程的认识,对探讨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博斯腾湖流域49年(1960~2008年)的入湖流量...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气候变化条件下对水文过程的认识,对探讨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博斯腾湖流域49年(1960~2008年)的入湖流量、温度、降水和大山口径流资料,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进行趋势检验,同时应用滑动T检验及YAMAMOTO检验信噪比突变点检测方法对入湖径流量近49年的实测径流量进行突变点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流域降水、温度和大山口径流量增加趋势显著,而入湖径流量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60~2008年间有两次突变发生,分别在1973年和1987年;将1973年之前作为基准期,并以之为界分为两部分,利用1960~1972年资料建立气候因子与径流量的多元回归关系,同时利用1973年之后的气象数据代入该关系式就能得到天然情况的径流序列,进而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评估其强度。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博斯腾湖流域的入湖径流量的影响强度呈增加趋势。【结论】为保证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和入湖径流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分配地表水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确保入湖径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径流变化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水位下降与湖区人为耗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彭敏 陈桂琛 周立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7-135,共9页
近几十年来,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人为活动耗水虽对青海湖水位下降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其主导因素为湖区气候决定的湖水水量收支平衡状况.青海湖面的蒸发耗水占湖区的总耗水量92%以上,年湖面蒸发量约为年降水量的2~3倍.
关键词 青海湖 气候变化 水位下降 耗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15年红碱淖湖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莺 闫正龙 高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5-271,共7页
选取红碱淖湖泊1957-2015年近60 a合计15期DRG、DLG、DOM、遥感影像、纸质地图等基础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辅以野外调绘资料及相关属性数据,综合利用RS、GIS、GPS等技术,采用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解译、海量数据建库、集成管理分析等方... 选取红碱淖湖泊1957-2015年近60 a合计15期DRG、DLG、DOM、遥感影像、纸质地图等基础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辅以野外调绘资料及相关属性数据,综合利用RS、GIS、GPS等技术,采用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解译、海量数据建库、集成管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近60 a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同时结合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探讨了引起湖泊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近60 a研究区水域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1)1957-1976年,水域面积持续增长并达到近60 a极大值,由1957年的37.6 km^2增至1976年的55.53 km^2,增幅高达47.69%,以湖泊北侧、南右侧区域增幅速度相对较快,其他区域次之;2)1977-1999年,水域面积整体状况稳定,维持在50 km^2左右;3)2000-2015年,水域面积呈逐年萎缩趋势,由1999年的50.27 km^2减少至2015年的31.05 km^2,减幅达38.23%,除七卜素河附近水域在2005年出现逆转面积略有增加外,其他区域均呈现规律性萎缩趋势;总体来看,近60 a间红碱淖湖泊水域面积演变过程依据水域面积年间变化率可以划分为扩张期(1957-1976)、稳定期(1977-1999)、萎缩期(2000-2015)3个阶段,总体呈现萎缩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是影响扩张期和稳定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暖干化叠加人类活动(上游水利工程修建、煤矿开采、环湖路面建设、灌溉耗水等)是造成萎缩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监测 气候变化 红碱淖湖泊 时空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