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赋即散文诗辩——由欧美学者译赋为“poetical essay”等谈起 |
孙晶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2
|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Prose Poem: Via the Comparison of Two Translations of Gitanjali |
刁玉
|
《教育界(高等教育)》
|
2015 |
0 |
|
3
|
论辞与赋——从文体渊源与文学方法两方面着眼 |
钱志熙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4
|
文词交融的“破体”实践——试论宋代的“引文入词” |
冯婵
张海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5
|
江顺诒词学理论评说 |
杨柏岭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9
|
|
6
|
重建中国当代散文审美诉求的诗性——以赵丽宏散文为研究个案 |
吴周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7
|
桐城亦有诗派 |
周兴陆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8
|
大地上的浪漫歌吟——兼与散文家鲍尔吉·原野的对话 |
林喦
原野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2
|
|
9
|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词学家对此种特质之反思与世变之关系 |
叶嘉莹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2 |
6
|
|
10
|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诗学关系 |
彭玉平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1
|
当代台湾散文理论的审美现代性形态 |
蔡江珍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2
|
当代旧体词中孕育着现代民族诗形 |
宋湘绮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3
|
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
王木青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14
|
莎士比亚戏剧译介的三个问题 |
李为民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5
|
美国诗人与中国词宗的诗歌因缘——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李清照词英语译介研究 |
葛文峰
李延林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6
|
影像抒写的诗篇——“诗散文电影”审美特性初探 |
朱洁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4 |
3
|
|
17
|
五七言诗体赋论略 |
赵成林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8
|
20世纪以来满族诗学理论研究述评 |
陈水云
吴莹
|
《语文学刊》
|
2017 |
1
|
|
19
|
况周颐词学新论 |
孙克强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20
|
现代词学的传统资源 |
陈水云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