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赋即散文诗辩——由欧美学者译赋为“poetical essay”等谈起
1
作者 孙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68,共4页
赋是中国文学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文体,它介于诗文之间,与现代散文诗极为相似,因此有人称赋即散文诗。西方学者译赋时,把赋大类归于散文,也有称赋为散文诗的倾向。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赋是诗的进一步散文化。因此称赋为散文诗或译赋为“poe... 赋是中国文学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文体,它介于诗文之间,与现代散文诗极为相似,因此有人称赋即散文诗。西方学者译赋时,把赋大类归于散文,也有称赋为散文诗的倾向。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赋是诗的进一步散文化。因此称赋为散文诗或译赋为“poetical essay”都是不准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诗 诗化的散文 诗的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Prose Poem: Via the Comparison of Two Translations of Gitanjali
2
作者 刁玉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5年第11期91-91,93,共2页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英语翻译 阅读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辞与赋——从文体渊源与文学方法两方面着眼 被引量:3
3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6-65,共10页
本文认为,辞与赋原为两种古老的体裁,各自开始于口头文学时代。辞渊源于"祝史陈辞"、行人辞令等体,屈原的《离骚》、《九章》等作品与祝史陈辞有渊源关系。辞赋两体自宋玉、唐勒至汉初贾谊开始合流,至汉代赋体大兴,辞名隐而... 本文认为,辞与赋原为两种古老的体裁,各自开始于口头文学时代。辞渊源于"祝史陈辞"、行人辞令等体,屈原的《离骚》、《九章》等作品与祝史陈辞有渊源关系。辞赋两体自宋玉、唐勒至汉初贾谊开始合流,至汉代赋体大兴,辞名隐而赋名显,然汉人仍多以辞赋合称。然辞赋不仅是两种文体之名,更是两种文法之名。辞赋两法都始于口传时代,至辞赋合流后成为赋体文学的两种基本的表现方法。但不同赋作、不同阶段的辞赋,其在使用辞法与使用赋法上是各有侧重的。这应该是我们认识赋史,评论赋艺的重要的考察点。赋代表了文人文学最早成熟的一种文学方法,同时也是最早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史陈辞 楚辞 汉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词交融的“破体”实践——试论宋代的“引文入词” 被引量:3
4
作者 冯婵 张海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7,共4页
"破体"为词是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向文寻求借鉴是其基本途径之一。本文在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这个传统的研究焦点之外,探讨宋代大量存在的"引文入词"现象,并尝试从櫽括文为词和写作词序两方面,对宋代&... "破体"为词是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向文寻求借鉴是其基本途径之一。本文在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这个传统的研究焦点之外,探讨宋代大量存在的"引文入词"现象,并尝试从櫽括文为词和写作词序两方面,对宋代"引文入词"的情况做些许展示和解析,以为查漏补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体" "引文入词 "櫽括文为词 词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顺诒词学理论评说 被引量:9
5
作者 杨柏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57-462,共6页
江顺诒反思传统词话的旧例 ,构筑词学理论的逻辑结构 ;旁通曲证 ,探寻词体的音律之源 ;在建构词学理论体系的显豁意识下 ,首次成规模地汇集词境诸论 ,对词境观念的发展极富有建设意义 ;承继并反思前期词论中的道德评判和类化审美的两种... 江顺诒反思传统词话的旧例 ,构筑词学理论的逻辑结构 ;旁通曲证 ,探寻词体的音律之源 ;在建构词学理论体系的显豁意识下 ,首次成规模地汇集词境诸论 ,对词境观念的发展极富有建设意义 ;承继并反思前期词论中的道德评判和类化审美的两种词品观念 ,写苦心、标妙境 ,完成了很有个性的词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顺诒 词学体系 词律 词境 词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国当代散文审美诉求的诗性——以赵丽宏散文为研究个案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周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0-216,共7页
本文以赵丽宏为个案,从创作主体本真化的定位、中外"诗化"途径的选择以及文本叙述形式的创造等三个方面,论述30年来赵丽宏对于散文审美诗性的诉求。这些诉求,标识着它们是几十年来中国当代散文在曲折迂回、艰难振兴中被不断... 本文以赵丽宏为个案,从创作主体本真化的定位、中外"诗化"途径的选择以及文本叙述形式的创造等三个方面,论述30年来赵丽宏对于散文审美诗性的诉求。这些诉求,标识着它们是几十年来中国当代散文在曲折迂回、艰难振兴中被不断质疑、反复讨论而没有真正取得共识的问题。在重建散文诗性的诸多困惑之中,赵丽宏面对"五四"、尤其十七年"诗性"传统的时候,以其再认识、再发现与再创造的实践,为现在和未来做出了关于散文命运走向的正确选择,从而为当下建构散文美学提供了有益的、不乏启悟的"诗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赵丽宏 散文美学 诉求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亦有诗派 被引量:6
7
作者 周兴陆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共4页
钱基博和钱锺书父子曾多次提出"桐城亦有诗派"。本文论述桐城诗派诗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论诗以人为先,弘扬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在晚清内忧外患交困的时势中,要求诗歌关乎时代,抒写诗人的现实遭际;熔铸唐宋,以文论诗。
关键词 桐城派 诗学思想 姚鼐 方东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上的浪漫歌吟——兼与散文家鲍尔吉·原野的对话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喦 原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散文家鲍尔吉·原野多年来的散文创作始终坚持以忠诚和真实的态度书写他所熟悉的草原牧民生活,他热爱并崇尚自然,关注人与生命,珍惜生活与友情,他尽情地使用汉字在散文创作潮流中独辟蹊径,进而形成了独特性的语体风格和"游牧散... 散文家鲍尔吉·原野多年来的散文创作始终坚持以忠诚和真实的态度书写他所熟悉的草原牧民生活,他热爱并崇尚自然,关注人与生命,珍惜生活与友情,他尽情地使用汉字在散文创作潮流中独辟蹊径,进而形成了独特性的语体风格和"游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游牧散文 诗话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词学家对此种特质之反思与世变之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叶嘉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7-68,共12页
自唐五代迄南宋之世,词的创作经历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其美感特质也经由开源、拓展与演进而最后形成三种不同类型。这些无不与治乱、盛衰、朝代更迭等世事变迂有关。后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体会与认知,以及历明而... 自唐五代迄南宋之世,词的创作经历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其美感特质也经由开源、拓展与演进而最后形成三种不同类型。这些无不与治乱、盛衰、朝代更迭等世事变迂有关。后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体会与认知,以及历明而清三类词的美感特质逐渐下滑,都与世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特质 歌辞之词 诗化之词 赋化之词 世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诗学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玉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0,共6页
王国维与罗振玉因诗歌结缘,自此两人开始近乎一生的相知相守。罗振玉对王国维《咏史》组诗的赏识,奠定了王国维在罗振玉心中不可移易的地位。罗振玉的诗学根源于《毛诗序》,而涵养于杜甫、陆游二家诗,其崇尚真诚、雅正、自然,反对雕琢... 王国维与罗振玉因诗歌结缘,自此两人开始近乎一生的相知相守。罗振玉对王国维《咏史》组诗的赏识,奠定了王国维在罗振玉心中不可移易的地位。罗振玉的诗学根源于《毛诗序》,而涵养于杜甫、陆游二家诗,其崇尚真诚、雅正、自然,反对雕琢、应酬的文学观与王国维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特别是对陆游诗歌的共同偏嗜,拉近了他们心性和诗学的距离。虽然陆游在王国维的词学谱系中因为介乎被极度推崇和极度贬抑的两极之间,而未能彰显出特别的风采,但陆游的诗学实际上沉淀为王国维词学的一种底蕴。罗振玉的诗学在这一考察维度中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罗振玉 诗学 词学 《咏史》 陆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台湾散文理论的审美现代性形态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江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8,共10页
台湾散文理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现代性"是一个巨大轴线,余光中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作为理论变革的象征性呐喊,影响深远,他所奠定的"诗化"现代性取向一度成为散文变革的主导方向。而近二三十年台湾学界... 台湾散文理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现代性"是一个巨大轴线,余光中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作为理论变革的象征性呐喊,影响深远,他所奠定的"诗化"现代性取向一度成为散文变革的主导方向。而近二三十年台湾学界加重了散文文体本质的研究,其以"破体"的方式"辨体",和对散文文学的想象力和虚构性的推崇,都对传统散文的"非虚构"和"真实性"观念构成极大挑战。世纪之交,大量新世代作家的理论反思和实验性写作,切实拓展了散文审美经验视域,并推动散文审美现代性研究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散文理论 现代性 诗化 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旧体词中孕育着现代民族诗形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湘绮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当代旧体词悄然复苏并露出现代艺术气质给新诗诗体多元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路径,当代旧体词中有形的格律和无形的意义结构都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结果,其中必连带含蕴着人的存在情形的变化,为表达这种变化,词文体"形式原则"自然... 当代旧体词悄然复苏并露出现代艺术气质给新诗诗体多元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路径,当代旧体词中有形的格律和无形的意义结构都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结果,其中必连带含蕴着人的存在情形的变化,为表达这种变化,词文体"形式原则"自然演进,是文体发展的必然;正在变化中的词文体离新诗体最近,其"弱德之美"蕴涵着问题意识和批判力,其独立于集体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自由精神和原始的民间品格本身就吻合了现代艺术所期待的"体","长短句"、"自度曲"与新诗的形式和创作理念遥相呼应,其脱胎于格律诗和音乐的形式原则包含着我们民族诗学的精髓,当代旧体词现代性的发育正促进着使新诗区别于西方诗歌的"现代民族诗形"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形 词文体 旧体诗词 现代民族诗形 演进 形式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木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543-549,共7页
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 ,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 ;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 ,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 ,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 ,心物合一的妙境 ,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 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 ,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 ;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 ,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 ,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 ,心物合一的妙境 ,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自然中 ,因而 ,他的散文注重歌颂大自然和生活本体的主体———人的生命精神。徐志摩重视艺术中所迸发的思想火花 ,宣扬人道主义精神 ,鼓吹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这种思想是积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化散文 情感互渗 生命精神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译介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为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12-716,共5页
无论是散文体还是诗体,只要是准确、优秀的译本都能传递莎翁原剧的精华。莎剧是经典,应有准确精当的案头汉语译本,以供人们学习、欣赏和研究;同时莎剧又是供演出的,还应有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甚至地方剧种特色的舞台演出汉译本。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翻译 散文体 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诗人与中国词宗的诗歌因缘——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李清照词英语译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葛文峰 李延林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40-46,共7页
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热爱、推崇中国"婉约派"词宗李清照,这缘于他的诗学审美偏向与人生际遇。他译介的李清照诗词对译语读者具有极强的情感感染力,译文的"时效性"解读增添了大量色情意蓄,... 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热爱、推崇中国"婉约派"词宗李清照,这缘于他的诗学审美偏向与人生际遇。他译介的李清照诗词对译语读者具有极强的情感感染力,译文的"时效性"解读增添了大量色情意蓄,迎合了读者的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丰富了译文的多样态存在。而且,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中融合了大量李清照诗词的创作手法。因此,通过雷克思罗斯,李清照及其词作在美国得以复活与新生,缔结了一段美国诗人与中国词宗的诗歌因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李清照词 英语译介 诗歌因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抒写的诗篇——“诗散文电影”审美特性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7-71,共5页
“诗散文电影”是兼具了“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某些美学特征的一种崭新的电影样式。它具有开放性的叙事姿态和主题表达 ,自由松散的结构方式以及由隐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段营构的诗性的美学特征。中国电影《周渔的火车》、《巫... “诗散文电影”是兼具了“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某些美学特征的一种崭新的电影样式。它具有开放性的叙事姿态和主题表达 ,自由松散的结构方式以及由隐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段营构的诗性的美学特征。中国电影《周渔的火车》、《巫山云雨》、《西施眼》和外国电影《恋恋三季》、《青木瓜香》是“诗散文电影”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散文电影 电影样式 诗性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七言诗体赋论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成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6-280,共5页
五七言诗体赋萌动于汉赋的"乱"辞,然而直到骈赋发展到顶峰而寻求新变的齐梁时期,诗体赋才得以出现。五七言和四六言分别是诗和赋的当体句式,二者虽节奏、音情效果迥异,然亦可相互转换。辞赋对五七言句式的吸纳,有瓦解赋体的危... 五七言诗体赋萌动于汉赋的"乱"辞,然而直到骈赋发展到顶峰而寻求新变的齐梁时期,诗体赋才得以出现。五七言和四六言分别是诗和赋的当体句式,二者虽节奏、音情效果迥异,然亦可相互转换。辞赋对五七言句式的吸纳,有瓦解赋体的危险,所以诗体赋未能成为辞赋家族中的大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体赋 诗化 句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满族诗学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水云 吴莹 《语文学刊》 2017年第3期88-99,共12页
以诗论和词论为主要构成的满族诗学理论,是中华民族文艺理论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0世纪以来,清代满族的诗学理论逐渐为学界所关注,不少学者倾注大量心血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以时间为序,概述百年来满族诗学理... 以诗论和词论为主要构成的满族诗学理论,是中华民族文艺理论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0世纪以来,清代满族的诗学理论逐渐为学界所关注,不少学者倾注大量心血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以时间为序,概述百年来满族诗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重要研究成果,并总结研究得失,对学界进一步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诗论 词论 研究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况周颐词学新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克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7,共8页
近年来在况周颐词学文献整理发掘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随之而来,关于况周颐的词学批评理论研究应有新的认识和评价,例如况氏对南北宋词的认识、对其"大"的认识等。况周颐的词学文献整理研究成就斐然,可谓第一个词学研究专家。
关键词 况周颐 词学 文献 词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词学的传统资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水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0-437,共8页
中国现代词学是建立在传统词学基础上的,保留着传统词学思想和形态的印记,在表达形式上有词话、论词书札、论词诗词、序跋笔记等,在思想观念上也继承发展了传统词学的相关提法,提出"真实"与"自然"、宋词是音乐文学... 中国现代词学是建立在传统词学基础上的,保留着传统词学思想和形态的印记,在表达形式上有词话、论词书札、论词诗词、序跋笔记等,在思想观念上也继承发展了传统词学的相关提法,提出"真实"与"自然"、宋词是音乐文学、宋词是时代文学等一系列观念。传统词学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理论资源,在新的时代不是走向消亡而是走向新生,在中国词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并积极地推动着中国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词学 传统资源 表达形式 思想观念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