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Chuanxiong Rhizoma on vascular neuropathic headache 被引量:1
1
作者 YAN Meng ZHANG Dan-shen JING Yong-shua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75-775,共1页
Chuanxiong Rhizoma is the dry rhizome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in the umbelliferae family.Chuanxiong Rhizoma pungent,warm,go to liver,gallbladder and pericardium.Effective in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promoting Qi,d... Chuanxiong Rhizoma is the dry rhizome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in the umbelliferae family.Chuanxiong Rhizoma pungent,warm,go to liver,gallbladder and pericardium.Effective in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promoting Qi,dispelling wind and relieving pain,it could treat chest pain,tingling pain in chest and flank,lump,irregular menstruation,amenorrhea,symptomatic abdominal pain,headache and rheumatic pain.Neurovascular headache is a primary disease caused by dysregulation of intracranial vascular movement and nerve function.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course,intermittent recurrent attacks,lingering and difficult to heal.Attack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many plant nervous system symptoms,such as rapid breathing,accelerated heart rate,vomiting,and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Vascular nerve headache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frequently bidity.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uanxiong Rhizoma has goo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vascular neuropathic headache.①The action of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vascular and neurovascular headache is caused by the evil of external wind and cold and damp heat,which leads to the disconnection of the veins,the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the obstruction of Qi and blood channels,the loss of brain collateral,and finally causes migraine.Modern Chinese medicine points out that"wind,blood stasis,deficiency,phlegm"are the key factors of the disease.Chuanxiong Rhizoma is the medicine of Qi in the blood.It is pungent and warm.It is good at activating blood and promoting Qi,dispelling wind,relieving pain and dispelling cold,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treating vascular headaches.②Improve brain circulation:angioneurotic headache is caused by dysfun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lated to the regulation of vascular movement,which causes vasospasm or extreme vasodilation,and the decrease of intracranial blood flow causes cerebral ischemia and hypoxia.Sodium ferulate is a chemical component in Chuanxiong Rhizoma.It has a relatively good inhibitory effect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e release of 5-HT from platelets.It can ensure the normal contraction of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blood vessels,improve the patient′s brain circulation and nerve function,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treating angioneurotic headaches.③Sedative and analgesic effect:the volatile oil and water decoction of Chuanxiong Rhizoma have sedative and analgesic effects,and the water decoction can counteract the excitatory effect of caffeine.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ATP activation current of ra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can be inhibited by ligustrazine in a non-competitive way,which also indicates that Chuanxiong Rhizoma has a good analgesic effect.In this study,the effects of Chuanxiong Rhizoma on angoneeurotic headache were reviewed,an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huanxiong Rhizoma were further elucidated,providing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new drug development of Chuanxiong Rhizoma in the treatment of angoneeurotic headac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uanxiong rhizoma neurovascular headache mechanism of 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种植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肖玖金 卢昌泰 +1 位作者 张健 杨万勤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1-756,共6页
采用大型手捡、Tullgren干漏斗和Baermann湿漏斗法对川芎种植基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13×104只/m2,其中,川芎样地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35×104只/m2,11个类群;菜地土壤动物平均密度... 采用大型手捡、Tullgren干漏斗和Baermann湿漏斗法对川芎种植基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13×104只/m2,其中,川芎样地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35×104只/m2,11个类群;菜地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4.91×104只/m2,15个类群.同功能种团分析表明,菜地的杂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密度显著高于川芎地(P<0.05),植食性和捕食性显著低于川芎样地(P<0.05).菜地的DG和C指数高于川芎样地,而J和H'指数低于川芎样地.表明川芎种植对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多糖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
作者 刘萍 穆成林 +5 位作者 杨慧芬 林萍 杨小红 何浩 柯秀梅 杨荣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1-1422,共12页
探讨川芎多糖对小鼠免疫调节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实验制备川芎多糖,并分析其化学组成。选用雄性昆明小鼠,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模型,给予川芎多糖干预12 d后,测定血清溶血素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并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 探讨川芎多糖对小鼠免疫调节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实验制备川芎多糖,并分析其化学组成。选用雄性昆明小鼠,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模型,给予川芎多糖干预12 d后,测定血清溶血素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并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丰度及多样性。同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深入探究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的代谢通路、相关性分析等。川芎多糖分子量处于45.0~220.0 kDa区间,可能具有免疫活性。进一步实验表明,与免疫抑制模型组小鼠相比,川芎多糖给药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血清溶血素含量升高、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著改善,呈现出有利于免疫平衡的调节趋势。此外川芎多糖干预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Lachnospiraceae和Akkermansia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恢复,从多样性指数来看,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得到有效提升,相关性热图结果提示,这些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小鼠免疫功能改善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川芎多糖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进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多糖 免疫调节 肠道菌群 环磷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活性成分治疗膝关节炎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马纪龙 刘洋 +2 位作者 谢兴文 李宁 齐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41,共6页
膝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作为一种骨科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产生严重影响。川芎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经过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后已证实其对KOA具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川芎活性成... 膝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作为一种骨科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产生严重影响。川芎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经过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后已证实其对KOA具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川芎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软骨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外基质平衡等作用机制治疗KOA,抑制软骨及滑膜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延缓软骨退变,恢复膝关节功能。本文综述了川芎活性成分治疗KOA的具体作用机制,总结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可为临床治疗KOA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炎 川芎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试验验证探究柴胡-川芎“异病同治”抑郁症和肝损伤的相关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凯 王冬雪 +2 位作者 张骄骄 杨洋 刘琳 《特产研究》 2025年第3期134-142,149,共10页
为探究柴胡-川芎治疗抑郁症与肝损伤的共同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内试验研究柴胡-川芎治疗抑郁症和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使用TCMSP数据库筛选柴胡、川芎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使用CTD、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搜索抑郁症和... 为探究柴胡-川芎治疗抑郁症与肝损伤的共同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内试验研究柴胡-川芎治疗抑郁症和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使用TCMSP数据库筛选柴胡、川芎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使用CTD、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搜索抑郁症和肝损伤的相关靶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分析构建PPI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采用不可预测慢性温和刺激(CUMS)的方法,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采用腹腔注射CCl4方法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比较各组大鼠血清ALT、AST、ALP、GGT水平变化;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抑郁症大鼠脑内以及肝损伤大鼠肝脏TNF-α、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筛选得到柴胡-川芎活性成分31种,治疗二疾病的靶点212个,如TNF-α、IL-6等,主要富集在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与IL-6和TNF-α具有较为稳定的结合活性。Western blot试验显示,给药后,抑郁症大鼠脑内TNF-α、IL-6的表达下调;肝损伤大鼠肝脏TNF-α、IL-6的表达下调。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结合分子对接及体内试验验证表明,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柴胡-川芎“异病同治”抑郁症和肝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川芎 抑郁症 肝损伤 网络药理学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分析不同浓度镉胁迫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6
作者 徐皖菁 赵豆豆 +10 位作者 张超 罗姣姣 杨鹃 孔艺娟 刘利 吴宇 毛常清 廖海浪 陶珊 徐正君 彭芳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以川芎为材料,通过建立适用于川芎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方法,探究不同浓度(0、1、3、6、10 mg/kg)镉胁迫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镉浓度下川芎大多数挥发性成分含量呈增长趋势,镉浓度... 以川芎为材料,通过建立适用于川芎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方法,探究不同浓度(0、1、3、6、10 mg/kg)镉胁迫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镉浓度下川芎大多数挥发性成分含量呈增长趋势,镉浓度为3 mg/kg和10 mg/kg时,川芎的挥发性成分数量差异显著。不同浓度镉胁迫下川芎挥发性成分共33种,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53.36%、55.55%、52.66%、48.72%、48.10%;特有成分分别为7、7、11、4、17个。其中,桧烯、反式-β-金合欢烯、γ-松油烯在1 mg/kg镉胁迫下浓度增加,在3 mg/kg镉胁迫后则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镉胁迫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转化法间接测定川芎药材中药效标志物藁本内酯含量的方法研究
7
作者 张圆圆 赵盼 +4 位作者 朱芙琴 潘文浩 徐健辉 余琰 柳军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5-894,共10页
通过化学转化法建立间接准确测定川芎药材中药效标志物藁本内酯含量的方法,并通过药材的HPLC-DAD特征图谱法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该转化反应可将药材中的藁本内酯完全转化为环丙藁本,并通过对照品外标法测定反应液中环丙藁本的准确含量... 通过化学转化法建立间接准确测定川芎药材中药效标志物藁本内酯含量的方法,并通过药材的HPLC-DAD特征图谱法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该转化反应可将药材中的藁本内酯完全转化为环丙藁本,并通过对照品外标法测定反应液中环丙藁本的准确含量间接计算川芎药材中藁本内酯的含量;通过乙腈/0.1%磷酸水溶液建立梯度洗脱的HPLC-DAD方法,以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及藁本内酯指标测定川芎药材的主要苯酞类活性成分的含量,并通过特征图谱法中藁本内酯峰面积和化学转化法所得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验证化学转化法的准确性,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两种方法的线性方程(Y=0.0005X+0.0792,R=0.9961)支持该方法的准确性。通过51份产地川芎样本的藁本内酯的含量测定,确定川芎中藁本内酯的平均含量为1.622%±0.310%。本研究表明化学转化法可以准确测定川芎药材中藁本内酯的含量,通过大量川芎样本的含量测定结果可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川芎项下的定量控制指标的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藁本内酯 含量测定 特征图谱法 化学转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钝化剂组合对川芎镉积累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8
作者 王远帆 舒逸飞 +5 位作者 袁梓霖 夏燕莉 高闻哲 郝点 周润惠 李廷强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0-630,共11页
为筛选既能降低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地上部镉(Cd)含量又能提升土壤肥力的组合钝化剂,通过培养试验比较木屑、鸡粪有机肥、海泡石、石灰、组合钝化剂D1(40%木屑+30%海泡石+30%石灰)和组合钝化剂D2(40%鸡粪有机肥+30%海泡石+30%石... 为筛选既能降低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地上部镉(Cd)含量又能提升土壤肥力的组合钝化剂,通过培养试验比较木屑、鸡粪有机肥、海泡石、石灰、组合钝化剂D1(40%木屑+30%海泡石+30%石灰)和组合钝化剂D2(40%鸡粪有机肥+30%海泡石+30%石灰)对土壤Cd的钝化效率,进一步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筛选出的组合钝化剂对川芎Cd积累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钝化剂D1、D2对土壤Cd的钝化效果显著优于单一钝化剂,且在0.50%施用量下钝化效率最高,分别达到62.0μg/g和60.2μg/g。2种组合钝化剂D1、D2都能促进川芎的生长,降低川芎地上部Cd含量,降幅达82.08%~89.59%,其中0.50%D2处理效果最好。施用组合钝化剂D2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及全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施用2种组合钝化剂都能提高土壤肥力,其中D2的提升效果优于D1,且在0.50%施用量下培肥效果更好。上述研究结果表明,40%鸡粪有机肥+30%海泡石+30%石灰组合钝化剂(D2)不仅对川芎具有促生降Cd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钝化剂 川芎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茎叶基质栽培毛木耳及其营养评价
9
作者 李鑫 叶雷 +7 位作者 黄钰 张波 杨学圳 谭伟 马世均 张文平 李小林 张小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4-673,共10页
【目的】研究川芎茎叶基质化栽培毛木耳的相关农艺性状,以及产出子实体中川芎所含活性成分和氨基酸的定量,为丰富新型栽培基质来源和挖掘子实体功能成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使用川芎茎叶粉部分替代传统栽培料(对照处理,CK-CX)中的木... 【目的】研究川芎茎叶基质化栽培毛木耳的相关农艺性状,以及产出子实体中川芎所含活性成分和氨基酸的定量,为丰富新型栽培基质来源和挖掘子实体功能成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使用川芎茎叶粉部分替代传统栽培料(对照处理,CK-CX)中的木屑组分,设4个添加比例(8%、16%、24%、32%)处理,分别为CX-1、CX-2、CX-3和CX-4,对出耳单产、耳片性状等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子实体中活性成分含量,同时测定子实体中氨基酸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各处理的毛木耳营养品质。【结果】随着川芎茎叶粉添加比例的增加,菌丝长势逐渐变弱。与CK-CX相比,CX-1、CX-2和CX-3处理的前2潮干耳产量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CX-4处理则显著降低(P<0.05,下同)。添加川芎茎叶粉可明显增加毛木耳子实体中阿魏酸含量,以CX-3处理最高(0.0104 mg/g),较CK-CX显著提高20.9%;CX-4处理的藁本内酯含量显著增加,较CK-CX提高116.7%;各处理间子实体其他活性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各处理毛木耳子实体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4.139~5.404 g/100 g,其中,天门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相对较高。除蛋氨酸(Met)、半胱氨酸(Cys)和酪氨酸(Tyr)外,CX-3处理的其他氨基酸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CK-CX;各处理毛木耳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515~1.880 g/100 g,CX-2、CX-3和CX-4处理显著高于CK-CX。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毛木耳氨基酸综合得分排序为CX-3>CX-2>CX-4>CK-CX>CX-1。各处理灰分、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967~2.167 g/100 g、5.535~6.260 g/100 g和0.110~0.240 g/100 g,均以CX-3处理最高,其中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K-CX。【结论】添加适当比例川芎茎叶粉的基质可用于毛木耳栽培,不仅能保持毛木耳产量,还可提高子实体部分活性成分(阿魏酸、藁本内酯)和氨基酸营养成分含量,以24%添加比例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木耳 川芎 基质 活性物质 富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和含量测定的川芎茶调丸质量评价
10
作者 穴卓 李慧勇 +1 位作者 曹欢 笔雪艳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73-1781,共9页
目的评价川芎茶调丸质量。方法建立UPLC指纹图谱,进行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测定升麻素苷、阿魏酸、甘草苷、紫花前胡苷、洋川芎内酯Ⅰ、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迷迭香酸、甘草酸铵、欧前胡素、异欧前胡... 目的评价川芎茶调丸质量。方法建立UPLC指纹图谱,进行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测定升麻素苷、阿魏酸、甘草苷、紫花前胡苷、洋川芎内酯Ⅰ、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迷迭香酸、甘草酸铵、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的含量。结果44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8个共有峰,相似度0.75~1.00。各批样品聚为2类,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1%,筛选出5个质量差异标志物。10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90.22%~105.30%,RSD 0.66%~1.98%,含量范围分别为0.070~0.438、0.147~0.529、0.052~0.444、1.228~6.934、0.016~0.545、0.049~1.554、0.018~0.415、0.382~2.187、0.568~3.700、0.069~0.996 mg/g。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强,可为川芎茶调丸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茶调丸 质量评价 UPLC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学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探究土壤肥力质量对川芎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李瑞荣 张亚玉 +3 位作者 杨克方 周季欣 金梦真 吴灵梅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7,共11页
通过优化筛选最小数据集(MDS)最大限度表征土壤肥力质量,探究土壤肥力质量与川芎品质形成之间的生态联系,以改良土壤及实现川芎高质量种植。采集四川眉山、彭州、邛崃、什邡四市的38个样地114个样点的川芎和根际土壤,测定21个土壤指标以... 通过优化筛选最小数据集(MDS)最大限度表征土壤肥力质量,探究土壤肥力质量与川芎品质形成之间的生态联系,以改良土壤及实现川芎高质量种植。采集四川眉山、彭州、邛崃、什邡四市的38个样地114个样点的川芎和根际土壤,测定21个土壤指标以及5种有效成分指标含量,并计算川芎品质综合指数(AQI)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SQI)。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MDS包含硝态氮、速效磷、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镉、全铁含量6个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1.83%;四市土壤肥力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彭州的川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得分最高,为0.53,眉山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得分最低,为0.34;彭州川芎品质综合指数得分亦最高,为0.46;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与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有效铁、硝态氮、全铁含量为提高土壤肥力质量的重要因子,结合冗余分析结果,速效磷、有效铁含量是影响川芎品质形成和土壤肥力质量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基于MDS建立了川芎土壤肥力评价体系,川芎高质量种植过程需要重点调控土壤中速效磷、有效铁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土壤肥力质量 品质 最小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芷-川芎药通过脑肠轴途径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探究
12
作者 李健 刘明 +2 位作者 刘杨 邓颖 杨欣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53-1858,共6页
目的:观察白芷-川芎通过脑肠轴途径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探讨白芷-川芎对V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0只SPF级SD大鼠,选取12只作为对照组,其他构建VD模型,共36只大鼠建模成功,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白芷-川芎组,... 目的:观察白芷-川芎通过脑肠轴途径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探讨白芷-川芎对V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0只SPF级SD大鼠,选取12只作为对照组,其他构建VD模型,共36只大鼠建模成功,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白芷-川芎组,每组12只。观察各组大鼠病理组织学、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血管新生、脑肠肽指标、免疫及炎症指标、SIRT1/FOXO3A通路mRNA、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游泳总路程、穿越平台时间增加,穿越平台数减少,ET-1、NO、iNOS、CD8^(+)T、TNF-α、IL-1β、IL-8表达、FOXO3A mRNA、蛋白表达升高,VEGF、MTL、GAS、VIP、CD4^(+)T/CD8^(+)T、CD4^(+)T表达、SIRT1 mRNA、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白芷-川芎组游泳总路程、穿越平台时间减少,穿越平台数增加,ET-1、NO、iNOS、CD8^(+)T、TNF-α、IL-1β、IL-8表达、FOXO3A mRNA、蛋白表达降低,VEGF、MTL、GAS、VIP、CD4^(+)T/CD8^(+)T、CD4^(+)T表达、SIRT1 mRNA、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白芷-川芎组游泳总路程、穿越平台时间减少,穿越平台数增加,ET-1、NO、iNOS、CD8^(+)T、TNF-α、IL-1β、IL-8表达、FOXO3A mRNA、蛋白表达降低,VEGF、MTL、GAS、VIP、CD4^(+)T/CD8^(+)T、CD4^(+)T表达、SIRT1 mRNA、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白芷-川芎可调控脑肠轴途径,促进脑肠肽指标表达,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保护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白芷-川芎 脑肠轴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挥发油治疗心绞痛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明 王朝平 +3 位作者 雷志强 刘波 张华 罗晶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67-878,共12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挥发油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并用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口服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 OB)筛出挥发油成分;使...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挥发油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并用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口服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 OB)筛出挥发油成分;使用Pubchem、SwissTarget、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和R语言分别获取挥发油成分的靶点、心绞痛的靶点和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String数据库完成;使用R语言的ClusterProfiler包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Cytoscape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借助AutoDock vina 1.2.3、Pymol 3.0、Discovery Studio 201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关键靶点和主要挥发油成分的亲和力。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川芎挥发油对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网络药理学研究共得到10个挥发油成分和22个关键靶点,这些靶点与神经递质、突触膜上的受体、物质代谢等生物过程以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视黄醇代谢、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通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3-butylidenephthalide、Alpha-selinene、Trans-ligustilide等挥发油成分与多个关键靶点结合发挥治疗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川芎挥发油通过调节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 FS)、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in systole, LVIDs)和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水平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活性,促进受损心肌细胞中ADRA1A、CHRM5蛋白的表达,改善心肌纤维状态,减小细胞间隙,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表现出保护心肌的作用。结论 川芎挥发油具有有效保护受损心肌组织,治疗心绞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挥发油 心绞痛 网络药理学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Cd对川芎苓种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德林 陈云子 +5 位作者 陈蓉 喻文 袁文洪 苟琰 刘薇 李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8-846,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浓度镉(Cd)对川芎苓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以石英砂为基质的水培试验,施加不同浓度CdCl 2·2.5 H 2O(0、0.1、0.25、0.5、1、2 mmol/L)溶液处理川芎苓种,研究Cd胁迫对川芎苓种萌发、幼苗生长、生理代谢及C...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浓度镉(Cd)对川芎苓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以石英砂为基质的水培试验,施加不同浓度CdCl 2·2.5 H 2O(0、0.1、0.25、0.5、1、2 mmol/L)溶液处理川芎苓种,研究Cd胁迫对川芎苓种萌发、幼苗生长、生理代谢及Cd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d浓度的增加,株高抑制率、根长抑制率上升;根、叶及节盘Cd含量显著升高;株高、根长、叶鲜重、根鲜重下降;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非酶系统物质(可溶性蛋白、谷胱甘肽、脯氨酸)含量以及丙二醛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0.1~2.0 mmol/L Cd对川芎苓种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毒害作用,随着Cd胁迫浓度的升高毒害作用增强,其中川芎幼苗根对Cd胁迫最敏感。Cd胁迫下川芎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整体上呈现低促高抑的Hormesis效应。川芎幼苗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系统物质积累,减少膜系统损伤、活性氧蓄积,缓解Cd毒害作用,提高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苓种 CD 胁迫 种子萌发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的川芎不同部位代谢物深度解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若诗 丁海燕 +5 位作者 杜华 黄凤 连艳 刘晓芬 蒋桂华 尹显梅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5,共13页
为了深度解析川芎中不同部位代谢物特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川芎的根茎、茎、叶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整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的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川芎的根... 为了深度解析川芎中不同部位代谢物特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川芎的根茎、茎、叶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整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的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川芎的根茎、茎和叶的挥发性成分、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川芎根茎中活性成分含量高于茎、叶。川芎的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共检出2891个代谢物,总丰度为茎>叶>根茎,各部位化学成分种类相同、含量差异较大,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萜类、酚酸类等32类化合物。其中LC-MS检出1726个代谢物,GC-MS检出1216个代谢物,两个平台共同检出51个代谢物。对川芎不同部位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根茎与茎、根茎与叶、茎与叶中筛选到差异代谢物1683、2054和1844个,差异代谢物总丰度为根茎≈茎>叶。根茎中显著富集含氮化合物、酚类、其他类(糖类、内酯类),茎中的醇、胺类、醚类高度富集,叶中的萜类、酮类、黄酮类高度富集。川芎中大多数活性成分如川芎嗪、阿魏酸、藁本内酯等,呈现根茎>茎>叶的趋势,但茎和叶中也含有含量较高的阿魏酸、欧当归内酯A等重要活性成分,具有较高利用价值。通过KEGG富集分析结果推测差异代谢物可能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途径相关。本研究深度解析了川芎不同部位的成分积累规律,为川芎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化学成分 UPLC-MS GC-MS 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设计优化新鲜川芎中挥发油提取工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超 刘云华 +4 位作者 秦登云 黄志芳 刘玉红 陈燕 易进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1-778,共8页
为优化川芎挥发油提取工艺,建立以新鲜川芎为原料提取制备挥发油的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考察优选回收浓缩、油水分离等关键工艺参数。以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作为指标成分,应用HPLC一测多... 为优化川芎挥发油提取工艺,建立以新鲜川芎为原料提取制备挥发油的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考察优选回收浓缩、油水分离等关键工艺参数。以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作为指标成分,应用HPLC一测多评法进行含量测定。以提取量、油收率、油含量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川芎挥发油提取制备新方法为:鲜川芎切片,加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以干药材计,第一次需测定鲜川芎水分,调节乙醇浓度为70%),每次1.5 h,滤液回收浓缩至2.0~3.0 g生药/mL,静置过夜,弃去水层,上层乳化层加热至60℃离心,分取油层,余下乳化层再加氯化钠至饱和并加热至60℃离心,合并油层,即得川芎挥发油。新方法所得川芎挥发油收率约为3%,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含量达70%。该研究所建立的新方法生产设备要求低、操作简便易行,可实现川芎挥发油的高效制备,且含量高、品质优,为川芎挥发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川芎 挥发油 乙醇提取 正交试验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啜阿丹 王丽彦 林禹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偏头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试验组43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试验组予以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目的探讨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偏头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试验组43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试验组予以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偏头痛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特异性偏头痛生活质量量表(migraine quality of life scale,MSQ)评分,进行脑血流速度[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血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测定。结果试验组显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ACA、PCA、MCA水平和血清CG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HT、β-E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能够更有效缓解患者偏头痛症状,提高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血流速度和血清神经递质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川芎定痛饮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脑血流动力学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OGD/R模型研究当归-川芎药对中7个活性成分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纪秋如 泥文娟 +6 位作者 王晓艳 张书琦 吴娅丽 牛璐 李琨 李伟霞 唐进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1-703,共13页
目的探讨当归-川芎药对中7个活性成分(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其上下游血管活性物质、黏附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人脐静脉内... 目的探讨当归-川芎药对中7个活性成分(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其上下游血管活性物质、黏附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采用细胞增殖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探索7个成分的最佳造模时间;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探索最佳给药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个成分对VEGF、VCAM-1、PAI-1、NF-κB、IL-1和IL-6表达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7个成分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HUVEC氧糖剥夺6 h再复氧为最佳造模时间。高剂量绿原酸组、阿魏酸组、洋川芎内酯H组,低、中剂量丁烯基苯酞组,中、高剂量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组显著降低LDH漏出率(P<0.05,P<0.01);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部分剂量组细胞中VEGF、ICAM-1、VCAM-1的表达显著降低,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部分剂量组细胞NF-κB的表达显著下降,绿原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中IL-6的表达显著增加,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IL-1表达显著减少,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部分剂量组细胞中PAI-1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P<0.01);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和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中ERK、VEGF、NF-κB、VEGFR2和MMP9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洋川芎内酯H和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中AKT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P<0.01)。结论当归-川芎中的药效成分可能通过抑制黏附因子、炎症因子和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川芎药对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药效成分 缺糖缺氧/复氧 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蔡双洁 方居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4-248,共5页
作为一味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类的中药,川芎及其药对在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梳理了近年来围绕基于川芎-黄芪、川芎-益母草、川芎-赤芍、川芎-延胡索、川芎-当归、川芎-丹参、川芎-栀子、川芎-天麻、川芎-牛膝、川芎-青蒿等药对的... 作为一味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类的中药,川芎及其药对在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梳理了近年来围绕基于川芎-黄芪、川芎-益母草、川芎-赤芍、川芎-延胡索、川芎-当归、川芎-丹参、川芎-栀子、川芎-天麻、川芎-牛膝、川芎-青蒿等药对的网络药理学和最新中国知网(CNKI)资料中常用的川芎-丹参、川芎-当归、川芎-天麻、川芎-黄芪药对配伍的现代实验研究,以及从川芎-淫羊藿、川芎-天麻、川芎-丹参、川芎-白芷、川芎-葛根、川芎-香附、川芎-当归等药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和有效物质溶出率等方面的现代研究内容。以上研究内容为揭示含川芎方剂分子机制和川芎药对临床应用的内涵阐释以及川芎药对配伍应用的科学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通过系统对川芎药对的现代研究现状与进展的总结及川芎药对配伍理论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与方法,这为揭示川芎配伍的科学性和科学阐释川芎药对使用规律、配伍理论以及临床应用等相关方面提供新的思想与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药对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川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丽 刘洋 +4 位作者 王海峰 白荷荷 马莉 王晓婷 支文冰 《特产研究》 202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为探究川芎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采用GEO数据库及DisGeNET数据库检索获取肝纤维化靶点;利用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川芎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将川芎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并进行蛋白互作网... 为探究川芎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采用GEO数据库及DisGeNET数据库检索获取肝纤维化靶点;利用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川芎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将川芎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微生信进行做图;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信号通路”调控网络。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针对川芎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对接模拟。结果表明,TCMSP数据库检索结合文献研究,筛选得到川芎中8个活性成分及对应的88个作用靶点;GEO数据库筛选及DisGeNET数据库检索获取疾病靶点2038个,交集得到32个川芎治疗肝纤维化的共同靶点,并筛选出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Recombinant 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关键靶点。富集分析表明,川芎治疗肝纤维化的靶点主要参与肝癌信号通路、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白介素17信号通路和内分泌抵抗等信号通路,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向调节过程和信号转导过程等生物学过程。“成分-靶点-信号通路”分析表明,川芎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6个,分别为阿魏酸(Ferulic acid,FA)、川芎哚(Perlolyrine)、叶酸(Folic acid)、川芎萘呋内酯(Wallichilide)、亚麻油酸乙酯(Mandenol)和肉豆蔻酮(Myricanone),其中阿魏酸的节点度值最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川芎抗肝纤维化关键成分阿魏酸和关键靶点PTSG2、MMP9和EGFR分子均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分别为-23.04kJ/mol、-22.17kJ/mol和-25.14kJ/mol。川芎可通过靶向STAT3、PTGS2和EGFR等靶点,调控肝癌和脂质代谢等信号通路,改善肝纤维化病变,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肝纤维化 网络药理学 阿魏酸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