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绩效评估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玥 乔琦 +3 位作者 姚扬 方琳 郭静 白卫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6,共5页
从1984年到201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发展历经30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作为工业生产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国家级经开区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 从1984年到201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发展历经30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作为工业生产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国家级经开区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本文对近几年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污染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经开区经济保持高速持续增长,且年均增速大幅高于全国年均增速水平。此外,国家级经开区土地占地,水资源和综合能源消耗总量分别占全国的0.15%,1.9%和2.2%,COD和S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0.8%和0.6%,但同时创造了占全国8.7%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占全国15.6%的工业增加值。国家级经开区以较小的土地占地,较少的水资源、能源消耗量,较低的污染排放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均大幅领先于全国水平。2007-2011年,国家级经开区水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小幅增长,但其消耗强度明显下降,年均降幅分别为15.3%和14.9%;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年均增长8.6%;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年均降幅分别为6.9%和8.8%,其排放强度年均降幅分别为28.0%和23.2%,且各项年均降幅都显著高于全国年均削减幅度。因此,国家级经开区在经济发展,资源、能源优化利用和污染减排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在我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实践中,国家级经开区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绿色发展 经济绩效 资源环境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路正南 王正明 张爱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6-119,共4页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两大动力系统的作用之下,由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子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突出开发区的环境协调、资源集约和社会贡献等科学发展要求,并从...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两大动力系统的作用之下,由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子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突出开发区的环境协调、资源集约和社会贡献等科学发展要求,并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建立测评指标,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技术开发区 可持续发展 测评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绩效及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高洋 桑晶 +4 位作者 臧娜 钱依森 万梅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5-1254,共10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征发展绩效,定量分析了经开区发展绩效时序变化和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2007—2017年,经开区新鲜水耗、4种常规污染物(COD、NH_(3)-N、SO_(2)、NOx)排放均与经济发展呈相对脱钩.2017年经开区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分别是全国工业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的1.2和3.5倍,COD、SO_(2)、NOx排放强度是全国工业排放强度的72%、53%、52%.②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两极分化程度不断缓解,对地区经济影响力整体上升.空间分布上,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从东部沿海进一步拓展到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③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190家经开区的生态效率并识别出典型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为经开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全国仅10%的经开区生态效率为1,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工业能耗冗余是影响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经开区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35,大于中部地区(0.28)和西部地区(0.26).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经开区GDP差异较大,未来要加强不同地区经开区协作提高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提高经开区生态效率,需结合研究识别出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开展针对性提质增效工作.在经开区实施能耗、水耗以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同时,在稳定末端治理成效基础上着力强化全过程和系统优化,深化源头降碳减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展绩效 时空演变 数据包络分析 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角色探析——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罗哲 李怡欣 李俊领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48-51,共4页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政府发挥其引导与支持作用,修补立法缺陷,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全面构建质量监控体系,促进职业院校的教育创新,以此推动区...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政府发挥其引导与支持作用,修补立法缺陷,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全面构建质量监控体系,促进职业院校的教育创新,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成渝经济区 政府角色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孝坤 王述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8-172,共5页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三峡...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县域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基于此,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高速公路密度、广播电视覆盖率等指标评价判断各县域的乡村性。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仅有3个区,乡村性显著的有两个区县;均衡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居中的县域有4个,乡村性强和显著的也有4个县;第一产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乡村性强或显著。最后,明确了各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学 县域 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性指数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经济区的因由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承红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6,共7页
简要回顾成渝经济区的由来,同时列出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六大现实问题: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和如何成为西南甚至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的协作发展问题;成渝经济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统筹城乡综合改革... 简要回顾成渝经济区的由来,同时列出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六大现实问题: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和如何成为西南甚至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的协作发展问题;成渝经济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问题;成渝经济区城市、城镇体系建设问题;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的问题。未来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应着力研究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产业空间布局战略、协调机制、对外开放、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区域规划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与愿景:自经济地理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世庆 林睿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7-86,共10页
基于经济地理变迁的视角,借鉴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析框架,得出成渝经济区城镇化进程的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合力推进的领先地区选择、提高密度缩短距离打破分割的演进框架和机制、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的演进特征、领... 基于经济地理变迁的视角,借鉴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析框架,得出成渝经济区城镇化进程的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合力推进的领先地区选择、提高密度缩短距离打破分割的演进框架和机制、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的演进特征、领先发展与共享发展"并行不悖"的规律特点。应针对城镇化不同阶段确定政策重点和政策组合,把握成渝城镇化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城市化进程 西部经济发展 西部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视角 被引量:13
8
作者 姚树洁 刘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0-164,共15页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新时代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与风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形成强大而富有...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新时代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与风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形成强大而富有韧劲的全国性空间经济地理结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基于“马阵跨阱”“板链拉动”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经济均衡增长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两个必要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需要促进双城经济圈内部的均衡增长,进而带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实现超越式发展,还需要与全国其他区域经济板块,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构成强大的空间经济地理架构,为全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内生增长 马阵跨阱 板链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定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崇举 张益伟 +1 位作者 张宏丽 熊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9年第6期25-30,共6页
长江上游经济带肩负着引领西部广大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取向应为:对内实施地区联合发展模式,对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与长江中下游的... 长江上游经济带肩负着引领西部广大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取向应为:对内实施地区联合发展模式,对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与长江中下游的良好对接;其发展定位应是:注重特色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以成渝经济区为增长极。以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并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上游经济带 战略地位 发展定位 成渝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达区域生态产业链构建探析——以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花月 鲍春晖 +2 位作者 辛玉婷 姚敏 何卿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5-51,64,共8页
园区产业链的结构将决定整个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研究产业链的结构对于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经济高度发达区域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学和产业链... 园区产业链的结构将决定整个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研究产业链的结构对于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经济高度发达区域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学和产业链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根据其产业发展定位和开发区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产业链总体结构,并以现代纺织服装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这两个主导产业为例对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具体设计,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完善,指明了其生态化改造的重点和方向,可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文章所提出的产业链构建侧重于实际应用,所探索的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具体实施路径也可为同类经济发达区域今后的产业链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从而为经济发达地区生态产业链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达区域 生态工业园 生态产业链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崇举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成渝经济区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发展质量及速度必将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成渝两地不但要发挥各自工业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更要通过区域间的产业协同推动成渝经济区的集约发展:要利用成渝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性强... 成渝经济区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发展质量及速度必将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成渝两地不但要发挥各自工业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更要通过区域间的产业协同推动成渝经济区的集约发展:要利用成渝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性强的特点,重点发展"2+9+5"的产业集群;重点产业发展时要注意新产品的研发和区域内的互补;将产业布局和发展与城乡统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又要加强两省市各级政府的规划、引导、激励和协调,还要尽可能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兄弟省市政府和企业的进入、媒体的造势和全民的自觉投入与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产业协同 集约发展 产业布局 重点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范围及其经济核心区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廖元和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9年第5期1-8,共8页
长江上游经济带是一个国土综合开发区,是从攀枝花到宜昌的长江干支流所流经的沙丘、平坝地区所在的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的空间地域体。长江上游经济带由成渝经济区、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江南地区三部分区域构成,其中成渝经济区是其核心... 长江上游经济带是一个国土综合开发区,是从攀枝花到宜昌的长江干支流所流经的沙丘、平坝地区所在的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的空间地域体。长江上游经济带由成渝经济区、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江南地区三部分区域构成,其中成渝经济区是其核心区。成渝经济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是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是中国的战略后方基地和21世纪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国家实施"五个统筹"方针的关键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综合开发区 经济核心区 长江上游经济带 成渝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郊型能化工业园区规划策略研究——以韩城市龙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13
作者 刘科伟 刘美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8-302,共5页
分析城郊型能化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从规划实践视角出发探寻城郊型能化工业园区发展转型提升之路。以韩城市龙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证案例,基于规划实践,展开以解决现存问题为导向的规划策略研究。针对城郊型能化园区存在的共... 分析城郊型能化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从规划实践视角出发探寻城郊型能化工业园区发展转型提升之路。以韩城市龙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证案例,基于规划实践,展开以解决现存问题为导向的规划策略研究。针对城郊型能化园区存在的共性问题,从促进经济发展、协调城园关系、改善环境质量3个角度出发,提出集群创导、循环利用、布局优化、环境提升等4个方面的措施与建议。城郊型能化园区应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针对促进产业升级、协调城园关系、提高环境质量3个主要任务,实施集群创导、循环发展、布局优化、环境提升等四大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郊型能化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安全分析——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世发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0年第2期5-9,共5页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同时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说明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考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受力不相协调。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安全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格局与西部大开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凌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年第6期1-3,共3页
西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无论是与东部还是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比,都是比较落后的;西部在产业发展上必须要由开发和输出能源、原材料转向开发和输出能源、原材料与加工制造并举;西部应实行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战略,特别应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 西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无论是与东部还是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比,都是比较落后的;西部在产业发展上必须要由开发和输出能源、原材料转向开发和输出能源、原材料与加工制造并举;西部应实行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战略,特别应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将其建设成为能源基地、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IT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非均衡协调发展 成渝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耦合与互动
16
作者 肖金成 《西部论坛》 2013年第1期80-83,共4页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按照《全国主...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加快长江上游有条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论对促进长江全流域及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区域发展格局看,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区的外延扩展,而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支撑,长江上游经济区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向则是西南及东南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 区域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耦合 区域互动 区域协调发展 澜湄次区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筑-邕经济带物流通道能力分析
17
作者 丁谦 石艳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7年第1期106-108,共3页
按照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特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广西四省区市的成、渝、筑、邕四个城市为节点构建成-渝-筑-邕经济带,是在西部大开发中,继成-渝经济带之后的又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区域经济布局,特别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 按照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特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广西四省区市的成、渝、筑、邕四个城市为节点构建成-渝-筑-邕经济带,是在西部大开发中,继成-渝经济带之后的又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区域经济布局,特别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成-渝-筑-邕经济带物流通道能力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四川、重庆、贵州和广西四省区市以至整个西南地区现有的物流通道能力还不足以承载成-渝-筑-邕经济带的战略意义,成-渝-筑-邕经济带的物流通道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通道 成-渝-筑-邕经济带 西部大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文婷 苏维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9-301,共3页
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县域的发展水平差异,并简单分析原因及发展对策。结果表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 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县域的发展水平差异,并简单分析原因及发展对策。结果表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相对地分为高、中、低三类。因此,在未来应加强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月起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99,共6页
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城市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渝城市群(经济区)快速发展并... 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城市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渝城市群(经济区)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但其一体化发展程度还有待提升,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在响应新发展理念、落实发展规划等方面仍大有作为。因此,成渝城市群应通过共立决心、共建机制、共筑内涵、共赢合作实现共生发展,以有效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成渝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 协调发展 新发展理念 一体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成渝产业大生态圈的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继瑞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抉择,是我国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促进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强劲抓手,是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抉择,是我国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促进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强劲抓手,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相应地,成渝地区要以城市群等大区域经济载体和经济带,构建成渝产业大生态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成渝作为、成渝担当和成渝实践为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作出成渝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渝产业大生态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