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立地、土壤养分及其交互作用的湖南杉木人工林立地指数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俊成 朱光玉 吕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9-1350,共12页
研究林分立地因子、土壤养分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平均优势木生长的影响,分别构建含立地、土壤养分及其交互作用的立地指数模型,为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基于40块湖南杉木人工林样地中平均优势木的解析木数据,采用数量... 研究林分立地因子、土壤养分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平均优势木生长的影响,分别构建含立地、土壤养分及其交互作用的立地指数模型,为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基于40块湖南杉木人工林样地中平均优势木的解析木数据,采用数量化方法Ⅰ、随机森林算法、K-means聚类和非线性混合效应回归分析,确定显著影响优势高生长的立地与土壤养分因子;筛选最优基础模型并构建含立地、土壤养分及其交互效应的非线性混合立地指数模型,运用AIC、BIC和R~2等3个评价指标评价模型拟合效果,导出最优立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对优势木平均高影响显著的因子为:海拔、坡度、土壤类型、有机质、全氮、全钾,立地因子显著性顺序为海拔>坡度>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因子重要性顺序为有机质>全氮>全钾;7个候选模型中最优基础模型为坎派兹式(Gompertz)(R^(2)=0.6876,MAE=6.6922,RMSE=2.7448);构建含立地、土壤养分及其交互类型效应的混合模型精度分别提升至0.7827、0.7765、0.8400;以精度≥95%的标准聚类,构建含立地类型组、土壤养分类型组和立地-土壤养分交互类型组的混合模型精度相比基础模型分别提升了13.05%、12.52%和21.42%,相比各类型效应的混合模型AIC、BIC均有所降低。表明立地、土壤养分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平均优势木生长有显著影响,含交互效应的混合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单独立地、土壤养分效应,基于立地-土壤养分交互类型组的多形立地指数曲线模拟平均优势木的生长规律更为准确,最终构建以立地-土壤养分交互类型组为随机效应的最优立地指数模型为:H_(jSSNMTG)=a_(jSSNMTG)×exp(-b×exp(-c×T_(jSSNMTG)))+ε_(jSSNMTG),可以用于湖南复杂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立地因子 土壤养分因子 交互作用 立地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改造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的影响
2
作者 魏书蒙 陈详腾 +2 位作者 焦如珍 董玉红 张雄清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目的]杉木人工林长期的单一树种经营造成地力衰退和养分循环缓慢等问题,而近自然改造是改善杉木人工林林分稳定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经营措施。本文通过探究近自然改造后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的变化,揭示近自然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生... [目的]杉木人工林长期的单一树种经营造成地力衰退和养分循环缓慢等问题,而近自然改造是改善杉木人工林林分稳定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经营措施。本文通过探究近自然改造后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的变化,揭示近自然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以31年生杉木人工林(CLP)、31年生杉木-11年生闽楠改造林(MPC)和31年生杉木-11年生刨花楠改造林(MMC)为研究对象,每月收集3种林型凋落物并测定其养分含量,为期1 a。[结果]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提高了凋落物产量,其中MPC和MMC的年凋落物量分别是CLP的1.24倍和1.69倍。凋落叶为3种林型的凋落物主要组分。凋落物峰值集中出现在11月—12月和次年4月,CLP和MPC的月凋落物量全年有2个峰值,MMC有3个峰值。凋落物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保持一致,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表现为C>Ca>N>其它养分。近自然改造后,MMC的7种(碳、氮、磷、钾、钙、镁、锰)养分年归还量显著高于CLP,MPC的磷年归还量显著高于CLP,养分输入增加可有助于缓解杉木生长过程中面临的N、P养分的限制问题。[结论]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有助于提高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进而改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土壤质量,减缓单一树种种植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近自然改造 凋落物量 凋落物养分归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
作者 艾宇 褚宣佑 +3 位作者 刘雨晖 李明 吴鹏飞 马祥庆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为揭示不同类型酸雨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13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袋分解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类型酸雨(硫酸型、硝酸型、混合酸型)野外模拟试验,分别在凋落叶分解180、360 d后取凋落叶覆盖下的土壤测定微生... 为揭示不同类型酸雨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13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袋分解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类型酸雨(硫酸型、硝酸型、混合酸型)野外模拟试验,分别在凋落叶分解180、360 d后取凋落叶覆盖下的土壤测定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构建群落共现网络,研究不同类型酸雨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处理后改变了土壤微生物部分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凋落叶分解180 d时硝酸处理的土壤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比对照显著增加7.35%(P<0.05),凋落叶分解360 d时混合酸处理的土壤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较对照显著增加38.8%(P<0.05),表明凋落叶分解时间和酸雨类型驱动了土壤优势菌门的演替。凋落叶分解时间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大于酸雨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受凋落叶分解时间和酸雨类型的显著影响(P<0.05),而土壤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仅对凋落叶分解时间敏感。酸雨类型对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土壤真菌群落。酸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互作网络的复杂性,促使土壤微生物间互动频率增加,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协作,加剧了土壤微生物竞争。结合网络复杂度与互作关系变化,证明酸雨通过强化竞争性互作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从协作模式向竞争模式转变,酸雨类型从硫酸型向硝酸型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共现网络复杂度下降,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酸雨 土壤微生物 凋落叶分解 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效杉木林林窗土壤—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4
作者 肖斌 姚甲宝 +3 位作者 徐克芹 袁媛 丁颖 蔡宗明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3,63,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杉木林窗大小与年龄对土壤及凋落物的持水特性,为杉木低效林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4,15,30,50 a林窗,并以顶级群落作为对照,每个林窗年龄设置小林窗(≤50 m^(2))、中林窗(50~100 m^(2))、大林窗... [目的]研究不同杉木林窗大小与年龄对土壤及凋落物的持水特性,为杉木低效林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4,15,30,50 a林窗,并以顶级群落作为对照,每个林窗年龄设置小林窗(≤50 m^(2))、中林窗(50~100 m^(2))、大林窗(≥100 m^(2))及非林窗对照4个处理,通过环刀法、铝盒烘干法、凋落物浸泡法分别测定土壤及凋落物持水特性。[结果]①仅杉木林窗年龄对土壤及凋落物持水特性具有显著性影响,而林窗大小、林窗年龄与大小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②4 a中林窗土壤持水性最佳,15 a中林窗半分解凋落物的现存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自然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表现最优。③各林窗年龄凋落物持水率随浸泡时间变化,中林窗和大林窗表现较好,半分解层持水能力强于未分解层。④凋落物半分解自然持水量与土壤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4 a和15 a中林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性良好,人工开设中等大小林窗可作为杉木低效林质量提升的重要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窗 低效林 土壤及凋落物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与楠木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及其养分动态 被引量:60
5
作者 林开敏 章志琴 +2 位作者 曹光球 何宗明 马祥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32-2738,共7页
采用网袋法研究了杉木和楠木叶凋落物以不同比例的混合分解及其养分动态,结果表明:杉木与楠木叶凋落物混合处理的分解速率和K释放率基本上均大于单独的纯杉木和纯楠木,而N和P释放率则介于单独的纯杉木和纯楠木之间;杉楠混合分解可加快... 采用网袋法研究了杉木和楠木叶凋落物以不同比例的混合分解及其养分动态,结果表明:杉木与楠木叶凋落物混合处理的分解速率和K释放率基本上均大于单独的纯杉木和纯楠木,而N和P释放率则介于单独的纯杉木和纯楠木之间;杉楠混合分解可加快了混合中杉木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N、K两元素的释放率,并且随楠木叶比例的增加,促进作用越明显;混合分解对混合处理的分解速率和K元素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N、P元素的释放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楠木 混合分解 分解速率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第1和第2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比较 被引量:61
6
作者 田大伦 沈燕 +3 位作者 康文星 项文化 闫文德 邓湘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5025-5032,共8页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过程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的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林地的肥力水平,而且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现象普遍存在,寻求杉木林连栽两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差异与连栽林分生产力下...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过程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的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林地的肥力水平,而且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现象普遍存在,寻求杉木林连栽两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差异与连栽林分生产力下降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30多年连续定位的测定数据,分析了连栽第1、2代杉木人工林在物质生产养分利用有效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的差异。结果表明,杉木速生阶段,第2代林每生产1 t干物质需要的养分比第1代林多1.58—3.29 kg,干材生长阶段,第2代林每生产1 t所需养分比第1代林多4.23—5.92kg;速生阶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养分利用系数第2代林比第1代林分下降19.7%—22.8%,养分循环系数下降12.8%—15.6%,干材生长阶段养分利用系数比第1代林分下降35.3%—36.2%,养分循环系数下降23.2%—27.0%,养分周转利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第2代林比第1代林差;由干材生长进入成熟阶段的生长期内,伴随水文学过程的养分地球化学循环中,第2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积累的地球化学循环的能力下降,养分流失率是第1代林的2倍左右,养分的积累率还不到第1代林的60%,对森林地力的维持和林木生长都是不利的。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定位研究,定量分析了杉木连栽两代人工林养分循环功能过程,研究成果为我国南方人工林持续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连栽 养分利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62
7
作者 樊后保 刘文飞 +3 位作者 李燕燕 廖迎春 袁颖红 徐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630-4642,共13页
为探讨亚热带森林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项目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N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分别为0、60、120、240(kgNhm-2a-1)。通过3a的研究发现,中高氮处理(N2、N3)明显促进了杉木胸径的生长,而低... 为探讨亚热带森林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项目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N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分别为0、60、120、240(kgNhm-2a-1)。通过3a的研究发现,中高氮处理(N2、N3)明显促进了杉木胸径的生长,而低氮处理(N1)则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氮沉降对树高生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其影响有减弱趋势。通过各水平N处理后,杉木年平均蓄积增长量分别为28.82、28.96、32.63m3hm-2和33.68m3hm-2,表明N沉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分蓄积量的积累,但处理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NH4+-N和NO3--N含量明显上升,而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P、速效K和交换性Ca、Mg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杉木针叶养分状况对氮沉降的响应也比较敏感,N1、N2、N3处理使针叶平均N含量分别增加18.25%、11.68%和13.14%,但对P、K、Ca、Mg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林木生长 土壤化学 叶片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元素动态变化 被引量:43
8
作者 樊后保 刘文飞 +4 位作者 徐雷 李燕燕 廖迎春 王启其 张子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46-2553,共8页
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kg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a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经N0、N1、N2、N3处理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 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kg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a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经N0、N1、N2、N3处理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平均含量分别为46.47%、46.35%、46.79%、46.6%,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凋落物中的N含量,且随着沉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凋落物C的分解系数依次为0.739、0.744、0.936、0.708,周转期为4.26a、4.26a、3.46a、4.41a;而N的分解系数分别为0.458、0.543、0.776、0.565,周转期为6.26a、5.44a、3.91a、5.20a。N1处理表现出促进N释放的作用,但对C释放影响不明显;N2处理促进了凋落物C、N元素的释放,而N3处理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处理也明显降低了凋落物的C/N比,N1、N2、N3处理使C/N比分别比N0下降8.59%、14.20%和17.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 凋搭物分解 c动态 N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氮源及与林下植物叶混合对杉木林针叶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1
9
作者 项文化 闫文德 +2 位作者 田大伦 雷丕锋 方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通过外加氮源或将杉木针叶与林下植物叶混合来改变杉木林凋落物中针叶的养分状况,与杉木林针叶凋落物分解进行比较,分析针叶养分状况及其对杉木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杉木针叶与林下植物叶混合和外加氮源均对凋... 通过外加氮源或将杉木针叶与林下植物叶混合来改变杉木林凋落物中针叶的养分状况,与杉木林针叶凋落物分解进行比较,分析针叶养分状况及其对杉木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杉木针叶与林下植物叶混合和外加氮源均对凋落物分解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经过153 d的分解后,未经处理的杉木针叶干质量损失率为20.49%,与林下植物叶混合的凋落物干质量损失率为43.67%,其促进作用最大;外加4 gNaNO3的促进作用次之,凋落物干质量损失率为42.07%;外加2 g NaNO3的凋落物干质量损失率为29.13%.对分解过程中各试验方案的凋落物干质量保留率进行方差分析,在开始的62 d内,与林下植被叶混合的杉木针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其他3种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62 d后未经处理的杉木针叶与加2 g NaNO3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差异,它们与加4 g NaNO3或林下植物叶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差异显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初始C:N比值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外加N源和与林下植物叶混合后,凋落物N的含量增加0.6~1.6倍,C:N比值下降0.4~0.6倍,凋落物底物质量提高,分解速率增大.分解过程中,C质量不断下降,损失24.7%~47.4%,杉木针叶中N出现富集作用,外加N源和与林下植物叶混合的凋落物N释放一定数量后保持稳定的状态.可见,外加适量N源和与林下植物叶混合能提高凋落物底物质量,促进凋落物分解和养分的释放,对维持杉木林的土壤肥力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针叶凋落物 分解速率 林下植物 N含量 C:N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杉木林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杨玉盛 邱仁辉 +2 位作者 何宗明 俞新妥 黄宝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11,共9页
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栽代数林分生物量、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连栽代数增加,林分总生物量下降,林分净生长量及乔木层净生长量占林分净生长量比例均有明显降低,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贮量减少,乔木... 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栽代数林分生物量、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连栽代数增加,林分总生物量下降,林分净生长量及乔木层净生长量占林分净生长量比例均有明显降低,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贮量减少,乔木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均下降,但林下植被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则明显增加,林分的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却增大。不同代数杉木林营养元素总的循环速率为2代(0493)>1代(0460)>3代(04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连载代数 净生产力 营养元素 生产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的变化 被引量:56
11
作者 焦如珍 杨承栋 +1 位作者 孙启武 张家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3-165,共3页
It was researched that the numbers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 Shanxia Farm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enter, CAF in Fenyi Country, Jiangxi Province. T... It was researched that the numbers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 Shanxia Farm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enter, CAF in Fenyi Country, Jiangxi Province. The trend of the numbers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 the numbers of bacteria and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N, P was decreased from juvenile to medium plantation, and increased from medium to mature plantation. But it was not found the trend from the numbers of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K,total N, P, K,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微生物数量 植物营养 土壤肥力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林下植被、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变化 被引量:157
12
作者 焦如珍 杨承栋 +2 位作者 屠星南 盛炜彤 焦如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3-379,共7页
土壤微生物总数及细菌、真菌数量、土壤酶活性(特别是蛋白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及土壤养分状况(主要是有机质含量)从杉木幼龄林到中龄林随着林冠的郁闭,林下植被盖度急剧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蛋白酶,... 土壤微生物总数及细菌、真菌数量、土壤酶活性(特别是蛋白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及土壤养分状况(主要是有机质含量)从杉木幼龄林到中龄林随着林冠的郁闭,林下植被盖度急剧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土壤有机质从中龄林到成熟林随着林木密度及郁闭度下降,林下植被盖度逐步得到恢复,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有可能导致中龄林土壤中多酚类有毒物质的积累,这或许是杉木连栽产量下降或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发育阶段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9
13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5 位作者 王强 裘秀群 陈秋凤 李燕燕 黄玉梓 廖迎春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7-444,共8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增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hm-2.a-1),N1(60 kg.hm-2.a-1),N2(120 kg.hm-2.a-1),N3(240 kg.hm-2.a-1),每处理重复3次。以CO(NH2)2作...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增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hm-2.a-1),N1(60 kg.hm-2.a-1),N2(120 kg.hm-2.a-1),N3(240 kg.hm-2.a-1),每处理重复3次。以CO(NH2)2作为氮源,每月以溶液方式对林地进行喷施。通过2 a的处理后发现,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各处理土壤pH值、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交换性钙和土壤交换性镁质量分数均呈下降趋势,而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则不断上升。各处理中,不同层次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而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模拟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效养分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NP营养对杉木苗木生长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建国 盛炜彤 +1 位作者 罗红艳 熊有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27,共7页
对NP营养亏缺条件下施N、P和P营养亏缺条件下施NP对苗木生长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 )在土壤NP营养亏缺状态下 ,施N对不同苗龄杉木苗木的影响不同。施N对 2a生苗木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而对 1a生苗木反而有抑制作... 对NP营养亏缺条件下施N、P和P营养亏缺条件下施NP对苗木生长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 )在土壤NP营养亏缺状态下 ,施N对不同苗龄杉木苗木的影响不同。施N对 2a生苗木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而对 1a生苗木反而有抑制作用 ,说明 2a生苗木对N营养的需求高于 1a生苗木。 (2 )在NP亏缺状态下 ,增加N素的供应 ,使得 2a生苗木光合产物的累积由根部向冠部转移 ;而施P使得 2a生苗木的光合产物的累积则由冠部向根部转移 ,1a生苗木的光合产物累积则由根部向冠部转移。由此可见 ,苗龄不同 ,其对营养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3 )在N素营养充足、P素亏缺状态下 ,NP复合肥对 2a生苗木干物质分配规律是 :随着P营养亏缺的解除 ,光合产物累积由根向茎、叶转移 ,其中向茎转移累积量为 0 5 0 %~ 3 1 3 % ,向叶部转移为 7 2 1 %~ 1 1 76% ,显然光合产物累积主要向叶部转移。 (4)光合产物的累积由根系向冠部转移 ,表明营养亏缺得到明显改善或者完全解除 ,相反则表明营养的供应并没有从实质上解除亏缺或进一步加剧了营养失调。 (5 )在N素营养充足、P素亏缺状态下 ,施NP复合肥 (NH4) 2 HPO4对 2a生苗木生长的影响有其独特的变化规律。在施肥初期 ,反应出施肥对苗木生长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 ,但随着NP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苗木 营养特性 光合产物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4
15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1 位作者 杨静 闫文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0-296,共7页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湖南省金洞林场选择立地因子基本一致的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分别设置3块20 m×30 m样地,在每个样地利用S形5点取样法分层(0~15、15~30、30~45...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湖南省金洞林场选择立地因子基本一致的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分别设置3块20 m×30 m样地,在每个样地利用S形5点取样法分层(0~15、15~30、30~45、45~60 cm)采取土壤样品,用于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5个龄组杉木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分别为11.02~14.74、1.65~1.84、0.26~0.35 g/kg。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随着杉木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了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而土壤全磷的含量则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都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下降的规律,土壤有机碳下降幅度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成熟林>幼龄林,土壤全氮下降幅度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而土壤全磷含量随着土层下降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5个龄组杉木林0~60 cm土壤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6.94~8.53、49.03~53.07和5.79~7.74,土壤C:N随着杉木年龄的增加表现出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C:P和N:P则表现出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C:P和N:P随土层下降而减少,而土壤C:N随着土层下降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龄组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64
16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杨晚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59-865,共7页
对第 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的降雨、穿透水、茎流、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中 N、P、K、Ca、Mg、Cu、Fe、Zn和 Mn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连续 5 a的测定 ,结果表明 :降雨通过林冠后其化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p H值出现酸化现象 ,穿透水中... 对第 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的降雨、穿透水、茎流、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中 N、P、K、Ca、Mg、Cu、Fe、Zn和 Mn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连续 5 a的测定 ,结果表明 :降雨通过林冠后其化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p H值出现酸化现象 ,穿透水中 Zn和 Org-N为负淋溶 ,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树干茎流的富集作用比穿透水强 ,其中 Zn为负 ,其它元素的浓度均比林外降雨的高。地表径流中 Zn>Org-N>NO3 -N,与降雨中含量相比较为淋失迁移型 ,Ca>K>Cu>Mg>P>NH4 -N>Mn>Fe为内贮型 ,p H值增大。地下径流中 Zn>Org-N>NH4 -N>K>Mn为淋失迁移型、Ca>Mg>Cu>NO3 -N>P>Fe为内贮型。该系统的水循环中 Ca>Mg>Fe>P为净损失、Zn>K>Org-N>NH4 -N>Mn>NO3 -N>Cu为净积累 ,与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幼林水化学过滤与吸贮功能较差 ,系统稳定性也较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含量 降雨 穿透水 径流 第2代杉木幼林 生态系统 水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循环 被引量:23
17
作者 项文化 田大伦 +2 位作者 闫文德 康文星 方海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共7页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树干。树枝中Ca的含量丰富 ,树皮中K的含量丰富。凋落物层养分元素含量低于树枝和树叶 ,反映了凋落时养分元素向林木体内迁移回收的现象。杉木富集N、P、Ca 3种元素。 5种元素积累总量为 85 4 6 5kg·hm- 2 ,是第 1代的 1 5倍。第 2代杉木生产 1t干物质所需养分量为 11 6 2kg ,高于第 1代 ,第 2代杉木林将消耗更多的林地养分。林冠枝叶与树皮养分积累量占林木总积累量的 75 % ,采伐利用应仅取走树干而在林地中留下其它部分 ,让其分解使养分元素归还给土壤。草本层、灌木层与凋落物层三者的养分积累量为 88 13kg·hm- 2 ,是重要的养分库。第 2代杉木中养分元素的年积累量为 93 13kg·hm- 2 a- 1 ,略高于第 1代杉木林的养分年积累量。总归还量为 89 4 9kg·hm- 2 a- 1 ,其中凋落物归还 17 4 6kg·hm- 2 a- 1 ,略低于第 1代 ,淋溶的养分量 72 0 4kg·hm- 2 a- 1 ,是凋落物的 4倍多。吸收量为 182 6 2kg·hm- 2 a- 1 。与第 1代相比 ,第 2代杉木林中土壤K、P的含量高 ,而N、Ca、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代杉木林 速生阶段 营养元素 空间分布 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层水文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赵亮生 闫文德 +2 位作者 项文化 梁小翠 伍倩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121,共6页
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林下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以期为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策略及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幼龄阶段、中龄阶段、近熟阶段枯落物储量分别为5.37、15.50、2... 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林下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以期为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策略及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幼龄阶段、中龄阶段、近熟阶段枯落物储量分别为5.37、15.50、23.31t.hm-2;同一林分不同层次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差异明显;枯落物吸水速度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30min内吸水速度最快,枯落物吸水速度与其浸泡时间相关性极高;随着林龄的增加,单位面积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呈增长趋势,幼龄阶段、中龄阶段、近熟阶段分别为76.93、91.76、108.16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相当于水深为6.14、8.04、9.39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枯落物 持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被引量:50
19
作者 樊后保 刘文飞 +3 位作者 杨跃霖 张子文 曹汉洋 徐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3,共6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凋落叶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N0(0 kg/(hm2.a),对照)、N1(60 kg/(hm2.a))、N2(120 kg/(hm2.a))、N3(240 kg/(hm2.a)),每种处理重复3次。经660 d分解后,N0、N1、N2、N3处理凋落...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凋落叶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N0(0 kg/(hm2.a),对照)、N1(60 kg/(hm2.a))、N2(120 kg/(hm2.a))、N3(240 kg/(hm2.a)),每种处理重复3次。经660 d分解后,N0、N1、N2、N3处理凋落物残留率分别为24.58%、21.99%、15.46%和25.17%,分解系数分别为0.776 4、0.807 6、1.018 8和0.760 8,95%的凋落物分解所需时间分别为3.99、3.95、3.06和4.11年,表明N1、N2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而N3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模拟氮沉降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凋落叶中的氮含量,从而降低了碳氮比。除N3处理外,凋落物分解系数与凋落物中的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而与碳氮比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氮沉降 凋落物分解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莹 魏志超 +3 位作者 李惠通 邱云霄 周垂帆 马祥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4-321,共8页
为探讨杉木生物炭输入到土壤中后对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和机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单独施用生物炭、凋落物及其配合施用下土壤碳、氮矿化的特征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炭单独施用或与凋落物同... 为探讨杉木生物炭输入到土壤中后对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和机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单独施用生物炭、凋落物及其配合施用下土壤碳、氮矿化的特征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炭单独施用或与凋落物同时添加到土壤中,均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且抑制了土壤有机碳和/或凋落物的矿化。生物炭对DOC的吸附效应导致土壤可利用态碳显著降低,且单独添加生物炭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培养初期显著降低,故这种吸附效应可能是生物炭抑制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炭单独添加到土壤中在培养结束后(90 d)并未改变土壤氮的矿化量,但在培养过程中,却降低了土壤氮的矿化;然而,无论是否存在生物炭,添加凋落物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的矿化并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氮。这说明,无凋落物存在的情况下,生物炭的固氮效应呈现出短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生物炭 凋落物 人工林土壤 矿化 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