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姚毓春 夏宇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7,共20页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1年全国620个县域的数据,详细测度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实证检验其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发现...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1年全国620个县域的数据,详细测度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实证检验其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村产业融合两条渠道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和农业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的地区,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由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驱动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效应和生态环境改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指标体系 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在逻辑、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左停 刘路平 赵永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是一个不断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程,改革则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依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历程始终伴... 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是一个不断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程,改革则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依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历程始终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以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土地改革和生产合作化、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制度改革、农村市场化改革、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个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阶段,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在坚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城乡和区域发展结构,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逐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改革 农业农村现代化 生产关系 工农城乡关系 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赋能订单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内在逻辑、突出梗阻和实现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富昌 邓雅雯 亚永祥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9,共18页
订单农业作为衔接小农生产与现代市场的战略支点,是破解农业分散化与集约化矛盾、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路径,但其发展长期受制于融资难、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薄弱,以及土地分散经营导致的产业链协同低效等关键问题。在数字乡村战... 订单农业作为衔接小农生产与现代市场的战略支点,是破解农业分散化与集约化矛盾、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路径,但其发展长期受制于融资难、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薄弱,以及土地分散经营导致的产业链协同低效等关键问题。在数字乡村战略推进背景下,数字金融凭借其连接性、普惠性和广辐射性特征深度嵌入订单农业全周期,为解决上述痛点注入新动能。本文突破传统农业金融研究的单一经济维度,立足新发展理念与金融地理学理论交叉视角,创新性构建“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创新”五维分析框架,系统解构数字金融赋能订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生态价值锚定失效、跨区域互认障碍、服务协同耗散等五维梗阻,设计出涵盖碳汇锚定协议、数字主权互认框架、联邦协同网络等工具的五位一体梯度递进发展路径,创新性地实现了农产品的生产要素跨区域定价与动态流转,为订单农业突破地理限制、重构全球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订单农业 农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乡村 智慧农业 乡村振兴 人工智能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新变实景——21世纪乡土文学与影视的现实指向
4
作者 古世仓 周倩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学命题的主流,对乡土文明的现代化衍变进行在场性观照,树立国际视野中的中国乡村形象。其二是真实性与建设性,经由现实书写的边界拓展,实现叙事模式与策略的突破,发挥具有还原性与超前性的文学功能,追求贴近土壤的真实记录,同时提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思考。其三是普泛性与延展性,借助影视、综艺等多媒介路径赋能,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展现乡村变革奋斗史与现代农村新形象,激活田园疗愈城市的精神慰藉效能,在全社会层面引发还乡、寻根的情感共鸣,使“新乡愁”在现代化社会中代际赓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叙事 乡土文学 乡土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文明成就中华 农遗光辉照亮现代
5
作者 王福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共9页
中华文明五大特征的底色是伟大的农耕文明。持续高位发展的农业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物质之源,农业领域的创新是中华民族创新性的集中体现,“大一统”是多元统一农业的内在要求,农业交流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集中展示,平和的中国农业是中华... 中华文明五大特征的底色是伟大的农耕文明。持续高位发展的农业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物质之源,农业领域的创新是中华民族创新性的集中体现,“大一统”是多元统一农业的内在要求,农业交流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集中展示,平和的中国农业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不竭源泉,农耕文明成就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根与魂,中国古代规模巨大的农业人口、均富理想及实践、两个文明相协调的农耕文明、有机整体的农业与农耕之“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农业遗产是中国历史遗产的核和“芯”,内涵相当丰富,且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自我更新能力。近代以来,它与外来的西方农学碰撞、调适和结合,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现代“农学”的一部分,框定了西方农学本土化的大方向。这一历史,客观上要求我们走中国式农学现代化的道路。农业遗产的光辉照亮了现代中国,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农业遗产 中华文明五大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农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主体视角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
6
作者 彭玮 罗颖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2,共8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其并不简单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串联式”递次推进路径,而是以“农民主体”为“内涵式”动能推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充...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其并不简单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串联式”递次推进路径,而是以“农民主体”为“内涵式”动能推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经济主体性、技术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确保农民享有主导权、参与权、受益权、发展权和生态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民主体性 内涵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有效衔接”到“有机衔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逻辑
7
作者 巫达 杨天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共8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有机衔接”则指明了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之后的发展路径,即如何基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并探求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效率与公平并举的方法。二者共同构成了现如今乡村振兴基层工作的主要命题。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大理州云龙县的团结彝族乡为案例,认为只有将长时段的两种衔接同时纳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一命题下考量,才能洞悉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有机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融合的中介视角
8
作者 邵建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5,共7页
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和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呈显著正相关性。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 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和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呈显著正相关性。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融合均属于人工智能作用于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有效机制。异质性分析显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省份显著,在其他地区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省份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多措并举营造人工智能发展新生态、双管齐下擘画中国式农业产业链发展新蓝图的政策建议,希冀为促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农村三产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视角下资本下乡在乡村振兴中的风险防范研究
9
作者 张建成 李雯婷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5期204-207,共4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决策,并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但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着生产资源条件有限、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劳动力“老龄化”等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决策,并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但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着生产资源条件有限、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需鼓励资本下乡,通过这种方式为农村引入稀缺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农民增收,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资本下乡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2个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下乡 乡村振兴 嵌入视角 农业现代化 风险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启发式算法在植保无人机路径规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旭东 于丽娅 +2 位作者 李少波 张安思 张保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随着无人机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植保无人机路径规划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备受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作为航空植保的关键技术之一,植保无人机路径规划面临的是一个复杂且多约束的组合优化问题。传统算法... 随着无人机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植保无人机路径规划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备受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作为航空植保的关键技术之一,植保无人机路径规划面临的是一个复杂且多约束的组合优化问题。传统算法往往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而元启发式算法则因其高效率成为解决该类优化问题的有效手段。为此,首先介绍了农业航空中的路径规划,随后总结出了植保无人机路径规划的关键要素,并使用更为合理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纳;其次,从算法层面对相关研究所采用的元启发式算法进行分类和梳理,并阐述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现状,且根据提出的分类方法和研究特点,全面地归纳了当前的研究成果;最后,针对目前植保无人机路径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条可行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航空 植保无人机 路径规划 元启发式算法 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城乡融合发展:现实约束与推进方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鹏华 李鹏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40,共16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在城乡关系持续变革中推进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多重现实约束: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 城乡融合发展是在城乡关系持续变革中推进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多重现实约束: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的新格局尚未形成,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普惠共享的质量不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以制度改革和建设为主线,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健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形成符合实际且各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 乡村全面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乔婧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分布格局。数字经济深入渗透可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深化科技进步程度,持续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 科技进步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中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机制与培育路径 被引量:8
13
作者 唐任伍 马志栋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4,共12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核心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破解传统要素配置低效、技术渗透不足、制度供给滞后等系统性困境,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基于系统理论“要素—结构—功能”框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核心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破解传统要素配置低效、技术渗透不足、制度供给滞后等系统性困境,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基于系统理论“要素—结构—功能”框架,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多维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智能装备应用与数字技术扩散,实现农业生产力跃升和产业链高端化重构;依托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资本化机制,推动资源利用模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型;借助数字媒介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和场景化传播,促进乡风文明的活态传承;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重构多元共治网络,实现治理效能倍增;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与城乡融合机制,拓展村民增收渠道,促进物质富裕与精神丰裕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依赖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及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其关键在于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主体能力、制度等子系统协同演化实现结构与功能的适配。然而,当前我国乡村场域面临涉农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不足与成果转化率低、乡村三产融合深度不足与价值链低端锁定、数字基建城乡差距与智慧农业平台整合度低、乡村人口空心化与新型人才结构性短缺、乡村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不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和赋能乡村振兴。化解这些深层梗阻的关键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采用五维协同路径培育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突破;二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破解价值链低端锁定;三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化发展底座;四是通过人才结构优化重塑人力资本供给体系;五是通过政策体系完善创新生产关系适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内涵、价值与进路 被引量:4
14
作者 侯冠宇 闫芳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以制度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度的核心在于提升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全面提升“三农”工作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以制度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度的核心在于提升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全面提升“三农”工作水平。通过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与全覆盖保障机制,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基于政策引导,需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布局,合理配置政策优先序,统筹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突破口,构建多维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监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庞智强 蔡雪玲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4,共15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其进程与实现程度的统计监测十分必要。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逻辑,划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深入探讨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其进程与实现程度的统计监测十分必要。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逻辑,划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深入探讨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统计内涵,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级三类一体化”监测体系,并实证分析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进程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实现进程加快,但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格局、梯次推进规律与分级演进特征,东部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农业农村初步现代化,进入基本现代化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仍落后于初步现代化发展水平;样本期间省域发展速度各异,东部快速增长,西部稳中有升;农业农村发展导向不均,呈重建设轻经营特征。中国应补足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劣势,提升基础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加强农业产业融合深度,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加强东西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统计监测 中国式现代化 初步现代化 基本现代化 全面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4
16
作者 文丰安 孙道森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5,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包含全新质态要素的复杂系统,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求加快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农业新...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包含全新质态要素的复杂系统,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求加快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拓展优化农业资源和市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应用不足、专业化高素质农业人才短缺、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程度较低等诸多困境,相应的赋能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效用发挥。要推动农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及转化应用,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同农业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更好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小院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经验与世界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广蕊 曹哲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6,共11页
科技小院是由我国农业院校发起,并逐渐成长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小院发展至今,历经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深化阶段和升级阶段。作为建立在农业农村一线的重要服务平台,我国科技小院从个别探索到全面推广,积累形成... 科技小院是由我国农业院校发起,并逐渐成长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小院发展至今,历经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深化阶段和升级阶段。作为建立在农业农村一线的重要服务平台,我国科技小院从个别探索到全面推广,积累形成了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坚持服务导向,以明晰组织功能聚合多方力量;聚焦现代农业,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深化人力资本,培养农科研究生人才和乡土人才;突出综合价值,促进农村生态、组织与文化现代化。我国首创的科技小院实践与经验,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呈现世界价值,可以助力“全球南方”国家破解“粮食荒”,以科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破解“人才缺”,以项目网络储备农村人才;破解“单一性”,推动农业农村综合发展。面向未来,我国科技小院将在提升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水平、加快形成科技小院集群发展、增强国际合作的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呈现进一步的拓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小院 农业农村现代化 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链 绿色农业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18
作者 潘鹤思 金菊 王俊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力量,区别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要素投入来谋求农业增长的传统生产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动能。本文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力量,区别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要素投入来谋求农业增长的传统生产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动能。本文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探讨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升有显著驱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传导渠道;门槛效应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水平高于双门槛、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单门槛、人力资本水平处于中间门槛值的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粮食主销区、土地高转流转组和丘陵过渡区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农村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19
作者 和逸群 赵德起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8,共7页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深化应用,数字乡村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通过运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1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深化应用,数字乡村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通过运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1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东部—东北的区域间差异最大;而中部—东北、西北—东北的区域间差异在不断缩小。据此,就数字乡村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数字乡村发展的整体水平,缩小数字乡村的区域差异,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发展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探究
20
作者 李元鑫 王志丹 +1 位作者 贾可 钟智利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0-74,共5页
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可为辽宁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提供重要保障。基于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剖析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进一步完善辽宁省农村金融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大力支持新型农村... 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可为辽宁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提供重要保障。基于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剖析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进一步完善辽宁省农村金融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大力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业务创新和提升支撑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效能4个方面就促进辽宁省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 高质量发展 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