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两个地理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潘建林 牟大凯 +6 位作者 郝莎 易龙 陈姗 朱清顺 王勇 陈建秀 侯亚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7-462,共6页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的方法,进行了两个微卫星基因座(Esin 67和Esin 87)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两个微卫星基因座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在Esin 67基因座中,本地种和荷兰种绒螯蟹均有8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8重复序列;在Esin 87基因座中,本地种绒螯蟹有9个等位基因,荷兰种有7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9重复序列.同时中华绒螯蟹荷兰种这两个基因座的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均高于本地种.这些结果提示了江苏本地的绒螯蟹可能受到其它地区河蟹的种质污染,基因多态性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对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对河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微卫星dna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小卫星探针33.6对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态性的DNA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进科 周刚 +2 位作者 曹文明 胡本龙 刑益于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2-98,共7页
运用DIG标记的人源小卫星探针 33 6与用HaeⅢ消化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基因组DNA杂交 ,进行了中华绒螯蟹种群遗传多态性的非放射性DNA指纹图谱研究。实验表明 :用人源小卫星探针 33 6在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中可检测到 1 ... 运用DIG标记的人源小卫星探针 33 6与用HaeⅢ消化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基因组DNA杂交 ,进行了中华绒螯蟹种群遗传多态性的非放射性DNA指纹图谱研究。实验表明 :用人源小卫星探针 33 6在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中可检测到 1 0个以上位点的遗传变异 ,这些位点均表现丰富的多态性 ;人源小卫星探针 33 6产生的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具有个体特异性 ,但未表现出中华绒螯蟹种或种群特异的分子遗传标记 ,长江蟹、辽河蟹与人工繁育长江蟹的群体内相似指数分别为 0 2 92、 0 375和0 30 6;长江蟹与辽河蟹、长江蟹与人工繁育长江蟹、辽河蟹与人工繁育长江蟹群体间相似指数分别为 0 1 78、0 2 66和 0 1 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遗传多态性 dna指纹图谱 小卫星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辽河、瓯江三水系中华绒螯蟹mt12SrDNA片断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凤英 马凌波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2期147-151,共5页
本实验根据马蹄铁鲎mtDNA 12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中华绒螯蟹mtDNA 12SrRNA基因的引物设计,并对长江、辽河、瓯江三水系各5个个体共15个个体进行了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结果表明,12SrRNA基因序列在长江种群、辽河种群、瓯江种群间几乎... 本实验根据马蹄铁鲎mtDNA 12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中华绒螯蟹mtDNA 12SrRNA基因的引物设计,并对长江、辽河、瓯江三水系各5个个体共15个个体进行了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结果表明,12SrRNA基因序列在长江种群、辽河种群、瓯江种群间几乎没有差异,仅在3号瓯江蟹415bp处发现有一碱基颠换,去掉两端引物共测定得到415bp的碱基序列、其中A、T、G、C含量分别为145bp(34.9%),165bp(39.8%),45bp(10.8%)和60bp(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辽河 瓯江 水系 中华绒螯蟹 mt12Srdna 序列 基因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组织对中华绒螯蟹DNA提取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皓 刘青 +4 位作者 吴旭干 何杰 董鹏生 李彤 成永旭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47-150,共4页
为了优化中华绒螯蟹基因组DNA提取方法,采用酚-氯仿法和试剂盒法分别对中华绒螯蟹的鳃、肌肉、血淋巴液和刚毛4种组织进行DNA提取,并从纯度、浓度、片段完整性及微卫星标记PCR扩增效果4个方面评价提取DNA的质量。结果显示:酚-氯仿法提取... 为了优化中华绒螯蟹基因组DNA提取方法,采用酚-氯仿法和试剂盒法分别对中华绒螯蟹的鳃、肌肉、血淋巴液和刚毛4种组织进行DNA提取,并从纯度、浓度、片段完整性及微卫星标记PCR扩增效果4个方面评价提取DNA的质量。结果显示:酚-氯仿法提取的DNA片段比试剂盒法提取的更完整,且DNA浓度较高,但纯度稍低;无论何种提取方法,刚毛和血淋巴液中的DNA纯度都高于鳃和肌肉,4种组织中的DNA含量依次为鳃>肌肉>刚毛>血淋巴液,未剪碎刚毛中未能提取到基因组DNA;微卫星标记的电泳结果表明,两种提取方法下4种组织中提取的DNA均可满足微卫星标记的应用要求。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的非损伤性中华绒螯蟹的采样及其DNA提取方法,这对于进行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dna提取 酚-氯仿法 试剂盒法 不同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介导河蟹总DNA导入镜鲤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闫学春 栾培贤 何立川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9-23,共5页
利用显微介导远缘杂交技术将河蟹总DNA直接导入镜鲤受精卵内,再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显微介导河蟹基因镜鲤的外源DNA。在30对AFLP引物中,有3对引物扩增出供体基因片段,即在显微介导河蟹基因镜鲤中均有和河蟹基因相同而对照镜鲤没有... 利用显微介导远缘杂交技术将河蟹总DNA直接导入镜鲤受精卵内,再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显微介导河蟹基因镜鲤的外源DNA。在30对AFLP引物中,有3对引物扩增出供体基因片段,即在显微介导河蟹基因镜鲤中均有和河蟹基因相同而对照镜鲤没有的条带。对6尾阳性显微介导河蟹基因镜鲤的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阳性显微介导河蟹基因在镜鲤中均含有供体基因目的片段。本研究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验证了河蟹总DNA可通过显微介导方式整合到镜鲤基因组中,为显微介导外源总DNA转化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介导 河蟹 dna 镜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进科 周刚 +2 位作者 曹文明 胡本龙 邢益于 《水产养殖》 CAS 2000年第5期24-27,共4页
本文运用 DIG标记的人源小卫星探针 33.6与 HaeⅢ消化的中华绒螯蟹基因组 DNA杂交,建立了中华绒螯蟹非放射性 DNA指纹图谱,证明目前在缺乏来自中华绒螯蟹基因组 DNA本身的同源小卫星 DNA的情况下,运用异源小卫星探针进行中华绒螯蟹 ... 本文运用 DIG标记的人源小卫星探针 33.6与 HaeⅢ消化的中华绒螯蟹基因组 DNA杂交,建立了中华绒螯蟹非放射性 DNA指纹图谱,证明目前在缺乏来自中华绒螯蟹基因组 DNA本身的同源小卫星 DNA的情况下,运用异源小卫星探针进行中华绒螯蟹 DNA指纹图谱的研究是可行的;实验表明运用人源小卫星探针 33.6进行中华绒螯蟹 DNA指纹图谱研究时,该探针可检测到 10个以上位点的遗传变异,每个位点呈现丰富的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dna指纹图谱 异源小卫星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DNA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7
作者 张红英 李义 +3 位作者 郭明凯 郝向举 孙汉 王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zlis)基因组DNA按5、20和80μg/kg剂量体腔注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约0.1 mL/只),设注射等体积TE缓冲液为对照组,分别在第1、3、5、7天采样,测定该细菌DNA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刺激作用。结果显... 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zlis)基因组DNA按5、20和80μg/kg剂量体腔注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约0.1 mL/只),设注射等体积TE缓冲液为对照组,分别在第1、3、5、7天采样,测定该细菌DNA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刺激作用。结果显示:注射上述3种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DNA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华绒螯蟹的THC、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血清PO、ACP活性,试验组蟹的上述免疫指标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20μg/kg体重剂量的刺激效果最好;但试验剂量的细菌DNA对血清AL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zlis) 基因组dna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和飞 王志忠 +5 位作者 卢红 于振海 闫法军 许国晶 朱永安 王新军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1-36,共6页
为确定影响黄河口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体质量的重要形态性状,为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测定随机采集的247只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体高(X3)、第三步足长节长(X4)和体质量(Y),通过相关... 为确定影响黄河口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体质量的重要形态性状,为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测定随机采集的247只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体高(X3)、第三步足长节长(X4)和体质量(Y),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建立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显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程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回归分析,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性状,排除共线性自变量,建立了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328.06+5.43X2+2.43X4。拟合度检验表明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头胸甲宽是影响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在对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以体质量为目标性状进行选育时,可以头胸甲宽(X2)为主要间接选择指标,第三步足长节长(X4)为辅进行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中华绒螯蟹蟹肉香气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顾赛麒 王锡昌 +2 位作者 陶宁萍 张晶晶 吴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20-125,共6页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采自阳澄湖的特级、1级、2级的雌性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和足肉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并以内标法对其定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对不同蟹肉样品的香气品质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采自阳澄湖的特级、1级、2级的雌性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和足肉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并以内标法对其定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对不同蟹肉样品的香气品质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等级中华绒螯蟹钳肉和足肉的综合得分均大于零(2级-钳肉除外),香气品质较好,醇类、酮类、呋喃类、含氮类和芳香类五类成分对其贡献显著,是表征"高品质风味"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将部位因素统一考虑后,大闸蟹等级越高,蟹肉香气品质越好;将等级因素统一考虑后,大闸蟹足肉香气品质最佳,钳肉次之,体肉最差。经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等级大闸蟹体肉及足肉样品香气轮廓可各自聚为一类。醇类、呋喃类、酮类、含氮类和芳香类5类香气成分可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存在一致性且可以相互补充,今后可利用两种方法建立不同大闸蟹蟹肉香气品质的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香气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酚氧化酶、抗菌力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艾春香 陈立侨 +2 位作者 刘晓玲 高露姣 温小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等指标为依据,探讨VE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VE对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PO、Ua、UL等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在适宜范围内,随着VE添加量的增加,PO、Ua和UL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综上所述,VE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VE适宜添加量为200—400mg/kg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维生素E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中活性香气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顾赛麒 王锡昌 +2 位作者 陶宁萍 张晶晶 吴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75-987,共13页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采自崇明的二级雄性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足肉和性腺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并以内标法对其定量。大闸蟹四可食部位中共检测到8大类58种香气物质,根据阈值进一步求得每种香气物质...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采自崇明的二级雄性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足肉和性腺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并以内标法对其定量。大闸蟹四可食部位中共检测到8大类58种香气物质,根据阈值进一步求得每种香气物质的活性值(OAV值)。以OAV值为依据,从58种化合物中筛选得到了癸醛等15种最为关键的活性香气物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对其活性值进行了分析。由PCA分析得到:性腺样品香气品质较佳,戊醛等8种为表征"高品质风味"的特征性香气物质(其中2,4-庚二烯醛最为重要)。由CA分析得到:大闸蟹性腺样品可聚为一类,戊醛等8种活性香气成分也可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存在一致性且可以相互补充,今后可利用两种方法建立大闸蟹香气品质的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香气 活性值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E对河蟹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艾春香 陈立侨 +3 位作者 温小波 刘晓玲 高露姣 江洪波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4-31,共8页
通过投喂添加VE 量分别为 0、0 .1× 1 0 - 3 、0 .2× 1 0 - 3 、0 .4× 1 0 - 3 、0 .6× 1 0 - 3(m m)的 5种实验饲料饲养河蟹 6 0d ,以探讨VE 对其体内SOD、ALP和ACP等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VE 时 ... 通过投喂添加VE 量分别为 0、0 .1× 1 0 - 3 、0 .2× 1 0 - 3 、0 .4× 1 0 - 3 、0 .6× 1 0 - 3(m m)的 5种实验饲料饲养河蟹 6 0d ,以探讨VE 对其体内SOD、ALP和ACP等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VE 时 ,河蟹血清、肝胰腺、卵巢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的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 >卵巢 >血清 >肌肉 ,ALP活性的为肝胰腺 >血清 >卵巢 >肌肉 ,而ACP活性则是肝胰腺 >血清 >肌肉 >卵巢 .饲料中添加VE 时 ,与对照组相比 ,各组织中SOD活性随着VE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 p <0 .0 5或 p <0 .0 1 ) ;ALP和ACP活性则随着VE 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 p <0 .0 5或 p <0 .0 1 ) .这表明VE 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河蟹体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并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从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VE 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河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能有效发挥其增强河蟹免疫功能的VE 适宜添加量为 ( 0 .2~ 0 .4)× 1 0 - 3(m 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 中华绒螯蟹 维生素E 超氧化物歧化酶 磷酸酶 血清 卵巢 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人工复制试验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孙学强 郭爱珍 陆承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4-76,共3页
用在江苏采集的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BY0 )组织匀浆 ,经除菌处理 ,人工接种健康绒螯蟹 ,约 10d发病 ,出现典型症状 ,继而死亡。将人工复制发病的绒螯蟹 (BY1)除菌后 ,接种健康绒螯蟹 ,同样使其发病并死亡(BY2 )。电镜观察BY0、... 用在江苏采集的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BY0 )组织匀浆 ,经除菌处理 ,人工接种健康绒螯蟹 ,约 10d发病 ,出现典型症状 ,继而死亡。将人工复制发病的绒螯蟹 (BY1)除菌后 ,接种健康绒螯蟹 ,同样使其发病并死亡(BY2 )。电镜观察BY0、BY1、BY2的超薄切片 ,其神经组织和肝胰脏等的细胞质中发现圆形病毒颗粒 ,大小约 5 5~ 6 5nm ,具有外膜样结构。因此 ,可以认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病 人工复制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饵中大豆浓缩蛋白不同含量对中华绒螯蟹氮、磷排泄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二超 于丰军 +4 位作者 陈立侨 郭慧 李康 蔡永久 蔡春芳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共3页
以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SPC)为主要饵料蛋白源,配制了大豆浓缩蛋白水平分别为0%、11%、22%、33%、44%、56%的系列饵料,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18.64%、37.93%、56.89%、77.19和100%。经70d投喂,测定中华绒螯蟹氨氮和活性磷酸盐排泄率... 以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SPC)为主要饵料蛋白源,配制了大豆浓缩蛋白水平分别为0%、11%、22%、33%、44%、56%的系列饵料,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18.64%、37.93%、56.89%、77.19和100%。经70d投喂,测定中华绒螯蟹氨氮和活性磷酸盐排泄率。结果表明,当SPC替代鱼粉的比例为0%~56.89%时,中华绒螯蟹的氨氮排泄率虽有所升高,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SPC的替代比例超过56.89%时,中华绒螯蟹的氨氮排泄率则显著性升高(P<0.05);SPC替代鱼粉的比例与中华绒螯蟹氨氮排泄率的相关方程为y=0.1197x+0.168(R2=0.8131)。SPC替代鱼粉的比例与中华绒螯蟹活性磷酸盐排泄率成显著负相关,方程为y=-0.0739x+0.6246(R2=0.94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浓缩蛋白(SPC) 中华绒螯蟹 氨氮 活性磷酸盐 排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消化道组织学及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方之平 潘黔生 +2 位作者 黄凤杰 罗立廷 何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对中华绒螯蟹成蟹消化道各段进行了光镜组织学结构的观察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 ,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各段黏膜上皮表面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除中肠及后盲囊外 ,整个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均有较厚的分泌物层和较发达的纤毛层。纤毛形... 对中华绒螯蟹成蟹消化道各段进行了光镜组织学结构的观察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 ,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各段黏膜上皮表面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除中肠及后盲囊外 ,整个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均有较厚的分泌物层和较发达的纤毛层。纤毛形态结构各异 ;以食道和后肠分布最密 ,胃和肠球次之。消化道各段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均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多级皱褶和嵴。仅中肠表面具典型微绒毛结构。各消化道段黏膜上皮表面均未见杯状细胞 ,上皮下基膜发达 ,黏膜下层明显 ,消化腺分布其间。整个消化道壁的肌层均为横纹肌 ,且排列疏松 ,外膜多为浆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消化道 扫描电子显微镜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增养殖水体中华绒螯蟹肌体矿物元素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彤晴 周刚 +2 位作者 秦钦 朱清顺 柏如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7,共5页
对不同增养殖水体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主要矿物元素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9种以上矿物元素,雄蟹矿物元素中平均值以钙含量最高,雌蟹矿物元素平均值以磷含量最高。中华绒螯蟹钾的含量明显高于钠。比较不同增... 对不同增养殖水体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主要矿物元素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9种以上矿物元素,雄蟹矿物元素中平均值以钙含量最高,雌蟹矿物元素平均值以磷含量最高。中华绒螯蟹钾的含量明显高于钠。比较不同增养殖水体雄蟹常量元素含量,固城湖放流与长江野生蟹无显著差异(P>0.05),均较其它水体雄蟹高,雌蟹常量元素太湖网围与长江野生无显著差别(P>0.05),含量都较高,尤以太湖网围常量元素含量为最高。雄蟹、雌蟹微量元素呈现相同规律:铁、锰以金坛池塘、固城湖放流含量较高。铜含量以长江野生为最高。锌含量各水体无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增养殖水体 矿物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肝胰腺色泽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世会 成永旭 +3 位作者 贾智英 李池陶 张旭彬 石连玉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34,共8页
将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饲养在10.4 m×7.6 m×1.2 m、前期为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后期搭配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3口池塘中,密度约为1.2只/m2。经7个月左... 将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饲养在10.4 m×7.6 m×1.2 m、前期为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后期搭配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3口池塘中,密度约为1.2只/m2。经7个月左右的常规养殖后,雌、雄体平均体质量分别为(97.03±6.91)g和(153.79±6.98)g,采集肝胰腺偏黑色泽(河蟹Ⅰ)和正常色泽(河蟹Ⅱ)的河蟹样品共24只(雌雄各半),活体解剖,测定总可食率(TEY)、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河蟹Ⅰ和河蟹Ⅱ雌体TEY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雄体出肉率(MY)和TEY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雌体肥满度(CF)相同外,河蟹Ⅱ各项数值均要高于河蟹Ⅰ。雌体肝胰腺中总脂、肌肉中粗蛋白和总脂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肝胰腺中水分,性腺中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体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肝胰腺中水分、粗蛋白、总脂,性腺中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肝胰腺中脂肪酸差异项占总参数的比例为23/52,超过40%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性腺和肌肉中此比例仅为10%和15%左右。综上所述,两组河蟹总可食率、可食组织中总脂和蛋白含量、肝胰腺中超过40%的脂肪酸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肥满度、肌肉和性腺中脂肪酸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河蟹营养价值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肝胰腺 色泽 营养品质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各发育期APUD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被引量:4
18
作者 方之平 潘黔生 +3 位作者 赵雅心 何杰 黄凤杰 罗立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0-375,共6页
使用 1 2种哺乳类、鱼类、昆虫激素为抗原制备的抗哺乳类血清 ,应用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中华绒螯蟹 1— 5期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体内及成蟹消化系统的APUD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在 1— 5期... 使用 1 2种哺乳类、鱼类、昆虫激素为抗原制备的抗哺乳类血清 ,应用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中华绒螯蟹 1— 5期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体内及成蟹消化系统的APUD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在 1— 5期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幼蟹体内未见到典型的免疫活性阳性细胞 ;在成蟹消化系统中见到神经丝蛋白 (NFP)、胰岛素(Ins)、血管活性肠肽 (VIP)、降钙素 (Cal)、五羟色胺 (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生长激素 (GH)、钙调素 (CaM)及蜕皮激素 (MH)等 9种免疫活性在其除了后肠以外的不同部位有各自的阳性反应表现。而P物质 (SP)、胰高血糖素 (Glu)、神经特异烯醇酶 (NSE)等 3种抗血清在中华绒螯蟹成蟹消化系统中却未见其免疫活性阳性反应痕迹。本文着重描述以上 9种免疫活性阳性反应在成蟹消化系统中分布情况及其阳性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消化系统 APUD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 发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柄切除及注射黄体酮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卵巢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崔青曼 袁春营 吴婷婷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4年第6期30-34,共5页
采用切除单侧、双侧眼柄及注射黄体酮药物的方法研究对幼蟹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切除双侧眼柄可明显增加幼蟹体重、蜕壳频率 ,极显著提高卵巢指数、肝胰腺指数和卵巢 /肝胰腺质量比 ,极显著增大卵母细胞直径 ;切除单侧眼柄可极显... 采用切除单侧、双侧眼柄及注射黄体酮药物的方法研究对幼蟹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切除双侧眼柄可明显增加幼蟹体重、蜕壳频率 ,极显著提高卵巢指数、肝胰腺指数和卵巢 /肝胰腺质量比 ,极显著增大卵母细胞直径 ;切除单侧眼柄可极显著增加卵巢指数和卵巢 /肝胰腺质量比 ,极显著增大卵母细胞直径 ;注射黄体酮药物可极显著增大卵母细胞直径 ,卵巢指数、卵巢 /肝胰腺质量比增加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柄切除手术 黄体酮 中华绒螯蟹 幼蟹 卵巢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降盐度及pH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赵晓红 金送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9-256,共8页
研究了低温、pH及盐度变化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前期幼体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在相同条件下 ,Z3期幼体对低温 ( 8、 9℃ )的耐受力最强 ,3日龄Z1期幼体次之 ,初孵Z1 期幼体最差。低温能推迟幼体的变态时间。孵幼期 ... 研究了低温、pH及盐度变化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前期幼体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在相同条件下 ,Z3期幼体对低温 ( 8、 9℃ )的耐受力最强 ,3日龄Z1期幼体次之 ,初孵Z1 期幼体最差。低温能推迟幼体的变态时间。孵幼期 ,水温低于 1 0℃的时间不能超过 1d。 ( 2 )初孵Z1 期幼体的适应pH为 6 0~ 9 1 ,适宜的pH为 7 5~ 8 7。孵幼和育苗初期 ,pH不应超过 9 3。 ( 3) 2 0的盐度降幅有益于将要蜕壳的Z1 期幼体变态。 ( 4 )降温 ( 2 1→ 1 5℃ )、降盐 ( 1 8→ 1 5 )、降 pH ( 8 3→ 6 5 )的协同作用会严重影响Z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幼体 水质 变态率 PH 温度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