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河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早期养殖性能、抗病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12
1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4 位作者 刘青 何杰 张庆华 王幼鹏 成永旭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137,共7页
本研究采用养殖性能评价、攻毒实验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方法,比较了2个种群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成蟹阶段的早期养殖性能[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成活率(SR)和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攻毒后的死亡率和免疫性能。结... 本研究采用养殖性能评价、攻毒实验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方法,比较了2个种群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成蟹阶段的早期养殖性能[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成活率(SR)和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攻毒后的死亡率和免疫性能。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扣蟹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和SGR显著短于野生扣蟹(P<0.05),而2种来源扣蟹的SR和WGR均无显著差异(P>0.05);(2)野生扣蟹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一直低于池塘养殖扣蟹,攻毒96 h后,野生扣蟹累计死亡率(28.3%)明显低于养殖扣蟹(50.0%);(3)比较肝胰腺组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无论雌蟹还是雄蟹,野生扣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养殖扣蟹,野生雄蟹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雄蟹,而野生雌蟹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养殖雌蟹;(4)比较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野生扣蟹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扣蟹,而养殖扣蟹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野生扣蟹。此外,野生雌蟹血清中的血蓝蛋白(Hc)含量、T-AOC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活性显著高于养殖雌蟹,而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活性显著低于养殖雌蟹。综上所述,2种来源蟹种各有优势,池塘养殖扣蟹具有较好的早期养殖性能,野生蟹种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有关其质量差异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扣蟹 野生群体 养殖性能 免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两个地理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潘建林 牟大凯 +6 位作者 郝莎 易龙 陈姗 朱清顺 王勇 陈建秀 侯亚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7-462,共6页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的方法,进行了两个微卫星基因座(Esin 67和Esin 87)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两个微卫星基因座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在Esin 67基因座中,本地种和荷兰种绒螯蟹均有8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8重复序列;在Esin 87基因座中,本地种绒螯蟹有9个等位基因,荷兰种有7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9重复序列.同时中华绒螯蟹荷兰种这两个基因座的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均高于本地种.这些结果提示了江苏本地的绒螯蟹可能受到其它地区河蟹的种质污染,基因多态性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对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对河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微卫星DNA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酚氧化酶、抗菌力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艾春香 陈立侨 +2 位作者 刘晓玲 高露姣 温小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等指标为依据,探讨VE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VE对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PO、Ua、UL等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在适宜范围内,随着VE添加量的增加,PO、Ua和UL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综上所述,VE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VE适宜添加量为200—400mg/kg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维生素E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溯河洄游期食物来源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崔莹 吴旭干 +3 位作者 赵峰 李嘉尧 连一霖 王福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2-829,共8页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对象,但野生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过程中的摄食生态尚不明确。本论文以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沿其洄游路线设置3个采样区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及其潜在的食物...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对象,但野生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过程中的摄食生态尚不明确。本论文以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沿其洄游路线设置3个采样区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及其潜在的食物来源等样品。通过对比分析幼体及食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对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期的食物组成及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碳稳定同位素(δ^13C)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氮稳定同位素(δ^15N)呈现逐渐变重的趋势。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的发育过程中,随着幼体不断向上游江段回溯,食物中陆源物质的比例逐渐增大,食物来源由浮游性食物向底栖性食物转变,且营养级逐渐增高。综合分析证明,在生境多样化、食物来源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中,δ^13C值呈现的是食物来源的区域性和特异性,可以识别中华绒螯蟹洄游过程中的食源变化。δ^15N值虽受到区域氮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仍能体现幼体发育过程中营养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溯河洄游 稳定同位素 食物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湖泊内源性饵料饲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与净水效应 被引量:5
5
作者 孟祥雨 宋学宏 +3 位作者 陈桂娟 冯育青 吴林坤 沈振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3-728,共6页
在东太湖网围养殖区进行不同放养密度(3000、6000、9000只/hm2)饲喂太湖水草与螺蛳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实验,各处理组均设投喂鱼肉与玉米等外源性饵料的对照,以获得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品质及养殖水环境的... 在东太湖网围养殖区进行不同放养密度(3000、6000、9000只/hm2)饲喂太湖水草与螺蛳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实验,各处理组均设投喂鱼肉与玉米等外源性饵料的对照,以获得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品质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利用浅水草型湖泊内源性饵料养殖中华绒螯蟹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表明,规格和增肉倍数虽然均显著小于相同养殖密度下投喂外源性饵料的对照组,但是各实验组商品蟹体重均能达到150 g;低密度养殖组(3000只/hm2)的产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余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低密度养殖组的河蟹回捕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余两组则无显著差异.实验养殖区水质状况优于投喂外源性饵料的对照区,其T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区,投喂外源性饵料会增加水体N、P含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投喂太湖水草与螺蛳等内源性饵料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不但可以有效地抑制浅水湖泊水草的疯长,还可通过中华绒螯蟹收获从水体输出N、P营养盐,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不同密度养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对比结果显示,利用草型湖泊内源性饵料养殖中华绒螯蟹的适宜放养密度为6000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放养密度 草型湖泊 净水效应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通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探讨
6
作者 杨品红 邹万生 +8 位作者 刘良国 徐黎明 王文彬 陈红文 唐琳 曹苗 黄春红 罗玉双 韩庆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3-837,共5页
人放天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质量好、个体大、耐运输、肉质鲜美,是优质高档蟹的代表,但产量严重不足。建立一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估算的模型来估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确定放养量,以达到湖泊中华绒螯蟹... 人放天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质量好、个体大、耐运输、肉质鲜美,是优质高档蟹的代表,但产量严重不足。建立一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估算的模型来估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确定放养量,以达到湖泊中华绒螯蟹稳产已迫在眉睫。本文根据近20年来作者对湖泊中华绒螯蟹放养的经验,结合灰估理论,提出蟹自然生产潜力:W=[B1K1C1/R1+B2K2C2/R2]·(B1+B2)2/B12+B2和蟹种放养量:W0=P0[B1K1C1/R1+B2K2C2/R2]·U/P估算模型,并与生产实践进行求证。其结果与生产实践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其估算结果可作为指导湖泊中华绒螯蟹生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湖 中华绒螯蟹 自然生产潜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种苗土池培育技术研究Ⅰ-Ⅰ期溞状幼体的适宜密度 被引量:2
7
作者 庞璞敏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5,共3页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活率(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溲状幼体 池塘 人工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作模式在成都崇州的可行性研究
8
作者 龙毓沛 吴如意 +3 位作者 陈烨 耿宇聪 黄雨雨 张婷婷 《河北渔业》 2025年第2期12-14,共3页
为验证稻蟹共作模式在成都地区的可行性,在成都市崇州市三江镇仁和村选取相同水源、位置相邻的两块稻田,开展了稻蟹共作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蟹共作模式投入蟹苗9000只/hm^(2),收获河蟹1980只/hm^(2),产量157.5 kg/hm^... 为验证稻蟹共作模式在成都地区的可行性,在成都市崇州市三江镇仁和村选取相同水源、位置相邻的两块稻田,开展了稻蟹共作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蟹共作模式投入蟹苗9000只/hm^(2),收获河蟹1980只/hm^(2),产量157.5 kg/hm^(2),产值22755元/hm^(2),水稻产值提高了11250元/hm^(2),稻蟹共作模式比传统模式总利润提高了11508元/hm^(2),并且经济效益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共作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exNet模型的大闸蟹自动分级系统设计与实现
9
作者 黄旭 吴开龙 曾孟佳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8期5-8,12,共5页
针对目前大闸蟹人工分级方法的局限性,设计基于Matlab图像处理的大闸蟹分级系统。首先,在湖州市太湖养殖基地采集不同等级大闸蟹背部和腹部图像,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灰度化、阈值分割、形态学等预处理。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模型提... 针对目前大闸蟹人工分级方法的局限性,设计基于Matlab图像处理的大闸蟹分级系统。首先,在湖州市太湖养殖基地采集不同等级大闸蟹背部和腹部图像,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灰度化、阈值分割、形态学等预处理。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模型提取大闸蟹公母特征,利用面积法计算其大小。通过选取的10只大闸蟹的重量和系统计算得到的像素转化为面积参数,分析得到大闸蟹背部图像像素占比与其重量成近似正比例关系,因此可根据背部图像的计算值得到其大小特征。根据大闸蟹公母、大小特征完成分级。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大闸蟹公母识别方面平均准确率达到92.655%,大小分级方面平均准确率达到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闸蟹 分级 AlexNet模型 MATLAB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和飞 王志忠 +5 位作者 卢红 于振海 闫法军 许国晶 朱永安 王新军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1-36,共6页
为确定影响黄河口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体质量的重要形态性状,为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测定随机采集的247只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体高(X3)、第三步足长节长(X4)和体质量(Y),通过相关... 为确定影响黄河口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体质量的重要形态性状,为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测定随机采集的247只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体高(X3)、第三步足长节长(X4)和体质量(Y),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建立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显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程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回归分析,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性状,排除共线性自变量,建立了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328.06+5.43X2+2.43X4。拟合度检验表明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头胸甲宽是影响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在对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以体质量为目标性状进行选育时,可以头胸甲宽(X2)为主要间接选择指标,第三步足长节长(X4)为辅进行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地区河蟹与罗氏沼虾生态高效混养技术探究
11
作者 朱丽艳 周捷 《河北渔业》 2024年第7期39-41,46,共4页
为充分挖掘河蟹养殖池塘潜能和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经济效益,在崇明地区传统河蟹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密度的罗氏沼虾混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河蟹蟹种放养量为250 kg/hm^(2)时,罗氏沼虾放养1.8万尾/hm^(2)较为适宜,... 为充分挖掘河蟹养殖池塘潜能和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经济效益,在崇明地区传统河蟹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密度的罗氏沼虾混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河蟹蟹种放养量为250 kg/hm^(2)时,罗氏沼虾放养1.8万尾/hm^(2)较为适宜,罗氏沼虾销售价格为200元/kg,总产值比放养2.4万尾/hm^(2)高出5.985万元/hm^(2),较未混养罗氏沼虾的河蟹精养池塘增加6.195万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eriocheir sinensis)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混养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棉籽粕和发酵棉籽粕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杨霞 叶金云 +3 位作者 张易祥 吴成龙 刘沛 王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棉籽粕(CSM)和发酵棉籽粕(FCSM)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0.56±0.04)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660只,随机分成11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棉籽粕(CSM)和发酵棉籽粕(FCSM)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0.56±0.04)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660只,随机分成11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配制CSM添加量分别为0、8.0%、16.0%、24.0%、32.0%、40.0%(分别记为CSM0、CSM8、CSM16、CSM24、CSM32、CSM40组)和FCSM添加量分别为8.0%、16.0%、24.0%、32.0%、47.5%(分别记为FCSM8、FCSM16、FCSM24、FCSM32、FCSM47.5组)的11种等氮(粗蛋白质,38.39%)等能(总能,19.18 M J/kg)试验饲料。试验期为6周。结果表明:CSM8、CSM16、FCSM8、FCSM16、FCSM24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与对照组(CSM0组)差异不显著(P>0.05)。CSM8、FCSM8、FCSM16、FCSM24组的全蟹粗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亦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CSM添加量超过16%或FCSM添加量超过24%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全蟹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水平的CSM和FCSM替代鱼粉对全蟹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以及肝胰腺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随着CSM或FCSM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胰腺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逐渐下降,而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则逐渐升高。在相同替代水平下,FCSM组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高于CSM组,而FCSM组的纤维素酶活性则显著低于CSM组(P<0.05)。由此得出,作为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鱼粉的替代蛋白质源时,CSM的适宜添加量为16%,FCSM的适宜添加量为24%。此外,相同替代水平下FCSM的替代效果好于C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幼蟹 普通棉籽粕 发酵棉籽粕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消化酶活性 juvenile chinese mitten crab ( eriocheir sinen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比较 被引量:38
13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4 位作者 龙晓文 刘青 赵恒亮 姜晓东 成永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8-818,共11页
以长江水系大规格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为选育基础群,以降低一龄性早熟率、提前或延后二龄成熟期和提高成蟹规格为主要选育目标,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综合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野选G1,养选G1)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 以长江水系大规格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为选育基础群,以降低一龄性早熟率、提前或延后二龄成熟期和提高成蟹规格为主要选育目标,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综合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野选G1,养选G1)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1)扣蟹养殖阶段,野选和养选G1的早熟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6.89%和15.25%,养选G1早熟率略高于野选G1(P>0.05);野选G1在9—11月平均体重略低于养选G1和对照组,且8—9月野选G1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野选和养选G1的正常扣蟹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选育群体G1早熟蟹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成蟹养殖阶段,野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晚于对照组,养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早于对照组;(3)三群体中华绒螯蟹在成蟹养殖阶段的早期(3—6月)生长速度接近,6—8月野选G1雄体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8—9月则明显高于其它两群体雄体;野选G1雌体的生长速度仅在6—7月明显低于其它两组,7—9月则反之;(4)野选G1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选育群体最终成蟹平均规格均高于对照组,仅野选G1雌体成蟹体重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选和养选G1成蟹平均体重均比对照组大10%以上;两选育群体雄体和雌体的大规格成蟹(雄蟹≥175g,雌蟹≥125g)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野选G1具有一龄扣蟹早熟率低、二龄成蟹规格大和性腺成熟时间略有推迟等特点,养选G1具有扣蟹养殖阶段饲料系数低、性腺发育时间提前和成蟹规格大等特点,两群体G1均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群体选育 子一代 养殖性能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吴滟 付春鹏 +4 位作者 蒋速飞 傅洪拓 乔慧 龚永生 熊贻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7-202,共6页
研究采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同池养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以筛选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体宽)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点ESIN33、ESC29和ESC57与体重、体宽和体高呈极显著相关(P<0.01);位点ESC65与体高、体宽呈极显著相关(P... 研究采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同池养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以筛选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体宽)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点ESIN33、ESC29和ESC57与体重、体宽和体高呈极显著相关(P<0.01);位点ESC65与体高、体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不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表明,ESIN33位点的AC基因型、ESC29位点的DD基因型、ESC65位点的BB基因型的平均体重、体宽和体高均高于其他基因型,且差异显著,是生长性状的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微卫星 生长性状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蜕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徐建荣 沈颂东 +1 位作者 张加梅 蔡剑洪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05-508,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大眼幼体蜕壳数量少、成活率低;光照可刺激并促进大眼幼体的蜕壳与生长,但长时间光照会影响Ⅰ期到Ⅳ期幼蟹的蜕壳生长;泥土和隐蔽物作为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成活率;苗种质量是提高中华绒螯蟹大... 试验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大眼幼体蜕壳数量少、成活率低;光照可刺激并促进大眼幼体的蜕壳与生长,但长时间光照会影响Ⅰ期到Ⅳ期幼蟹的蜕壳生长;泥土和隐蔽物作为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成活率;苗种质量是提高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到Ⅳ期幼蟹成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大眼幼体 蜕壳生长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肥饲料中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性腺发育、脂质代谢、抗氧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磊 龙晓文 +3 位作者 吴旭干 刘泽华 何杰 成永旭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467,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性腺发育、脂质代谢、抗氧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采用混合植物油(豆油∶菜籽油=1∶1)替代不同水平(0、25%、50%、75%和100%)鱼油,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育肥饲料(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性腺发育、脂质代谢、抗氧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采用混合植物油(豆油∶菜籽油=1∶1)替代不同水平(0、25%、50%、75%和100%)鱼油,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育肥饲料(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9.5%和14.0%),分别记为饲料1#、2#、3#、4#和5#,对5组成体雄蟹(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进行了为期60 d的室外池塘饲养试验。结果显示:1)混合植物油替代不同水平鱼油对雄蟹性腺指数(GSI)及肝胰腺指数(HSI)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料4#组肝胰腺中甘油三酯(TG)含量最低,其余各组肝胰腺中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除游离胆固醇(F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外,饲料2#组血清中其余各项脂质代谢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对于肝胰腺中的抗氧化指标,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饲料1#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肝胰腺中的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以饲料1#组最高,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力则以饲料4#组最高,饲料1#组次之,饲料2#组最低。4)饲料3#组血清中ALP活力最高,且显著高于饲料1#和4#组(P<0.05),但血清中ACP活力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2#组血清中血蓝蛋白(Hc)含量、T-AOC和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但该组血清中POD活力和MDA含量最低。综上,育肥饲料中以豆油∶菜籽油=1∶1的混合植物油替代不同水平鱼油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且适宜的替代水平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的脂质代谢、抗氧化及免疫性能均无负面影响,其适宜的替代水平为2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替代水平 中华绒螯蟹 性腺发育 脂质代谢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E对河蟹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艾春香 陈立侨 +3 位作者 温小波 刘晓玲 高露姣 江洪波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4-31,共8页
通过投喂添加VE 量分别为 0、0 .1× 1 0 - 3 、0 .2× 1 0 - 3 、0 .4× 1 0 - 3 、0 .6× 1 0 - 3(m m)的 5种实验饲料饲养河蟹 6 0d ,以探讨VE 对其体内SOD、ALP和ACP等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VE 时 ... 通过投喂添加VE 量分别为 0、0 .1× 1 0 - 3 、0 .2× 1 0 - 3 、0 .4× 1 0 - 3 、0 .6× 1 0 - 3(m m)的 5种实验饲料饲养河蟹 6 0d ,以探讨VE 对其体内SOD、ALP和ACP等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VE 时 ,河蟹血清、肝胰腺、卵巢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的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 >卵巢 >血清 >肌肉 ,ALP活性的为肝胰腺 >血清 >卵巢 >肌肉 ,而ACP活性则是肝胰腺 >血清 >肌肉 >卵巢 .饲料中添加VE 时 ,与对照组相比 ,各组织中SOD活性随着VE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 p <0 .0 5或 p <0 .0 1 ) ;ALP和ACP活性则随着VE 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 p <0 .0 5或 p <0 .0 1 ) .这表明VE 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河蟹体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并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从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VE 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河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能有效发挥其增强河蟹免疫功能的VE 适宜添加量为 ( 0 .2~ 0 .4)× 1 0 - 3(m 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 中华绒螯蟹 维生素E 超氧化物歧化酶 磷酸酶 血清 卵巢 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舌在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及等级评定的应用 被引量:32
18
作者 张晶晶 顾赛麒 +2 位作者 丁玉庭 王锡昌 姜文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146,共6页
采用电子舌对产自阳澄湖、松江、崇明的不同等级雌性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位的滋味轮廓进行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电子舌测定数据后发现,特级、1级、2级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足肉、性腺4个部位滋味轮廓区分显著。采用软独立... 采用电子舌对产自阳澄湖、松江、崇明的不同等级雌性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位的滋味轮廓进行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电子舌测定数据后发现,特级、1级、2级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足肉、性腺4个部位滋味轮廓区分显著。采用软独立建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单部位及联合多部位的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模型,无论是单部位还是多部位模型,对非阳澄湖蟹样的拒绝率均为100%。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建立了中华绒螯蟹的等级评定模型,特级、1级、2级蟹样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采用上述模型可100%正确识别16个未知蟹样的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滋味 产地鉴别 等级评定 电子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环境中华绒螯蟹肉脂品质的比较 被引量:15
19
作者 秦钦 张彤晴 +2 位作者 陈炳耀 朱清顺 周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20,共8页
选取长江野生、湖泊放流、网围养殖及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成蟹各10只。雌、雄各半,对其进行62个肉脂品质参数的测算。可食部分占体重的29.79%~38.60%,可食部分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45%~20.32%和8.52%~17.33... 选取长江野生、湖泊放流、网围养殖及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成蟹各10只。雌、雄各半,对其进行62个肉脂品质参数的测算。可食部分占体重的29.79%~38.60%,可食部分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45%~20.32%和8.52%~17.33%,含水量为56.70%~70.30%;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可食部分的5.29%~7.22%和6.40%~7.9l%,氨基酸总量占13.48%~17.57%;可食部分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0.80%~1.7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3.61%~9.29%;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0.65%~2.79%;脂肪酸总含量约为4.41%~10.96%。‘组内雌、雄可食部分比例、粗脂肪、灰分、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参数差异较小;水分、粗蛋白、氩基酸等参数差异较大,粗蛋白、氨基酸各有显著差异的参数值均为雄蟹小于雌蟹。同性别不同生态环境成蟹粗蛋白、氨基酸各参数的差异较小;可食部分比例、粗脂肪、水分、灰分、脂肪酸、矿质元素等参数差异较大。综合均值比较结果和实践经验分别选取13个和16个参数,对4组雄蟹、4组雌蟹进行判别,结果表明所选取参数可较好反映中华绒螯蟹肉脂品质的差异。用62个参数分别对4组雄蟹、4组雌蟹进行聚类分析,从总体上反映了不同生态环境中华绒螯蟹的肉脂品质和其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生态环境 肉脂品质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型湖泊河蟹养殖容量初探 被引量:25
20
作者 金刚 李钟杰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5-351,共7页
在移栽有沉水植物的网箱和水泥池 ,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河蟹 ,以定量研究河蟹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进而探讨草型湖泊河蟹的养殖容量。草型湖泊对河蟹的养殖容量 (或负荷力 )可以定义为对水生植被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时的最大的河蟹现存量... 在移栽有沉水植物的网箱和水泥池 ,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河蟹 ,以定量研究河蟹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进而探讨草型湖泊河蟹的养殖容量。草型湖泊对河蟹的养殖容量 (或负荷力 )可以定义为对水生植被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时的最大的河蟹现存量。通过河蟹放养密度与沉水植物相对生长率的分析 ,获得了不同规格河蟹的养殖容量。当年幼蟹规格较小 (壳宽 18 0± 1 2mm) ,其养殖容量为 2 3ind·m-2 ;二龄幼蟹 (35 0± 3 6mmCW )的养殖容量是0 9ind·m-2 ;较大规格河蟹 (6 0 0± 5 7mmCW)的养殖容量是 0 0 83ind·m-2 。进一步分析得知 ,在草型湖泊中河蟹对沉水植物生长不构成显著影响的最大产量密度为 2 9 2 5kg·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型湖泊 河蟹 沉水植物 养殖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