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求知、修身与发展的统合: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华峰 史静寰 郭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3,共15页
超越消极刻板印象和西方既有学习理论,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理解中国学生学习特点,有助于构建本土学生学习理论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前提。本研究对国际上的中国学习者研究主题... 超越消极刻板印象和西方既有学习理论,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理解中国学生学习特点,有助于构建本土学生学习理论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前提。本研究对国际上的中国学习者研究主题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提炼,发现国际比较视野的中国学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支撑知识再生产的组合式认知策略,社会关系导向和工具性的学习动机,情境性和策略性的学业互动,以及本土美德影响下的学习信念。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和学生学习时间进一步提炼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已超越认知范畴而与全人生发展融合,展现出求知、修身与发展相统合的“大学习”特色样态。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学生学习模式转型,不能仅着眼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还应该考虑扩大到塑造学习修身和发展特点的社会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学习 儒家文化 中国学习者 本土特色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形象在德语世界的变迁:多维诠释与文学镜像
2
作者 谭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17世纪以来,德国学者从宗教、哲学、神学、专业汉学等角度对老子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多维度的诠释,老子在德语世界中的形象经历了从“异教”创始人到“老孩子”哲学家、从伟大的东方先知到上帝化身、从流亡哲人到平凡编者的多次变迁。老... 17世纪以来,德国学者从宗教、哲学、神学、专业汉学等角度对老子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多维度的诠释,老子在德语世界中的形象经历了从“异教”创始人到“老孩子”哲学家、从伟大的东方先知到上帝化身、从流亡哲人到平凡编者的多次变迁。老子形象的变迁折射出时代语境、诠释传统和认知范式对道家思想接受史的影响,既构成了一部跨文化诠释范式的演变史,也彰显出德国学者对中西文化异同性的不懈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中学西传 德语世界 接受史 诠释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结合极限学习机用于红参产地鉴别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梦如 李丹 +3 位作者 朱青霞 刘姗姗 蒋红 姬瑞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15-20,共6页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质量的鉴别研究与中药现代化进程关系密切,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K-近邻算法(KNN)、极限学习机(ELM)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对7种不同来源的红参药材样品进行产地鉴...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质量的鉴别研究与中药现代化进程关系密切,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K-近邻算法(KNN)、极限学习机(ELM)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对7种不同来源的红参药材样品进行产地鉴别研究,以期为其他中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本文利用NIRS采集来自不同产地的红参光谱信息(900~2200 nm),通过光谱预处理手段消除噪声和样品组内差异的影响,进而建立主成分分析、K-近邻算法(KNN)、极限学习机预测模型,对不同来源的红参进行产地鉴别。结果表明:7种红参(1种高丽红参+6种国产红参)在主成分分析模型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分类聚集特征,但仍存在误判的可能;在K-近邻算法(KNN)模型中,当K值为5时,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准确率达到96%;相比KNN模型,极限学习机模型中的21个红参样本产地识别正确率达100%。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ELM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快速、准确、无损地鉴别不同产地的红参,可以解决传统检测方法很难克服的中药材鉴别规模庞大、分类多、建模速度慢等问题,且使用方便,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中药材分类 红参 产地鉴别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工具书·文化传播——从《英华萃林韵府》看晚清“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交汇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金水 吴巍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7-133,共7页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是考察晚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两个基本维度,西方传教士在其中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所编撰的《英华萃林韵府》这一工具书,汇合了"西学东渐"与"中...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是考察晚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两个基本维度,西方传教士在其中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所编撰的《英华萃林韵府》这一工具书,汇合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内容和特征,拓展了"中学西传"的内涵,从多方面反映了晚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英华萃林韵府》 卢公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国哲学”的双重理据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汉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5,共5页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径来寻求重建“中国哲学”的两个学理依据,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文化寻根 哲学寻根 中国学术 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帝之治术与“西学中源”说新论——《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的成书及其背景 被引量:15
6
作者 韩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明末清初西学传入中国,为达到引进之目的,出现了比较中西学术的各种说法。《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这篇由康熙帝亲自撰写的历算短文,首次明确表达了"西学中源"的观念。本文依据中西文献,特别是宫廷学者之文集,对该文写作背景... 明末清初西学传入中国,为达到引进之目的,出现了比较中西学术的各种说法。《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这篇由康熙帝亲自撰写的历算短文,首次明确表达了"西学中源"的观念。本文依据中西文献,特别是宫廷学者之文集,对该文写作背景、动机以及反响作深入之探讨,确定该文完成于1703年。并指出正是由于康熙的宣讲,使"西学中源"说从庙堂之说成为文人的谈资,以梅文鼎为代表的诸多文人的迎合响应以及转述,使此说成为影响清初学界的重要论说,对康熙时代乃至后来的历算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数学 康熙 梅文鼎 《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旋、岁差与中西之争——清代科学思想史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小明 任春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明清之际西方岁差的"恒星东移"解释传入中国,引爆了激烈的中西论争。梅文鼎通过对历算史的重构将"恒星东移"纳入中法范式,但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安清翘通过解构西学、回归中学,将"恒星东移"从中学体系剔... 明清之际西方岁差的"恒星东移"解释传入中国,引爆了激烈的中西论争。梅文鼎通过对历算史的重构将"恒星东移"纳入中法范式,但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安清翘通过解构西学、回归中学,将"恒星东移"从中学体系剔除出去,同时对"西学中源说"提出了系统性的批评。令人深思的是,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是以默认西学优于中学为隐含前提,安清翘批评"西学中源说"则以否定西学优于中学为预设基础,立论虽然不同,但目标却出奇的一致,即发扬传统以求超胜!就中学的维护和弘扬而言,"西学中源"的解构者安清翘甚至比倡导者梅文鼎更坚决、更彻底。岁差与中西之争的表象之下,隐含着当时受到西学影响而升华的中国传统天旋模式之争这一深刻背景。三者复杂纠缠、整体联动,刻画出有清一代科学思想史的一条清晰而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旋 岁差 安清翘 “斜转” “西学中源说” 中西之争 科学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 被引量:6
8
作者 刘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62,共6页
对中国人种起源的探讨,是20世纪上半期广泛关注的话题,经历了一个从“西来说”到“土著说”的过程。这一转变,考古发现是个重要原因,但其中蕴含了一点民族情感,二者共同促成了“土著说”的确立。从民族主义立场来看,“西来说”与“土著... 对中国人种起源的探讨,是20世纪上半期广泛关注的话题,经历了一个从“西来说”到“土著说”的过程。这一转变,考古发现是个重要原因,但其中蕴含了一点民族情感,二者共同促成了“土著说”的确立。从民族主义立场来看,“西来说”与“土著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建构民族认同的努力。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中出现的民族溯源,其发生与变化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主义的曲折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种 西来说 土著说 民族溯源 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学”之作为“学”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耀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共5页
“国学”就是“中国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就是渗透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学等具体学问之中的“有别于西方思维的中国思维”。它主要表现为:只讲“相关律名学”(correlation-logic),而不讲“主谓式句辞”(Subject-predicate propos... “国学”就是“中国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就是渗透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学等具体学问之中的“有别于西方思维的中国思维”。它主要表现为:只讲“相关律名学”(correlation-logic),而不讲“主谓式句辞”(Subject-predicate proposition);只讲现象论,而不讲本体论(ontology);只讲符号论,而不讲实在论(realism);只讲“内在关系”(internal relation),而不讲“外在关系”(external relation);只讲“大心论”,而不讲“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之类的任何“中心论”;只讲“职司主义”或“功能主义”,而不讲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等等。这是一整套有别于“西学”的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了这套独立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西学 民族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戴震与西学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道彬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从徽州乡野来到京师后,以素衣秀才的身份在很短时间内就"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其学术何以迅速得到认同,是当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梅文鼎、梅瑴成、江永、戴震等对待西学问题的考... 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从徽州乡野来到京师后,以素衣秀才的身份在很短时间内就"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其学术何以迅速得到认同,是当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梅文鼎、梅瑴成、江永、戴震等对待西学问题的考察,说明戴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中学"替换"西学"的特有方式,使人耳目一新。其学术地位的迅速确立,与他在"西学东渐"的学术变革时期,适时地顺应了朝廷的文化心态有关,由此也凸显了传统士大夫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艰难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戴震 学术特点 地位确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彝尊对西洋传教士及其书籍的看法——康熙朝文人阅读史个案探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翠玲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特指其在传统经史方面的成就。康熙皇帝的阅读倾向对士人有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史 康熙朝 朱彝尊 传教士 西学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的现代转换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东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75-83,共9页
在中国美育传统相当长的时间里 ,美育经历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发展阶段 ,展示出了中国美育传统实践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而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是与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西学美育理论... 在中国美育传统相当长的时间里 ,美育经历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发展阶段 ,展示出了中国美育传统实践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而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是与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西学美育理论在中国的译解和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 ,美育内涵从以听觉为主的乐教向以视觉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变迁 ,中国传统美育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的转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育传统形态 中国美育现代形态 西学东渐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暄《璇玑遗述》成书及流传考略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承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经由欧洲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及之后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揭暄的《璇玑遗述》就是这种影响的绝佳例证之一。文章综合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对此书的撰写缘由及流传情况作了详细考... 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经由欧洲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及之后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揭暄的《璇玑遗述》就是这种影响的绝佳例证之一。文章综合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对此书的撰写缘由及流传情况作了详细考察,并对各个版本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璇玑遗述》的成书和流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需求,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有清一代思潮之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揭暄 《璇玑遗述》 《写天新语》 自然哲学 西学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中国文艺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邵志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7,共8页
20世纪前期是中西文化急剧碰撞和交融的特殊时代。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滚滚大潮,一度沉寂的古老东方文化亦曾再漾涟漪而掀起西进的热潮,中国哲学和文学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象表现以空前规模进入西方世界,汇聚成... 20世纪前期是中西文化急剧碰撞和交融的特殊时代。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滚滚大潮,一度沉寂的古老东方文化亦曾再漾涟漪而掀起西进的热潮,中国哲学和文学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象表现以空前规模进入西方世界,汇聚成"中学西传"的另一向道。该历史风景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19世纪下半叶以降,西方科技理性的高度发展带来了社会异化的空前精神危机,20世纪初在所谓西方"衰落"的阴影下,西方知识界再次掉头东顾,试图从东方这"世外桃源"中觅寻拯救西方文明危机之良方。基于文化重塑之精神需求,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接受带有浓烈的文化过滤倾向,他们所看重的是为其所需并能为其所用之处,主要是中国的道家美学、古典诗歌与中国艺术中的"写意"观念。当时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过滤和利用,本质上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的追求,中国文艺美学成为西方现代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意义有三:一是为西方呈示了一种借以克服其文明危机的文化精神;二是推动了西方文艺美学观念由"写实"向"写意"的现代转型;三是中国古诗与诗学传统对英美意象派新诗的形成性影响。20世纪前期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接受,是出于"他者"相异性的诱惑和吸引,他们追寻作为"他者"的中国文化和美学精神,正是另一种返观自身、找寻自我的方式,其根本坐标在于其自身文化发展的深层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西传 文化过滤 中国文化艺术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后期“西学中源”论中“以子证西”的两面性及其命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仲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张国人应该学习"西学";有人则认为"西学"既然源自"中学",那就不必再去学习"西学"。"以子证西"的论证模式曾经起过"沟通中西"的作用,但在清末因其牵强附会而日渐被抛弃,思想界逐步走向了"超胜"中西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以子证西 晚清变革 近代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之源起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志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1980年代,因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学术观念较前发生重大转变,加之众多出土文献不断呈现于学者面前,陆续有人提出重写学术史的动议。那么,什么是中国学术史?其源起及发展状况如何?它原来是何种写法?现在应当如何重写?这些似乎皆应予以... 1980年代,因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学术观念较前发生重大转变,加之众多出土文献不断呈现于学者面前,陆续有人提出重写学术史的动议。那么,什么是中国学术史?其源起及发展状况如何?它原来是何种写法?现在应当如何重写?这些似乎皆应予以探索和深究。本文从分析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的源起入手,对之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供时贤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史 学术文化起源 学术史研究源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沃尔夫对儒家经典的使用与接受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8,共9页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沃尔夫还积极接受了朱熹理学:他《讲话》的主旨是由理性和知识可以开导出道德,这一思想与朱熹理学若合符节;他还引用了《大学章句序》和《小学》,对朱熹理气、天命之正和形气之私的理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沃尔夫在《讲话》中提到的所有重要观点和哲学概念,都可以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夫 儒学 理性道德哲学 中学西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书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32,161,共10页
明末清初,战国以来中国学者编排的从盘古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与建构的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首遇耶稣会士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的激烈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之争。由于中西方学... 明末清初,战国以来中国学者编排的从盘古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与建构的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首遇耶稣会士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的激烈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之争。由于中西方学者均对于对方文化缺乏实质性的接触和义理疏通,耶稣会士积极倡导的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和康乾以后主导中国学界的"西学中源说",多缺乏严格意义的学术价值。激烈的辩论背后,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旨趣格外明显。辩论开启了近代中西学术"会通"之先河,加速了中国古史观念的更新,引出了一个跨学科、前瞻性的国际学术课题。对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的价值,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显然并不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文化 本土一系说 自西徂东说 西学中源说 中西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比较哲学史上“并置派”的重要尝试——张东荪用知识社会学“重写”中华哲学史的一个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耀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97,共8页
中西比较哲学之格式,不外三款:西化、并置、化西。晚清以降,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所撰三部《中国哲学史》,虽不能说完全"抹煞"了中华哲学之特殊性,但至少对此种特殊性凸显不够。只有张东荪是一个典型例外。他旗帜鲜明地以金... 中西比较哲学之格式,不外三款:西化、并置、化西。晚清以降,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所撰三部《中国哲学史》,虽不能说完全"抹煞"了中华哲学之特殊性,但至少对此种特殊性凸显不够。只有张东荪是一个典型例外。他旗帜鲜明地以金岳霖所谓"第二种态度"从事"中华哲学史"研究,始终不移地把"中华哲学"当作"中华特有的哲学",把"中华哲学史"当作"中华哲学的史"。其《中国哲学史讲义》等著述,是一项专门凸显中华哲学特殊性的"中华哲学史书写"。此种书写之哲学基础,就是当时流行欧西的"知识社会学",以及他本人"接着"欧西所创发的"知识文化学"。他用知识社会学"重写"中华哲学史,乃是中西比较哲学史上"并置派"的重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哲学 并置派 中华哲学史 知识社会学 张东荪 冯友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西渐”视野下的中国思想变革--美国青年政治理论家Leigh Jenco的学术新著《变法》评介
20
作者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120,222,共4页
美国青年政治理论家Leigh Jenco的学术新著《变法》,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辩论作为"向他者学习"的一种典范,由此对西方理论如何克服西方中心论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方法。这也反映出当前某种"中学西渐"的新趋向... 美国青年政治理论家Leigh Jenco的学术新著《变法》,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辩论作为"向他者学习"的一种典范,由此对西方理论如何克服西方中心论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方法。这也反映出当前某种"中学西渐"的新趋向:西方学者力图发掘中国思想与实践所蕴含的普遍化理论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性与特殊性 西方中心主义 中学西渐 新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