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
1
作者 张赪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8,共16页
文章以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语料,从语法化环境具有连续性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中古汉语时期“转”的各种副词用法演变的语法化环境。这一时期“转”有程度副词、情状副词和语气副词三种用法,它们都是由“变化”义的动词... 文章以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语料,从语法化环境具有连续性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中古汉语时期“转”的各种副词用法演变的语法化环境。这一时期“转”有程度副词、情状副词和语气副词三种用法,它们都是由“变化”义的动词“转”语法化而来,新的语法功能经桥梁环境、在转换环境中最终形成,而“转换环境”是可以采用一定的形式标准将其识别出来的。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基本见于佛经的“转复”“转便”“转更”的副词用法,指出它们源于不熟悉汉语的译经僧人(二语习得者)的学习偏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副词 佛经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释“在所”
2
作者 于方圆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的成词是在“在所V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汉语的“在所V处”原本是介词“在”与方所宾语组合,因常用来翻译梵语表方所的关系小句,获得了任指义,由于“所”字功能的变化,加之四字格和双音化影响,“在/所V处”发生了重新分析,成为“在所/V处”,“在所”就成为一个主要修饰方所成分、表任指的词。“在在”则是对原典语言仿译,“在”也是来自表方所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所 梵汉对勘 汉译佛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经之“四大病”辨识 被引量:1
3
作者 郜林涛 黄仕文 黄仕荣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3,共6页
佛教医学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人文医学和生物医学思想理论及医疗实践经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而非独立的诊疗体系。在古印度“四大”哲学思想和佛教基本义理以及佛教医学“四大说”根本理论的指导下,以佛教所谓众生... 佛教医学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人文医学和生物医学思想理论及医疗实践经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而非独立的诊疗体系。在古印度“四大”哲学思想和佛教基本义理以及佛教医学“四大说”根本理论的指导下,以佛教所谓众生“四大病”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四大病”“四大不调”为关键词,以汉译佛经为主要研究范围,参考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相关研究,针对性地研覆了“四大不调”之缘起,进而对相关“四大病”之病因病机、病相病处与疾病分类等相关内容加以相对系统的整理和诠释,冀期为该领域深入研究积累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佛教医学 四大说 四大不调 四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汉译佛典之“譬喻”文体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73,共9页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叙事文体,其性质则相当于中土固有的寓言,且具有独特的文体表现:如从组织结构言,可分成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从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则有一一...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叙事文体,其性质则相当于中土固有的寓言,且具有独特的文体表现:如从组织结构言,可分成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从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则有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一对应、双重并列及多重对应等关系;从寓象与寓意关系的生成机制看,则主要表现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譬喻 文体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典中的一类特殊句式:并列成分后置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敕瑞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7-625,共9页
文章报道了汉译佛典中出现的一类特殊句式。在这一句式中有一个与连词组合的名词性成分置于全句末尾,这个后置的名词性成分和其前的某个名词性成分存在并列关系,文章把这种现象称作"并列成分后置"。这类后置的并列成分包括四... 文章报道了汉译佛典中出现的一类特殊句式。在这一句式中有一个与连词组合的名词性成分置于全句末尾,这个后置的名词性成分和其前的某个名词性成分存在并列关系,文章把这种现象称作"并列成分后置"。这类后置的并列成分包括四类,即"主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宾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兼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和"定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文中通过同经异译及其他例句详细讨论了这四类后置成分,并通过梵汉对勘对它们的成因作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语言接触 出格语法 同经异译 梵汉对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语言特殊用法与语言接触——以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之来源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龙国富 范晓露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敢”吸收并承载了“敢……皆”构式的全称量化义。其产生动因是因充分条件义和全称量化义逻辑上相通,yat kimcid……sa sarva句式在梵文中有充分条件和全称二义,则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外来译者以为汉语“敢……皆”构式也可如此。语言特殊用法的产生在同质语言中往往受特殊语境及特殊句法结构影响,在异质语言中常常因语言接触导致,“敢”表全称量化用法很好地诠释了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 来源 异质语言 语言接触 梵汉对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文佛典数据库建设刍议 被引量:2
7
作者 辛睿龙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1-66,共6页
文章论述了汉文佛典写本佛经、刻本佛经和现代佛经的数据库建设现状,讨论了当前汉文佛典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汉字识别、外字处理、图像处理、文本校对、平台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汉文佛典数据库建设的相关对策,即充分吸收和利用已有的学术... 文章论述了汉文佛典写本佛经、刻本佛经和现代佛经的数据库建设现状,讨论了当前汉文佛典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汉字识别、外字处理、图像处理、文本校对、平台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汉文佛典数据库建设的相关对策,即充分吸收和利用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数位建设成果,尽快建成兼收并蓄的汉文佛典基本字料库;完善佛典图像的显示、处理效果,提高佛典文本的标点、校对质量,尽快建成精良成熟的汉文佛典图文数据库;全面整合汉文佛典的数字化资源,合理构建汉文佛典的数据库框架,尽快建成开放交互的汉文佛典数据库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佛典 数据库 古籍数字化 CBETA电子佛典 “中华经典古籍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名词“现在”的来源及中国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冠明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70,共8页
现代汉语常用的时间名词"现在"是一个来自汉译佛典的借词,在佛经翻译中对译梵文原典的同义并列结构。"现在"在中古佛典中就具有了时间名词的用法,但从中古至明代中期千余年的中土文献中见不到"现在"的用... 现代汉语常用的时间名词"现在"是一个来自汉译佛典的借词,在佛经翻译中对译梵文原典的同义并列结构。"现在"在中古佛典中就具有了时间名词的用法,但从中古至明代中期千余年的中土文献中见不到"现在"的用例,直到明末才又见于文献,并在清代中期完成了它的中国化历程而彻底融入了汉语。"现在"的中国化途径代表了一种不同于以往认识的佛典语言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在” 借词 佛典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度集经》俗语词例释 被引量:1
9
作者 夏广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106-111,共6页
汉译佛典语言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通俗性,随着佛教的弘传而直接影响中古汉语词汇系统。此时的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俗语词剧增。本文以中古汉译佛典《六度集经》为对象,从中爬梳中古俗语语汇,以大量实证材料,进一步印证汉译佛典是... 汉译佛典语言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通俗性,随着佛教的弘传而直接影响中古汉语词汇系统。此时的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俗语词剧增。本文以中古汉译佛典《六度集经》为对象,从中爬梳中古俗语语汇,以大量实证材料,进一步印证汉译佛典是中古语汇发生剧变的重要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度集经》 欲语词 例释 佛典 汉语词汇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迎来汉藏佛典翻译又一高峰——追念汉藏佛学研究的三位大师 被引量:1
10
作者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33-38,共6页
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佛学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如同雨后春笋,呈茁壮滋长之势,这种风气,一直延续了四五十年。当时提倡、呼吁"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人间净土",认为佛教不仅要关照遥远的"来世"... 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佛学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如同雨后春笋,呈茁壮滋长之势,这种风气,一直延续了四五十年。当时提倡、呼吁"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人间净土",认为佛教不仅要关照遥远的"来世"追求,更重要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立足今生今世,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出现了一批佛学界的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佛教复兴运动,既推动了我国佛学研究,又呼吁整个社会关注和解决现世问题,包括个人、民族乃至国家的利益。文章试图展示那个年代陈寅恪、吕澂、法尊三位大师对汉藏佛学研究、汉藏佛经翻译的重大贡献,以求进一步关注、挖掘汉藏文化交流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汉藏佛典翻译 大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掘宝母题动植物功能的跨文化探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68,共6页
中国古代金银变化母题,关于寻宝中动植物功能、神物作为寻宝器具的信奉,是一个外来的神秘信奉。庞杂的古代金银变化母题,离不开这一外来思路的最初启发。关于“银伥”看守金银的信奉,也当是上述掘宝民俗同一故事的别种说法,及其逆向思... 中国古代金银变化母题,关于寻宝中动植物功能、神物作为寻宝器具的信奉,是一个外来的神秘信奉。庞杂的古代金银变化母题,离不开这一外来思路的最初启发。关于“银伥”看守金银的信奉,也当是上述掘宝民俗同一故事的别种说法,及其逆向思维和补充。藏宝掘藏故事中的蛇、鼠意象,其文本渊源,在巴利文本生故事与中古汉译佛经中普遍流传的“感恩动物忘恩人”母题中,也可以找到其蛛丝马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金银变化 古代小说 民俗信仰 母题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与古典文艺美学的不解之缘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占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6-9,41,共5页
中国传统翻译译论与古典文艺美学一脉相承,传统翻译译论不仅吸收了文艺美学的理论思想和原则,还借鉴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按照中国传统翻译译论演进过程和发展的轨迹,重点对佛经翻译思想、"信达雅"原则、"神似"... 中国传统翻译译论与古典文艺美学一脉相承,传统翻译译论不仅吸收了文艺美学的理论思想和原则,还借鉴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按照中国传统翻译译论演进过程和发展的轨迹,重点对佛经翻译思想、"信达雅"原则、"神似"和"化境"说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旨在证明中国传统译论与古典文艺美学有不解之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译论 佛经 信达雅 神似 化境 古典文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羊惩妒妇故事的佛道文化溯源
13
作者 王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47-54,共8页
变羊故事发端于汉译佛经故事。羊崇拜中的文化观念是复杂多样的 ,其与方术、鬼灵仙怪等传统文化多种分支纠葛难分。母题利用变羊信仰教训妒妇 ,故事主流倾向被注入了男性强势文化导向。而故事前半部分暗示的男性性放荡 。
关键词 变羊故事 母题 性别文化 佛经故事 羊崇拜 佛教文化 仙道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典汉译与藏译之比较
14
作者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72-78,共7页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经翻译年代、翻译理论的探讨和比较,即显示了汉藏佛经翻译的异同,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 佛经翻译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土新创普贤信仰文献叙录
15
作者 张子开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65-70,共6页
普贤信仰在我国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于民间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普贤文献向无清理。将有关汉文普贤文献区分为普贤类注疏、普贤类文物(普贤变)、中土普贤经、普贤类灵验记、碑文和寺院志等其他普贤文献共5类,作详细解题,纠正... 普贤信仰在我国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于民间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普贤文献向无清理。将有关汉文普贤文献区分为普贤类注疏、普贤类文物(普贤变)、中土普贤经、普贤类灵验记、碑文和寺院志等其他普贤文献共5类,作详细解题,纠正历来著录之误、辨识之讹和定名之不妥;认为其中的《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乃纯粹中土所造,民间信仰色彩浓厚,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贤菩萨 佛教文献 中国佛教 注疏 灵验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文佛典与扬雄《方言》研究——兼及方言词的形、音、义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志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7-150,共14页
在扬雄《方言》的研究中,其中的一些方言词语,往往难以找到实际使用的书证(即见于历代文献中的实际用例),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历代的研究者寻找文献用例的视野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献上,而《方言》中的方言词语一般出现在俗语言文献中(“方... 在扬雄《方言》的研究中,其中的一些方言词语,往往难以找到实际使用的书证(即见于历代文献中的实际用例),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历代的研究者寻找文献用例的视野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献上,而《方言》中的方言词语一般出现在俗语言文献中(“方”往往与“俗”统称“方俗”,历代主流场合提倡雅言,因此较少运用方俗语),故当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到诸如医书、农书、史籍、笔记小说等,特别是面广量大且语言总体趋俗的汉文佛教文献中(包括汉译佛典及中土佛教撰述)。其次,许多方言词语没有专门记录的汉字(故只能以同音字记录),另外,一些词的不同地域的方言变体,往往也仅为语音上的变化,因而导致记录的形体各异。所以在搜寻文献用例时,我们必须突破字形的束缚,“以耳治而不以目治”,循着“语转”的轨迹而发现新的词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研究 俗文献 汉文佛典 耳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