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on leaching resistance of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1
作者 YU Li-li GAO Wei CAO Jin-zhen TANG Zhen-zhong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10年第1期1-8,共8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aching resistance of active ingredient-copper in ammoniacal copper quat-type D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aching resistance of active ingredient-copper in ammoniacal copper quat-type D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percentages of leached copper from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with different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were obtained after leaching tests by analyzing the copper retention in treated wood. The fixation mechanism of copper in the treated wood was determined with the help of SEM and FTIR spectra, while the valence conversion of copper after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was studied by UV spectroscopy.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leached copper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after microwave post-treatment over time. This development was reinforced by allowing even more time for the treatment as well a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ower of microwave post-treatment. The leaching resistance of copper in wrapped samples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unwrapped sample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Compared with air-dried samples, the valence conversion in the samples with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changed slightly,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cannot impair the natural decay resistance of ACQ-D treated wood. SEM and FTIR spectra showed the presence of crystal particles formed by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copper and wood ingredients in wood cell walls and wood pits. Only a small amount of copper reacted with cellulose, while lignin and hemicellulose were the major bonding sites for copper in wood. Giv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microwave post-treatments had a slight effect on 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parallel to the grain and on the erystallinity of ACQ-D treated Chinese f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 ammoniaeal copper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type D (ACQ-D) COPPER leaching resistance microwave post-treat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木材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牛慧敏 张振 +3 位作者 邱勇斌 沈汉 徐金良 何贵平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为揭示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效应,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利用设置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的4×5双因素交叉设计的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测定林,研究8年生杉木的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碳含量,估算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 为揭示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效应,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利用设置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的4×5双因素交叉设计的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测定林,研究8年生杉木的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碳含量,估算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遗传控制方式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木材基本密度、树干碳含量在杂交组合间均差异显著(P<0.05),含碳率在组合间差异不显著。父母本配合力分析显示,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树干碳含量的母本效应均大于父本效应,C25-3母本效应最大,B109-3父本效应最大;杂交组合各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杉木高世代育种工作仍需注重亲本的选配。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树干碳含量与生长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按10%的入选率,联合选择出3211和3215两个速生高固碳的杂交组合,单株材积较对照(CK)增加30.91%以上,树干碳含量较CK增加26.95%以上,而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呈弱相关或负相关,筛选出3218和3216两个木材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木材基本密度较CK增加2.1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遗传力 配合力 生长性状 木材基本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无性系生长和材性变异及多性状指数选择 被引量:64
3
作者 王润辉 胡德活 +3 位作者 郑会全 韦茹萍 黄越茂 蔡维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50,共6页
对19年生和17年生2块杉木无性系测定林开展生长和材性变异及多性状指数选择研究,其中,19年生测定林包括38个参试无性系,17年生测定林包括102个参试无性系。2块测定林数据分析结果均显示:无性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心材率和木材基本... 对19年生和17年生2块杉木无性系测定林开展生长和材性变异及多性状指数选择研究,其中,19年生测定林包括38个参试无性系,17年生测定林包括102个参试无性系。2块测定林数据分析结果均显示:无性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心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无性系重复力达中等偏上至较高水平,遗传变异系数各性状间差异较大;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与基本密度存在弱负相关。不同选择方法的结果表明,指数选择能整体提高单株材积、心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综合的遗传增益,达到比单性状选择更好的选择效果,是多性状改良较理想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无性系 材性 多性状指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9
4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5 位作者 王强 裘秀群 陈秋凤 李燕燕 黄玉梓 廖迎春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7-444,共8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增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hm-2.a-1),N1(60 kg.hm-2.a-1),N2(120 kg.hm-2.a-1),N3(240 kg.hm-2.a-1),每处理重复3次。以CO(NH2)2作...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增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hm-2.a-1),N1(60 kg.hm-2.a-1),N2(120 kg.hm-2.a-1),N3(240 kg.hm-2.a-1),每处理重复3次。以CO(NH2)2作为氮源,每月以溶液方式对林地进行喷施。通过2 a的处理后发现,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各处理土壤pH值、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交换性钙和土壤交换性镁质量分数均呈下降趋势,而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则不断上升。各处理中,不同层次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而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模拟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效养分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成熟期杉木人工纯林生长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潘建华 孙杰 +3 位作者 郑林水 陈惠明 叶慧群 吴礼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1-295,共5页
为解决成熟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长受抑制问题,选择生态疏伐、卫生伐等2种处理对成熟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抚育间伐,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60块标准地中杉木生长量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疏伐、卫生伐与对... 为解决成熟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长受抑制问题,选择生态疏伐、卫生伐等2种处理对成熟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抚育间伐,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60块标准地中杉木生长量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疏伐、卫生伐与对照比较,树高因子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而胸径、单株材积因子生长影响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且生态疏伐的影响较卫生伐影响大。由此可见,给成熟期的杉木人工纯林以足够的生长空间,虽然对林分树高因子生长没有影响,却能有效地促进林木胸径生长,增加单株材积,获得更多优质、高产、高效的木材,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学 杉木 成熟林 生长量 抚育间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及主伐年龄的确定 被引量:48
6
作者 周国模 郭仁鉴 +1 位作者 韦新良 王雪军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9-222,共4页
杉木人工林是浙江省主要用材林资源。根据调查资料 ,经过模型拟合和统计分析 ,确定林分生长模型 ,据此计算数量成熟龄 ,以土地期望价最高和内部收益率最大确定经济成熟龄 ,并确定主伐年龄。结果表明 ,杉木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 2 4~ 2 ... 杉木人工林是浙江省主要用材林资源。根据调查资料 ,经过模型拟合和统计分析 ,确定林分生长模型 ,据此计算数量成熟龄 ,以土地期望价最高和内部收益率最大确定经济成熟龄 ,并确定主伐年龄。结果表明 ,杉木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 2 4~ 2 9a ,经济龄成熟为 1 7~2 7a ,主伐年龄为 1 9~ 2 6a。不同地位指数的林分间有一定的差异 ,其中 8和 1 0地位指数级主要培育小径材 ,应尽可能提前采伐 ,1 2和 1 4地位指数级培育中小径材 ,可适当提前采伐 ,1 6地位指数级以培育中径材为主 ,可适当延长采伐 ,1 8及 1 8以上地位指数级 ,培育中大径材 ,应尽可能延长采伐年限。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有材林 生长模型 数量成熟 主伐年龄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69
7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项文化 雷丕峰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8-423,共6页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cm土层(20 6g·kg-1)>15~30cm土层(17 1g·kg-1)>30~45cm土层(12 4g·kg-1)>45~60cm土层(9 8g·kg-1)>60~75cm土层(8 2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杉木林地(13 6g·kg-1)>经济林地(12 3g·kg-1)>农用后撂荒地(11 0g·kg-1)。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pH值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 40,与土壤全氮、C/N比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 81和r≥0 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杉木兼容性林分蓄积量模型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雄清 张建国 段爱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7,共6页
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的研究,为改善杉木的经营管理、揭示杉木的生长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模拟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单木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和基于林分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本研究通过组合预测法把单木模型和林分模型... 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的研究,为改善杉木的经营管理、揭示杉木的生长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模拟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单木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和基于林分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本研究通过组合预测法把单木模型和林分模型组合起来,使杉木林分蓄积量预测一体化。利用组合预测法对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组合,分散单项模型的预测误差,从而提高预测精度。基于江西杉木固定样地数据,并利用最优加权法计算组合预测模型中各模型的权重系数。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法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比单项模型(单木模型、林分模型)预测精度高,同时组合预测法可提高杉木林分蓄积量预测模型的兼容性,保证杉木林分蓄积量预测的一致性,为杉木林分蓄积量一体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蓄积量 兼容性 组合预测法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杉木林不同生育阶段林下植被生物量 被引量:10
9
作者 田大伦 杨超 +3 位作者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梁小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5-149,共5页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Chapin,1983;Chastain et al.,2006)。
关键词 连栽杉木林 林下植被 生物量 动态变化 湖南会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条件对杉木颜色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唐荣强 鲍滨福 李延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5-459,共5页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板材为试件,在170,190和210℃分别处理2,3,和4 h,对杉木板材颜色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比较了杉木心边材颜色差异,探讨了杉木热变色的原因。结果表明:杉木心材经热处理后明度L*和黄蓝色品值b*均变小,随着温...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板材为试件,在170,190和210℃分别处理2,3,和4 h,对杉木板材颜色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比较了杉木心边材颜色差异,探讨了杉木热变色的原因。结果表明:杉木心材经热处理后明度L*和黄蓝色品值b*均变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L*和b*下降幅度逐渐增大,色差ΔE增大;心材明度变化率α和ΔE随热处理条件变化规律与边材分别相似,且两者有很强的相关性,但边材b*随温度升高是先增后减。温度对杉木颜色变化影响大于时间,在210℃时,时间的影响显著。在相同处理工艺下,热处理条件对边材影响大于心材;杉木心边材存在差异性可能与心边材中木质素含量和抽提物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学 杉木 热处理 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积成材浸渍纸贴面工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杜春贵 刘志坤 +2 位作者 张齐生 张宏 楼永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为了提高和改善杉木积成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外观质量,促进杉木积成材的推广应用,初步探索了杉木积成材浸渍纸贴面工艺的可行性。试验采用在杉木积成材与浸渍纸之间加入一张木单板,且一次性压贴在杉木积成材基材上的方法,并测试了贴面板... 为了提高和改善杉木积成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外观质量,促进杉木积成材的推广应用,初步探索了杉木积成材浸渍纸贴面工艺的可行性。试验采用在杉木积成材与浸渍纸之间加入一张木单板,且一次性压贴在杉木积成材基材上的方法,并测试了贴面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分析了贴面工艺,选择了较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对杉木积成材进行浸渍纸贴面切实可行。较佳贴面工艺参数为:热压压力2 5MPa,热压时间4min,热压温度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加工 杉木 积成材 浸渍纸 贴面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根际土壤特性的研究(Ⅱ)杉木根际的生物化学特性 被引量:20
12
作者 蒋秋怡 叶仲节 +2 位作者 钱新标 姜培坤 徐金良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450-456,共7页
本研究测定了浙江省一些林场内杉木林地杉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指出,杉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中氨化细菌占有较大数量。杉木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都显著地高于非根际土壤。脲... 本研究测定了浙江省一些林场内杉木林地杉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指出,杉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中氨化细菌占有较大数量。杉木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都显著地高于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脱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也有同样趋势,但多酚氧化酶则相反。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有关。杉木连栽显著地降低根际微生物数量和脱氢酶、纤维酶活性,但增大了多酚氧化酶活性。这表明降低了生物化学活性。而这又会引起根际养分不足和有毒物质积累,导致连栽杉木较低的生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根际 土壤微生物 生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第2代育种群体优良基因型的RAPD遗传变异(英文)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梅 施季森 +1 位作者 李发根 甘四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0-55,共6页
利用RAPD标记研究选自杉木第2代育种试验林、拟纳入高世代育种的182个优良基因型的遗传变异。29条随机引物扩增出31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45条(78.8%)。聚类分析表明,182个优良基因型可聚为11类。AMOVA分析表明,96.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 利用RAPD标记研究选自杉木第2代育种试验林、拟纳入高世代育种的182个优良基因型的遗传变异。29条随机引物扩增出31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45条(78.8%)。聚类分析表明,182个优良基因型可聚为11类。AMOVA分析表明,96.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第2代育种试验林内,而试验林间的遗传变异虽然显著(Φst=0.032,P<0.001),但比例较低(3.2%)。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第2代育种群体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显示了进一步育种的良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优良基因型 遗传变异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种群空间格局 被引量:17
14
作者 曹光球 林思祖 +1 位作者 曹子林 丁咇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8-152,共5页
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对福建省虎头山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综合聚集强度各指标的结果表明 :不同立木级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基本呈聚集分布 ,随着立木级的增大 ,各种群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对福建省虎头山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综合聚集强度各指标的结果表明 :不同立木级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基本呈聚集分布 ,随着立木级的增大 ,各种群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杉木、米槠和少叶黄杞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的趋势 ,拟赤杨和木荷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大→小的趋势 ,虎皮楠和丝栗栲聚集强度表现为小→大→小的趋势。低立木级阶段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 ,高立木级阶段引起的树种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或自身聚集性。表 2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天然混交林 杉木 伴生树种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檫树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姜培坤 蒋秋怡 +2 位作者 徐秋芳 钱新标 张钦相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35-240,共6页
本文分析了杉木、檫树根际土壤的几种有机化合物数量。结果表明:无论是杉木还是檫树其根际土壤各类有机物总量都不同程度高于相应全土;杉木根际土壤的C/N比檫树根际土壤平均高出1.68,H/F低0.23,总糖、可溶性还原糖和... 本文分析了杉木、檫树根际土壤的几种有机化合物数量。结果表明:无论是杉木还是檫树其根际土壤各类有机物总量都不同程度高于相应全土;杉木根际土壤的C/N比檫树根际土壤平均高出1.68,H/F低0.23,总糖、可溶性还原糖和有机酸含量杉木根际土较高,而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檫树根际土高;土壤总酚量在两种根际上间无明显差异,而游离酚量杉木根际高于檫树根际;杉木连栽造成土壤有机质、全氮和H/F的降低和总酚量、游离酚量的升高。除了二栽杉木根际土游离酚含量比头栽高外,其余物质含量在头栽根际上和二栽根际上间无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檫树 根际 土壤 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生杉木的解剖特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奋学 黄华宏 +2 位作者 童再康 朱玉球 何福基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9-623,共5页
为揭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矮生的原因,以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为材料,对其生长特性、枝条和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矮生杉木在枝条年生长量方面极显著低于正常杉木,其中矮生杉木主干、主枝年伸长量均值分别为25.5... 为揭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矮生的原因,以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为材料,对其生长特性、枝条和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矮生杉木在枝条年生长量方面极显著低于正常杉木,其中矮生杉木主干、主枝年伸长量均值分别为25.54和24.59 cm,正常杉木相应均值分别为89.61和57.52 cm;在枝皮率方面,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的均值分别为76.50%和37.70%,差异极显著;在管胞平均面积方面,矮生杉木(241.901 6μm2)极显著小于正常杉木(308.894 6μm2),然而,矮生杉木的平均管胞密度(3 375个.mm-2)却极显著高于正常杉木(2 456个·mm-2);矮生杉木的枝条单位长度的叶片数量(主干为14片·cm-1,主枝为10片·cm-1)极显著多于正常杉木(主干和主枝均为7片·cm-1);但两者在栅海比(衡量植物生长势的一个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杉木 矮生机制 解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生长性状相关联遗传标记的检测 被引量:12
17
作者 何祯祥 施季森 +2 位作者 尹增芳 陈孝丑 余荣卓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50-354,共5页
采用ANOVA方法对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相关联的RAPD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单标记分析检测到与树高生长相关联的分子标记有 3个 ,胸径有 5个 ,材积有 2个 ,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 1 5 8% ,2 4 36%和 1 0... 采用ANOVA方法对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相关联的RAPD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单标记分析检测到与树高生长相关联的分子标记有 3个 ,胸径有 5个 ,材积有 2个 ,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 1 5 8% ,2 4 36%和 1 0 63% ;双标记分析共检测出 2 86对标记组合 (其中树高有 96对 ,胸径有 94对 ,材积有 96对 ) ,与杉木生长性状紧密关联。与杉木生长性状相关的标记互作效应十分显著。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生长性状 遗传标记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杉木林分生长对间伐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7
18
作者 曾冀 雷渊才 +2 位作者 蔡道雄 唐继新 明安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1-848,共8页
以广西凭祥14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保存密度为1 219株·hm-2)为对象,设置69%(处理Ⅰ),60%(处理Ⅱ),51%(处理Ⅲ),40%(处理Ⅳ)4个间伐强度处理和不间伐对照,定期观测间伐后9 a内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等林分生... 以广西凭祥14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保存密度为1 219株·hm-2)为对象,设置69%(处理Ⅰ),60%(处理Ⅱ),51%(处理Ⅲ),40%(处理Ⅳ)4个间伐强度处理和不间伐对照,定期观测间伐后9 a内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等林分生长指标,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从而揭示林分生长对间伐的动态响应,筛选适宜的间伐强度,为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间伐强度显著影响杉木林分胸径、枝下高、单株材积和蓄积生长(P<0.05),对树高和冠幅的影响不显著(P>0.05);胸径和单株材积以处理Ⅲ为最高,枝下高和蓄积则以对照为最高。胸径、冠幅和枝下高年均增量在间伐后第1~3年最大,处理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年均增量高峰则出现在间伐后第3~5年。根据上述试验结果,为了快速培育杉木大径材,建议在杉木近自然化改造中选择间伐强度约50%(处理Ⅲ)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营学 杉木 间伐强度 密度效应 生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树脂浸渍压缩密实化杉木燃烧特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章卫钢 鲍滨福 +1 位作者 杜春贵 张宏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9-403,共5页
采用锥形量热仪对酚醛树脂浸渍压缩密实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燃烧性能进行测定,分析密实化杉木燃烧剩余物特征、热释放速率、释热总量、释烟速率、释烟总量、一氧化碳释放量、有效燃烧热、质量损失率等燃烧特性与速生杉木素... 采用锥形量热仪对酚醛树脂浸渍压缩密实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燃烧性能进行测定,分析密实化杉木燃烧剩余物特征、热释放速率、释热总量、释烟速率、释烟总量、一氧化碳释放量、有效燃烧热、质量损失率等燃烧特性与速生杉木素材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密实处理后,燃烧剩余物增多,并具有一定强度;密实化杉木释热总量高于素材,达到160.98 k W·m-2,而20 s后迅速降低,再无热释放峰,而素材在400 s时仍出现热释放峰;其释热速率、有效燃烧热和质量损失率均低于素材;释烟曲线中素材第二发烟峰在300 s出现,持续时间近100 s,而密实化杉木该峰推后了近6 min,释烟速率也减缓并降低;密实化杉木平均一氧化碳产率(yco)高峰向后推迟近70 s,持续释放时间也由素材的60 s降低到35 s,而后迅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科学与技术 浸渍压缩 密实化 锥形量热仪 阻燃木材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杉木作芯板的细木工板制作工艺 被引量:11
20
作者 沈哲红 方群 钱俊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8-210,共3页
为获得合适的细木工板生产工艺 ,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杉木芯板的制作工艺对细木工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芯板制作中采用不同的热压温度、芯条涂胶量、芯条含水率和芯条含水率均匀性对细木工板的性能有影响。较合适的工艺条件为... 为获得合适的细木工板生产工艺 ,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杉木芯板的制作工艺对细木工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芯板制作中采用不同的热压温度、芯条涂胶量、芯条含水率和芯条含水率均匀性对细木工板的性能有影响。较合适的工艺条件为热压温度 1 40℃ ,芯条涂胶量 80g·m-2 ,芯条含水率 8%~ 1 2 %。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细木工板 生产工艺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