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D治疗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牛国辉 谢加阳 +6 位作者 朱登纳 崔博 赵会玲 王明梅 冯欢欢 张萌萌 李停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1,共6页
背景 除了某些有明确病因的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康复治疗是GDD的主要治疗方式;维生素D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在调节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目前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GDD患儿临床疗效的研究... 背景 除了某些有明确病因的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康复治疗是GDD的主要治疗方式;维生素D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在调节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目前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GDD患儿临床疗效的研究开展较少。目的 探讨补充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对GDD患儿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0年9月—2022年6月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首次住院就诊的120例GD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化的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8例)、400 U组(37例)和1 200 U组(35例)。常规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400 U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400 U/d维生素D;1 200 U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口服1 200 U/d维生素D。收集3组患儿的性别、就诊年龄等基本资料;于入院时(治疗前)及第3个疗程末(治疗后)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评估适应能力、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5个能区的发育商(DQ)];记录发生在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次数,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组患儿性别、居住地、出生季节、分娩方式、就诊年龄、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主要就诊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25(OH)D水平、Gesell量表各能区D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200 U组患儿血25(OH)D水平、Gesell量表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DQ值高于常规组(P<0.05)。第1、2疗程期间,3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疗程期间,1 200 U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及400 U组(P<0.05)。结论 补充1 200 U维生素D对GDD患儿的康复疗效有益,且能减少康复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发育障碍 广泛性 全面性发育迟缓 维生素D Gesell量表 不良事件 康复治疗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一项上海市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2
作者 郭志超 崔丹 +4 位作者 包嘉珺 施渭青 韦康 杨兴堂 俞文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8,共6页
背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发生率高、早期识别率低,对儿童其他维度的早期发展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认知环境是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关键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从家庭认知环境的社区干预角度... 背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发生率高、早期识别率低,对儿童其他维度的早期发展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认知环境是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关键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从家庭认知环境的社区干预角度,为儿童早期的语言发育促进提供理论证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8—2020年在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4307名儿童在1、2、3周岁时采用上海市小儿发育筛查量表Ⅱ(DenveRⅡ)进行发育筛查,将筛查出的语言发育迟缓的172名儿童作为观察组,以年龄作为配对因素,按照1∶3的比例纳入516名语言发育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出生基本特征、父母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和分娩特征以及家庭认知环境特征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共172名,发生率为3.99%,其中,1岁儿童57名(33.14%),2岁儿童92名(53.49%),3岁儿童23名(13.37%)。病例组儿童男性、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儿童的总体家庭认知环境及情感温暖、社会适应、语言环境和忽视环境弱于对照组(P<0.05)。儿童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低(高中以下)、家庭认知环境不良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2岁前进行语言发育干预是有效降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率的关键。社区儿童保健医生指导优化家庭养育环境、协助建立良好亲子沟通和交流互动,是促进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有效策略,尤其要关注出生胎龄小和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家庭,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和亲子沟通方面的干预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发展障碍 家庭环境 认知环境 儿童 儿童语言 儿童早期发展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泛性发育障碍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柯晓燕 王民洁 +5 位作者 陈一心 邹冰 焦公凯 王晨阳 金利波 林节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58-560,共3页
目的 :探讨广泛性发育障碍 (PDD)与感觉统合失调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90例我院门诊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患儿进行评估 ,以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 (SIS)评定感觉统合失调问题 ,以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结果 :... 目的 :探讨广泛性发育障碍 (PDD)与感觉统合失调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90例我院门诊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患儿进行评估 ,以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 (SIS)评定感觉统合失调问题 ,以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结果 :PDD中感觉统合轻 -重度失调率为 92 2 % ,儿童孤独症组与Asperger综合症组的感觉统合失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 =1 87,P >0 0 5 )。PDD的CARS总分与触觉过分防御 (r =-0 3 4)、本体感失调 (r =-0 2 1)呈负相关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感觉统合失调与PDD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性 发育障碍 感觉统合失调 PDD 儿童精神病学 儿童孤独症 ASPERG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与正常儿童前庭系统发育特点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霞 于立身 王玉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1-276,共6页
目的:比较7~14岁正常儿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的前庭功能发育状况。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48名7~14岁ADHD患儿和同年龄段的正常对... 目的:比较7~14岁正常儿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的前庭功能发育状况。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48名7~14岁ADHD患儿和同年龄段的正常对照(以两岁作为一个年龄段)使用VTS 2000/VNG-V600型前庭功能测试系统,进行前庭系统检查,比较ADHD患儿和正常对照之间前庭系统的发育特点。结果:正常儿童视眼动反射,特别是扫视、反扫视从7~8岁开始有进一步的发育;从7~8岁到9~10岁,正常儿童扫视、反扫视的延迟时间明显缩短[7~8岁左向扫视延迟时间为(149±66)ms,9~10岁为(108±64)ms,P<0.05;7~8岁反扫视左向延迟时间为(178±127)ms,9~10岁为(101±88)ms,P<0.05],并且扫视的速度明显增快[7~8岁右向扫视速度为(138±12)°/s,9~10岁为(147±15)°/s,P<0.05];从9~10岁到11~12岁这个阶段,反扫视的速度明显增快[9~10岁反扫数左向速度为(155±26)°/s,11~12岁为(172±34)°/s,P<0.05],同时扫视的准确度提高(9~10岁扫视准确度为0.88,11~12岁为0.90,P<0.05)。至13~14岁,正常儿童的扫视延迟时间进一步缩短[11~12岁左向扫视延迟时间为(101±62)ms,13~14岁为(76±63)ms,P<0.05]。ADHD患儿仅在从7~8岁到9~10岁间出现扫视延时的缩短[7~8岁左向扫视延时为(179±67)ms,9~10岁为(138±76)ms,P<0.05],7~14岁ADHD患儿视动性眼震(optokinetic nystagmus,OKN)的速度慢于正常对照组(7~8岁ADHD患儿OKN的慢相速度为138.07°/s,9~10岁为40.24°/s,11~12岁OKN的快相速度为226.88°/s,13~14岁OKN的慢相速度为41.30°/s;7~8岁正常对照OKN的慢相速度为179.03°/s,9~10岁为43.86°/s,11~12岁OKN的快相速度为262.92°/s,13~14岁OKN的慢相速度为47.32°/s),而ADHD患儿视前庭相互作用眼震/(视动性眼震+前庭眼震)慢相速度的比值在7~8岁和11~12岁组大于正常对照组(7~8岁ADHD患儿左向比值为0.73,正常对照左向比值为0.66;11~12岁患儿左向比值为0.80,正常对照左向比值为0.71;P均<0.05)。在其它的年龄段,视眼动、视前庭眼动和前庭眼动功能各指标未见明显的变化。结论:7~14岁正常男孩的视眼动系统中的扫视、反扫视和视-前庭相互作用系统处于发育期,视动性眼震发育稳定,前庭眼动系统处于稳定期;7~14岁ADHD男孩的视眼动系统和视前庭相互作用系统的发育过程落后于正常对照,以11~12岁年龄阶段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 前庭 儿童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妇对甲状腺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文 王宁宁 +2 位作者 张云燕 杨艳 冯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17-1421,共5页
目的·探讨提高孕前及孕早期甲状腺疾病筛查率的方法。方法·收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院待产的1 21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孕妇基本情况、信息来源方式、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程... 目的·探讨提高孕前及孕早期甲状腺疾病筛查率的方法。方法·收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院待产的1 21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孕妇基本情况、信息来源方式、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程度、是否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及筛查时间,并进行分析。结果·1 212例调查对象中,认知甲状腺疾病及其对妊娠危害的为214例(17.66%),仅认知甲状腺疾病的为659例(54.37%),对上述情况均不了解的为339例(27.97%)。接受甲状腺功能筛查情况:孕前29例(2.39%),孕早期185例(15.26%),孕中晚期635例(52.39%),未筛查363例(29.95%);认知水平与总筛查率及孕前、孕早期的筛查率均呈正相关(r=0.57,r=0.15,P=0.000)。结论·提高育龄妇女对甲状腺疾病及疾病对妊娠危害的认知程度,有利于提高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筛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甲状腺疾病 调查问卷 优生优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曲唑有效提高性发育异常男性患儿的睾酮水平 被引量:6
6
作者 于冰青 聂敏 +6 位作者 伍学焱 茅江峰 王曦 马婉璐 季文 黄奇彬 张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评价第三代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男性性发育异常(DS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男性DSD患儿12例,来曲唑治疗(1.25~2.5 mg,1次/d)不少于3个月,随访半年至2.... 目的:评价第三代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男性性发育异常(DS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男性DSD患儿12例,来曲唑治疗(1.25~2.5 mg,1次/d)不少于3个月,随访半年至2.5年。采集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儿来曲唑治疗的平均年龄为(14.6±2.5)岁。来曲唑治疗半年后患者血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睾酮水平较基线升高(均P<0.05),雌二醇水平较基线下降(P<0.05);治疗1年后患者睾酮水平较基线高(P<0.05),LH及FSH水平较基线高,雌二醇水平较基线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例患儿进行精液常规检测,其中3例尿道下裂患儿精液中可检测到精子。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生化检查无明显变化,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来曲唑可有效提高DSD患儿的睾酮水平,促进精子生成,且短期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发育障碍/药物疗法 芳香酶抑制剂/治疗应用 来曲唑 睾酮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芳香化酶缺乏症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7
作者 汪添益 宋宏程 +1 位作者 张潍平 杨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88-91,共4页
芳香化酶缺乏症(aromatase deficiency,AD)是由位于染色体15q21.1上CYP19 A1基因失功能突变导致的一种先天性雌激素合成障碍综合征。作为46,XX性发育异常的罕见病因之一,芳香化酶缺乏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CYP19 A1基因检测可确诊。早... 芳香化酶缺乏症(aromatase deficiency,AD)是由位于染色体15q21.1上CYP19 A1基因失功能突变导致的一种先天性雌激素合成障碍综合征。作为46,XX性发育异常的罕见病因之一,芳香化酶缺乏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CYP19 A1基因检测可确诊。早期诊断与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轻或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本文介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9年1月收治的1例AD患儿临床诊治及结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发育障碍 细胞色素P450家族19 基因 隐性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发育异常合并近端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王登辉 崔梦杰 +4 位作者 韩晓江 楚向阳 赵祥 刘鹏鹏 范应中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9期849-854,共6页
目的探讨性别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合并近端尿道下裂患儿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收治的40例DSD合并近端尿道下裂患儿临床资料,随访... 目的探讨性别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合并近端尿道下裂患儿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收治的40例DSD合并近端尿道下裂患儿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儿首次入院时年龄、DSD类型、术前合并疾病、尿道成形术式、尿道成形长度、外生殖器雄性化评分(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EMS)、术前是否应用激素治疗、术后近期并发症等情况,分析DSD合并近端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出现近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40例患儿入院时年龄1岁1个月至10岁8个月,平均年龄3岁8个月;尿道成形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10/40,25%),其中尿瘘7例,尿道狭窄1例,尿道裂开1例,术后反流性附睾炎1例;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儿术前应用激素治疗[(2/10)比(19/30)]、EMS评分[5.5(4,8)比8(7,8)]及合并小阴茎[(6/10)比(5/3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入院年龄[39.0(18.75,58.50)比30.5(22.00,38.75)]、DSD类型[(3/10)比(4/10)比(3/10)]、尿道成形长度[一期5.0(5.0,6.0)比3.0(2.0,4.0),分期4.5(4.25,8.75)比5.0(4.5,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SD合并近端尿道下裂患儿,术前应用激素治疗、EMS低以及合并小阴茎可能导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发育障碍 尿道下裂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