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Cl胁迫对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施剑杰 金慧丽 +3 位作者 孙存华 孙东 李百伟 王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943-6946,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藜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藜的耐盐机理,为藜的人工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待藜幼苗长到4叶期时,用0%、0.6%、1.2%、1.8%NaCl溶液进行根部胁迫处理,分别于处理0、1、3、5、7 ...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藜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藜的耐盐机理,为藜的人工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待藜幼苗长到4叶期时,用0%、0.6%、1.2%、1.8%NaCl溶液进行根部胁迫处理,分别于处理0、1、3、5、7 d后从藜幼苗上部取第3~5片功能叶片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在0.6%NaCl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可溶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都是缓慢增加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不大,膜脂过氧化水平低。在1.2%、1.8%NaCl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SOD、POD、CAT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大。[结论]藜可以通过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和保护酶活性增大来对适度的盐胁迫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高浓度、长时间的盐胁迫会对藜造成严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胁迫 渗透调节物质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檀香叶中的γ-氨基丁酸的HPLC测定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艳 贺丽苹 高向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4-138,共5页
建立了檀香叶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以乙醚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除去色素,水提醇沉去除糖类和蛋白质的净化方法,以丹酰氯为衍生剂,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荧光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 建立了檀香叶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以乙醚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除去色素,水提醇沉去除糖类和蛋白质的净化方法,以丹酰氯为衍生剂,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荧光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475 211 x+69 037,R2=0.999 8,加标回收率为112%~120%,检测限为7μg/g。该方法操作步骤简单,灵敏度高,用于檀香叶中GABA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叶 Γ-氨基丁酸 丹酰氯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的营养成分及作为新型蔬菜资源的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存华 李扬 +2 位作者 贺鸿雁 杜伟 陈小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8-601,共4页
对藜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作为新型蔬菜进行了评价。藜具有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β-胡萝 卜素,以及Fe、Zn、Mn和Cu等微量元素,氨基酸的种类达17种,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藜种子中粗脂 肪的含量是16.4%,含有多种油酸,其中亚油... 对藜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作为新型蔬菜进行了评价。藜具有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β-胡萝 卜素,以及Fe、Zn、Mn和Cu等微量元素,氨基酸的种类达17种,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藜种子中粗脂 肪的含量是16.4%,含有多种油酸,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含量高达 53.86%。还讨论了藜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的适应性及食用处理方法。并认为藜是一种很有开发利用前景 的野生蔬菜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成分 生物学特性 野生蔬菜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6000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孙存华 李扬 +5 位作者 贺鸿雁 杜伟 金会丽 王东升 陈湘玲 徐新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7784-7786,共3页
[目的]为了探讨藜的耐旱机理,为藜的人工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藜幼苗长到六叶期时,浓度分别为0、5%、10%、20%的PEG6000进行渗透胁迫处理,分别处理01、、35、、7和9 d后从植株上部第3~5叶片功能叶片进行各项生理... [目的]为了探讨藜的耐旱机理,为藜的人工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藜幼苗长到六叶期时,浓度分别为0、5%、10%、20%的PEG6000进行渗透胁迫处理,分别处理01、、35、、7和9 d后从植株上部第3~5叶片功能叶片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在5%PEG胁迫下,藜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缓慢增加,相对含水量(RWC)下降较小,在10%、20%PEG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甜菜碱含量先升后降,RWC下降幅度较大。10%PEG胁迫的第5天藜幼苗叶片RWC降到62%,叶片开始萎焉;20%PEG胁迫的第3天RWC降到61.9%,叶片开始出现萎焉现象,第7天RWC降到48.6%,叶片干黄。5%、10%2、0%PEG胁迫到第7天时藜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7.64、10.92、9.4倍。[结论]藜对适度的渗透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高浓度、长时间的PEG渗透胁迫会对藜造成严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 渗透胁迫 渗透调节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存华 李扬 +4 位作者 杜伟 金会丽 王东升 陈湘玲 徐新娜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5-720,共6页
通过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来研究生长期的藜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以期望为干旱农业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盆栽的藜为材料,用称重控制浇水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藜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 通过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来研究生长期的藜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以期望为干旱农业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盆栽的藜为材料,用称重控制浇水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藜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型,有"午休"现象(13:00)且受气孔限制;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上午8:00。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藜相比,干旱胁迫下藜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AQY)、二氧化碳饱和点(CSP)和羧化效率(CE)均降低,分别为1 200μmolphoton.m-2.s-1、8.01μmol CO2.m-2.s-1、0.016 1μmol CO2.mol-1photons、1 200μmol CO2.mol-1、0.017 6μmol CO2.m-2.s-1;光补偿点(LCP)、二氧化碳补偿点(CCP)升高,分别达到44.88μmol photon.m-2.s-1、和46μmol CO2.mol-1,干旱使藜的光合能力下降。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能力虽有所下降,但与其它C3植物相比仍具有较强的CO2同化能力。藜是一种耐旱力较强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光舍特性 CO2同化能力 耐旱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孙存华 李扬 +1 位作者 贺鸿雁 杜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6-419,共4页
5月中旬选取典型晴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藜从第一片完全展开叶倒数第3~5片功能叶进行有关光合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午休”现象,第1个峰值出现在8:30左右,Pn达到9.34μmol CO2·m^-2&... 5月中旬选取典型晴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藜从第一片完全展开叶倒数第3~5片功能叶进行有关光合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午休”现象,第1个峰值出现在8:30左右,Pn达到9.34μmol CO2·m^-2·s^-1第2个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Pn为4.26bμmol CO2·m^-2·s^-1造成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孔调节。在400μmol·mol^-1CO2浓度下藜的光饱和点(LSP)为1350μmol CO2·m^-2·S^-1左右,光补偿点(LCP)为22.5μmol CO2·m^-2·s^-1左右;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35μmol CO2·mol^-1 photons。二氧化碳饱和点(CSP)在976μmol CO2·mol^-1左右,二氧化碳补偿点(CCP)在40μmol CO2·mol^-1左右,羧化效率(CE)为0.1132μmol CO2·m^-2·s^-1。说明藜是一种具有较强耐荫能力的C3型阳性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饱和点 表观光量子效率 CO2补偿点 阳性耐荫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樊青玲 张耀兮 李天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72-675,共4页
为了探讨藜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色谱柱法对藜叶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与分离;以Vc作对照,对分离纯化的芦丁、乙酸乙酯浸膏和正丁醇浸膏进行DPPH·、O2-·和·OH的清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探讨藜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色谱柱法对藜叶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与分离;以Vc作对照,对分离纯化的芦丁、乙酸乙酯浸膏和正丁醇浸膏进行DPPH·、O2-·和·OH的清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三者对DPPH·、O2-·、·OH均具有清除作用,且与浓度呈量效关系,芦丁对·OH清除效果优于Vc,芦丁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能力,其IC50为0.05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叶 黄酮类化合物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抑菌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松艳 张沐新 +1 位作者 吴月红 杨晓虹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6,共4页
应用正、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技术对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纯化.从藜中分离得到2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槲皮素3-O-β-D-呋喃芹糖(1→2)-O-[α-L-鼠李糖(1→6)]-β-D... 应用正、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技术对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纯化.从藜中分离得到2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槲皮素3-O-β-D-呋喃芹糖(1→2)-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2).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黎的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液对大肠埃希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2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大肠埃希菌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干旱诱导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孙存华 杜伟 +4 位作者 陈湘玲 徐新娜 张亚红 孙东 施剑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373-4374,4408,共3页
[目的]探讨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干旱诱导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方法]用浓度5%、10%、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对藜幼苗进行胁迫处理,测定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PEG胁迫可引起藜叶片产生110.3、10... [目的]探讨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干旱诱导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方法]用浓度5%、10%、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对藜幼苗进行胁迫处理,测定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PEG胁迫可引起藜叶片产生110.3、103.9、22.7、19.2 kD 4种新的蛋白谱带,其中110.3、103.9 kD蛋白谱带的量随PEG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浓度5%PEG胁迫下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表现为缓慢上升的趋势,浓度10%、20%PEG胁迫下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藜在渗透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增加,并有新的蛋白质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模拟干旱 干旱诱导蛋白 可溶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中黄酮类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松艳 张沐新 +1 位作者 吴月红 杨晓虹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52,共4页
采用正、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技术对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1)、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 采用正、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技术对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1)、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3)、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4).其中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花期藜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存华 李扬 +4 位作者 金慧丽 王东升 徐新娜 陈香玲 张亚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839-4840,5232,共3页
[目的]通过对干旱胁迫下藜开花期基本光合特性的研究,初步探讨其耐旱机理。[方法]9月上旬选择典型晴天,对开花期的藜功能叶进行有关光合参数的测定。[结果]开花期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左右,光合"午休"... [目的]通过对干旱胁迫下藜开花期基本光合特性的研究,初步探讨其耐旱机理。[方法]9月上旬选择典型晴天,对开花期的藜功能叶进行有关光合参数的测定。[结果]开花期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左右,光合"午休"现象消失,与其营养生长期藜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不同。蒸腾速率呈双峰型,在上午8:00左右蒸腾速率达到最大,然后开始渐渐下降,到下午14:00左右达到谷底。在自然条件下藜的光饱和点(LSP)为1 300μmol CO2/(m2.s)左右,光补偿点(LCP)为37μmol CO2/(m2.s)左右,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348 9。[结论]开花期藜的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主要是非气孔限制,光强也不再是控制气孔开闭的主要因素,温度和空气湿度成为控制气孔开闭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期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设计优选檀香叶总黄酮提取工艺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文新 庄满贤 +3 位作者 林励 邓瑞云 彭丽诗 李丽月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84-286,共3页
以檀香叶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在实验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料液比>提取时... 以檀香叶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在实验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料液比>提取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檀香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20min,料液比1:40,提取次数为1次。此工艺条件较为稳定,檀香叶总黄酮可达3.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叶 总黄酮 正交设计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助剂对灭草松防除马铃薯田阔叶杂草藜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玉灵 王爱华 +3 位作者 胡冠芳 刘永刚 牛树君 赵峰 《中国马铃薯》 2021年第3期250-261,共12页
喷雾助剂在增强除草剂药效、提高除草剂对作物的安全性、降低除草剂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喷雾助剂对灭草松防除马铃薯田阔叶杂草藜(Chenopodiumalbum L.)的增强作用,并评价其强弱,选用卫士牌WS-18D型背负式电... 喷雾助剂在增强除草剂药效、提高除草剂对作物的安全性、降低除草剂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喷雾助剂对灭草松防除马铃薯田阔叶杂草藜(Chenopodiumalbum L.)的增强作用,并评价其强弱,选用卫士牌WS-18D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双圆锥雾喷头,对灭草松及其药液添加喷雾助剂在马铃薯苗期开展茎叶喷雾处理,药后15 d调查对藜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并计算药效增强指数。结果表明,480 g/L灭草松AS在3150~4500 mL/hm2剂量下对藜防效很低,药后15 d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26.33%以下,但在其药液中添加喷雾助剂APG08100.1%或GY-Tmax 0.2%、OS 0.1%、FMEE 0.025%、DDB 0.05%喷液量,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得到极显著提高,可达95.02%~100%,株防效和鲜重防效的增强指数达279.80~1517.77,药效增强效果显著。依据田间防效、药效增强指数和用药成本3方面综合评价,灭草松药液添加喷雾助剂可以降低30%的用药量,其最佳组合为:电动喷雾器双圆锥雾喷头+用水量675 L/hm2+480 g/L灭草松AS 3150 mL/hm2+喷雾助剂APG08100.1%或GY-Tmax 0.2%、OS 0.1%、FMEE 0.025%、DDB 0.05%喷液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喷雾助剂 灭草松 防除 增强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与Vc协同处理对野菜小叶藜低温贮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闫峰 常丽新 刘鑫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6905-6906,6909,共3页
研究了4℃低温贮存条件下,柠檬酸处理、柠檬酸与Vc协同处理对野菜小叶藜品质的影响。[目的]为了研究小叶藜经柠檬酸处理和柠檬酸与Vc协同处理后的低温贮存品质变化。[方法]设对照、柠檬酸处理和柠檬酸与Vc协同处理3种处理,4℃低温贮存,... 研究了4℃低温贮存条件下,柠檬酸处理、柠檬酸与Vc协同处理对野菜小叶藜品质的影响。[目的]为了研究小叶藜经柠檬酸处理和柠檬酸与Vc协同处理后的低温贮存品质变化。[方法]设对照、柠檬酸处理和柠檬酸与Vc协同处理3种处理,4℃低温贮存,测定贮存02、、46、8、d时小叶藜的总酸性物质、Vc、可溶性蛋白质(SP)、可溶性总糖(TSS)、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比较了3种处理对野菜小叶藜低温贮存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在低温贮存条件下,柠檬酸处理能有效阻止小叶藜SP、TSS的损失,但不能阻止叶绿素、Vc的损失;柠檬酸与Vc协同处理能有效阻止Vc、SP的损失,但不能阻止TSS、叶绿素的损失。这两种处理均能有效阻止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积累的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小叶藜的合理贮存与保鲜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VC 品质 小叶藜 低温贮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渍环境藜颉颃逆境演化结构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健 盖玉红 +4 位作者 蔡立格 陆静梅 孙睿峰 王光野 周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4239-14242,共4页
[目的]揭示盐生植物颉颃盐渍逆境的演化结构尤其是晶体的分布特点,为应用生物学技术治理盐渍环境提供第一手资料。[方法]采用高清显示植物组织晶体方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埃及红海岸边高盐度地区和吉林长岭草原一般盐渍环境的藜(Chenopodiu... [目的]揭示盐生植物颉颃盐渍逆境的演化结构尤其是晶体的分布特点,为应用生物学技术治理盐渍环境提供第一手资料。[方法]采用高清显示植物组织晶体方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埃及红海岸边高盐度地区和吉林长岭草原一般盐渍环境的藜(Chenopodium albumL.)进行颉颃盐渍逆境的演化结构比对试验。[结果]区域化分布的晶体和发达的同化组织是藜颉颃盐渍逆境的重要演化结构特征,二者茎皮层均具有程度相近的不连续的晶体环,而高盐度地区藜的茎皮层中以及叶肉中的同化组织发达程度显著高于一般盐渍环境。二者的其他比较结果还表明,发达的角质层和髓也是盐渍环境中植物颉颃逆境的重要演化结构。[结论]研究结果为利用结构植物学技术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即晶体可能成为抗盐植物的鉴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 颉颃盐渍逆境 演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杂草种子对紫花苜蓿种子化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海玲 惠文森 +1 位作者 哈斯其美格 王康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5期140-141,173,共3页
为研究杂草种子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用藜、反枝苋、骆驼蓬3种杂草种子与紫花苜蓿种子按比例进行混合发芽试验,分析紫花苜蓿的发芽率、根长和芽长,研究藜、反枝苋、骆驼蓬对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的影响。结果表明,藜种子和紫... 为研究杂草种子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用藜、反枝苋、骆驼蓬3种杂草种子与紫花苜蓿种子按比例进行混合发芽试验,分析紫花苜蓿的发芽率、根长和芽长,研究藜、反枝苋、骆驼蓬对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的影响。结果表明,藜种子和紫花苜蓿种子混播使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提高,藜与苜蓿种子10∶50混播处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根长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藜种子对苜蓿根长和芽长总体呈现抑制趋势;反枝苋与紫花苜蓿种子混播后紫花苜蓿的发芽率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反枝苋种子密度的增加,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除反枝苋与苜蓿10∶50混播处理外均有升高的趋势。根长与对照相比均表现出增长的趋势,反枝苋与苜蓿种子混播比例为40∶50、50∶50时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对芽长的影响总体上呈现抑制趋势;骆驼蓬与紫花苜蓿种子混播后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均低于对照,骆驼蓬与紫花苜蓿混播比例为30∶50、40∶50时与其他处理和对照差异显著(P<0.05),根长、芽长均比对照有所减小。骆驼蓬与紫花苜蓿种子混播比例为50∶50时,发生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反枝苋 骆驼蓬 化感作用 发芽率 根长 芽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藜中多种无机元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松艳 岳发贵 +1 位作者 李清民 杨晓虹 《特产研究》 2010年第3期46-49,共4页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藜根及茎叶两部分18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显示:藜植物根及茎叶部均检出16种无机元素,其中13种元素为人体必需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未检出对人体有害元素Hg、Cd元素。宏量元素中Ca、K、Mg含量较高;微量...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藜根及茎叶两部分18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显示:藜植物根及茎叶部均检出16种无机元素,其中13种元素为人体必需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未检出对人体有害元素Hg、Cd元素。宏量元素中Ca、K、Mg含量较高;微量元素中Fe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无机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科杂草诱杀甜菜大龟甲初报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秀荣 宋东宝 +3 位作者 文力正 海军 翟绪龙 席景会 《长江蔬菜》 1999年第1期23-24,共2页
在甜菜田内利用灰藜等藜科杂草引诱甜菜大龟甲成虫取食产卵,然后集中消灭,减轻其对甜菜的危害,是一项可行措施。
关键词 甜菜大龟甲 甜菜 藜科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营养器官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惠文森 向首富 《草业与畜牧》 2013年第3期1-3,49,共4页
采用纸培法研究不同稀释倍数的藜营养器官水提液对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明藜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藜营养器官水浸提物低浓度处理时,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均有所提高,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浓度... 采用纸培法研究不同稀释倍数的藜营养器官水提液对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明藜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藜营养器官水浸提物低浓度处理时,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均有所提高,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发芽率明显下降,与对照和低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各浓度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浓度达到0.1000g/ml完全受到抑制,种子不能萌发。藜水浸提物对紫花苜蓿幼苗胚根、胚芽生长和根芽比的影响表现出浓度效应,藜根、茎水浸提物在相同浓度下对苜蓿胚根和胚芽生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且均是胚根敏感性强于胚芽的敏感性。叶水浸提物对胚根、胚芽的作用与根、茎不同,浓度≤0.0125g/ml时,对胚根和胚芽生长均无显著影响(P>0.05),浓度≥0.0250g/mL均表现为抑制作用(P<0.01,或P<0.05),各处理与对照根芽比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水浸提液 化感作用 化感指数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耐盐植物藜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CaBADH)的克隆、盐胁迫表达分析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0
作者 袁军文 谷丽丽 +2 位作者 陈莎莎 徐栋生 兰海燕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73-1279,共7页
【目的】为开展植物耐盐基因工程提供候选基因。【方法】研究以新疆耐盐植物藜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藜中克隆到BADH基因,并通过RT-PCR方法对其在不同盐胁迫下的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将该基因构建至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CN2300上。... 【目的】为开展植物耐盐基因工程提供候选基因。【方法】研究以新疆耐盐植物藜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藜中克隆到BADH基因,并通过RT-PCR方法对其在不同盐胁迫下的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将该基因构建至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CN2300上。【结果】(1)经测序分析并与藜科其他植物进行同源性比对显示,得到的序列为藜的BADH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503bp,编码500个氨基酸;(2)以BADH基因核心序列设计引物对此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进行了RT-RCR分析,发现其本底表达量较高,以100mmol/LNaCl处理2、5、12和24h后其表达量没有明显增加趋势,而以50mmol/LNaCl或KCl长期胁迫后其表达量则比对照和100mmol/L时的表达量高;(3)经双酶切鉴定,已成功将CaBADH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N2300,得到重组质粒pCN2300-CaBADH。【结论】研究为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水平阐明藜的耐盐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并为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耐盐作物新品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 盐胁迫 表达分析 表达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