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和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用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B组用椎间孔镜技术。记录术前和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和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用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B组用椎间孔镜技术。记录术前和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25±1.56)分下降到12个月的(1.93±0.39)分,B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35±1.58)分下降到12个月的(1.76±0.27)分,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B组在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A组优良率83.33%,B组优良率89.67%,B组优良率高于A组,但是统计学没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技术6个月内疼痛症状改善优于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和分析颈前入路射频联合盘内小剂量胶原酶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颈前入路穿刺行射频联合盘内小剂量胶原酶注射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术前与术后7天疼痛程度。术后3月、12月随访,采用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MRI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月突出物面积大小。结果:术后7天VAS评分较术前减低,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月、12月JOA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0%、90.7%,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MRI突出物面积较术前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例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入路射频联合盘内小剂量胶原酶注射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文摘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和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用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B组用椎间孔镜技术。记录术前和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25±1.56)分下降到12个月的(1.93±0.39)分,B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35±1.58)分下降到12个月的(1.76±0.27)分,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B组在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A组优良率83.33%,B组优良率89.67%,B组优良率高于A组,但是统计学没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技术6个月内疼痛症状改善优于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